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因此,他虽要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却还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事儿是谁干的,而天下闻名的米黄色短襟军服,正是最好的标志。郭斌相信,即便是阳翟服饰尚未发卖到林邑国中来,信息闭塞的林邑人也能打听得到这米黄色军服所代表的含义。

    此次南下林邑国都的事情,进行得极为顺利。因为无论是麾下的卫士还是郭斌自己,都早已从更加详细,更加精准的加厚版《九州舆图》中了解到了林邑国中的一干情状,再加上有士家派来的向导,找到林邑国王的事情简直是轻松加愉快。

    象林县本便不大,那所谓的“王城”也不过是早先的象林县衙,有关羽带着十个卫士在城中纵马奔驰,施放火箭,尽力制造混乱,又有张飞守着城门,郭斌带着黄忠在向导的指引下捉拿林邑国王的事情便更没有难度了。

    &nb




第三百三十一章 交州之行(三十六)
    诸葛连弩最早的称谓是元戎弩,根据《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驽十矢俱发。”

    意思是说,诸葛亮对原来的连弩进行了改进,去芜存菁,将其命名为元戎弩。这种元戎弩的箭矢用铁打制,长八寸,单次填装可以发射十支弩箭。

    所谓元戎,即元帅之意。朱熹解释道:“元,大也。戎,戎车也。”戎即戎车,亦即古代的兵车,这种兵车采用单辕、两轮、后面辟门的横长方形车厢。车辕前端有衡,上缚轭,用以驾马。这种战车,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即有出土。

    因此,元戎最早的意思指的是大的兵车,后其意思逐渐引申,便有了大军、或者主将、统帅的意思。可见,诸葛亮所以将这种连弩命名为元戎弩,是将其作为战争中的定海神针使用的,因此对其自也极有信心。而实战证明,这确是军国利器。

    既然事情的进展极为顺利,回去的路上众人自也是兴致高昂,待一行人回山谷中取了存放在此处的一应辎重,又将褡裢解下来放到马屁股上,才将捆绑得结结实实的林邑国王绑在一匹马背上,策马北上。

    一路上众人兴奋莫名,《男儿当自强》的歌声响彻云霄。南征凯旋的勇士们仅以五十人之众,便捉了一国之主回来,而己方竟未曾折损一人。异日京师献俘,将是何等荣耀至于林邑国可能会发起的报复,无论是郭斌还是王越,都颇不放在心上,便是事后得了消息的交州刺史朱符,亦只有暗暗庆幸的。

    不怪他们神经大条,实在是此时的汉人对于周边的四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越感。此时的大汉王朝,军力强盛,政治制度优越,中原文化的先进性更是世所共知。所谓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此时的大汉王朝,是真正的天朝上国。不要说小小的林邑国,便是对于北方的鲜卑人与匈奴人,汉人心中的优越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优越性不仅汉人了解,便是鲜卑人与匈奴人也都觉得理所当然。

    如今林邑国王被擒,无论是朱符还是王越,甚至是背后的士家,都只有对于立功机会来临的欢欣鼓舞。众人放开马速,一路疾驰,不一日已到了九真郡。因郡中有士家的庄子,郭斌众人便随着向导径直往庄子上歇宿。

    此番北上与南下之时心境全然不同,大功既已告成,众人便都放开心怀,在庄子上很是吃喝了一番。就连郭斌与关、张、黄忠,还有董杏儿,也有了游乐的心思。当初虽也是在此处庄子上歇宿的,可众人急着赶路,哪里有心情好好瞧瞧这庄子

    因此,郭斌便在庄上下人的引领下,带着董杏儿来庄子后面观赏花卉。他哪里懂得赏花,只是那管家说庄子后面叫什么“白叠子”的花,很是稀罕,郭斌便想着董杏儿女儿家家的跟着自己东跑西颠,既然听说了庄中有一处便是士燮都极喜爱的花园,便要过来搞一点浪漫。对于二人之间的关系,双方虽都未曾言明,可是心中却都知晓对方的意思。

    别看郭斌在外面身份贵重,极得人尊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便是戏志才都有点儿叹为观止的意思。可是,一旦到了这男女关系上,郭斌却又成了那个见了漂亮女孩子便脸红脖子粗,连一句利索话都说不明白的那个穷**

    丝。若是在后世,像董杏儿这种身材窈窕,姿容绝美的女性,郭斌只在电视与挂历上看过,若说让她作为女朋友,与哥们儿喝酒的时候的确吹过这种牛,可谁都知道那是酒后的疯话。

    果然,当在士家下人的引领下来到所谓的“花园”之时,看着眼前一株株绿色的植物,郭斌着实震惊了。

    这些植物郭斌怎么看怎么熟悉,当他走近时看到一个个绿油油仿佛桃子的花卉时,他才真真切切地确定这所谓的连士燮都极为喜欢的观赏性植物竟然便是棉花!是的,他没有认错。自小便生长在农村的他对于如何种植这种作物虽并不知晓,可至少他认识啊!更何况,有的棉桃已经开裂,漏出来里面白花花的棉花。

    郭斌喃喃地道:“棉花,棉花,可不就是花嘛!”

