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众人此番是要去深入占人都城,是要去拼命的,哪里能带哪些七零八碎的玩意儿况且这一行仅有五十人,想要成大功,便需要快进快出,绝不拖泥带水,否则一旦陷在里面,那定然是绝无生路的。
除了将多余的物资放在这里,郭斌还命人将高桥马鞍解开并拿下来。待将空了的褡裢放在马背上,又将褡裢的两端以绳索在马腹处系上,将其固定好后,方再将高桥马鞍绑好。正当众人一头雾水的时候,郭斌一跃上了马背,竟正好把两只脚放到了褡裢两头的口袋之中。
而当众人有样学样地也将双脚放到褡裢中后,登时整个队伍都沸腾了:实在是太省力了。
原来,郭斌自从学习骑术之时,便意识到了一个极重要的问题,那便是此时的马具发展尚不完备,它缺少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组件,那便是马镫。
人人都知道,三角形是一种简单却极具有稳定性的形状,当人骑在马上的时候,想要保持稳定,亦是如此。后世的马具,包括了辔头、马鞍和马
鞭,当然马镫也是要连在马鞍上的。其中,辔头是骑手驾驭马匹的主要工具,骑手要利用它来控制马匹前进方向,也要用它来控制战马行进的速度。马鞍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骑乘者在马背上保持平衡。而马
鞭自然是用来驱策战马的。
在木兰辞中,也有这么一段,所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两句话,讲的是花木兰从军之时,购置战马和相关配套马具的事情。从这两句话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出当时花木兰所在的时空从军是要自带战马的,还可以看出当时马具的构成。她所要购买的马具里面,除了辔头和马
鞭,还有鞍鞯。鞍鞯要分开来看,所谓鞍,指的便是马鞍;鞯,指的则是垫马鞍的东西。
在古人类驯服战马的时候,最先发明的是辔头。只要给一匹马戴上了辔头,你便可以掌控它。因为只要戴上了辔头,马儿便跑不了了。这就像牛的鼻圈一般,一勒就疼,谁还会乱跑只是马的辔头要勒在马嘴中,而牛鼻圈要扎在鼻子上罢了。
而另外一个马鞍的发展历史,则要复杂得多了。
最早的时候,人们是骑在没有马鞍的光溜溜的马背上的。后来,或者是觉得私密部位耷拉在马背上,殊不甚文雅,又或者是为了增加骑乘的舒适感,便在马背上放上了一个垫子。毕竟马背上便是马的脊骨,骑的时间长了,也硌得慌嘛。最早的马鞍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外以皮革制成,内中填充以羊毛。这种
马鞍,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鞍马俑的马鞍极为相似。
这种
马鞍提高了骑乘的舒适性,减轻了人在骑乘时对马匹的直接摩擦,有利于人对马匹的控制。若是不理解,则大可以做个试验。便将女友扛在脖子上以所谓骑大马的姿势走两步,然后再试试于脖子上垫一个抱枕后再骑大马,无论是骑乘者还是胯
下的“马儿”,舒适度都有极大的提升。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牲畜呢若是长时间骑在马儿的裸背上,那马儿能不暴躁么
然而,这种
马鞍仍然不能阻止马儿在剧烈运动时人在马背上滑动的问题,骑手只有靠着双腿用力夹紧马腹,才能保持
第三百二十八章 交州之行(三十三)
马镫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经过几个时期的,晋朝的高官固然有所谓“玉镫”这样的奢侈品,可马镫的普及所必须的自然是要求制作工艺简单而制作成本低廉。因此,马镫也经历了木制或藤制马镫、木芯包铁或铜的马镫、金属制马镫的发展阶段。
当然,像印度曾经出现过的,只将大脚趾放进去的趾镫,因为对天候有极高的要求,使用方法也不同,加之保持平衡的作用也不大,因此这并算不得真正的马镫,主流学界亦从未将其放在马镫一类中进行研究。因为这种趾镫只能在印度乃至东南亚这种气候温暖乃至炎热的赤道附近地区使用,若是到了中国北部苦寒的草原上,怕是没人会愿意为了使用趾镫而冒着被冻掉整只脚的危险将靴子脱下来。
郭斌对于那些可以骑在光溜溜马背上的蒙古草原上的汉子极是佩服,可却不妨碍他为了降低马匹的骑乘难度,减小骑兵培养的难度,同时也为了此次突袭战的成功,而拿出这与马镫功能极类似的歪招儿来。
以褡裢作为马镫,既可使得麾下的骑兵们更加轻松地便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减少策马疾驰对马力与士兵体力的消耗,而且将脚踩在口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隐蔽性。此时事情紧急,以五十人想要擒拿一国之君,实在是胆大妄为之举,自然要用尽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使劲浑身解数,亦要达成目标,否则己方怕是便只有全军覆没一途。然而,郭斌并不想过早地暴露马镫这一骑战利器,至少如今他还没有想好。
