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董奉所创“飞花神剑”剑法何其精妙,虽只是为了爱女所创的防身的功夫,可一代宗师的见识与经验却是不可小觑,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自然而然地便暗合武学大道,因此便是游戏制作,这套“飞花神剑”剑法却也极是非同小可。
董杏儿雪白的衣服在暗夜之中极为显眼,一层洁白的月光洒在她的头上、肩上,更是平添了一分冷艳。再看她的身法,飘忽灵动,仿佛在月光下翩跹起舞的蝴蝶一般,使人心驰神往。再看她的对手,一样的飘忽不定,一样的灵活万端,却少了几分董杏儿的柔美而多了几分男子的潇洒飘逸。
又斗了十几个回合,董杏儿竟突然将手中软剑就地一扔,揉身向那人扑去,那人脸上始终带着笑,见董杏儿扑入怀中,他竟露出慈祥之色。
不出郭斌所料,董杏儿扑入那人怀中后,目中闪着泪光,口中叫道:“爹爹!”直到此时,郭斌方放下心来,便再次就地坐下,随即盘膝用起功来。
原来那人便是董杏儿的父亲,江湖上人称杏林圣手,以轻功与指法名动武林,以超绝的医术声震江湖的董奉。待问起他的行止,郭斌与董杏儿方知道,董奉竟一直在这士府之中。
董杏儿听了,以为乃父被士家囚禁,杏目圆睁,捡起地上的软剑便要去找王越的麻烦。
还是董奉拦住了她,只见他双手负在身后,傲然道:“若是爹爹想要走,天下间有谁能拦得住”说着,瞥了一眼正在打坐运功的郭斌。
董杏儿拉着董奉的衣袖,蹦蹦跳跳地道:“那爹爹为何迟迟不回庐山要呆在这破烂士府做什么”这士府害得她见不到爹爹,原本豪华奢侈的名门高第,竟成了与乞丐容身的破庙草窠一般的破烂所在。
董奉没有答话,却是瞧着起身的郭斌,问道:“小子,想来你来之前也猜到了我的身份,你来说说,我却是为何不走”
郭斌苦笑着道:“晚辈也是听了黄叙的话,方猜到你老人家的真正身份,至于您为何迟迟不去,想来不过慈悲二字
第三百四十二章 交州之行(四十七)
见郭斌龇牙咧嘴,摇摇晃晃,一瘸一拐的样子,董杏儿忙上来搀住他,又不由埋怨董奉道:“爹爹你看你,斌哥哥让你打坏了可怎么办”
这话一出,便是以董奉武功之高,亦是听得一头黑线。 更新最快董杏儿自小便极是鬼灵精怪,董奉对其又很是娇惯,此时情郎被揍得这么惨,她心中自然不痛快了。在董杏儿心中,郭斌有担当,有头脑,武功好,心肠也好,更关键的是这人不但有趣,对自己还好。
当时董奉几个月不回庐山,董杏儿一人在山上,每日里虽有成群的灵猿戏耍,有大好的美景可看,却总是觉得无聊,更是不觉自苦。照说董奉经常进山采药,足迹踏遍了整个庐山的一个个山峰、峡谷,有时候更是会在突有感悟之时,在某个不知名的山涧或石洞中钻研武学。因此,对于董杏儿来说,这个经常玩消失的父亲,一个多月不见人影却也是常有的事。山中野果俯拾皆是,再加上董奉于山中自己种的一点蔬菜与那杏子交换而来的粮食,董杏儿倒也不至于饿肚子。
只是此次董奉突然不见踪迹后,竟是连续几个月没有回来,董杏儿便意识到事情不同寻常了。她忧心董奉安危,便带了火种、并拿了些干粮出门寻找董奉。可是她花了一个月时间,踏遍了整个庐山也没找到乃父踪迹,便索性下山寻父。
她虽是首次下山,却并非完全不懂人间世故,董奉闲暇之余教爱女读书,自也会说到山下情状,况且庐山附近的人家若有生病的,却也会上山拜访,董杏儿的童年生活却也并非全然与世隔绝。
只是董奉在山脚下自有一处坐馆的草庐,他会隔三差五带着董杏儿来此给人瞧病,是以众人都知道这处草庐,与山中居所的具体位置知道的人便几乎没有了,况且深山老林中野兽遍布,普通猎户便是晓得地方也轻易不敢进来。董杏儿当时自然也去这处草庐找过,可草庐中桌上落着厚厚的一层浮沉,显然是许久没有人光顾了。
就这样,她专挑人多的地方走,饿了便摘了树上的果子吃,或在河里捞几尾鲜鱼来烧烤。这样一路北上,便到了阳翟县。正是此次在阳翟县中,她恰巧遇到伏龙山庄正在城中招募流民,产生误会后与管亥动起手来,方与郭斌、关羽等人相识,并一同北上洛阳。
董奉对这个女儿虽极为宠爱,却总是个父亲。此时讲究个严父慈母,董奉便是与世人思想千差万别,却也并非是儿童教育专家,况且他也不是个能安安静静地教养女儿的人。
一位修道之人,要给人看病,又在武学上有极高的热情,在江湖上有着赫赫声名,生活哪里能清闲得了因此,他对女儿虽疼爱万分,却总难表达得那么明白透彻。都说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便是因为为人父的脸皮薄,不愿意在儿女面前表现出慈爱软弱的一面罢了。
