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中央与地方
关于本乡任官的弊端,郭斌就是一个最近在眼前的例子。
郭斌出身便是在阳翟县,伏龙山庄崛起虽速,可是其在阳翟县,乃至颍川郡中的巨大影响力却是毫无疑问的。自起家之初,郭斌便没有吃独食的心思,而是尽力联络乡里豪门。努力使自己尽快融入阳翟县的上流社会,成为可以影响阳翟县中各家豪门的重要力量。
后来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却是将阳翟县中各豪族正式绑上伏龙山庄马车的重要举措。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天下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能够主导重修南宫的大型建筑集团,又岂是浪得虚名的
随着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越来越多由阳翟县各大豪族联合,共同创立的公司纷纷涌现,无论是阳翟服饰还是阳翟文具,都将整个阳翟县的各大豪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郭斌就任阳翟县令,则更是明确了其在整个阳翟县的领导地位。
后来,在长社之战结束后,为了安顿好被俘的二十万黄巾军俘虏,郭斌通过荀彧联络颍川郡中各大豪族,集合起整个颍川豪族的力量,这二十万黄巾俘虏往塞外迁徙的工作方算得是圆满完成。
这联络颍川豪族的重任,自不是荀彧凭着空口白话地向各大豪族许诺而实现的,这其中虽也有颍川荀家的面子在里面,可最根本的还是郭斌善财童子的名声和从不亏本的事迹。当然,郭斌将醉仙楼开往全国,并每当开到一地便要联合当地豪族共同出资入股的经营传统,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涉及到额度如此巨大的投资,各大豪族自然是权衡利弊,瞧准了方出手的。
郭斌则依靠着塞外三城的巨大成功,依靠着源源不断流向颍川郡的巨额资金,证明了颍川豪族的眼光是正确的。而这,又反过来推动了颍川郡中豪族对郭斌的信任,使得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了郭斌周围。
黄巾之乱后,天子将郭斌任命为颍川郡守,固然有着酬赏功臣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和长远布局,更重要的还是看在郭斌的忠心和他在颍川郡的影响力上。若是由郭斌担任颍川郡守,便可迅速整合颍川全郡的力量,绥靖地方,支持中央。要说汉朝还残留着许多封邦建国时期的残余传统,这掌控地方的手段,也可极好地表现出来。
汉朝行的虽确是自秦始皇时候便已经确立的郡县制,在西汉初年也曾有过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讨论,甚至在汉景帝时还曾引发了震动天下的七国之乱,可郡县制还是凭借其毫无疑问的先进性和对新时代的适应力,被安安稳稳地推行全国。
然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斗争,却是从来未曾停止过。
在汉朝,较之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有独立的军事能力的封国来说,中央对于郡县的掌控能力无疑是极强的。刘邦初得天下时,以天下的土地酬赏功臣,这既是流行了近千年分封制度的传统,也是当时人们的思维惯性。毕竟秦得天下不过十四年便已覆亡,对于功臣的酬赏,上位者所能想到的只有封邦建国,而天下豪雄所能认同的,也不过是封邦建国。当初项羽灭秦之后也是分封了诸侯,而他自己也不过是个西楚霸王罢了。可见,后人脑中先入为主并根深蒂固的皇帝制度,在此时的社会精英脑中并非唯一的选择,项羽还是只想着做个如周王一般天下的共主。
刘邦通过酬赏功臣,激发天下英杰的积极性,为了他消灭项羽的事业出人出力,可当他将项羽干掉后,却重新面临着当初项羽灭秦后所面临的选择:到底是要郡县制,还是要封邦建国
得到秦朝图书籍册的刘邦自然晓得郡县制的好处,也晓得封邦建国的坏处,他自然也害怕他所策封的诸侯中再出一个当初“汉王”一样的人物篡夺天下,这可如何是好但是,天下封邦建国的现实已经形成,各个封国虽确是受刘邦策封,却也保持着其政治独立性,并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若是要将这些封国同时取缔,势必要天下震动,其天下共主的地位甚至会瞬间崩塌。因此,刘邦所定下的计策是徐徐图之,并在战胜项羽后,将天下最强的诸侯“齐王”韩信的军队夺了过来。至于韩信当初如何获得齐王的爵位,也有一番明争暗斗,历史上自有记载,此处便不赘述了。
