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想到这里,郭斌对董奉不觉又高看了一眼,道:“前辈胸怀宽广,仁义爱民,当真可称得上侠之大者。不过,我早已往阳翟传了消息,伏龙山庄与士家和交州刺史朱使君要展开合作,我的人要到交州来建设庄园、码头,先期二百骑已在路上,想来十天之内当可抵达。”郭斌在信中早已言明,等到消息到了阳翟,着何曼立即点齐二百大军南下。至于郭嘉,则要等到郭斌抵达阳翟后再进行一番交代,面授机宜后,方可成行。因恐一路上遇到水匪强盗,便有一百大军负责沿途护卫。

    顿了顿,郭斌加上了一句话,道:“这些大军,皆是上过战场的精锐之师,想来交州的乱局,还是可以应付得了的。”郭斌此次挑选的,都是曾经参加过阳翟保卫战的老兵,这些士兵经过陈到一年多的训练,早已成军,又都上过战场,再配上新近研发出来的元戎弩,必可以一当十。交州若是不乱还好,若真的乱起来,这定然是一支足以扭转局面的精锐。

    听了郭斌的话,董奉虽没说什么,心中却是暗暗松了一口气。他董奉便是有三头六臂,在战争中所能起的作用也极其有限。所谓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沙场征战与江湖拼斗完全是两码事,江湖拼斗讲究的是一对一单挑;而战场厮杀讲究的则是以多打少,无所不用其极。

    在战场上,那大将都是身披重铠的,想要用所谓的棍棒伤了他们那是痴人说梦,更不要说赤手空拳了。试想一下,以董奉极擅长的点穴的指法点在一块板甲上,这力道经过铁板分散,再传到人身上便剩不下什么了。因此,在沙场对决时,一个在江湖上称得字号的高手可能连一个小兵的作用都抵不上。

    交州人口较之中原自然是少的,林邑国人口较之岭南的汉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交州一旦爆发战争,其规模较之中原自然也要小很多。在这种小规模的战斗中,小规模精锐士兵的作用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在岭南这种穷县僻壤,士卒多未曾经过大战的地方,郭斌手底下声震天下的精锐士兵若是用好了,势必会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便是董奉所思量的,既然郭斌都有了安排,那么等到他伏龙山庄的第一批二百人的士兵抵达,他董老前辈便可安心离去了。

    看董奉面色缓和了许多,郭斌心中松了口气。他就怕董奉拗不过江湖上所谓的面子,死活要留下来。他董奉与士燮武功自然是半斤八两,可这岭南毕竟是士家的地盘,况且士家的子弟也并不都是酒囊饭袋,若是二人争斗起来,起码王越就有插手的能力。再加上士家那两三百个身穿皮甲,手持重弩的子弟兵,董奉能否逃得性命都难说。

    当下,郭斌问道:“黄叙为人老实,又极聪慧,得蒙你老人家妙手医治,是他莫大的福分。只是不知他的病是否能够根除唉,小小年纪便如此命运多舛,真是造化弄人!”

    董奉沉吟了一会儿,方道:“这孩子心地纯良,骨骼精奇,若非身子不好,倒确实是个练武的材料。我已给他服下几粒九转太玄丹,并以内力助其疏散周身各处,想来半年之内当可无恙。”

    郭斌惊道:“那半年之后,岂不是要...”

    董奉摆摆手,道:“用不到半年,待十日之后,我便启程北上,待办完了事情后便去颍川寻杏儿,到时候我再传他呼吸吐纳,坐卧行走的法子,只要习练得法,自可延年益寿。”

    郭斌大喜,直到此时,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方真正算得是落了地。想来士燮伤势便是恢复得再快,十天时间也断难以完全痊可,那么董奉想要离开便简单得多了。况且,到时候何曼便率领二百精锐士兵抵达交州了,若是士家想要与董奉为难,那么便是撕破了脸也顾不得了。

    想到这里,郭斌暗暗打定主意,自己要就董奉这个事儿写封信,到时候若是事情激化了,便要何曼拿出来,




第三百四十六章 交州之行(五十一)
    珠江江水浩浩荡荡,绵绵泊泊,经番禺城后向南汇入伶仃洋中。若单论长度,珠江较之黄河长江自是颇有不如,可说到水流量,却极是丰沛,而其每年往下游输送的泥沙数量,也是大得惊人。

    所谓沧海桑田,此时处于珠江口的番禺城,到了后世却不临海了。珠江日以继夜地不断搬运,珠江三角洲逐渐外扩,使得海岸线也不断往南推移。后世与陆地连在一处的中山市与珠海市,如今不过是伶仃洋里漂浮着的一座小岛罢了。

