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见关张二人恍然大悟的神色,郭斌继续道:“非但如此,匈奴内附,虽是光武皇帝的恩德,却也使得匈奴人离草原越来越远。时至今日,匈奴人半耕半牧,已绝非纯正的游牧民族。这虽增强了其部中民众生活的稳定性,增强了其经济能力,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实力。如今的黄河西面,很大的土地已经被羌胡占据,而黄河北面,则成为鲜卑人的牧场。因此,匈奴人对于中原大量需要的牛、羊、马匹,乃至毛毡、奶制品的生产能力,无疑是大大地降低了。”

    董杏儿接口道:“斌哥哥的意思




第二百零九章 手段
    呼厨泉经常来往太原,故对太原城中的一众大小官员尚算熟悉。便由郭斌陪同,前往太原郡太守与并州刺史丁原处拜访,剩下的官员,则由他自己带着一干手下逐一造访。而待他出了并州刺史府,丁原便拉着郭斌到了书房。

    书房中并非空无一人,王允、戏志才、郭嘉,甚至张杨也在。戏志才与郭嘉在王越的护卫下率先带着前去的一干民夫返回太原,途中因有王越的护卫,再加上并州民风剽悍,便是民夫对付起一般的山贼来,那也是毫无惧色。况且没有惊动匈奴人,故他们的返程之路尚算得上平稳。

    待众人坐定,丁原便迫不及待地追问起此去匈奴营中的一干后续事情。遭遇羌人使节团的事情,自然是早就由戏志才向他作了报告。北宫伯玉的使者出现在匈奴的王庭,这是一个极重要的信号,说明羌人有意联络匈奴部落。

    匈奴人目前的实力虽大不如前,可其几百年来作为大汉王朝北边最强大的敌人的传统声威却仍然不容小觑。因此,并州的军事布局势必要进行调整,朝廷对并州事务的各项拨款,肯定也要有所倾斜。

    虽然联络匈奴人的计划并未成功,可他们既然能联络匈奴人,自然也会联络鲜卑人。

    而北宫伯玉一旦联络到了鲜卑人,事情可就不简单了。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关于鲜卑族的起源,最为广泛的说法,是起源于东胡。《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更证明鲜卑来源于东胡。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公元四十五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公元九十一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从此退出东亚战场,因此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形成了极大的势力真空,鲜卑族便趁机占据了蒙古草原。

    公元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率部统一鲜卑各部,在高柳北弹汗山建立王庭,向南劫掠沿边各郡,北边抗拒丁零,东方击退夫余,西方进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的故土,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然而,四年前,檀石槐单于去世,享年仅四十五岁。他的儿子和连继任首领之位,统领强大的鲜卑一族。然而,现任的鲜卑大单于和连,既无才力,性又贪淫,断法不平。因此,很是不得民心,人众叛者居半。

    不过,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若是叛乱的羌人真的联络上了鲜卑人,以鲜卑人素来不将大汉王朝放在眼中的秉性,再加上他们好战的生活方式和极大的规模性,那么大汉的北疆便危险了。

    因此,郭斌此番前去匈奴部中的前因后果,需要完完整整地向天子报告,以便朝廷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及时的应对。关于郭斌前往攻杀北宫伯玉使者的一干后续的计划,丁原也早已知晓,只是事情是否真的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到底最终是如何解决的,他尚不知道详情。

    这些事情,自然也是提心吊胆为郭斌担心了几日的戏志才与郭嘉极关注的。

    当下,郭斌便在书房之中,将自己如何命令关羽突入羌人营地,如何斩杀北宫伯玉的使者,如何将匈奴人拖下水,又如何与羌渠达成了共识,甚至与匈奴部落建立起了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其中惊险之处,便是久经战阵的丁原和张杨亦要胆战心惊,戏志才等文官,更是紧攥着拳头,手心后背全是冷汗了。

    待得郭斌讲完,王允目露精光,看向郭斌的眼中满是赞赏,开口道:“潜阳真乃国士也!大汉有臣如此,当真是幸运得紧。”

    丁原点点头,道:“不错,潜阳有古人之风,此举不在当年班仲升之下!”