在乱世之中,对战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战争成败的新科技或新颖的设计,其普及的速度是极快的。就像一战期间迅速普及开来的战壕加铁丝网的阵地战模式,就像十七到十八世纪西方流行的排队枪毙战术。
郭斌之所以既要使用马镫,又要防止秘密的泄露,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防止北地胡人学了去。因为马镫这种极新颖的设计成本不高,却将极大地增强骑兵的作战能力,极大地提高其作战半径和战略移动能力,提高骑兵的投送能力,同时也将大大改变战争的方式。
北方骑马民族所能召集的骑兵数量远远超过中原王朝,若是马镫得到普及,其对草原民族的帮助将会远远多于中原民族。当年五胡乱华,北方骑马民族骑兵大举入侵华夏,中原王朝懦弱虽也是极重要的原因,其作为作战主力的骑兵的战斗力得到巨大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个时期,恰好是双边马镫出现的时候。
双边马镫的出现,使得骑兵更具冲击力,也使得骑兵的装甲可以更加沉重,此时的重甲骑兵被称为甲骑具装。所谓甲骑具装,是人甲和马甲的合称,是古代重装骑兵的防护装具。《宋史仪卫志》中有云:“甲骑,人铠也;具装,马铠也。”
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争,使得中原地区政权极不稳定,门阀大族不甘寂寞,各路人马粉墨登场。若以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为开始,以公元266年,司马昭的嫡长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西晋为终点来计算,中原地区的动荡整整持续了八十二年。而若以孙吴亡于西晋的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5月1日为终结点,那么中原板荡的时间则真的是接近百年了。
正是这近百年的动荡不安,一点一点地榨光了中原汉人的实力,使得散乱的军阵、低迷的士气、缺乏训练的步兵很难抵挡得住北方骑马民族大队骑兵的冲锋。
原本步兵对战骑兵,并非毫无还手之力的。因为强盛的中原王朝拥有先进的科技实力与强大的生产能力,列阵之后的中原步兵,只要不会吓得扭头就跑,草原民族的骑兵其实是并不敢贸然冲击的。因为中原有以牛角与兽筋制作而成的强力的弓箭与弩,而且弩兵三段式的射击方式使其可以保证对敌人的持续打击。若是敌方骑兵真的冲近了,还有牢固的鹿角与手持长矛的近战部队,因此强行冲击只是会撞得头破血流。
所谓阵列不战,指的便是骑马民族骑兵在面对中原步兵方阵的时候,若是中原步兵已然列成阵势,是不能直接冲击的。
为了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各国之间自然需要发生军事冲突。因为蜀汉与孙吴联合的目的都是为了抗曹,所以中国的大战大多发生在蜀汉与曹魏、孙吴与曹魏的交界处之间。而蜀汉与曹魏的交接处,正好在秦岭附近,此处多山,地形极为复杂;而孙吴与曹魏的交界处,则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这里水网密布,适合水军作战。
如此便不难看出来了,在三国鼎立的时期,主要的战场都不是利于骑兵作战的广袤平原
第三百二十九章 交州之行(三十四)
众人非但依照郭斌的吩咐,将马背上的褡裢安装妥当,此战所必须的各种装备更是进行了极为仔细的检查和养护。因为此次跟随郭斌南下的护卫人数不过五十,而郭斌又是身系颍川郡中几十万生民希望的人,身份贵重,因此在他们南下之前,在戏志才等人的强力坚持下,这一众护卫还首次配装了一种新近研制出来,却尚未投入大规模生产的新型武器。也正是因此,众人才能放心让郭斌只带着这么少的人跑了这么远出来。
因为众人都装备了褡裢所制的简易“马镫”,故此即便是跑了大半个上午,亦没有觉得累。当然,为了节省马力,这一路上都是轻步慢跑,直到抵达了占城之后,方放开马速,一路疾驰而来。
伏龙山庄的美酒、香皂等物行销天下,至于阳翟服饰、阳翟文具等物,则尚未贩售到这里来。因为此处气候炎热,便是冬日里也不会冷到哪里去,厚重的毛呢制品则没有太多的市场,再加上占人不通文墨,阳翟文具在此也是无人问津。
除此之外,这林邑国距离中原太远,阳翟县的产能也很有限,供应庞大的中原市场已然极为吃力,又哪里还有余力占领这么个千里之外的小市场呢