    郭斌最终选择在此处建设庄园和码头,也是经过反复考量的。

    首先,这里正正对着珠江口,从内陆运送过来的甘蔗可以通过珠江,极方便地运送到此处,然后再换装海船运往北方,因此这里的交通算得极为便利。换句话说,只要坐镇此处,那么整个珠江流域都将是其原材料生产基地,正是作为转口贸易的极佳所在。

    其次,这里既然可作为转口贸易的枢纽所在,便也能够通过珠江上便利的交通控制内地。也就是说,一旦交州别处有紧急情况,郭斌手下的精兵便可以迅速部署,他们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乘船抵达内地。因此,只要控制住了珠江口,整条珠江流域便都握在掌中了。

    第三,此处是伶仃洋里的一个孤岛,四面都是水,便天然有了隔绝岛外的便利。这里相对独立,地方又极大,无论是建设码头、军营、造船厂、仓储设施,还是开发种植园,都可以自行其是而不必担心泄密或者朝廷与外人的干扰。以郭斌的声望和实力,若是他真的能将这处岛屿占下来,统观整个交州,没有人敢惹他。

    第四,政治上的策略和平衡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考量。如今交州的局势极为微妙,交州刺史朱符虽与士家就甘蔗的问题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可作为朝廷与地方豪族之间的根本矛盾却并未消除,双方是存在着竞争的。如今朱符征募军队,力求强力掌控交州,至少在与地方豪族的对话中获得主动权;而以士家为首的交州豪族,则在各个方面与刺史府进行竞争,力求保住自己在地方上的话语权。这是地方豪门历经几代人,一百多年努力的成果,到手的好处又岂有轻易扔掉的道理

    如今,双方实力均衡,保持了极微妙平衡状态,可以想见一旦有外力介入,这种微妙的平衡便很可能被迅速打破,届时交州的局势就不好说了。郭斌所派来的三百精锐,在人口众多,朝廷控制力尚算极强的中原虽算不得多大的一股力量,可到了交州之后,以其装备之精良,训练之刻苦,又都是见过大场面的老兵,则必会成为游离于交州官府与地方豪族之间的第三股力量。这股力量,用来颠覆朱符的刺史府或者彻底剿灭士家,那是痴人说梦,可一旦倒向任意一方,则必会使其在力量对比上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掺和进双方的争斗之中,殊为不智。因为无论导向哪一方,虽然可以助其获胜,可以其自身的实力也只有喝点儿汤汤水水的份儿,回报率太低。而若是郭斌独立于两者之外,谁都不靠,反而可以成为双方争相拉拢的对象,所谓待价而沽。郭斌可不是只派三百军兵过来坐镇的,随着他收购甘蔗的规模扩大,势必会对整个交州的经济结构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如此郭斌在交州的影响力无疑便是一日日加深的。而在交州的影响加深后,他便可在其他方面名正言顺地对交州施加自己的影响,使得交州的局势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运转。

    这种通过经济合作(或者说是经济殖

    民)的方式施加政治影响力的手段,郭斌在匈奴部中,在塞外三城都干过,那叫一个熟门熟路。只是交州的局势更为复杂,而他最终选择在这处小岛上立足,便使得他可以成为维持自身作为游离于交州政坛之外,又随时可以出手干预交州政治的重要力量。

    中山古称香山,以此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这里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后,这里便属南海郡番禺县辖地。秦末赵佗创立南越国后,此处便成为了南越国的属地,后来汉武帝灭亡南越国,中山方重新回归中央管辖。秦汉时期,随着南北交流的日益加深,逐渐有少量的中原人开始移居此地。

    对于这种各族杂居的状况,郭斌并不在意。在他看来,所谓中国人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规规整整,边界明晰的定义。尤其是在这个尚未出现国籍的时代,只要以中国人自居,接受了中国文明的熏陶,合于华夏礼俗者,便可称之为中国人。所谓“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文明向来是有容乃大,从不拒绝虔诚的归附者。

    古越人在远古至秦时代,一直在长江以南地区及



第三百四十七章 交州之行(五十二)
    有了士家与交州刺史双方的支持,再加上郭斌所出的极为诱人的船资,无论是租用船只还是砍伐收购甘蔗的工作进行得都极为顺利。不过三两日,第一批北上的三十条船便已然装船准备出发了。

    关于庄园和码头选址的事情,郭斌自然早便与朱符和士燮二人打过招呼,对于他竟然选择了香山岛,两家虽意外,却也是极乐意的。王越甚至还极好心地与郭斌说了香山岛上的情况,那岛上多是南越族人聚居,汉人是极少的,他提醒郭斌想要在岛上建设码头和庄园,少不得要与这些人打交道。

