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而将奖赏的土地放在塞外的话,士兵们便可以雇佣塞外三城中的原黄巾俘虏在此耕作。通过这种方式,郭斌既将自己与手下普通士兵的命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又为劳动力颇有富余的塞外三城解决了一部分的就业问题。因为这种方式,郭斌麾下的普通士兵也成为了塞外三城的股东,他们势必会积极地将剩余的奖赏和钱财投入到自己的土地上。就这样,郭斌在塞外三城,生生地造就了一批新兴地主阶级。

    而较之中原地区传承几百年的豪门大族,这样以个因为军功而产生的新兴地主阶级,其忠诚度自然是极高的。毫无疑问,他们是郭斌最忠实的拥趸,也必将是未来郭斌手下最坚实可靠的依仗。

    戏志才仔细咀嚼着郭斌的一番安排,心中不由对他愈加敬服。这看似郭斌吃了大亏的举措,使得士兵们很乐意将多余的财产投入到塞外三城的建设中来,这必将极大地刺激塞外三城的经济发展。

    再往深里想,士兵们通过对外战争获得了土地,得到了这么大的好处,成了人上人,那么当塞外三城的建设达到瓶颈的时候,处于社会最基层的士兵们便会自觉地推动对外战争。再加上郭斌打到哪里,生意便做到哪里的发展策略,从此以后,对外战争便再也不是劳民伤财的坏事,反而会成为刺激全民奋斗精神和开拓进取思想的导火 索。

    戏志才甚至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颍川郡中便会掀起一股进军草原的热潮,鲜卑人怕是要没有好日子过了。

    一行七百余人在距离塞外三城二十里远处,便受到了张世平与苏双的热情迎接。郭斌派遣的斥候,早已将大军抵达的大致日期传达给两人,出城迎接,郭斌虽不提倡,却也体量张世平与苏双的一番心意。

    见到跪拜在土路上的二人均瘦削了不少,郭斌暗暗点头,下马将二人扶起,叹道:“两位在塞外受苦了!”

    两人受宠若惊,忙道:“能为主公分忧,属下求之不得。”

    郭斌点点头,携着张世平与苏双因激动而颤抖的双手,进城了。

    说是城,可它的城墙既不高也不厚,其高大程度与中原豪族建设的庄子相差不了太多,只是城墙外多了一条护城河。根据张世平的介绍,这是当初建城的时候挖土烧砖,便干脆沿着城墙的地基挖,待完成以后,再将河水引进来,形成一条活水,用以抵御敌人入侵。多了这条并不甚浅窄的护城河,整个城市的防御体




第二百一十六章 塞外三城(上)
    郭斌一行人抵达之后,张世平与苏双直接将他们迎到了城市的中心建筑--衙门,这个每个城市中必然会存在的重要建筑。

    不过因为这三座城池严格意义上说是郭斌的私人庄园,并非正经八百的大汉朝廷所建,其城市布局,建筑设计便完全由郭斌规划,而其具体的建设施工也是由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具体完成的。

    这个衙门的作用与中原常见的县衙大致相同,都是整座城市的行政中心。具有审理案件、清查户籍、收缴税款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包括武库、粮库、文件仓库等功能性建筑。除此之外,这个衙门更是较之普通县衙多了行政服务的功能。

    因为这塞外三城说白了,就是以经贸为核心的城市,以一座主城和两座卫星城组成。郭斌目前所在的主城内,酒馆、茶庄、客栈等一应建筑物俱全,若是不看行人的衣着打扮,说是中原的大城也毫不为过。

    而这座中心城市,除了衙门之外,最为核心的功能性建筑怕就是与衙门相对而建的交易行了。

    这个交易行中,聚集了整座城市中可以售卖的绝大多数产品,每个产品都有一个相应的展柜。当然,想要在这里拥有自己的展柜,是要付出高昂的租金的。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城内最多也最基础的各种大型储物仓库了。

    交易行中的展柜,就像是各家商铺的门面房,里面摆满了作为样品的货物。这些货物中,有草原上出产的毛毡、羊毛、奶酪、黄油等制成品或者原材料,也有从中原运来的茶叶、服饰、美酒等奢侈品。甚至连临淄的绢帛、蜀地的锦绣、广汉的文杯这种在中原都称得上高档奢侈品的昂贵产品在这里都能买得到。

