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司马徽听了,双目一亮,道:“哦怎么个支援法”

    与大多数为人师者一样,对于传播学问,司马徽有着一种莫名的执着和热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儒家从来便是对传播自己的学说有着极高热情的,孔子的思想中,教育思想便是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今既然听说郭斌要支援各县教育事业,司马徽自然极是上心。

    郭斌道:“所谓教学相长。我的想法是先生在阳翟县学之中简拔学问优异,德行高致之人,赴各县教授新学。”

    司马徽沉吟道:“潜阳的意思是,重开颍川郡中的学校庠序”

    所谓“学校庠序”,指的是自郡以下地方的官学体系。汉代的教育制度,分为官学与私学,官学指的是官府创办的学习场所,而私学则多是各地豪门大族自主创办的族学。汉代的官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地方的官学起于汉景帝末年,当时的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便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者十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可谓最早的委托培养措施。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

    相对来说,中央官学的出现则要晚了不少。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所谓“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各有不同:除了学而无成白首空归之人,太学毕业生们有的成为卿相,有的任官为吏,有的则收徒为师。当初汉武帝建立太学的根本目的,便在于提高吏治效能,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太学自建立之初便成为广大读书人的进身之阶,也是朝廷笼络士人,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之一。有了利益的驱使,人们便有了进入太学深造的动力,这就形成了太学生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

    在太学初建时,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五经博士分经教授,后来为了笼络士人阶层,太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昭帝时太学生增至100人,宣帝时达200人,元帝时1000人,成帝时3000人。到东汉质帝时,太学生已经多达30000人。

    在中央,除了太学这种大学性质的学校,便是特殊性质的学校,比如“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等。

    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二月,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




第三百七十七章 教育(二)
    为了培养手下的少年和青年,郭斌可谓费尽心血,不遗余力。除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大投入,郭斌在细节上也做得很是细致。

    阳翟县财政在为阳翟县中适龄儿童提供上学机会的同时,甚至还要专门为大大小小的学子们定制、分发校服。这校服都是以毛呢制成,形制也是简化了的阳翟制式军服的样子,学子们穿上这新式的服装,精气神都有了极大的改观。所谓移风易俗,在成年人之中无疑是要耗费极大心血的,然而这些年轻的学子接受起来却要快得多了。

    不要小看这个校服,这可是阳翟县中学子相互识别,划分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

    阳翟县中对郭斌的崇拜之人最多的还是集中在县学与部曲之中,这些人不是受了郭斌的恩惠得以进入官学读书,便是曾经追随郭斌左右,出生入死。因此,这他们多是以郭斌的追随者自况,年轻的学子们穿上校服走在路上,自然而然便以极高的标准来要求自身。

    另外,每个校服的左胸前都以红色丝线绣着其入学的年份(这个年份,自然是以新历的公元纪年),这也成为这个团体之内分清前辈与后辈、上级与下级的标准。部队之中则绣着入伍的年份,在没有军官的时候,士兵们便会依照入伍的年份与月份自动分出等级,遵从上级的领导。这种可以迅速分清高低上下的等级制度,不仅可以令阳翟县中的社会生活充满秩序、遵从规则,更可以提高士兵的作战意志。

    在半生不熟的熟人社会之中,中国人是更加具有自我约束的自觉性的。所谓人生最美不过初见,两个人最好的关系便是这种有联系却又并不熟悉的状态了。譬如两个在外地相遇的陌生人,若是有一方素质堪忧,则可能会出现例如“霸座”这样肆无忌惮的行为;可若是两人之间有了同乡这个关系,行为便大多会有所顾忌,多数情况下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在部队之中,人数众多,大家又多是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之间不认识才是常态。在古代战争中,一个团体的领导者若是战死或失去了战斗能力,部队多会迅速崩溃,例如主将被斩杀、低层军官战死等多会引发局部乃至全局的溃败。在通讯不畅的古代,这种情况无疑是极难避免的。