就这样,刘邦在逐渐削弱乃至取缔异姓王的同时,大肆分封同姓亲信为王,用以牵制异姓王,直到最后喊出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口号。那么,熟知封邦建国制度弊端的刘邦,为什么又要大肆分封同姓王呢这还是要从当时天下的形式来看的。
此时的天下形势,楚汉之争结束不久,被削去封国后的各个诸侯王的原部属散布各地,而地方政府初立,郡县制度又缺乏强有力的军事权力,因此天下尚不稳定。若是单单取缔了异姓王,那么原来各诸侯国的部属何去何从这些人多是战国时期六国的贵族,识文断字,通晓天下大势,是难得的社会精英,刘邦夺去天下靠的也是他们的力量。异姓王被取缔后,若是任由这些需要政治地位的社会精英流落社会,无疑会成为地方上的不稳定因素,更是面临北方骑马民族巨大压力的新兴西汉王朝的人才浪费。因此,建立封国以绥靖地方,并招揽四方英才为朝廷所用,便成了刘邦最好的选择。
在刘邦看来,这些同姓王除了自己的兄弟,就是自己的儿子、侄子,大家都是一家人。况且这些同姓王赴国的时候,大多年纪幼小,其国中的主要官员又是中央任命的,因此在短期内是不用担心地方叛乱的。
但是,这种封国的形式,却着实有着制度上的优势。这样将同姓子弟分封各处后,他们就有独立的军事权力,可以在封国内迅速形成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一旦中央有事,这些被分封到各处的诸侯王便可起兵勤王。这种助力,在时时刻刻处于匈奴巨大军事压力下,并感受过白登之围困厄的刘邦看来,是一种切切实实的保障。
同时,这何尝不是刘邦为天下刘氏留下来的一个退伸步
白登之围,身为天子的刘邦都差点儿战死,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何等惊世骇俗的事情因此,感受过这种一生事业都差点儿要崩盘的痛苦的刘邦,便不得不考虑一旦长安城被攻破,刘氏一族怎么办
将这些刘氏子弟都放在京师养着,若是在和平年月,这没有什么。可长安城都处于匈奴人铁蹄的威胁之下,中央政府都要朝不保夕了,一旦匈奴的冒顿单于率军攻陷长安,那宗室岂不是给一勺烩了而若是将这些刘氏子弟分封出去,他们便可及时派兵进京勤王,即便是最坏的局面,长安城破,天子被杀,那从各地的刘氏子弟中推举一位天子重新领导天下,也不是不
第二百九十六章 交州之行(一)
可以毫不避讳地说,黄巾之乱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又或者是军事上,都给予东汉王朝极为沉重的打击。
在经济上,它攻城略地,开府库,杀豪族,开仓放粮,并造成了中原人口的大规模减少,将中原经济破坏得一塌糊涂。另外,因为黄巾之乱的影响,导致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许多豪门大户举家南下,在向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大量劳动人口的同时,固然使得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却也令中原人口锐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在军事上,黄巾军杀县令,对抗官军,甚至差一点儿便完成了对东都洛阳的围攻,将东汉王朝覆灭。虽然最终被压制下去,可是同时也将朝廷所掌控的官军不堪一战的现状暴露无疑,京师之中一夕三惊,天下震动。
在政治上,由于黄巾之乱的平定,靠得多是各地豪门组织的部曲,尤其是在广宗之战后,各地山贼并起,中央军既要应对羌人作乱,还要震慑京畿,地方的治安便全要靠着各地郡守县令所召集的豪族的部曲私军和他们手中原本掌控的郡县杂兵、衙役了。
各地郡县的杂兵、衙役和豪族的部曲,承担了维护地区治安的重任,在地方上逐渐积累民望,形成其统治地方的政治资本。而朝廷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维持地方稳定,也为了减少中央的财政支出,对于这种情况是持默许态度的,甚至还会着力培养在地方上的亲信之人,郭斌便是最好的例子。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黄巾之乱只是诱因,各地豪强为了少交赋税而长期隐瞒户口、田产,造成中央财政收入的大幅度缩减,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种由军事而政治的影响力,使得东汉王朝的中央集权逐渐衰弱,而地方分权一步步增强,枝强干弱,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说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说的是汉朝末年地方势力的强盛。历史上无论是公孙瓒还是曹操,都可打得乌桓人狼奔豕突,屁滚尿流,这就是东汉末年强横的地方势力。这种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在即将灭亡的前夕还能对周边的骑马民族如此强势的现象,除了东汉末年,在郭斌的印象中从没有出现过。