    另外,在中原地区极负盛名的阳翟服饰,在这里也有自己的展柜。毛呢的生产所需原料为羊毛,这里因为靠近毛呢的原料生产地,又具有丰富的汉人劳动力,阳翟服饰便抓住机会在城中建成了毛呢制作和成衣生产的车间。

    他们采用了后世成衣生产的方式,依照此时人们的体型将成衣分为几个尺码,以“小三、小二、小一、标准、大一、大二、大三”这七个尺码来标注,使得成衣的生产得以规模化。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在郭斌看来,总算是初步有了后世服装厂的雏形。

    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改变,这后面可注入了郭斌极多的心血。其成果,最终也很让郭斌满意,这就是在后世工业化初期最常被提及的“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使得衣服的裁剪可以更加快捷,配合上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更可以使得成衣的生产兼顾效率和质量。

    在以往手工业生产的时代,一件衣服的生产和制作,往往从头到尾都是由一个人完成的。从量尺寸,到裁剪布料、缝制衣物,往往都是由一个裁缝制作完成的。当然,这仅仅是针对此时的地主们说的,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们,可以摆脱衣不蔽体的命运已然要谢天谢地,哪里还会对其样式有什么要求

    然而,这种一个人包揽了成衣制作所有流程的生产模式,其生产速度的低下和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却注定了这种生产模式的落后性。这种生产模式,很难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

    郭斌来自后世的知识,甚至可以说是常识,在这个时候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先让阳翟服饰招揽的老师傅将一件标准体型的衣服裁剪出来,然后命人将这些衣服的“部件”,依照其形状、大小描下来。于是,裁剪的标准就这么确定了。

    后世衣料的裁剪,用的是电脑,如今没有这个条件,郭斌便让人直接依据衣料的标准命人制作了裁剪用的车床,以一块按照标准制作成型的切割刀具将布料整个儿裁剪出来。剩下的就是各个“部件”之间如何缝合,以及细节(如衣服上的扣眼,纽扣的安装等)的把控了。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此时的成衣样式有些单一,阳翟服饰之中只有阳翟县的制式军装出售,因此这种稍嫌笨拙的制作方法尚能满足需求。

    另外,关于衣服的缝合,郭斌更是提出了缝纫机的“构想”。虽然不晓得缝纫机是如何运作的,可郭斌至少见过缝纫机,同时他也知道缝纫机的巨大作用啊!因此他将这个设想交给司马徽,让他在阳翟县学中专门成立了一个新式机械研究实验室,将对新式机械研究很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聚集起来。

    这种近乎墨家的所谓奇技淫巧,很不受主流社会的认可,因此在阳翟县学中成立的实验室,只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而聚集起来的较为松散的临时组织。

    其实缝纫机的原理并不太难,它只是需要一个思路,再加上一个不太复杂的线圈缝合系统便可完成。思路郭斌有了,连外形他都连比带划地搞了出来,剩下的便是如何完成这个线圈缝合系统的设计了。

    要不就说知识就是生产力呢,这个线圈缝合系统,最终在沉溺于郭斌所提出的力学三定律中的马钧手中得到了实现,他甚至通过几个联动轴制做出了“原始”的脚踏式缝纫机。

    虽然这个设计还略显粗陋,可没有人比郭斌更清楚这个设计



第二百一十七章 塞外三城(下)
    关于度量衡,汉朝廷自有一套成型而成熟的制度,既不需要郭斌过分的操心,也不是他能操心得过来的。不过为了提高机械制造的精度,郭斌还是按照后世的长度单位,在其影响力能达到的范围内重新立定了尺子。

    这种重新定义长度单位的尺子,是从伏龙山庄流传出来的,最早用于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于是,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筑物因为尺寸精确而显得更加精准而精美。后来马钧所研制的缝纫机,也是以伏龙山庄学堂中的长度单位来计量的,再加上阳翟服饰,其布料的裁剪也是精确到了毫米。因此,更加精确的长度计量单位便随着伏龙山庄的优质产品,逐渐向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可以想见,有了更加精准的衡量单位,阳翟县会研制出更多的“精密仪器”,也会制作出更多的尖端产品。

    再说塞外三城内的交易行,交易行中的门面房中所陈列的,多是商铺的样品,前来谈生意的,也都是几十上百万钱的大买卖。用如今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话来说,交易行中的,都是批发商。