不过即便如此,商人们也早已将林邑国包括其风土人情,人口数量等一系列情报探查得一清二楚了。而部队之中有一项强制条令,每次出行之前,都要组织人员学习加厚版本的《九州舆图》。这由各地商旅投稿,又结合官方情报部门的情报核实,最终出版并且规模逐渐扩大的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已经成为颍川百姓乃至军方了解各地风俗的教科书。
司马徽曾盛赞此事,道:“余尝读《道德经》,及至‘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时,不免心生疑惑,此非生而知之者欤所谓‘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余尝疑之。然自与潜阳交游,吾道大变。今日《九州舆图》既成,我颍川百姓岂非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乎”
随着颍川郡,特别是阳翟县中老百姓的识字率急速上涨,像《九州舆图》这种百科全书类的书籍也广受欢迎。因为如今活字印刷术尚未出现,印刷书籍的成本高得吓人,因此许多学子乃至识字的军人和百姓,都纷纷去阳翟县学旁边的县立图书馆中借了书来抄录。
不是郭斌不想将活字印刷术拿出来,对于他这个毫无廉耻之心,剽
窃他人技术、发明、乃至文学作品一点儿都不带脸红的家伙,将活字印刷术拿出来并不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何况他更是早已给自己找好了理由:为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嘛!
然而,事情往往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的,你知道是一回事,当要着手做的时候,却又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东汉和帝元兴元年,亦即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原本工艺简陋,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的麻制纸张成为过去式,而新式的蔡侯纸则成为书写的材料。
只是这个时代技术传播的速度太慢了,即便是朝廷曾下旨推广这种新式的书写材料,蔡侯纸也是直到公元三到四世纪时,方基本取代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因此,若是没有雪白、廉价、结实好用的纸张,即便是将后世的印刷机拿过来也用不了啊!
此时的纸张毫无疑问还是颇为贵重的消耗品,许多贫家出身的学子哪里有钱买这个况且便是官府的公文,也多是以便宜的竹简作为载体,纸张的普及,任重而道远。如今郭斌在阳翟县创立了阳翟文具,所以能引领了一时的风尚,极重要的原因也是这蔡侯纸的大规模生产与推广。因为只有在雪白的纸张上,以铅笔写下的字迹才能看清楚,如今在士林之中作为新鲜事物出现的硬笔书法正是借了白色纸张出现的东风。
另一个便是墨水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墨都是水性墨,这种墨固然能够用来书写,可若是用于印刷,则会因粘性不足而导致字迹不太清晰。况且无论是木质活字还是胶泥活字,都极易损坏,而若是用金属做材料,这水性墨则又不合用了。
因此,郭斌虽然想用活字印刷术将这势必会越来越庞大的《九州舆图》印刷成册、发行贩卖,可技术上的难度太大了。便是阳翟县立图书馆与阳翟县学中收藏的一百多本,还是以雕版印刷的方式进行的。
然而,即便是这雕版印刷术,亦使得获赠了印刷版《九州舆图》的司马徽、王允、蔡邕、卢植之流的喜爱。他们大为感叹,乃至惊为天人。这种抛弃了抄录书籍这一耗时费力,效率极低又容易出错的书籍推广方法的创新,可以极大提高文化的传播速度。这些以传播“圣人之学”为己任的道学大师
第三百三十章 交州之行(三十五)
马钧脱离司马徽的研究室一事,其实也是研究机构日益庞大,人员日益庞杂后的必然选择。 更新最快
如今马钧研究室创立,在带走了一部分研究人员之后,也与司马徽研究室在研究道路上有了分工。司马徽更加注重理论的研究,他的研究室中所进行的更多的是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司马徽甚至在郭斌的提议下创办了一个专门用于论文发表的期刊。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应用,这个期刊用来支撑小范围内的学术讨论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马钧的研究室则更像是一个制造业公司的科研部门,他们会根据各种行业的实际困难进行钻研开发,然后将研究成果承包给加工制造的工厂进行生产,从而获得商业利润。看着马钧,郭斌仿佛看到了中国版的发明大王。