而交州的情况,较之天下其他的州,便有些特殊了。
历史上,秦始皇征发赘婿、闾左之人攻取岭南,后来赵佗建立南越国。楚汉之争后,刘邦建立汉朝,赵佗归附,成为西汉的附属国。后来南越国叛乱,公元前一百一十一年被武帝派人平灭。东汉初年,交趾复叛,光武帝以马援为伏波将军,两次平定岭南叛乱。
可以说,因为地理位置遥远,交通不便,中央政府对岭南的控制力相较于其他的州部是很弱的。再加上汉朝还没有异地为官的规矩,一旦形成根深蒂固、势力庞大的豪门士族,岭南便面临着分裂割据的危险。在对于中央政府的认同感上,岭南是明显要弱于其他地区的。
在南下之前,郭斌早已得到了岭南的一些消息,朱符与朱儁的父子关系,是无论如何亦遮掩不过去的。况且,朱儁之所以能够在黄巾之乱起时担任右中郎将,掌控朝廷的一路大军,还是因为他为官的资历。
当初,交州群盗并起,州牧、郡守软弱无能,不能禁止。另外,交趾的梁龙率众万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攻破郡县。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朝廷任命朱儁为交州刺史,前往平叛。朱儁受到任命,回到本郡检选家兵,调发士众,得五千人,分两路直奔交趾。到州界后,朱儁整束兵众,屯驻不动,派使者到南海郡察看虚实,宣扬威德,以震慑敌人之心。接着调集七郡兵士,一齐进逼,终于斩杀了梁龙,逼降几万人,旬月之间,州郡平定。朝廷论功行赏,封他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黄金五十斤,并征他入朝任谏议大夫。
正是因为朱儁有着这平定交州叛乱的大功,才被朝中众公卿看重,才能以寒门出身而得担当一路统帅,最终以平定黄巾之乱有功而得封右车骑将军。而朱符所以能得任交州刺史,自然是有朱儁的关系在里面,朱儁在交州广有德望,声名极盛,朝廷派遣朱符来此,想也是为了镇住这岭南的大小豪族。
郭斌心中暗道:“朱符以交州刺史的身份大肆聚敛粮食,征募军队,有多大程度上是为了震慑地方,又有多大程度上是觉得天高皇帝远,想要做一番大事业呢”
作为阴谋论者,郭斌在将人想得复杂的同时,还会将事情往坏处想。什么事情,不都是要往好处做,往坏处打算吗因此,郭斌此时正一肚子腹黑地分析朱符这一番作为背后的目的。他若真的有割据称王的野心,郭斌一行此番南下,还真是有点儿麻烦了。
不过,这种想法随即便给郭斌压了下来,便是朱儁的帅帐,他都敢围,还能怕了他的儿子当初朱儁帐下几万大军,又是名正言顺的大军统帅,位高而权重,郭斌就敢率领几百部曲将其帅帐围住,逼其就范,如今朱符便是招募了几千交州的乡勇,又如何能瞧在郭斌眼中要知道,此时的郭斌早已不是初抵贵境时那个小** 丝了,两年的东汉生活已经使他熟悉了此时的社会规则,一年多的戎马生涯和宦海浮沉,更是使得
第二百九十七章 交州之行(二)
龙韬叹口气,道:“这朱符,本是前刺史朱儁的公子,当年土人聚众作乱,将朝廷任命的交州刺史周喁杀了,便是朱儁接任的。这个朱儁是真的厉害啊,也没经过几次大战,便将作乱的梁龙斩杀,逼降了几万人。”
董杏儿听了,颇不屑地撇了撇嘴。
“此次朱符南下,老百姓原还盼着又是一位贾使君一般的英雄人物,却哪里想到,赋税之沉重,简直是闻所未闻,这每一条黄鱼,他便要收稻米一斛!如今更是征收粮食,提高粮价!这可让老百姓怎么活啊!”龙韬说着,竟抑制不住胸中的激愤,嗓门越来越高。
郭斌点点头,不管朱符征收粮食组建部队,为的是什么。可这般横征暴敛,丝毫不顾及百姓生死的做法,他却是无论如何亦不能赞同的。沉思了一会儿,他方继续问道:“适才有人说放粮,是何人放粮”
龙韬听了,精神一振,面现急切地道:“回老爷的话,听那人吆喝,仿佛是士家要放粮,若是您问完了,小人,小人是否...”
郭斌一怔,随即恍然,将手中那一串钱交到龙韬手中,又随手从卫士手中接过半袋子粮食,交给他道:“这是适才在下允诺的,龙兄还请笑纳。”说着,也不顾龙韬满面震惊和不可置信的表情,带着众人跟在人潮后面向城南涌去。
关羽跟在郭斌身侧,边行边对他道:“适才他说的这个士家,是否便是天南剑仙所在的士家”
郭斌没有停步,边走边道:“想来便是了,天南剑仙武功卓绝,在江湖上好大的名头,士家又是交州数得上的豪门大户,财雄势厚,若是在这个时候还有能放粮的人,想来也就是他了。”
董杏儿在一旁雀跃地道:“原来王越这个师傅还不错啊,真不愧是跟爹爹齐名的人!”
