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王越听了,疑惑道:“此物在岭南极为常见,只是不知潜阳要它干什么呢”
郭斌丝毫没有隐瞒自己打算的心思,本来这事儿想要办成,很大程度上还要借重在座众人的支持。因此,毫不隐藏地开口道:“甘蔗产于岭南,而中原鲜见其踪。此物若是能运到颍川乃至京师,想来当大有作为。”
士燮见多识广,人又最是睿智通达,闻一知十,听了郭斌的话,遂道:“潜阳所想,是为了将甘蔗运到颍川去”随即点点头,道:“这个竿柘,茎脆而多 汁,甘甜味美,其外形又极类竹,可谓内外兼秀之物。况且其汁液更能消痰止渴,利大小肠,更能除心胸烦热,解酒毒,若是运入中原,想来确是佳物。”
郭斌没想到士燮脑筋转得这么快,也没想到他竟懂得这么多。为了寻找交州的特产,以加强颍川与其经济联系,维持岭南地区的稳定,郭斌可谓绞尽脑汁,终于找出了甘蔗这么个在岭南地区分布极广的经济作物。
甘蔗在后世是极为味美而价廉的果类,很得人们的喜爱。可是郭斌要将甘蔗运到颍川去,却并非是为了做东汉末年的水果商人,况且若是以目前的运力和保鲜手段,单凭着水果便想要将交州与中原从经济上牢牢绑在一起,那也是不现实的。
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若是荔枝这样保鲜期很短的水果,要从交州晃晃悠悠地运到中原,在此时显然是个笑话。而甘蔗则不同,若是将其捆扎起来,放到铺了湿土的船上,上面铺上新鲜的甘蔗叶,叶上再加一层浇湿的泥土,只要保证船上不积水,便可大大延长其贮藏期限。
而且运送的路线郭斌也早就想好了,便从番禺装船,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从淮河入海口进入淮水,然后逆流而上,经徐州而入豫州,过寿春后进入淮水的支流颍水,然后逆流来到颍川,而阳翟县,便在颍水上游处。
这样沿着海岸线走,虽确是在海中航行,却是在近海,随时可以靠岸补给。况且如此大宗物资以船运的方式运送,也可大大节约运输成本,毕竟此时没有大型的运货汽车啊!而且保存方便,并不会太过费力。
然而,这不是最主要的,郭斌所以要将甘蔗千里迢迢地运送到阳翟县去,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其所拥有的附加价值。郭斌不是为了做水果贩子,他要利用甘蔗制取蔗糖,还要用甘蔗酿酒,即便是经过充分压榨后的甘蔗渣,也可以用作造纸的原材料。
若是依照后世的历史,制取蔗糖的方法是从西域传中国的,当时被称为紫沙糖。李时珍说它“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用甘蔗制取蔗糖,在原理上很简单,就像把浓度很高的糖水煮开,使其水分逐渐蒸发,最终变成结晶糖块那么简明而毫无技术难度。
若是想要制作蔗糖,首先便要将富含糖分的甘蔗汁压榨出来,那么想要形成规模化生产,压榨机便是关键。郭斌在南下之前,便就这个问题吩咐过马钧。其实它造起来也并不麻烦,只要通过几组相互联动的齿轮,带动两个铁质的滚筒,便能轻易制作出来。小型的可以用人力转动,大型的则可以借助水力使其持续转动。这是一个原理简单的小型机械,既然已经过了这么久,想来马钧的研究应当有眉目了。
榨汁之后,便需要将压榨出来的甘蔗汁清洁一下。这个更是没有丝毫技术难度,只要在甘蔗汁的出水口下面接上几层干净的纱布,甘蔗的渣滓便可被层层纱布挡住,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此时对于蔗糖的要求并不高,一句话,只要甜就行。人类对甜味的喜爱可谓是深入骨髓,只
第三百三十五章 交州之行(四十)
对于粮食危机,郭斌自然也曾想过其他的办法,比如把江南、甚至岭南地区作为粮食生产的基地,甚至是派遣人手到琉球、夷州、乃至倭国开垦土地。 更新最快以颍川郡如今的实力,在海外采用奴隶制度开垦土地,应当能获得大量粮食。
无论是琉球还是夷州,其纬度低,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全年气温较高,降水丰沛,农产品生长周期短。而倭国,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特征却十分明显,其一年之中的温差较之大陆上要小得多,又多降水,在后世也是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闻名全球。
这几个地方都是海中岛屿,既可发展农业,也能发展渔业。其岛上人众虽多惫懒,只要派人前去督促,却定可以在满足自身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为中原提供源源不断的稻米供应。况且这几个地方远离中原,郭斌便是在上面称王称霸,亦不会因此受到朝廷忌惮。
只是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的难题不是财力问题,也不是军事问题,而是交通和运输的问题。