    郭斌是退伍军人,他深知军衔制度在提高部队凝聚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在一场战斗中,若是低层军官战死,依照军衔高低迅速产生新的领导者,无疑是目前所知的保证部队战斗力、避免溃败的最佳手段。然而,军衔制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以郭斌如今的身份和地位也难以完全施行,因此他便想出了这么个利用入伍或入学时间来划分等级的方法,并将其扩展到了学校之中。

    因此,教育的改革涉及到了郭斌在两千年前的汉朝社会进行的移风易俗的行动,是郭斌改造社会结构、加强控制力的重要手段,半点疏忽不得。

    听到司马徽问及颍川各县官学是否沿袭阳翟县例,郭斌道:“一切

    按照阳翟县例,义务教育,提供衣食、书本,毕业之人可优先分配工作。各县吏员的选拔,必须要经过新学考试。另外,如今在籍的吏员也要重新考察,裁汰冗员,争取用一年的时间,将全郡的吏员全过一遍。”

    最后这一番话,郭斌是对荀彧说的。考察官吏、裁汰冗员这些工作,无疑都是荀彧的专管。

    郭斌说完,却见小陈群犹犹豫豫地,似有话说,便道:“长文有什么疑问,但说无妨。”

    陈群却也并不怯场,长身而起,对郭斌行礼后方道:“各地吏员习新学者毕竟不多,况且他们多与地方豪族联系紧密,若是骤然以新学作为提拔任命吏员的标准,恐怕会惹起不必要的麻烦啊!”

    郭斌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既赞赏陈群如今思考问题的角度,又为他的见多识广而激赏不已。陈群这番话说得颇隐晦,可明眼人却是一听便知端的。所谓吏员与地方豪族联系紧密,说白了,就是各地吏员多是出自当地豪门之中,通过吏员对地方政治施加影响力,是如今豪门大族惯常用的手段,陈家自然也是这么做的。陈群小小年纪便能看到这么深,无疑是得益于陈氏的家学渊源,而他今日能说出这番提醒郭斌的话来,也足以证明陈氏、至少是陈群本人与郭斌合作的诚意与对郭斌利益集团的认同感,这就是郭斌感到心中高兴的原因所在。

    因此,郭斌笑着道:“长文不必担心,这一点却是早有考虑。吏员的任免事关重大,岂同儿戏我也断不会行不教而诛之事,此事却是早有安排的。”

    司马徽笑道:“哦可是夜学”

    郭斌道:“先生果然高明。”随即对陈群解释道:“这一年的时间,便是用来培养吏员的。如今阳翟县中遍布夜学以供成

    年

    人识字、学习,举办夜学的事情早有成法,让各地吏员参与夜学,进行新学的学习,正是便宜。他



第三百七十八章 教育(三)
    关于挑选优秀学生下各个县城传播新学、发展教育,是郭斌从后世的支教中获得的灵感,不过结合现时颍川郡的实际情况加以变通。有了颖阴荀氏、长社钟氏的支持,如今又将许县陈氏的嫡孙陈群拉了进来,再加上他阳翟郭家,可以说颍川郡中最有权势的几个家族都加入了他郭斌的集团。

    有了这几个豪门大户的支持,义务教育普及和吏员选拔的事情想必可以进行得颇顺利,便是有几个捣蛋的,对于新学的普及有抵抗情绪,也可以用强硬手段压下去。在如今的郭斌看来,乱世求存似乎也不是原本想的那么艰难,后世赫赫有名的袁绍、袁术、曹操、孙权、刘备几人,如今也不放在他的眼中。或许是因为离得近了,天子刘宏、大将军何进、太子刘辨、皇子刘协,乃至董卓之流,都不大入得郭斌的眼中去。

    在郭斌看来,如今、乃至后面很长一段时期内,自己最大的敌人是顽固的传统和禁锢的思想,在他看来,夺得天下或许有难度,却绝难不过移风易俗去。因为随着他地位的提高和实力的增强,郭斌看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他的目标是防止历史上五胡乱华的发生,保全天下汉人的生存空间。

    然而,若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彻底瓦解汉末群雄争霸的局面,而若想要瓦解这个局面,便需要改变豪门大族盘踞地方、左右政治的现状。豪门大族推举代理人起兵进行政