    班仲升,指的是班超。所谓“投笔从戎”以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说的便是他。他的长兄班固,是《汉书》的作者,也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

    郭斌听了,只有笑着连连逊谢。

    此时,戏志才开口道:“忠有一事不解,不知当讲不当讲。”

    郭斌看了他一眼,尚没有说话,一旁兴趣正高的丁原便开口道:“志才有何事情,但讲无妨。”看来,戏志才前来太原这几天里,与丁原相处地还不错。金子到了哪里都会发光,戏志才学识卓越,思虑周祥,为人又极谨慎,得到丁原的赏识,也丝毫不会出人意料。

    见丁原如此配合,戏志才道:“适才主公所言,要在太原城外建一处榷场,以之与匈奴人进行贸易。可是这处榷场要建在何处要怎么建以什么样的名义建呢”

    王允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郭斌却为他的一句话暗暗叫绝:“这个军师的表现要给满分,此次与匈奴人的贸易,其他的都好说,最难得的,就是这个榷场的建立。”

    丁原摸着下颌的短须,道:“唔,这确是个问题。”

    戏志才道:“若是建在太原城外太近的地方,匈奴人定然不会放心,那么榷场的意义便也不存在了。可若是离得远了,在安全上又势必需要加大投入,维护的成本极高。另外,这个榷场的名义,也不好定啊!



第二百一十章 收尾
    随着丁原与郭斌联名的奏折被紧急送往京师的,还有郭斌的一封私信,信是写给在京师主持大局的郭全的。

    别看郭全这小子在郭斌面前嘻嘻哈哈地,在郭嘉及张飞面前也颇抬不起头来,可他却也遗传了其父郭永的精明强干,年纪虽不大,处理起事务来却是井井有条。再加上他本身便是郭家族长之子,在郭斌集团于京师的分部中居于上层的郭家族人面前说起话来,那也是极有权威的。

    况且郭全性子活泼,又颇有点自来熟,平日里跟着郭斌也没少接触过京师的上流社会,再加上有袁绍时常照拂,朝中卢植、蔡邕、乃至杨赐、杨彪,都对郭府颇为另眼相看,故京中极少有人不开眼的。

    因此,郭斌将郭全放在京师掌控局面,也是在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郭斌这封信,不是为了别的,只让郭全在京师多余的人手中抽调几个人,作为监工和技术指导,前来太原修建新庄园。南宫的设计已然定型,剩下的便只有怎样将这些绝妙的设计,在熟练技术工人的手中变成现实。

    因此,随着南宫建设走上正轨,工程的建筑效率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再把那么多的“高端人才”聚集在京师,就颇有点儿浪费资源了。

    而抽调人手前来太原,却只需要他们起个技术指导的作用便可。庄园的建筑,最重要的便是围墙,因为这是抵御盗贼攻击,减少守卫力量,节约维护成本的最基础建设,故越早建成约好。而且前期的贸易量不是特别大,故不需要太多的仓廪和内部设施,所以这些东西可以等围墙建成之后再慢慢来。

    而且依照这种建设模式,可以在围墙建设中达到训练建筑工人的目的,再进行更为复杂的房屋和仓廪建设之时,他们便会愈加得心应手。?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各地建设都是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因为各地的建设项目,多为最低端、最没有技术难度的围墙建设,因此,他们只需要派出几个技术人员,然后在当地百姓中招募人手便可以。实践证明,这是最有效、最快速、最得当地人欢迎、也是最节约成本的组织方式。而且这种雇佣当地人做员工的举措,也可以提高公司在普通百姓中的声望,并且可以避免许多因为不熟悉当地情况,而与当地人造成的摩擦乃至冲突。

    非但如此,这种方式也可以使得公司可以在完工后,以令人艳羡的酬金拉拢有天分并受过特殊培训的技术工,并加以悉心培养。而这些人都是从当地民夫中被发掘出来的,踏实肯干、颇有天分的人。

    随后,他们又会被慢慢地发展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会被公司委派到各地进行技术指导,并有进入阳翟县中安家落户的机会。这就在最大限度上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又保证了最尖端的建筑技术始终都保持在公司的骨干员工手中,而各地曾经被雇佣过的人,虽然也可以再接受当地豪族组织的建筑队伍,其技能却永远无法与总公司相比。

    就是通过这样的组织方式,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不断加强员工建筑技巧的同时,既保持了极快的扩张速度,同时也保有了其固有的技术优势。