    那下人见郭斌如此失态,心中自然极是得意,可他毕竟头脑灵活。虽不知道郭斌究竟是什么来历,可看庄主这如对大宾的谨慎样子,他便不敢放肆。因此,略带矜持地介绍道:“不瞒公子,这花儿叫做白叠子。如今尚未完全成熟,还不大瞧得出好看来。待到了九月里,这花儿完全张开了,里面的白花儿便完全显现了出来。到时候漫山遍野的全是一片的白花花,实在是好看极了。便是咱们士家的家主每到这个时候,也多要从番禺赶过来,就为了瞧这白叠子盛开的奇景儿!”

    郭斌闻言,登时满头黑线,实在是搞不明白种上的棉花有什么好看的。

    只听那下人还在喋喋不休地道:“公子您有所不知,这白叠子本是从身毒国传过来的,因此极是稀罕。整个九真郡,怕也就只有咱们庄子上才有此物。听说这白叠子在身毒国竟能长到三丈高,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然而,此时的郭斌却有点神思不属。看着这漫山遍野的棉花时,他心中所想的却丝毫不涉及风月,如今他面色肃然,脑中所剩下的都是如何借着这棉花布局。

    棉花作为这个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后世产量极大,成本又低,却是实实在在的白色的石油。它作为棉布生产的原料,成为推动人类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助燃剂,在世界近代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资本是推动人类前进的源动力,而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技术要求



第三百三十二章 交州之行(三十七)
    林邑国王范熊自从被擒之后,心中一直是惴惴难安。身为一国之主被人闯入王宫生擒回国,这事情自古至今还从没听说过呢!

    他范熊本是林邑国首任国主区连的外孙,因为区连的儿子也就是范熊的舅舅没有后人,这国王的位子才落到了自己的头上。他当初本想着身为一国之君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可谁成想竟摊上了这么档子事儿。大汉天子专门派人千里迢迢地来到林邑,将自己抓过去,所为的事情还能小了

    自从林邑立国之前,占人便屡屡反叛东汉朝廷,劫掠州县,后来区连杀官造反,双方之间大大小小的争斗更是不可胜计。只是冲突归冲突,范熊从没有想到汉朝廷竟会突然之间发动大军南下。

    林邑国距离交州本便极近,两边民间的交往也称得上频繁,因此林邑国往交州派遣的间谍那是多得很。非但如此,为了维持境内安稳,东汉朝廷派往林邑的间谍那也是数不胜数。因此,双方的关系虽是疙疙瘩瘩的,可是对于对方境内兵力的调动情况那可是一清二楚。当然,林邑国所监控的也不过是日南、九真两郡,了不起交州刺史部所在地番禺也严密监视。而中国对林邑的监控,则多是日南、九真等几个岭南的郡守派的人。当然,如今朱符新任交州刺史,有意振作,因此他也往林邑国派了许多间谍过去。

    因此,无论是敌方有什么动静,对方总会在第一时间知道。就拿如今的情况来说,朱符在番禺城中收集粮食,征募部曲的举动,早便在范熊的掌握之中。为了应对朱符可能的进攻,范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非但征召部队,更是委托在林邑国中地位极高、武功极高的几位遁世级的高手,去乡间招募勇士,以作防范。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大汉朝廷想要出兵,从征集粮食开始,到招募部曲,再要人员之间的磨合,与各地豪强大户紧密联络以获得支持,各种准备工作下来,没有半年的功夫部队怕是连番禺城都走不出去。

    在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大汉朝廷曾经想要征发交趾与九真两个郡的士兵前往林邑平定叛乱,结果征召的交趾士兵不想去,竟倒戈相向。当时的情况很是紧急,东汉政府中的廷议竟然要从荆州、扬州、兖州、豫州之中征召四万人马前往征讨,幸亏被当时的名臣李固劝阻,后来决定派遣使者前往招降,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因此,东汉朝廷的官军装备固然精良,士兵固然精锐,可是其朝中掣肘太多,想要动员大军发动一场颇具规模的大战,事前所要准备的也是极多,因此便留给了林邑国中太长的反应时间。