    治

    投

    机,也算得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了。历史上刘备在涿郡起兵剿灭黄巾军,是因为有了张飞的倾尽家财,以及张世平、苏双等人的支持;曹操在陈留起兵,是因为有了本家族以及陈留豪族卫兹的财力支撑。

    这种状况的形成,说到根子上是与此时的庄园经济模式密不可分的,这种经济模式使得地方豪族势力日趋庞大,他们能够有能力组织起一定数量的军队,也有能力通过自己对地方政治的影响力从监管日趋松懈的府库之中搞到兵刃、铠甲,甚至私自打造兵刃,乃至私自铸造钱币。因此,郭斌若是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便不得不从根本上改变汉末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以农业为根本的庄园经济模式。

    因为这种庄园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先秦分封制的影子。因此郭斌认为,想要破除这种经济模式,必须要有两个手段,一个是经济上的,一个则是文化风俗上的。经济上要大力发展工商业,尽力弱化农业在整个经济之中所占比重,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举措;文化风俗上,则要移风易俗,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和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改变原有的整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

    而这两个手段若想要顺利实施,最根本的则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才能降低农业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只有更多的人脱离土地的限制,倒向朝廷一方而成为编户齐民,豪门地主对人的掌控力才会减弱,政府与豪门地主的力量对比才会彻底扭转,人们的眼光才能更加开阔,生活水平才能

    更加提高,经济形态才能逐渐转变,最终人们的生活形态也才能发生质的变化。

    然而,想要实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其根本则在教育。因为郭斌毕竟只是个高中毕业生,他的知识量是很有限的,可以说如今的他确实可以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上提出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意见,可若让他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他不会比此时一个普通的研究员做得更好,因为他的知识储备已经基本被榨干拿尽了。

    打个比方,他知道蒸汽机是瓦特看到烧开的茶壶引发的灵感,却不知道蒸汽机的设计图纸,也没有自主设计的本事;他知道内燃机是通过使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能直接转换为动力的机器,却不知道怎样制作内燃机;他知道内燃机燃烧的是汽油或是柴油,也知道汽油与柴油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却不知道提炼的具体工序。

    郭斌明白,想要如上帝一般拿出一张张设计图纸,将二十一世纪的高科技产品搬到汉朝来,那是痴心妄想。想要获得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制度的设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懂科学的年轻人出来,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马钧发明缝纫机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当初就是郭斌提出一个构想,然后马钧将原理摸清后,通过一次次试验将其变为现实,并实现了量产。

    直至若干年后,早已从宰辅位子上退下来在家中颐养天年的陈群,在被报社记者问及这次小范围会议的时候,抚着早已被皱纹与老年斑占领的额头沉默了许久,说了下面这番话:“主公目光如炬,高屋建瓴,行事往往举重若轻。每每涉及到民生大事,却又总是小心翼翼,慎之又慎。当是时,我年方十六,主公与几位先生的谆谆教诲却是言犹在耳。



第三百七十九章 卫生
    与在整个颍川郡都引发了巨大风潮的教育改革和吏员选拔制度这样的大动作不同,颍川郡立医院的成立却没有引起太大的骚动。

    随着颍川郡尤其是阳翟县周边居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阳翟县中无论是原住居民还是西城区的新居民,亦或者是以城外码头为中心聚居的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都有了更加迫切地需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自身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迫切诉求。

    不得不说的是,在东汉末年,医生一直是近乎于仙人的神秘人物。在蒙昧的世人眼中,医术一直作为一种可以使人摆脱病痛折磨的神奇法术,这使得医生与祭祀之类的宗教活动联系起来。因此,上古时期以侍奉神祇为本职工作的巫祝也能给人瞧病,其在部落之中地位也是极高的。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性与巫祝古已有之的崇高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民间以驱鬼祛邪为业的巫婆神汉们仍然遍布各地。

    在中国,医术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将人体内的五脏亦分作五行,使其也有了神秘化的特征。其实说到底,在生物学上看来,人类作为一种精密而又极端复杂的生物,其产生本就极具神秘色彩,若真能够堪破人类出现与生存的秘密,也必将推动人类自身对于宇宙规律的认知。