    对于王越的提醒,郭斌虽极承情,却没有改变决定的意思。其实对于士家与朱符来说,郭斌这码头若是要建在番禺城外附近,虽是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却也是麻烦多多。他们两家作为地主,既然与伏龙山庄有了合作关系,在建设中少不得要提供各种支持。不是说他们小气,舍不得一点儿财物,而是这番禺城内外,多有南越人杂居,双方若是因为风俗习惯的差异而引起什么矛盾,这两家都极难做。

    因为交州汉人本便不甚多,番禺城内外居住的南越人倒是占了一半还多,因此无论是士家还是朱符,与南越人的联系都是极深的。若是郭斌的人与南越人就在眼皮子底下起了冲突,从而引发两族之间的矛盾,朱符这父母官到底是该向着谁南越人也是他治下的子民不是士家该向着谁士家在交州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若是没有南越人的支持,也是断难做到的。若是郭斌在番禺城外便与越人闹翻了,则势必导致番禺城中越人大乱,这近在眼皮子底下的乱局,无论是朱符还是士家,那是管也不行,不管也不行。两头为难,很是不好做啊。

    而若是在香山岛上的话,眼不见心不烦,到时候出了问题头疼的便不是他们了。郭斌若是处理不好与岛上越人的关系,闹起了矛盾,无论是士家还是朱符都没有了非管不可的理由,也是他们极乐意看到的。毕竟离得远,又有水路相隔,事情闹得再大也只是在那小岛上罢了,影响不到番禺城的稳定。而到时候,无论是郭斌还是南越人部落,反而都要来求着两家调节矛盾。

    不要看在购买甘蔗一事上双方达成了协议,预计进行长期而较稳定的合作,可即便是自己人也存在谁是主、谁为辅的问题,更何况是有经济合作的双方在士家与朱符看来,伏龙山庄只要有对源源不断的甘蔗供应的需求,不断给交州送钱来就够了,最好不要惹麻烦,也不要有其他的政治诉求。

    因此,将郭斌的人禁锢在小小的香山岛上,是最省心省力的法子。到时候他们初来乍到,一旦有什么困难,当然要来求士家或是朱符了,届时双方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自然而然地便有了定论。

    况且伏龙山庄也会派遣部队南下,这是郭斌早就与士燮、朱符、王越说好了的。这部队虽说只是为了护卫庄院,可若是放在番禺城外,那就是干戈倒执。士家与刺史朱符本就关系微妙,双方一旦有起事来,郭斌的部队定然会掺和其中。这不是郭斌愿不愿意的问题,只要有这股力量存在,双方在计算力量对比和筹谋计策的时候,便不得不将这股力量计算在内。以郭斌南下占城擒拿林邑国王的爽利劲儿,再结合他在中原的赫赫声威,便不难推算他麾下军兵的战斗力。

    因此,放任郭斌在番禺城外建设庄园,便仿佛是在卧榻之侧放了一把刀,刀柄还握在别人手中。这种充满极大不确定性的事情,正是任何从政之人天生便极为抵触的,在如今的组织形式下,凡是大权在握之人,所追求的都是一切皆在掌握之中的极端确定性。比如做皇帝的,想要的就是文臣不爱财,武将不惜死,每个人都兢兢业业为自己打工。做大臣的,想要的就是下属的绝对服从,是老百姓按时、按量、按照规定上缴赋税,即便出现灾荒,最好也要安安稳稳地坐在家中等死,千万不要作乱。

    春秋时期,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正是想要努力追求这种确定性吗

    因此,将伏龙山庄的士兵放在香山岛上,极方便监控,只要出现什么风吹草动便可及时得到风声。而番禺城中便是出了什么紧急的事情,郭斌的人想要插手的话,那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等赶到了也就尘埃落定了。

    码头和种植园选址的事情,就这样愉快地决定了,三方各有思量,又各怀鬼胎,在这事上意见倒是极为统一。

    在第五日上,郭斌一行人便带着各自的座驾登上了士燮专门征调过来供他乘坐的楼船上。那楼船也是旗舰,就这样在士家子弟的驾驶下带着一溜儿装满甘蔗的运输船沿着海岸线向北去了。后面的海船都是士家和朱符征调而来可以在近海行驶的船只,郭斌付了可观的租金后便由其船上原来的水手和船长们各自驾着跟在旗舰后面。这些人都是在交州有家有口,极为妥当之人,又是通过士家与交州刺史这样的庞然大物招来的,想来不会出现驾着满满一船甘蔗逃了的事情。

    &nb



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上
    船行甚速,或者是因为所谓初学者的幸运,或者是因为有高大巍峨的楼船开道,这一路上尚算顺风顺水,除了张飞在海上因为晕船吐了个天翻地覆,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外。 更新最快十余日后,郭斌乘坐的楼船与同行的几十艘大大小小运送甘蔗的船只便经淮水,进入颍水,抵达了阳翟县东的码头上。