郭斌听了,脚步倏地一顿,看了董杏儿一眼,眼光复杂,却没有多说什么。直觉告诉他,事情应没有这么简单。只是他们初至交州,本为寻找杏林圣手董奉而来,可是交州这么大,如何着手消息上说士燮的弟子寻到了董奉的踪迹,那自然要先去士燮府上一行了。只是消息上还说士燮已经身亡,那么董奉还会不会应邀前来交州诊病,那就真的不一定了。
不过,既然千里迢迢来到这岭南之地,自然要着力探查一番,方能放心得下。不管士燮是否身死,其府上自然是需要走一趟的。董奉到底有没有来交州,若是没来,那士燮的弟子是如何寻得到他的,自也要好好打听打听。
众人虽急着往士燮府上去寻人,可如今既遇到了这么一桩事儿,郭斌便决定暂且跟着人群,在暗处瞧一瞧。
当下,郭斌命管亥带着护卫们并护送着马匹,去城外隐秘处扎营,自己则带着关羽、张飞、董杏儿三人继续随着人潮往前走。他们一行五十多人,外加近百匹上等鲜卑战马,在城中着实太过惹眼,如果想要有何行动却是极不方便的。可若是由管亥带着他们去城外扎营,一旦有起事来,以郭斌四人的武功自可从容脱身,只要出了城,众人翻身上马,谁还能追得上对于朱符,郭斌虽不至于太过顾忌,可是狮子搏兔尤尽全力,更何况他行事一向谨慎,如今又是处于人数上的绝对劣势呢
对于郭斌几人的武功,管亥自然是极了解的,这四个人联手,若是想要逃跑,恐怕天下间没有人能留得住他们,有天南剑仙之称的士燮也办不到。因此,他在领命之后,只一抱拳便带着一众护卫转身离去,并未有何多余的动作,眼中与护卫们一样的敬畏之色,却是遮也遮不住。
郭斌看着管亥干练的身影,暗自沉吟:“经过这一年多镇守伏龙山庄的历练,管亥沉稳了许多。若是放在以前,他定要据理力争一番,誓死守卫在我身旁的。可是如今却不言不语地便执行命令,可见确是成熟了啊!”
可是他哪里知道,不只是管亥有了变化,他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当初的自己虽靠着一点小小的运气和天生的神力打败并收服了管亥,可他周身傻里傻气的** 丝气质,如何是能轻易遮掩得住的说句不好听的,当初的管亥身负一个山寨三百人的生死,他们朝不保夕,连饭都吃不上,郭斌肯接受他们,那是求之不得啊!既然收了他们做家奴,起码要管饭不是
因此,当初的管亥所以全力护卫郭斌,既是看在他飞速进步的武功上,更是为了保全伏龙山庄中三百余口的性命,这饭辙不能不管啊!当然,郭斌那经世致用,带领整个山庄发财致富的才能,也是管亥折服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要说敬畏,那是扯淡。
可是,这近两年来,郭斌崛起的经过管亥都看在眼中。他是亲眼看着郭斌如何从一个山村中的穷小子一步一步走到名震天下,受到天子器重,外族畏服的地步的。可是这个耿直的汉子离得郭斌越近,却越瞧不大懂他,为何郭
第二百九十八章 交州之行(三)
关羽、张飞、董杏儿三人,曾跟着郭斌进京,黄忠也是浪荡江湖数年的人,见多识广。他们所看到的,是这处宅院的豪华与气派,郭斌这颇晓得一点儿内情的,却瞧着不大对头。在重生东汉末年之后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郭斌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山野小子发迹成为名震天下的一方豪强,非但吃了许多苦,受了很多罪,其眼光和见识较之普通人也高出极多。
他虽不能将这一番事情分析地头头是道,可是却晓得在这个时代即便是大门也有很多讲究。非但大门的高矮与门前两侧灵兽的大小各有要求,便是大门的颜色,门钉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个门钉,最早是防火用的。源自墨子所说的“涿弋”,长二寸,见一寸,即钉入门板一寸左右。在古代,为了防止敌人用火攻城,便在门上钉上了门钉,每当守城之时,便在门钉上涂满了泥土,起防火的作用。
至于门的颜色,在汉朝虽未曾明确规定,可朱红色的门板却也不是寻常人家能用得起的。汉代卫宏《汉旧仪》说:丞相“听事阁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官署不漆朱红,以区别于天子。而朱门,曾是至尊至贵的标志,被纳入“九锡“之列。所以,朱红色的大门并不是说用就能用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