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凡星点点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路的拐弯处
第四十二章的开始
过完正月初九的天公诞,叶永强与刘政军带着行囊,以及县里开具的介绍信,登上了前往深圳的客车。
客车行驶了三天两夜,才到达深圳河心村。一起到达的,还有许多凤来县各个乡镇的人。这些人当中,有几个不是和永强认识,就是和政军相熟的。所以,虽然他们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但至少还有一些熟悉的面孔,这就让他们少了一些异乡异客的感觉。
叶永强二姐夫的同学,帮两人租到一间用几块铁皮和石棉瓦围起的小房子(住了一段时间,两人才知道这里原本是一间牛棚)。房租倒不贵,一个月就二三十块钱,但铁皮房实在太简陋,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不仅没有床,就连一张椅子都没有,充其量只能挡风遮雨罢了已。
叶永强二姐夫的同学名叫周景生。他建议初来乍到的两人,不要着急添置什么东西。在取得两人的同意之后,他领着他们到一处堆满垃圾杂物的工地上,捡来两张还算完好的旧模板,又捡回一些砖块垫在模板下——这就成了一张能睡人的床。接着,他又带着他们到处转了转,把能凑合着用的东西都捡了回来:一张三条腿的椅子,一个只剩一扇门的小木柜,以及一个用旧的锯末炉子。
这锯末炉子可是一个宝贝!河心村里已经开了两家家具厂,再加上到处在搞建设,锯末和碎木块随处可见,而且还不要钱!用它们来生火做饭,倒真是经济实惠。
把东西都搬回去,再把一些缺不得的生活用品都买齐了,简陋的铁皮房总算有了一些能住人的模样。
拾掇妥当之后,周景生带他们回去吃了晚饭。饭后,他问两人有何打算。
叶永强自然想着做自己的老本行。
刘政军只会开车,但他不打算继续开车,就希望洲景生给他指一个好门路。
周景生笑了笑,说道:“现在我也没有什么好门路!去年是谈好了一处装修工程,但主体还没有做下来。不然的话,你们是可以上我那里去……对了,我的一个朋友正在建一栋铁皮厂房,要不……你们先到他那里做一段时间”
两人都表示同意。
他们早已经商议好,一来到这边就先找一份工,立足之后再从长计议。
见两人都同意,周景生表示明天就带他们去找他的朋友。
两人对周景生说了一些感谢的话,然后带着周景生给予的暖暖的同乡情谊,回到他们租住的铁皮房。
此时还是立春节气。
虽然大家都夸深圳好,但深圳的天气与老家一样阴阴冷冷的。回到住处,两人暖暖的心很快就被春寒所侵袭。两人各自带了一床棉被来,叶永强就把自己的棉被垫在下面,与刘政军合盖另外一床棉被。出门在外,这些都可以克服。但初来乍到,除了周景生家,两人再也没有别的去处,加上三天两夜的长途劳累,两人决定先好好睡上一觉。
谁想,两人在半夜的时候相继被冻醒,只好起床各自裹了一件外衣御寒。深圳靠海,是以个容易起风的地方。风一起,把一处不牢靠的铁皮吹得“吱呀呀”直响,叫两人不免担心铁皮房会不会倒下来。这天又冷、动静又大,两人根本无法安生睡觉。
此时此刻,真让人怀念远方那个温暖的家,以及陪伴着度过了无数个日夜的老婆!
思念之情一旦开启,想停下来又谈何容易!但两个老大不小的男人,谁都不愿让对方看出自己思念远方的家了。春寒又实在难耐,两个男人索性不睡了,一边抽着烟,一边哆嗦着身体,一边开始大说特说“想当年”。
“想当年,我随便一个工程,都是成千上万的赚……”
“呵……想当年,我连续两天两夜跑长途,半个瞌睡都不打……”
“想当年……”
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一夜未眠的两人听到了不远处传来的喧闹声。
四面八方汇聚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为一日的生计忙活了!卖肉卖菜做小生意的,赶着到工厂换班的,要准时出工去工地的……
两人也起了床,洗刷之后便来到熙熙攘攘的大街。
街上到处是操着各种各样口音、又身影匆忙的人们。
两人来到一个早餐摊子前。
摊主说他们根本听不懂的北方方言,热情地给他们擦桌搬凳。
刘政军看着摊子上的白粥和油条,顿时觉得肚子饿了。他张开嘴,南方话脱口而出:“给我们一人来一碗粥,两根油条……”
他们听不懂摊主说的是哪一路的话,摊主更听不懂他们的南方话。
刘政军只好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再掺杂着浓厚的南方腔,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摊主还是反应不过来!