因此,董杏儿从小到大,虽常年与灵猿嬉戏玩耍,却未曾有过真正的玩伴。
自从遇到郭斌这个只比她大了一两岁的玩伴之后,二人便形影不离。郭斌自接下伏龙山庄的担子后,天生地便担着许多人的生存重担,后来随着他的官位越来越高,这担子也越来越是沉重。要不说男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呢,便是这份责任心和这份担当,便使得董杏儿被深深震撼。男人啊,不管是否有权有势,不管多么有钱,其专心致志于某项事业时最是焕发着光辉,真是那种胡天胡地,无所事事的富家公子,便是有女子因受不住荣华富贵的诱惑而沦陷,内心深处对其当也是瞧不起的吧。
后来面对唐周化身的青袍怪客袭击,郭斌奋不顾身,舍却性命也要救自己的行为,更是加深了二人的亲密感。缺失了父爱,心中又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董杏儿,此时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对郭斌有了一丝情愫。只是这丝情愫,便是两个当事人怕也并未察觉到。
郭斌毕竟是重生而来,自来到这东汉末年之后虽也受到了这个时代思想的影响,归根结底却还是那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优秀”青年。也就是说,郭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已形成,许多时候虽也会屈从于此时的习俗,在与亲近的人交流时,却总会不自觉地便流露出后世带来的一些看法。
董杏儿本便不谙世事,又是被从小溺爱,其父董奉在世人眼中更是一个怪人,因此她的思想也与此时的女性颇有点格格不入。郭斌与她接触时,感觉不似两千年前的古人,竟仿佛后世独立自主的女性一般。
就这样,两个说得上话又有共同语言的少男少女,便互生情愫,二人的感情,也在不知不觉间日益加深。在共同经历了一年多的苦难,几次出生入死后,两人虽未明言,心中却都极是清楚地知道,他们是谁都离不得谁了。
见了女儿的样子,董奉也是无奈。所谓知女莫若父,一看董杏儿的样子,便知她早已拿定了主意。况且对于郭斌他也是极看重的,否则那日初次相识时也不会与他言谈无忌。他是在林邑国高手吴栾于士府外闹事,董杏儿给小蜻蜓与徐万疗伤,方知晓她便在交州,只是当时多有不便,董奉方没有立即与她相认。
董奉混
第三百四十三章 交州之行(四十八)
任何团体或是组织,想要持续发展,都必须要源源不断地引进新鲜血液,新文化的推广和进步,更是要极力扩大宣传规模,不断增大宣传范围,扩大学习者的未来出路。 更新最快只有真正帮助其拥趸者们获得现实利益,一门学科、一派学术,才有可能真正成长为当世的显学。毫无疑问,自从郭斌提出以后世的物理学为核心,揉合了地理学、数学等多门科学为辅的理论后,郭斌利益集团便经过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的阶段,如今已经开始进行自发宣扬了。
通过教育幼 童、采取义务教育的方式诚然可以培养出一批最忠心,对郭斌的价值观最为认同的追随者来,可其规模与整个天下的人数相比起来,却必然是远远不及的。他们诚然可以作为新社会的精英阶层,可若是想要真正改变这个世界,却必须要得到这个天下大多数人的支持。
大工业与资本的力量,诚然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快速而深入地进行,可社会风俗与人们观念的改变,无疑是一个极复杂而漫长的历程。就如近代以后的中国,最重要的不只是建工厂,更是改变人们的思想;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改革的是制度,开放的则是思想。若是人的思想依然是那么落后守旧,想要持续发展便是痴人说梦,历史上亦不乏穿新衣走老路的例子。
移风易俗,较之发展经济、改革官制,要难了无数倍,因为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改革官制,所要面对的不过是眼前的对手或是政敌罢了,可想要移风易俗,所要面对的则是千百年来早已固化的经济体制,是千百年来在这个经济体制之下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大体系,他的敌人是在这原有体制上打下牢固地位的历代优秀人才,是孔子、孟子、董仲舒。毫无疑问,若是一概不问,完全打倒的话,大约是做不到的。因此,有限度,分步骤地转变人们的认识,改易地方的风俗习惯,是郭斌一贯坚持的政策。