    这些批发商们有的来自中原,他们将中原的货物运到塞外,然后带着货物的样品来到交易行中向客户们推销。而有的人则来自草原,他们大多是草原中某个部落的首领的亲信,带着草原上生产的羊毛、奶酪、黄油等工业原料与制成品,在自己出资租用的展台上向来自中原的客商兜售。

    而无论是来自塞外还是来自中原,绝大多数的批发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他们在交易行中拥有门面的同时,在城内都租借了仓库,以储存货物之用。而这些仓库的所有者,自然便是颍川郡内的豪门大族了。

    通过这种方法,颍川豪族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便收回了投资的近四分之一,这使得他们无不欢欣雀跃,对于郭斌深邃长远的经济眼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因为城内的交易多为批发交易,其中涉及的金额很大,在这里,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商铺,每天的交易额可能便能达到几百乃至近千万钱。鉴于汉族与鲜卑人之间语言交流的障碍,同时也为了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塞外三城的交易合同非但用的全是汉文,其交易模式也区别于其他地方,以一种极特殊的自创的交易模式来进行。

    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双方进行交易时,必须要经过塞外三城官方的认证。

    因为鲜卑人与中原人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交易,尚属首次,双方心中都不甚托底。在鲜卑人的心目中,汉人狡猾多智,他们经常受到汉人的欺瞒,这便造成了鲜卑人对汉人的不信任感。

    另外,从中原贩运丝绸、茶叶等物,经历重重险阻前来塞外的汉人贸易队,出长城,进塞外,远离本国,天然便处于劣势。因此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在人身安全,交易平等性等问题上得到强有力的保障。而塞外三城本就是郭斌的私人庄院,中原的商人们天然地便会抱团,聚集在塞外三城官方的周围,以寻求庇护。

    所以,在贸易双方都极端需要的情况下,充当和事老和中间人角色的塞外三城便名正言顺地将手伸进了双方的贸易之中。这种介入,无外乎是为双方的大宗交易做一个见证,以避免因为语言不通或者各种其他原因所导致的不公平交易。

    在双方确定要进行交易的情况下,他们会前来向驻守在交易行的工作人员提出申请,而工作人员则会全程参与到双方的贸易之中,做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当双方都去对方的仓储区验好货物后,工作人员也会参与双方贸易合同的签订,只有经过贸易行官方工作人员签字盖章的贸易合同才真正具有法律效力。

    当然,这种服务并非是免费的,交易的双方不得不向交易行提交百分之十五的贸易税。这百分之十五的贸易税,由朝廷与交易行一起瓜分,朝廷获得百分之十,交易行则获得百分之五。

    在塞外三城的交易行中,禁止一切私底下的交易,这种偷税漏税的行为不受交易行官方的承认和保护,一旦发生意外,交易行不会负有任何责任。而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则会被永远驱逐出局,不得再次进入塞外三城进行交易。

    因为中原的贸易商队后面多为豪门大族,而这些商队能够前来塞外三城进行交易,无不是与伏龙山庄进行了多次的磋商的,若是因为一点点蝇头小利而与郭斌交恶乃至失去了贸易塞外的机会,那无疑是极为愚蠢的行为。

    而鲜卑人就不用说了,他们尚没有聪明到避开贸易税而私自与中原豪族联系生意的地步,况且他们对于中原豪族也不熟悉啊!通过交易行官方作为中间人来进行贸易的方式,无疑是最身心省力、安全度又高的做法。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交易的便利性,交易行中还出现了类似于后世纸币的“抵用券”。

    因为在交易行中,交易双方多为中原商队与鲜



第二百一十八章 塞外形势
    要说张世平与苏双二人,本是商人出身,而且其身价亦不甚高,却能将这塞外三城治理得井井有条,的确是让众人刮目相看。同时,众人对郭斌看人的眼光也很是佩服。

    郭斌心里清楚,历史上,这两个人既然能当机立断出资帮助贩席织履出身的刘备,固然是一场政治投机,可其为人之果决,看人之精准,还是令郭斌很是看好的。其次,他们二人本来便是中山人,紧靠着雁门和代郡,又多年往来鲜卑各部之中,无论是经商的经验还是在鲜卑族中的人脉,都是不可小觑的。因此,郭斌当初便当机立断,抬举了他们二人做了塞外三城实际上的话事人。