    无论是阳翟附近的颍水北段还是长社附近的洧水,都是由西北向东南汇入淮水的。原本只有渔船三两艘的两条河水中,在郭斌迅速崛起后日益繁华,运送货物的船只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因为颍水与洧水两条河不太宽阔,河水也不是太深,因此运力很是有限。为了不让交通成为阻碍阳翟县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经过郭斌的同意,长社城在建设大型仓储中心,并建设与阳翟县连通的高速公路的同时,也将许多阳翟县中的产业分流了过来。如今的长社城,依托其紧邻阳翟生产制造中心和高速公路的便利,凭借着其向北连通京师洛阳,向东连接富庶的徐州,向南则通陈郡、汝南,十字路口般的优势,已经俨然成为颍川郡东北部一颗耀眼的明珠。

    尤其是阳翟县工业生产效率逐渐提高,其县中产品在市场上也极受欢迎,从各地汇聚而来的商贾也是愈来愈多。各式各样的马车、船只,将天下各处的原材料诸如毛毡、生丝、皮毛等物运送而来,再将诸如阳翟文具、服饰、美酒、香皂等各种各样的工业制成品装上车船,行销天下。因此,在长社城外码头边的庄园之中,除了各种大型仓储设施,便是专供天下商贾休闲娱乐的瓦肆、酒楼、茶馆等。这里俨然已经成为各地商人谈生意、做买卖的绝佳去处。

    车马辐辏、船行如织的景象在长社虽是极常见的,可是如今,即便是自长社城外码头建好便一直在此处混生活的资历最老,最为见多识广的力工,也未曾见到过眼前这如山岳一般高大巍峨的楼船。

    这楼船的船舷极高,舰首极宽大,船上建楼三重,远远望去便仿佛一座移动的巨型酒楼一般。昨日里当它驶入长社城外的码头时,直将码头上的行人和力工吓得不轻。便是到了今日人气也是丝毫不减,甚至有从长社城内专门乘马来洧水河边瞧热闹的。

    这便是士燮借给郭斌的座驾,这样的楼船本为古越族人发明的一种大型战船,即便是在交州也极少见,更不用说是中原地区了。三国时期,吴国水军装备有5层楼的楼船,如“飞云”、“盖海”等大型楼船,可载士卒3000人。此后,历代水军,都以楼船作为主力战舰。

    士家建造如此巨大的楼船自然不是为了暴露野心,作死用的,这艘大船上虽也有女墙、战格之类的防御设施,里面装的大多却是货物。当然,如今即便是海上也不太安全,近海的海盗与江河之中的水匪,也对船队的安全问题造成了不小的威胁。因为这尚是首批运往中原的甘蔗,为了保证郭斌众人此行顺遂,士燮便干脆将这楼船派了出来。

    此时的水战,多以弓箭对射以及船只对撞、跳帮肉搏为主。因此,船只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单艘战舰所能容纳的水手和士兵的数量,当然也决定了战船的撞击力。战争从来都是以多为胜,战船之上水手和士兵数量越多,在弓箭对射之时便越能形成规模优势,而在跳帮肉搏中往往也可获得胜利。另外,楼船体型巨大,船帮较之普通的小船要高出一两丈来,因此在跳帮肉搏之中也占据极大优势。

    正是因为楼船在战争中的种种优势,自三国时期开始,历代的水军便都以楼船作为作战的主力战舰。到了西晋时期,楼船之上更是出现了拍杆。这里所说的拍杆,自然不是钓鱼所用的手法,而是一种战具。它最早被安装在兵车、战舰上,利用杠杆和滑车,遥掷石块、钉板、火种等物以打击敌方。因此,从史书的记载之中可以得知,这拍杆便与陆战的炮车类似,是当时船上威力最为巨大、最具杀伤力的武器。魏源便单说这拍杆的好处:“拍竿之制,施於楼船,上置巨石,??贯焉,层楼百尺,六竿相联,壮士数百,层环其?p,发之碎敌,熊?莫前。”可见这楼船确是一种可以碾压一般小船的庞然大物。

    只是这楼船虽好,却也有一桩不是,那便是其抗风暴能力差。因为楼船上层建筑物过多,又极是高大,便导致其重心上移。重心高的坏处,便是一旦遇到狂风大浪,就极易倾覆,十分危险。

    不过,此次运送甘蔗北上,倒确实是借了这楼船的光,看到如此高大威猛的战舰,寻常混迹江湖的小毛贼哪里还有敢冒头的况且在近海中行驶风浪小,这楼船之上相对更为平稳,否则在后世赫赫有名、五虎上将之一的桓侯张飞,怕是行到半路便要下船乘马了。
1...9495969798...1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