这是郭斌下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只是这都是后话,此处便不一一细表了。
院子之中自非商议事情的所在,因此董奉还是带着郭斌与董杏儿来到了阁楼之上。虽然时间紧急,别来情状一时间无暇细说,董奉却还是将他所以滞留于此的前因后果一一述说出来。
原来,当初董奉被士家子弟寻到之后,说了士燮的病情并竭力邀请他到交州去为其疗病。董奉与士燮之间虽无甚过硬的交情,却毕竟是武林同道,也算得是故交了。他对士燮的武功也是极佩服的,天下间就这么几位能与自己过招的高手,若是死了一位,那却是一大憾事了。正好当时董奉距离交州不远,便应那士家子弟的邀请,往番禺而来。
士燮所受重伤,不过是修炼内家功夫之时出了岔子,以至于倒地不起。所幸士燮身为一代武学宗师,临危不乱,在出岔子的当下便立即采取断然措施,终止了内功的修炼。照说这法子也不错,是内家高手修习内功时自保的一个条件反射。通常来说,那便是进入类似龟息的状态,呼吸和脉搏都极为缓慢。
修习内功出岔子的时候,体内气血翻腾,严重者更是会因四散的气血冲击经脉,而使得体内经脉不通。此时若是有内家高手以浑厚内力助其打通周身各处的经脉,自然最好,若是没有的话,便只能依靠体内残存的一点儿内劲缓缓收拢四散于周身各处的气劲,并慢慢将因气血翻腾而四塞于体内各处的淤血所阻住的穴道与经脉冲开。然后方可逐渐加快速度,直至身子恢复原状。
只是这愈合的速度极慢,在外人看来,亦没有了明确的生命特征,被人看了便仿佛死了一般。然而,道家内功在寻常人看来本便玄之又玄,这龟息的法子又是身子自然而然的应激反应,并非一套成熟的武学功法,寻常人看不懂也是寻常事。
道门本便有辟谷的修行之法,《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去谷食气篇》则说:“去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则?d之,视利止。”
意思是说,初行辟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吹?椤笔称??右钥朔?f渲械摹按?椤保?吹兰宜?胶粑?履芍?酢!蹲?印た桃狻酚性疲骸按?楹粑?⊥鹿誓尚拢?芫?裆辏??俣?岩印!?/p>
这倒不是说习武之人不用吃饭,只靠神活,至少郭斌没有见过如此神人,便是华佗亦办不到。不过几日乃至十几日只喝水不吃饭,对于道家内功练到一定程度之人来说,却是轻轻松松,易如反掌。
其实说白了,这龟息功夫不过是利用人体自有的修复
第三百四十四章 交州之行(四十九)
郭斌大惊,问道:“不知披甲执锐的世家子弟,大约有多少人”
董奉道:“怕不有两三百人。 更新最快”
听了董奉的话,郭斌陷入沉思。
铠甲与强弩,是军国重器,若是发现有私藏这两样的,基本便能够以谋反罪论处。若是依董奉所言,士家竟私藏有两三百套铠甲与强弩,到底是想干什么郭斌脑子一转,随即恍然,士燮所以想要将董奉留在士府,应当也有害怕董奉将所看到的事情宣扬出去的心理。虽然董奉贵为一代武学宗师,想来不会如此饶舌,可这关乎到整个士家的存续兴亡,这事情一旦说出去,那可是要抄家灭族的大罪过,自然是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虽然如今黄巾乱起,大汉朝廷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可是天下人望还是在刘氏宗族这一边。这一点,从刘备这个与如今的天子刘宏亲戚关系远了十万八千里的所谓皇叔,在历史上竟能搅动许多忠于汉室之人一同对抗曹魏便可见一斑。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稍微分析一下便可知端的。
这个天下,归根结底是姓刘的,在家族观念尤其深重的汉朝,天子只要是刘氏子孙便无碍。统观整个东汉一朝,包括几位在位日子极短的皇帝,总共有十四位天子,而这十四位天子中,依照正常规则父死子继的天子,总共不过六位。
在所有的天子中,以东汉第三位皇帝章帝刘?氐乃镒印16?锘蛐?锏纳矸荩?怀枷禄蚧鹿儆?5奶熳樱?芄脖阌兴奈弧0?傅哿踔居氲苯裉熳恿榈哿鹾辏?渲谢傅凼钦碌鄣脑?铮??鹾暝蚴钦碌鄣男?铩?/p>