    正是因此,在常人眼中医学乃至医生都作为一种神秘而尊贵的特异功能与其施展者而备受尊敬。秦朝所行三公九卿制中,九卿之中有奉常一职,相传其官名多有更改,到了东汉时期被称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太常管的就是祭祀的事儿。因为两汉时期博士亦属太常,故甚至对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都由太常主持。所以太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的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

    此外,为了给皇室与权贵治疗伤病,朝廷还专门设立了太医令,其下专门负责诊病疗疾的属官则称为太医。地方豪门大族之人有了病痛,自可延请懂得医术之人直赴家中疗病,而普通老百姓乃至穷人子弟,若是不幸得了疾病,大多数时候靠得便是坊间流传的土方与巫婆神汉了。

    当然,有的医生医德高尚,如曾经做过长沙太守,著有《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相传他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然而,这毕竟只是少数,况且即便是每日里坐堂,以区区一人之力又能医得了多少病人

    郭斌自京城返回阳翟,所以要绕道景室山相请樊阿下山,为的就是在颍川郡中成立一个为老百姓看病的医院。华佗医术精湛,医德亦使人敬佩,可毕竟是江湖中的前辈高人,又岂能是轻易受人驱策之人况且华佗曾救过郭斌的性命,郭斌对他那是百分之百的敬若神明,又怎忍心打扰他老人家闲云野鹤的潇洒生活所幸樊阿追随华佗行医多年,颇得其真传之妙,所以此次上景室山郭斌便将樊阿请了下来。

    华佗一脉医术固然是实打实的中国传统医学,却也具有西方医术的某些特

    点,只外科手术一项,便会在战场上发挥极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每一次战争都会对医学的进步产生极其强大的推动作用,外科尤其如此。在即将到来的汉末乱世中,在战争中产生的伤员数量可以想见,为了保全手下精兵的生命,也为了手下的士兵们发挥出更强悍的战斗力,郭斌便决定成立专门的公立医院。

    这个公立医院,兼具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医术研究的能力,平时为老百姓疗伤治病,战争期间则会派出医疗队,成为随军的医生。除此之外,还会对外招收学员,专门教授医学知识;钻研医术,更快速地推动医学以及生物学的发展。

    不要小看军医在战争中的作用,在一支军队中有了军医就好像给士兵们穿上了第二层盔甲,因为士兵们知道即便自己受伤了也不用担心会像以前一样被扔在伤兵营中等死,那一支由面容姣好的妙龄少女组成的护士团会悉心照料自己,主公所准备的军医更是会竭力挽救自己的性命。因此,士兵们会奋死作战,自然也会发挥出超乎想象的强大战斗力。

    由此可以看出,一支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部队,并不是那么简单便能建立的。完善而公平的奖惩规则、合理而科学的管理制度、精密而近乎严苛的训练要求、精良坚实而又先进的装备,乃至护理与医疗条件,那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妄图通过严苛的训练便想要练出一支精兵,那却是将战争当做儿戏了。

    颍川郡公立医院便坐落在阳翟城东,与颍水上的码头是同一个方向的。因为这里地形开阔,可以按照郭斌的要求将医院的规模建得极大。这处医院中非但有教学的校舍,有坐诊的门诊部,还有专供病人住院的住院部,虽然与后世的大医院相去甚远,却也颇有了一番后世乡镇医院的架势。



第三百八十章 乱世终至
    正在郭斌努力发展颍川郡内经济,提高辖地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时候,天下纷纷乱起。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有长沙贼寇区(音ou)星,自称将军,聚众万余人围攻城邑,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于零、桂,与区星相应。朝廷乃以孙坚为长沙太守,赴郡中剿灭叛贼。孙坚到郡中亲率将士,施方略设备,旬月之间,克破区星等。又越境寻讨周朝、郭石,郡中震服,三郡整肃。朝廷考虑到孙坚之前在剿灭黄巾之乱以及随张温攻伐羌人的作战中履立功劳,乃封其为乌程侯。
1...1011021031041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