要知道,此时是汉朝,造船的技术尚不太发达,想要造一艘能够跨越大海的运输船,其技术之难、成本之高简直不可想象。郭斌的根本在颍川,阳翟县与长社城外虽也有码头,却多是在淮水支流中捕鱼运货的小船,船夫们也没有在海上航行的经验。这些小船,以之保证内河中的货运尚算可以,若拿去在近海运送甘蔗便很危险了,更不要说横渡重洋,远赴夷州、琉球、乃至倭国了。
况且从淮河入海口到颍川郡,要横穿整个徐州、要过寿春、穿汝南,其中水匪海盗先不必说,只是沿途官府抽取税金,便要折磨死人的。况且待日后天下乱起,这条道路的危险性更是可以想象的。
另外,即便不考虑这人为的因素,只是要驾船穿越大海,抵达倭国,便是极大的挑战。
当年徐福为秦始皇求仙丹灵药,泛海东渡,也曾数次遭遇奇险。便是到了唐代,有名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病,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最后方才成功。可见,在此时想要横渡风波诡谲的大海,是极为危险的。即便是当时的日本举全国之力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其一应准备也要干上几年才行。
遣唐使中许多人在中国逗留时间极长,有的甚至在中国做官、与中国士人交游。譬如极为有名的阿倍仲麻吕,入唐后改名为晁衡的,更是与中国的几位大诗人交往密切。当初阿倍仲麻吕要从中国回日本,在琉球附近遭遇风暴,与其他船只失去了联系。当时误传晁衡遇难,李白便专门写了诗来悼念他,诗的名字就叫做《哭晁卿衡》,诗曰:“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另外,王维也有诗作送给回国的阿倍仲麻吕,诗的名字叫做《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可见,即便是有着深厚官方背景的遣唐使,即便是到了唐朝,想要跨越黄海与东海也是难之又难,若要以如今的技术实现两岸粮食的大规模运输,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其危险程度、成本投入与回报率相差太大,便是郭斌富可敌国,也承担不起这其中的损失。因此,想要达成这个目标,非得举全国之力,科技水平与生产能力都要有跨越式发展,方有可能,否则那便是不折不扣的笑话。
如此看来,想要借助外部力量生产粮食,从海外运送粮食到中原的事情基本是行不通的。至少在如今缺乏强大军事力量保证,缺乏规模庞大的运输能力的当下,还是行不通的。想要具体实施这个计划,若非在政治上名正言顺,在经济和技术上有强大实力,在军事上有巨大威慑力,那是决然行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此时的郭斌只能在内部想办法,那便是提高屯田的面积,想要提高屯田面积,最重要的便是提高生产力水平。
为此,郭斌绞尽脑汁,想要找一个万全之策。他不仅拿出了后世的耧车,更是命令张世平在塞外大量收购骡马牛羊。在没有蒸汽机与内燃机的时代,骡马可以在物资流通上发挥重大作用,更可以作为骑兵的骑乘工具;而在没有大型播种机和收割机的时代,牛则可以成为人们进行耕作活动最好的助手,有了耕牛与铁质农具,开拓荒地与耕种的效率大大提升,在屯田的工作上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无论是骡马还是牛羊,在粮食缺乏的时候都是改善人们食物结构的最佳食品来源,将这些牲畜运送到前线,较之人挑肩扛地运送粟米、奶酪等粮食,成本无疑要节省得多。
因为郭斌的这一系列措施都极烧钱,再加上他还要努力为即将到来的乱世做好军事上的准备。因此即便是如今的郭斌家大业大,其手上资金
第三百三十六章 交州之行(四十一)
交州气候湿热,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最早在十九世纪中,台湾开始种植三季稻,并传入大陆南岭以南部分地区。 更新最快由此可见,相较于北方干燥而四季分明的气候,江南、尤其是岭南地区,植物的生长便更加迅速,相应的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也就更短。
得益于这里优渥的气候条件,在岭南种植农作物的时候,基本不需要如北方那样精耕细作,甚至种子种下去之后不用管它,只是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便赶得上北方粟米的亩产量。当然,这亩产量与后世动辄八百公斤乃至成吨的杂交水稻,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这种优渥的自然条件,使得岭南人民的生存压力较之北方要好得多。历史上,常常听说北方连年大旱,而两江却一直是天下粮仓,占据了朝廷赋税的半壁江山。两江尚且如此,两广只有更甚。