身为宗室贵胄,为大汉王朝开枝散叶历来是一项极重要的任务,因此历朝历代的宗室成员乃是呈现几何倍数上升的。汉章帝刘?厮烙诠??8年,而当今天子刘宏,则继位于公元168年,也就是说,中间整整隔了八十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汉章帝刘?厥嵌?和醭?谌?换实郏??榈哿鹾暝蚴嵌?阂怀?故?谌?换实邸r簿褪撬担?轿换实垡桓鍪枪??跄甑模?桓鲈蚴枪??┠甑摹s纱丝梢韵爰降牡凼抑?校?悸堑闹皇歉雒?郑?此亢撩挥懈星槌煞衷诶锩妫?踔恋搅撕罄戳?坏阊?銮浊橐彩窃嚼丛绞柙丁?/p>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这已经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去了。当年刘秀创立东汉一朝时,虽勉强还用着汉的国号,可谁都知道东汉与西汉早已不是一回事了。然而,即便如此,刘备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老亲戚却还是有继承天子之位的正当性,无他,就是因为他姓刘。
东汉一朝,从宗室中随便找个小娃娃或者病秧子做皇帝早有先例,反正当初刘邦说的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姓刘就成呗。因此,在乱世之中,刘备这个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的“宗室”,便成为许多政治投机者的投资对象。当初,光武帝刘秀在舂陵起兵,也是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的嘛!
可见,无论是刘邦统一天下,定鼎中原,还是汉武帝刘彻驱匈奴于漠北、开疆辟土的伟绩,均大大提振了天下士气,同时也使得刘氏一脉在此时的天下很有威望。
因此,若说士家想要借着这两三百副铠甲和重弩造反的话,郭斌第一个不信。在他看来,如今中原大乱,天下扰攘,黄巾余孽流窜天下各处。各地豪门大族纷纷修筑邬堡,训练子弟,心存背反汉室,统一天下心思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则是要以宗族为单位结社自保。
交州远离中原,朝廷鞭长莫及,南边有林邑国虎视眈眈,西面还有蛮族时常扰乱。因此郭斌认为,士家的作为更多的还是为了自保。士家自保,既是为了保全士家,也是为了保持交州的稳定,从而避免交州从中国分离出去。
不过,虽有种种理由,违背律法就是违背律法,虽然朝廷即便是知晓了士家私藏铠甲强弩的事情,亦不大会以强力手段剿灭,可说出去总是不便。如今的交州,朱符这个刺史组织训练军兵,那在一定程度上可算得是名正言顺,而士家则负责掌控交州民间力量,串 联交州的各大豪门望族。双方各行其是,形成了交州局面上的微妙平衡。若是士家私藏了这么一支既会武艺,又装备极为精良的精锐之师的话,如今微妙的平衡则势必会被打破,到时候交州局势会出现怎样的波折,便不好说了。
一旦交州乱起,势必会影响郭斌交通岭南,联合士家的布局。因此,对于郭斌来说,维持交州目前的稳定局面,是最为合乎他的利益诉求的。想到这里,郭斌悚然而惊,看着董奉道:“前辈,难道你所以没有离开岭南,是因为士老前辈的首尾”
董奉既洞悉了士家的秘密,士燮如何会安心放他离去只是士燮本身受重伤,士家又没有同一级别的高手坐镇,便是王越这个大弟子亦不济事,如何能将董奉留住至于董奉对士燮的救命之
第三百四十五章 交州之行(五十)
前前后后思虑了好一会儿,郭斌方道:“你老人家的意思,是要何时北上呢我再过得几日将收买甘蔗的事情料理妥当,便欲乘船北上,若是便宜,便请你老人家与我们同行如何”
听了郭斌的话,董杏儿满心欢喜地瞧着郭斌,随即挽着董奉道:“爹爹,咱们便一同乘船北上吧。 更新最快”
董奉一脸淡然,缓缓地道:“我事情还没办完,不能便走了。”随即对董杏儿柔声道:“你先北上等我,待我事情一办完便去寻你。”说着瞥了一旁的郭斌一眼,没有说话。
董杏儿听了,连声不依。郭斌却晓得,董奉这还是在担心士燮的伤势。可以说,以目前的交州局势来看,只要士燮的伤势一日未复,士家便一日算不得真正稳了下来,那么交州局势自然也是晦暗难明。看来,董奉是想要等到士燮完全康复后,方启程北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