    此次郭斌让郭全派人过来担任技术指导,待新的庄园建设完成后,目前这些受招募的民众中自然会在建设中被遴选出有资质,政审也合格的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实际的工作中磨炼建筑技能。随后,公司便会顺势拓宽业务,以这些技术骨干为核心,在并州豪族之中接受庄园建设或者扩建的工作。甚至,此次前来的几个技术指导,还可以接受类似于宫中的地龙建设的项目,为太原乃至整个并州境内的豪门富户建筑暖阁。

    郭斌与丁原联名的奏折呈上之后,并未曾等待多久,天子的批复便下来了。如此是非明晰的事情,自然不会在朝中引发过多的争论,在杨赐、何进以及卢植等人的力挺下,朝廷决定依照塞外三城例,着郭斌自行选址建设庄园作为榷场,以供匈奴人与中原交易之用。而朝廷也会在榷场建设完成后,派遣官员前去监督收税的事宜。

    而在天子的批复下来后不过三两日,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所派遣的技术人员和十几个熟练技工也已经抵达太原,他们将作为核心人员,主持榷场的建设。随着他们一同抵达的,还有郭全写给郭斌的私信。从信中,郭斌了解到就斩杀羌人使者一事,朝中并非没有别的声音。

    董太后的侄子,光禄勋董重曾就郭斌斩杀北宫伯玉使者一事提出异议。他认为郭斌既然能将使者斩杀,自然也可将其俘虏,待将其俘虏了送来京中,一番严刑拷打,必然会对羌人叛贼军中有更深入的认识,甚至可以拷问得知其是否与鲜卑人也有勾结。而郭斌直接将其斩杀,断了这条线索,非但无功,反而有罪。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非但大将军何进,太傅袁隗,卫尉杨彪、议郎蔡邕等人出言反对,尚书卢植更是言辞激烈地直斥其为“佞臣”,要天子“斩之以谢天下”。最后天子一锤定音,说郭斌所为,不下当年班仲升,本应重赏,可尚需保密,以防逆贼北宫伯玉知悉,故暂时不作封赏。

    其实,对于郭斌的所作所为,天子刘宏心中高兴着呢。说一千,道一万,郭斌都是刘宏一步一步提拔上来的,而从各方面来看,郭斌都是忠心能干的代表,是实实在在的天子门生,是真真正正



第二百一十一章 出塞
    郭斌一行原拟在太原耽搁个四五日,待王允辞别了家人,便继续北上。从雁门郡一带出长城,再从大草原上向东行,最后抵达幽州北面的塞外三城。然而,因为丁原的一番请托,郭斌不得不深入匈奴部中,再加上修建庄园的事情,这一拖,十几天便过去了。

    待得从京师派来的建筑人员赶到,将一干事宜安排妥当后,启程的日子便也到了。除了在太原城中的一番请托和对丁原与呼厨泉的一番馈赠,损耗了几车美酒,还有近十大车的物资,由民夫赶了马车随着一行人缓缓前行。

    待众人上马,即将远行之际,王家庄园中突然奔出来一个家丁,呼喊着让王允停下。

    众人停了车马,看着那家丁过来。

    王允见了,在马上以鞭子指着那家丁道:“三儿,你怎么来了”

    三儿气喘吁吁地道:“老爷,老太太有吩咐,要老爷缓行,她老人家要送您一程。”

    王允大惊,忙滚鞍下马,道:“我昨日里不是跟老太太说好了吗今日一早也去请过安了,这春寒料峭,老太太这身子骨一旦冻着了可怎生是好”一边说着,也不理众人,疾步往庄门口奔去。

    郭斌众人就在一旁,自然也听见了两人的对话,他与戏志才对视一眼,心道:“这个王允虽然胸有谋略,也算得上心狠手辣,圆滑世故,却当真是个孝子。”?王允还没走到庄门口,便见一个老太太在几个婢女的簇拥下步出庄门。郭斌来太原之时,曾经前去拜见过,这位便是王允的生母。此时他哪里还能骑在马上忙下马站在马侧,却也不上前打扰他们母子分别。

    待过了盏茶功夫,两人方依依惜别。也怪不得老太太如此,王允此次离家与之前几次都不一样。之前王允离家之时,不是去游学,便是应朝廷的征召去做官的,此次却是流落江湖。虽然知道有人照拂,可毕竟是要隐姓埋名地生活,老太太哪里有不担心的