    此次范熊是按照寻常的惯例进行准备,原想着三个月后朱符的大军能开到日南郡便算得神速,却哪里想到这一票穿着奇怪的黄色短襟军服、骑着高头大马、手拿连发弩的汉家士兵,竟如此明目张胆,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杀进了林邑城中。都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还有什么灯下黑,范熊这次算是真的体验到了。

    可是他哪里知道郭斌此行并没有考虑过那么多,只是因为吴栾北上挑衅失败,他又气不过林邑国人欺压中国百姓,便仗着骑兵速度快,手中又都装备了元戎弩这一利器,有恃无恐之下,方悍然发兵南下。在他想来,只要快进快出,便不会有危险,却正好让他误打误撞钻了漏子。

    一路上,范熊提心吊胆,一会儿怕这一票汉人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将自己给处决了,一会儿又自我安慰地想自己身为林邑国王,还是有很高价值的,这些人没得到什么好处便将自己处决了,那岂不是太傻了

    然而,自己就这样被绑着,经过了一个个庄子,直到来到一处城外的营地,也没有人前来跟他交涉。对方越是如此,他心中便越是不托底,最后实在是胆战心惊忍不住了,便放下国王的架子低声下气地询问这些士兵,可无论他许下如何丰厚的财富,却连一个搭理他的都没有。

    在经过番禺城外时,郭斌与关、张、黄忠还有董杏儿等人便脱离了队伍。他嘱咐了管亥先将人带到阳翟县,然后拿着自己的手书让戏志才派人进京传递密折和给何进、袁绍等人的信件,择机献俘。

    范熊毕竟是林邑国王,身份极不一般,若是半路上出点儿岔子,那可是乖乖不得了。这并非杞人忧天,若是等到林邑国中回过味来,派遣了高手前来劫夺,那便是横生事端。因此郭斌早在事前便想好了,一旦成功,便直接带着人北上远行,待林邑国的高手北上,或许范熊便早就被送上京师了。

    以范熊一国之主的地位,如今即便是被擒了,等到异日进了京师,他稍微在大汉天子面前摆出一个藩属国的姿态,便会得到极丰厚的赏赐。中原王朝对于周边小国称臣纳贡一事很是引以为荣,因此封侯之类的那都是小事情,他们虽然不会负责具体事务,可其能获得的地位,较之辛辛苦苦南征北战的郭斌,肯定是要高得多的。

    &nb



第三百三十三章 交州之行(三十八)
    早在郭斌回到士府的时候,王越便在吩咐下面开始准备酒宴。 更新最快可以说,郭斌对于林邑国王范熊的处置很是妥当,他将其直接送到颍川的行为,使得整个交州官场都与此事脱离了干系,也算是在另一个层面上交好了交州的豪门大户与整个交州官场。

    本来嘛,这个事儿便一直是郭斌一方的独立行为,到时候陛前献俘的好事儿交州官场上也没有人能分得了功劳去。可是这事儿万一真的办砸了,如果里面再有交州官场上的影子,那罪责可就是大家一起承担了。到时候板子打下来,郭斌自然要吃得最多,可其他人也少不了吃挂落。

    郭斌南征北战,大大小小战斗几十近百次,立下的功勋也是有目共睹,如今更是海内知名。要说朝中知兵之人,除了皇甫嵩、朱?y,就属郭斌了,便是卢植怕也差了一筹。毕竟卢植在黄巾之乱中所立功勋并不甚显眼,广宗之战更是打到一半便被朝廷换了下来。再说董卓,虽确是因为西北羌乱升上来的武将,在面对西北乱军的时候也挺能打的,可黄巾之乱中接了卢植的位子后,求胜之心太过操切,导致大军失败,被困在广宗城内的黄巾军主力更是差点儿突围而去。

    而相较之下,郭斌独身入敌营,说降黄巾大军最堪战的十五万主力大军的事迹则要耀眼得多了。再加上后来在匈奴单于庭中怒斩羌人使者,在塞外击破鲜卑大单于和连所率大军,更是将整个大汉朝廷都头疼不已的和连在阵前斩杀,那名声可就大了去了。非但习武之人对其极为崇拜,便是士人之中,对其也多有赞颂之辞。

    在广大士人眼中,郭斌师从于司马徽,又有当世大儒如蔡邕、卢植之流对其推崇备至,便是国朝中流砥柱一般的帝师杨赐,对其也是另眼相看,更是与他多有诗书往来。那一首得了天子赞赏的《石灰吟》,更是在三两日内便传遍太学。