    塞外三城作为塞外与中原交通的门户,其贸易为生的理念必须要始终坚持。而自己手下人手本来便捉襟见肘,大多数人又不懂得商业,没有贸易的经验。正赶上张世平与苏双二人前来拜会,郭斌便顺势将其二人推了出来。

    事实证明,他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这两个人非但对自己忠心耿耿,也是兢兢业业,将塞外三城治理得井井有条。郭斌想来,便是当初将戏志才派到塞外,来接替二人的位置,怕是也不一定能如此精准地把握好自己的经营思路。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商业贸易上,张世平与苏双二人真的是很有领悟力的。

    当然,郭斌也不是傻子,他不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给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便让他们千里迢迢地前来塞外建城,那他们还不卷了钱跑了况且张世平与苏双二人不过是商贾出身,他们便是有些商业和大宗贸易的经验,可毕竟格局太小,也只是商人的眼光罢了。便是他们手底下有些伙计,可以为他们卖力气,可这些个伙计毕竟文化水平不高,在遇到真正的难题时,其手底下真正能够顶用的人却毕竟太少了。

    因此,郭斌在决定于塞外筑城之后,便嘱咐戏志才和郭永,让他们在郭家族人中挑选稳重的,带着伏龙山庄学院和郭家庄族学中的几个优秀子弟前往塞外。此举一是为了帮助二人,同时又何尝不是对二人的牵制呢

    众人安顿下来后,郭斌将众人聚集起来,很是严肃地问起了三城周边的势力分布。关于路上遇到了自称是鲜卑大单于和连的部众打劫一事,他也在进城的路上问过了张世平与苏双二人的看法。他们两人虽未曾见过这个现任的大单于,可毕竟听说得多了。

    张世平道:“要说这周边,还真没有什么实力雄厚的大部落。我们走的西线商路一直以来尚算得上平静,也未曾见到有和连的人前来滋扰。况且那处基本上已经属于鲜卑大人蒲头的势力范围,和连的部众怎么会去那里滋事”

    郭斌问道:“会不会是其他部落之人冒充的”

    苏双点点头,道:“有这个可能。不过,我们进京的商路,全靠着西线,因此自建城伊始便很注意与蒲头单于打好关系。蒲头单于掌控着雁门一带,正是我西线必经之地。况且,蒲头单于的兄弟,名字叫做步度根的,仰慕我中原文明,时常前来城内进行贸易。便是如今,其二弟名唤扶罗韩的也在我城中。”

    郭嘉道:“会不会是他们见了城中的贸易量,心中嫉恨,便想着从我西线商路上拿点儿”

    张世平道:“不排除这个可能。只是因为他们距离我塞外这三城极近,经常前来城中换取物资,其贸易额之大,占了城中贸易额的三成左右。通过这近一年来的贸易,他们部落也是发了大财的,部落日益兴旺。若是没了我三城作为缓冲,他们哪里能联络到中原的商人无需讳言,我塞外三城已然成为了连通塞外与中原之枢纽,若没有我们的努力,他们哪里有如此稳定安全的交易区”

    郭嘉听了,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待张世平说完了,方缓缓地道:“照说,这中原的物资允许进入草原的,除了朝廷掌握的食盐,便是商人们运送来的美酒、茶叶、丝绸,当然还有我伏龙山庄的香皂和成衣等物。这些东西除了食盐外,全都是极奢侈的消耗品,鲜卑各部交易了,只能是用来在其贵族之中消耗了去的,可这蒲头所部,为何却能依靠着这些便兴旺发达了呢”

    说到这里,郭嘉目光转为锐利,盯着张世平道:“莫不是城中竟有人胆敢将铁器私自贩售到鲜卑人部中去”

    听到这里,众人脸色俱是一变。几百年来,大汉朝廷之所以能以绝对碾压的姿态面对匈奴人,后来即便是面对重新统一漠北的鲜卑人都是那么强势,所依仗的除了绝对的经济实力,更是强大的武器装备的碾压。

    几百年来,北方的骑马民族因为冶铁业的落后,钢铁产量极为稀少,因此装备了精良环首刀的汉家士兵可以毫不费力地以一敌五。若是张世平与苏双真的为了一点点利润便私自向鲜卑部中输出铁器,那罪名可就大了,不说别的,郭斌可能便饶不了他们。
1...5960616263...1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