只是江南虽好,却并非历史上中国人最初的历史源头。与湿热的江南相比,中原地区有大河流过,是历史上连绵长久的粮食产区,也是当时中国人口最为稠密,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更是长久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他们极聪明,却需要生产工具,需要与其他人团结协作,否则便一无是处。随着剩余产品与阶级的产生,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城市开始出现。而城市的建设并非人们依靠着本身的自觉性来完成的,必然需要一个首领,督促、领导着人们建设城市。因此,郭斌认为部落领导者的出现、阶级的产生,要早于带有高大围墙并有一系列功能的城市的出现。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逐渐摆脱了蒙昧而站在了地球食物链的顶端,猛兽的侵扰在人类的安全问题上便逐渐弱化了。然而,随着猛兽对人类安全威胁的弱化,城市的围墙却并未取消,反而越建越高。从简易的篱笆墙到低矮的土墙,再到砖墙、石墙,其作用毫无疑问便是为了应对异族人的入侵。对人类的生存威胁最大的,反而成为了自己的同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人本身永远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为人非但可以参加生产劳动,产生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加入军队,参与保卫家园的战争。因此一般来说,规模越大、人口越多的城市,经济便越是发达,其安全性也是越高。虽说兵贵精不贵多,可当人口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句话基本是可以忽视的。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武器的杀伤力有限,便是再厉害的人也打不过一拥而上的几十个人,所谓的一个打十个大约只存在于电影之中,这在战场上基本是不会出现的。当然到了热 兵器时代,一挺重机枪甚至可以在几分钟内干掉几千人,那却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湿热的环境虽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却也是微生物滋生的温床,尤其是南方密布的丛林中,瘴气遍地,看不见摸不着的各种微生物所引发的各种疾病使得南方人口数量较之北方要少了许多。人口少,经济、文化自然也会落后,因此古代中国便形成了以中原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的现状。
在郭斌看来,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沿革,使得气候条件更加优渥的南方地区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北方。后来,由于北方的战乱等原因,曾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的高 潮。它们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宋朝靖康之乱以后。
在历史的留白处,这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虽必然伴随着数量极为庞大的迁移人口的死亡,却实实在在地刺激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瘴气遍地的南方成为鱼米之乡。在南迁的人口中,除了饿死的,最多的恐怕便是因病去世之人。然而,微生物也需要湿热的生存坏境,随着中原人口的大量涌入,人们通过烧荒的方式开垦土地,非但草木中的蛇虫鼠蚁被赶跑,病毒、细菌与寄生虫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也被破坏殆尽。就这样,人类通过这种伤亡极大的直接对抗的方式,在付出了千千万万平民百姓的宝贵生命后,终于在中国南方立住了脚跟。
因此,人口南迁是一项艰难复杂而充满危险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郭斌想过将黄巾俘虏迁移到人口稀少的南方去,利用南方优渥的气候条件开垦荒地,将南方变成一个大粮仓,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可是在左思右想,想清楚了上面的问题后,他最终只能放弃了。
作为对汉末三国尚算得上了解的文学爱好者,郭斌知道能够称霸北方的,未必可以得到南方。汉末之所以会形成三足鼎立的状况,很大程度上便是南北地域差异造成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无疑是这个情况最全面的展现。