    当初郭斌初次进京时,一篇少年中国搅动了京师文坛,后来专门写给乃师司马徽的《陋室铭》也是广受追捧,更不用说那一手潇洒飘逸,卓然自成一家的行书了。再加上当初郭斌的一封奏折搅动京师朝局,在解除党 禁一事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后来根更是参与了救援王允一事。因此,在士人们看来,郭斌虽确是武功卓著,却始终还是文人,是实实在在的自己人。

    儒家讲究的便是学而优则仕,儒门中人又有哪个不是为了出人头地才苦读的因此说儒家是世俗的学问,那是半点也不冤枉,想要做官的,谁还没有点儿利禄之心呢否则那官儿怕也做不长久。

    综合种种原因,郭斌非但没有其赫赫武功而被士人视为异类,反而因此广受文人们羡慕追捧,朝中要说起知兵的统帅来,郭斌怕便要后来居上了。

    郭斌广受士人追捧,又是世所共知的天子宠臣,更是手握重兵,位高权重的朝中重臣。这交州的事情便是搞砸了,他也能撑得住。可是交州的官员或者豪门,本便远离中枢,又没有什么过硬的背景(若是有过硬的背景,也多不会被贬到岭南来了,当然朱符是个例外),这事情要是天子怪罪下来,那可不是寻常能抵挡得住的。

    因此,郭斌将交州官场的人与此事摘得干干净净,既遵循了官场的规矩,又符合了普通的人情,在交州算是结下了善缘。混迹官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所最爱做的都是有旧例可循,最好是手拿把掐,稳稳当当地定能获得成功的事情。如若不然,自然是能躲就躲,能不沾身就不沾身的。

    待与士燮和王越师徒二人秘议之后,天色便已黑了下来,算算时间,朱符差不多也该到了,郭斌便没有回先前住的院子,而是直接与士燮师徒二人往招待朱符的花厅行去。这花厅郭斌尚是首次前来,虽不甚大,却处处透着富贵,而这富贵却丝毫不显得庸俗,反而带着点儿雅致在其中。花厅之中,一花一木的大小样式、乃至摆放的位置角度,都恰到好处,使人身心舒畅。郭斌心中了然,想来这又是出自士燮的手笔。士燮文采武功,俱臻上乘,单从这布置之中,便瞧得出其胸中丘壑。

    过不多时便有下人来报,交州刺史朱符来访。

    郭斌与王越连忙起身前去相迎,将朱符迎进了花厅之中。朱符先是恭敬地与士燮叙礼,众人方依宾主落座。郭斌此番迎接朱符并非自降身份,他邀请朱符来此,也算得是半个东道,况且朱符刺史的身份目前很是特殊,官秩虽不甚高,却是手握重权,如今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权力,又多加了军事指挥之权。因此,除了那些迂腐守旧之人,便再没有人将刺史看做官秩低微的幸进之徒,此时的刺史已经隐隐然成为一州实际上的主官。

    这种情况的形成,直接的原因是黄巾之乱。尤其是黄巾之乱的第二个阶段,遍布天下



第三百三十四章 交州之行(三十九)
    听郭斌说他所为的并非林邑国后续报复的事情,王越、朱符同是松了一口气。 更新最快郭斌位高权重,手下又是有兵有将,是正儿八经的破鲜卑中郎将,在朝中更是威望极隆。若他真的想要参与进来,那这事儿便只能以他为主,到时候便是胜了,交州怕也只会承担沦为战场的伤害,至于好处,那可能连一点儿汤水都剩不下。

    无论是朱符还是士家,都需要通过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扩大实力。看着中原州县的豪族与官员逐步揽权,谁能受得了这个诱惑交州未曾受到黄巾之乱的波及,因此便需要一个扩充实力的借口。他们双方,一个要招募部曲,使得自己刺史的位子做得更稳当,更闪耀亮眼;一个要往官军里塞人,要尽量扩大己方在官军中的影响力,以增加其对交州的掌控力量。可以说,原本存在分歧的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可郭斌说对于林邑国的事情不再抱有兴趣,让在场诸人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之心。

    朱符道:“既如此,今夜潜阳邀我前来,却是所为何事呢”

    郭斌手扶着桌案,身体前倾,道:“斌所属意者,竿柘也。”

    竿柘即甘蔗,所以用“竿”字,谓其茎如竹竿也;而“柘”字读音与蔗相同,《离骚》、《汉书》皆作柘字,是一个通假字。
1...9091929394...1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