两路人大眼瞪小眼,场面甚是滑稽。
还是叶永强脑筋转得快。他伸出两个手指头,指了指白粥;又伸出四个手指,指了指油条。
任谁都可以毫不费劲地明白这些手势的意思。
摊主赶忙为他们盛了两碗白粥,又拿了四根油条。
这大清早的,刚出门就碰到语言沟通问题,叶永强和刘政军都清楚,想要在这边立足一定要付出很多。他们也清楚,今后将会有更多的难题在等着他们。
吃完早餐,刘政军又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问摊主多少钱。
这下摊主竟神奇地丢掉了他那不知道哪一路的话,用让人很容易就能听得懂的普通话说道:“白粥三毛钱一碗,油条两毛钱一根,总共是一块四毛钱。”
两人一听,不由得都吓了一跳!他们不是被摊主神奇的普通话吓到,而是被白粥油条的价钱吓到!要知道在凤来老家,一碗白粥顶死就两角钱,一根油条无非就是一角钱,怎么换了个地方,就变得这么贵了
但叶永强还是抢先把钱给付了,然后和刘政军一起前往周景生家。
周景生家也是铁皮房,但他家的
第四十三章 三拳两脚
自从妹妹叶梅香与叶德安闹出桃色笑话,叶世新就开始有意疏远叶德安。
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他在上山村,已经成为仅次于村支书与村长的第三号人物,可偏偏妹妹和叶德安上演了那样一出丢人现眼的桃色大戏,实在有损他这个第三号人物的声誉。
他很不留情面地训斥了妹妹一番,不仅要她保证从此与叶德安断绝关系,甚至还不允许她随便回娘家——如果真的需要回来,也必须要有马来祥相随。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声誉着想,更多的是为了妹妹好——如果她和叶德安再纠缠下去,影响最大的绝对是他们各自的家庭!
而叶梅香对哥哥心存畏惧,再加上自己也把脸丢尽了,当真从那天晚上起,就再也没有踏进上山村半步,连过年过节也不敢回娘家。
妹妹的做法,让叶世新放心不少,但他又担心叶德安会纠缠着她。若要论这种事情,叶世新断然可以和叶德安翻脸,甚至和叶德安绝交。不过,之前他们就因为叶梅香闹翻过,如今好不容易恢复了交情,他可不想再重复以前的老路。既然不想翻脸,他只好采用疏远的办法,希望借此让叶德安明白他的态度,不要再做那种丢人现眼、有害无益的事情!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其实叶世新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考虑。他家和叶永诚家同属四房武阳公派下,但他家人丁稀少,叶永诚家却人丁兴旺。不仅如此,叶永诚还是一校之长,名望在四房乃至整个苦茶坡都是数一数二的。随着叶德安承包了碾米厂,刘丽萍又经营了小卖部,这一家子在苦茶坡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在坡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能把这一大家子拉拢过来,对他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叶世新年及不惑,随着他在上山村地位的提高,他开始有了更长远的考虑。社会在急剧地发展与变化,但上山村在叶文明的领导下,依然一穷二白、举步不前。随着叶国清事件的发生,叶文明已经逐渐失去往日的威严,地位也开始一点点地动摇。叶世新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他要利用这一段特殊时期,去做一件大事——取代叶文明,成为上山村的一把手!
这并不是他的野心,因为叶文明迟早要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上山村需要一个新的领导人。就在不久前举行的村干部换届选举中,如愿当选的叶文明已经明确表态,这将是他的最后一任。此话一出,很快就在村里掀起了波澜,几个觊觎村支书位置的人,也都开始蠢蠢欲动。这些人当中,最积极的当属叶文联——他有叶文明在背后支持他;另一个是叶康元——别看他只是一个村医,却在村里有着很广的人脉,也一直很热心村里的事务。
虽然叶世新已经成为第三号人物,但如果要与有叶文明撑腰的叶文联,以及有着广大人脉的叶康元相比,他并没有什么优势。他之所以要拉拢叶德安一家子,并在叶梅香的事情上,只对叶德安采取疏远的态度,而不是借题发挥,也可以说是为了争取这一家人。
有了他们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他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转眼,农忙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在田里忙活着。
一些人家已经准备犁田,但在犁田之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到田里围水,以保证自家田里有足够的水。