当然,研究室中的这些研究成果所产生的利润,除了官方会分润一部分投资股份的分红和收取所得税收之外,都会用于研究室中研究人员的分红和产品的后续投入。郭斌并没有将所有赚钱的买卖都握在手中的想法,他所以推动马钧研究室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产业的私有化。因为他知道,所有的制度都不是可以传至万世的铁律,所有的官营企业都面临着人浮于事,机构臃肿而缺乏活力与创造力的难题。因此,郭斌很是借鉴了后世共和国的方式,除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其他的行业便尽量交给市场。
郭斌知道,只有通过市场检验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检验的企业才是好企业。一个企业想要有好的发展,一个产业想要真正成长壮大,非得经过一番拼搏,非得在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才行。
要想保持整个社会对于技术创新的热情,便须得利用利益的杠杆,撬动更多的人投入到这番事业之中,只有更多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技术创新才能真正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郭斌固然可以利用朝廷的力量,用些政治手段形成固定的利益集团,在短期内获得极大发展,乃至创立一个新的王朝。可是这并非能够改变社会结构,推动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这种行为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另一次的改朝换代罢了。
对于此,郭斌既瞧不上眼,更是不屑为之。
郭斌想要做的,是要将社会上最具有活力,最具有能力的商人阶层的力量激发出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形成一个新兴的力量集团。这个建立在新兴技术力量之上的阶层,一旦按照他的设想崛起,则势必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剧烈变革。这将是一股没有人可以撼动的强大力量,而郭斌正是要将这股力量激发出来,他所凭借的,便是如今阳翟县中日益壮大的工业力量。
工业力量指的不仅仅是蒸汽机、内燃机,更是合理有序的运作方式,是更加细致的分工和批量化的生产,是更加惊人的钢铁产量,最重要的是平民百姓中更高的识字率,更广博的见识,更是士民百姓那股子精气神。因此,在提高商人身份地位的问题上,郭斌一直是不遗余力的,他实在太清楚资本力量的强大了。
自从《九州舆图》问世后,便得到了世人追捧,非但平民老百姓,便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士人集团,对此也是赞不绝口。甚至于许多见多识广,在《九州舆图》上发表过许多文章的商人,在士人圈子中也获得了极高的名声。秦汉以来,商人阶层受到朝廷的刻意压制,如今的现象是四百余年来从没有发生过的。
正是因此,原本家财雄厚的商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对于《九州舆图》则愈加看重,其所投稿件,质量亦愈是亮眼,如今许多士人竟也开始投稿,因为只要在这本书上发表过文章,便意味着你的名字会传遍大汉十三个州刺史部的精英阶层。所谓养望,什么是养望不就是让大家都知道你厉害,都说你的好话吗在如今这个时代,还有什么能比受尽世人追捧的《九州舆图》更能传播一个人的声望
不说别的,原本便是天下知名的古文经学大师司马徽,如今已俨然成为隐隐盖过当年的马融、如今的郑玄一流的经学大宗师,很大程度上便是这《九州舆图》的功劳,因为司马徽便是这《九州舆图》的总编辑。
正是因为这一本《九州舆图》,郭斌竟使得天下商人俱为己用,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使得戏志才、徐庶、荀??热宋薏惶痉?p焓?驮?刑镜溃骸爸鞴?呶萁?玻?鼗掣咴叮??程斓兀?婺瞬皇莱龅钠娌牛 ?/p>
在进城之前,郭斌便早早地命令众军士将阳翟县制式军装穿上,他们此次南下,为的便是立威。这在军事上并非一场大战役,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却是惊天动地。然而,郭斌此次以五十余人南下,非但要以少胜多,还要全身而退,方可显示上国的实力,以震慑住整个林邑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