    待道别完毕,王允方红着眼圈,上了马,毅然拍马离去。郭斌见状,也不好说什么,便指挥着众人开拔了。

    董杏儿女孩子家家的,对这些惜别的场面最是没有抵抗力,当下红着眼圈,只默默地坐在马上垂泪。

    郭斌见了,忙拍马过去,问道:“杏儿,怎么了”

    董杏儿见是郭斌,以袖脚缓缓拭了美玉般浑白透亮的精致脸蛋上挂着的几滴清泪,道:“我没事,只是觉得有娘真好。”

    郭斌默然,只听董杏儿道:“我从小的时候娘亲便去世了,便跟着父亲生活,后来到了伏龙山庄,郭家大娘对我也真好,不但嘘寒问暖,还为我缝衣裳,从小到大,便从没有一个人对我这么好过。”

    所谓的郭家大娘,便是郭斌的母亲刘氏。

    郭斌不晓得如何安慰她,便道:“我兄弟二人,自小便调皮,让娘亲操了不少心。娘亲便经常与我俩开玩笑,说我俩要是女儿家便好了,那要少操多少心”

    董杏儿听了,扑哧一声笑了出来,道:“你俩是女儿家你看小郭嘉那皮猴子样,人不大,鬼点子倒多得是。他要是女儿家,那却成何体统”

    见她笑了,郭斌方心中一松。他从不曾知道,董杏儿竟然自小便死了娘亲,想来董奉虽然武学造诣极高,又精通医学,却哪里会带孩子况且,所谓严父慈母,但凡是父亲,总是不太喜欢当着子女的面表达喜爱之情的,想必董杏儿从小便没有真正体会过母爱的温情如水。那样的生活,却也是颇可人怜爱的。

    当下,郭斌开玩笑地道:“我娘亲也欢喜你呢,要不然干脆让我娘亲做了你的娘亲可好”

    董杏儿听了,羞得红到了耳根,只拽着自己的衣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郭斌哪里知道,他原本让董杏儿认母亲刘氏为娘亲的话,让董杏儿给误会了。不过,不愧是两世为人却依然是单身狗的人,郭斌对于董杏儿的异样丝毫没有察觉,只是自顾自地怀念起自己前世的母亲来。

    当初自己去当兵,母亲也是千叮咛万嘱咐,还偷偷地给他塞了几百块钱,生怕自己到了部队里吃亏。自己那时尚觉得母亲啰嗦絮叨,直到如今再也见不到她了,方幡然醒悟,自己当时是多么幸福啊!

    他骑着战马,任它随着队伍前行,口中却不自觉地吟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马前不远处,已经打开包袱,手里攥着一件崭新长袍的王允,听了郭斌的吟诵,身子一震,看着手中针脚细密的长袍,眼眶中噙满的泪水再也忍耐不住,不觉肆意流淌下来。

    因为还有许多物资,大车行得又缓慢,郭斌及手下的七百部曲也不得不放缓马速,迁就着缓缓而行。所幸一路上并未有不开眼的小毛贼,待到出了雁门关,都很是风平浪静。郭斌回头看着逐渐远去的雁门关,心中感叹:谁能想到那低矮的关城竟能成为千百年来中原王朝抵御塞外骑马民族的枢纽之地谁又能想到,这不起眼的小小关隘,身上竟担着中原



第二百一十二章 定计
    在苍莽的大草原上,一行人放缓马速迁就着运送物资的马车,向东缓缓而去。若是从天空俯瞰大地,便可看到队伍的四周布满了斥候,前面最远处,甚至达到了五十里外。

    这条商路,是张世平与苏双往京师洛阳运送物资惯常走的路,前期的路况和一干游牧部落的消息,都已经编辑成册,呈到了郭斌手中。因此,这一路行来,虽是在塞外,却是安全平稳得紧。

    郭斌此行非但要运送物资去塞外,还要亲自看一看塞外三城的建设情况,只有亲身体验了,心中有数,才可以为下一步的发展立定策略。不过,既然闲着也是闲着,大军行进又不快,趁机练练兵也是好的。故此,他将指挥权交给关羽,让他按照战时行军的标准严格要求部下。
1...5758596061...1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