赤壁之战中曹魏的战败,从战争发展的历史的角度来讲,是旧
第三百三十七章 交州之行(四十二)
小小的甘蔗,牵扯却是极广。
郭斌虽与士燮、朱符等人在一干大事上达成了共识,可后续既涉及到甘蔗收割的工作,还有贮藏、运输等一系列相关事宜。更重要的是,郭斌要派人前来番禺挑选建设码头的地址,要购买土地,要进行码头上一系列设施的建设。在他的计划中,番禺城外的码头要建成类似于长社城外集存储、调运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码头。另外,这个庄园中还要大肆招收造船工匠,招募船工水手,以后这里就是一个大型的造船工厂,并且将成为给郭斌集团训练水军的基地。
这里船舶的制造,可以先从运输船开始,然后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还要进行战船的制造。当然,郭斌深知铁质战船在水战之中的作用,也知道蒸汽机船的优越性,可是如今非但蒸汽机技术还看不见影儿,便是钢铁的产量也不足以支撑使用钢铁打制的战船的列装。
关于蒸汽机的工作原理,郭斌在南下前便与司马徽、马钧等人讲过,也提出了通过活 塞 运 动给机器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设想,那么剩下的便是设计与试验的问题了。为了蒸汽机的研发,郭斌设定了极高的赏格,非但有其后续生产扩大所产生的专利费与颍川官方拿出来的高额赏金,更有获得提拔,进而为官的可能。以郭斌目前的地位和身份,将个把人提拔做官简直如吃饭喝水那般容易。
只是,到了如今他方更加迫切地感觉到提高钢铁产量的重要性。郭斌想要将他手下常备的两千余官兵武装起来,然而以颍川郡中那一点儿可怜的钢铁产量来说,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笑话。
他手下这两千官兵中,有七百人是最为核心,也是战斗力最高的部队。这些人都是最早跟着郭斌的,是当初伏龙山庄中曾跟着他进山打猎的那一批心腹。后来,在黄巾之乱初起时,骞曼围住阳翟县城的时候,他们曾经被编入赵云麾下,成为阳翟保卫战的核心战力。后来郭斌生擒骞曼,阳翟之围遂解,这些人便又跟着郭斌参加了长社之战。之后,郭斌在黄巾之乱中南征北战,平广宗、斩羌人使者、阻击鲜卑大单于和连,手底下也始终是这七百精锐作为主力。
除此之外,郭斌的麾下还有当初黄巾之乱初起时,他在洛阳城外招募并亲自训练的一千余人的越骑营。这些人虽是临时征召而来,却都参加过阳翟保卫战,战后便被郭斌放到了阳翟,交给陈到严加训练。他们上过战场,只是经验不是特别丰富,战后也一直接受陈到极为严苛的军事训练,是郭斌麾下数量最多的部曲。这些人虽可骑马,骑术却着实堪忧,因此做不成骑兵,便只能骑马进入战场范围后,再下马战斗。
除了这一千七百多人,郭斌还有一支为数约三百人的特种部队,是以当初围攻京师郭府的江湖人士为主力组建起来的。这些人最初由关羽负责统领,便在阳翟城北山中进行秘密训练。后来郭斌北上京师,他们便都交给赵云负责指挥。这支部队曾经在阳翟保卫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是郭斌手中最精锐而神秘的部队。
然而,直到此时,郭斌才算是真正了解了钢铁产量不足那如鲠在喉的尴尬。《三国演义》中动不动便说几万乃至十几万的大军,可如今便是只有这不到两千马步军,郭斌便要支持不住了。养活这支大军,除了粮秣之外,最大的耗费怕就是装备了。
一千人的越骑营是朝廷在编的正规部队,为了将他们武装起来,当初郭斌也着实从何进那里费尽了口舌,才给各人配齐了长矛,至于环首刀,何进虽也给了一些,却远远没有到配齐的程度。不过,郭斌不得不佩服朝廷环首刀的制造技术,这刀虽达不到吹毛断发的锋锐,较之中兴剑的锋利程度更是相去甚远,可若是以之与一般的铁剑对砍,那铁剑身上登时便是一个缺口。
不是郭斌心疼钱,不想给手下的部曲装备精良的器械,而是当初的他还有许多顾虑。不要说打制铁质铠甲和兜鍪了,便是打制环首刀,都很是让人费思量。
此时的朝廷虽没有明令禁止百姓携带兵刃,可是对于铁器的控制却是极为严格,尤其是铁器的流通与出口,更是严厉把控。在汉朝,凡是产铁的郡县均设置铁官,即便是不产铁的郡,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铁制品的制作和销售,都在铁官管辖范围内。
因此,在以前,郭斌虽有心给麾下士兵大量装备铁制品,可在装备了几百人后,却发现县中库存的一点儿铁器竟不够了。而在阳翟保卫战中,士兵们手中所持的,绝大多数只不过是镶嵌了铁头的长矛罢了。
也不是说铁是买不来的,在这个只要有钱,连官位都能买来的时代,各项制度其实已经松弛了很多了。可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郭斌为人虽颇大胆,行事却极谨慎,尤其是不想于立足不稳之时,在这些事情上给人抓住把柄。因此,在有了当初越骑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