坡下稻田的水都是引自小溪,但小溪水流偏小,有时候很难保证所有稻田的需水量。人们在田埂挖开一个小豁口,溪水流到自家田里蓄满水之后,多出的水就会从豁口流出,流到相邻或者底下的稻田里。于是,在春耕时期,稻田里的水就成了整个苦茶坡的焦点,由此也时常引发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矛盾。
就像前几天,叶金田和叶金水就闹矛盾了。
那天,叶金田到田里清除杂草,却发现自家田埂的豁口不知道被谁挖深了,田里的水已经流得所剩无几。
他急忙把豁口堵上,接着把相邻吴绣花家田埂的豁口挖深了一些,把水放进他家的田里。吴绣花的丈夫和他是姨表关系,吴绣花的丈夫一死,每年他都是先把自家的田犁好,再去帮她犁田。因此,先把绣吴花田里的水,放进他的田里,并不会影响什么。谁想,他的行为正好被叶金水的儿媳妇看见了。
这个二路女人,一来不清楚坡下稻田具体的归属(实际上叶金田挖的不是她家的田埂),二来她又是一个多事的人。她看见叶金田正在放“她家”的水,就急急忙忙跑上石顶宫,向家公叶金水报告这个情况。叶金水本打算这两天犁田,一听说叶金田正在放“他们家”的水,就怒气冲冲地从石顶山上跑下来,要找叶金田理论。
能通鬼神的叶金水,平时为人比较霸道,急切之下也没有发现叶金田放的不是他家的水。来到田里之后,他很不客气地数落了叶金田一番。
叶金田是比较有人缘,但和能通鬼神的叶金水却尿不到一壶,被无缘无故数落了一番,他气不打一处来,当下就和叶金水对着骂上。
两个老男人各不相让,居然在田里扭打在一起,结果各自裹了一身泥汤。
幸得附近的人赶来相劝,才把两人拉开……
叶德兴今年没有到县里做工。
自从女儿出生,刘丽萍要两头兼顾,就开始忙活不过来,所以叶德兴干脆选择留在家里。除了小卖部,家里农活也要依赖他。
不过,叶德兴家今年会比以往忙碌。
首先,他们要兼顾老六叶永强家的农活。叶永强家里的情况不同了,如今不到田地里耕种一些,一家老小怕是要吃风屙屁了。自打叶永强去了深圳,这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就只有刘丽凤一人能够下地干活。她干一些轻省活倒勉强还行,但要她独力承担所有农活,却是万万不可能。
第二,叶永胜在朋友的介绍下,过完年带着妻儿去了隔壁石岭县发展。眼见叶德安与叶德兴纷纷成了家,叶永实觉得自家不方便再与他们合在一起,他就让叶永诚把家里的田地分了,两边各自耕种。如今,这一大家子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起下地劳作、不分彼此;叶永诚家的主要劳动力,也就只有叶德安
第四十四章 日头偏西
在村支书家里闹出这样的事情,怕是叶德兴有麻烦了。
但叶德兴才不管这么多!
面对着叶文明咄咄逼人的指责谩骂,他不仅没有半点畏惧,还很不客气地羞辱了叶文明一番。他说叶文明作为村支书,不但没有制止他儿子聚众赌博的行为,相反还采取纵容的态度,已经不配再当这个村支书。
叶文明不是不想管他儿子,而是实在管不了。见叶德兴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同样也为了不让事态变得严重,他只能采取息事宁人的方法——事情闹大了,对他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叶德兴是叶永诚的儿子,他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
再说了,几个人只是推推搡搡、小打小闹,并没有真正动手,根本计较不了什么。
“以后谁敢再叫叶德安打牌,休怪我不客气!”
叶德兴撂下这句话,就气呼呼地走了。
而赵红莲心疼儿子吃了亏,对叶德兴骂了一堆难听的话。
叶德兴不想跟这个老娘们一般见识,可他不愿白白挨了一顿骂。他走到院门口,发现墙根拴着一只小黑狗,他就狠狠踢了一脚,疼得小黑狗“嗷嗷”直叫唤,一个劲往墙根一堆烂棉絮里钻。
这只小黑狗,是前段时间叶文明找二弟要来养的,他的孙子叶兴财宝贝得很,总是抱着小黑狗玩耍,结果惹了一身的狗虱。
赵红莲看见叶德兴拿小黑狗撒气,急忙追出去要和他理论。她追到门口,叶德兴已经快走到芦柑园了;她不敢再追上去,却又咽不下这口气,就扯开嗓子对着渐行渐远的叶德兴,又骂了一堆难听的话。
被弟弟这么一闹,叶德安可谓是颜面扫地。但话说回来,若弟弟只是针对他,他倒还无所谓,可弟弟竟然和叶国相闹得不可开交,真是一点情面也不留给他。
他觉得很不好意思,就散了一支烟给叶国相,想要表达歉意。而叶国相只顾捡地上的钱,完全不搭理他,他只好收回烟,悻悻地走了。
走到门口,他迎面碰见了已经骂过瘾的赵红莲。
赵红莲看见叶德安,原本愤怒的表情一下子消失了,还笑嘻嘻地问道:“回去啊”
叶德安点了点头。
赵红莲又笑嘻嘻地说道:“有空再来玩啊!”
叶德安一听,竟不知道要怎么回应她。闹出这样的事情来,他怎么好意思再来!再说了,弟弟撂了那样的话,他哪里还敢再来!
回到家里,叶德安才发现家人都各自忙活去了。他爸一早就去了学校,他妈忙着喂鸡鸭,弟妹去了小卖部,他老婆正在水池边洗衣服……家里没有见弟弟的影子,估计他已经下地去了。
叶德安不敢怠慢,连早饭也顾不上吃,就往地里走去。他走到地里,看见弟弟正在套牛轭,他赶忙走上前去想要搭一把手。谁想,叶德兴直接将牛轭和绳子扔给他,自己拿起一把掉了漆的军用水壶,走到田埂上坐了下来。
叶德安知道弟弟还在生气,就默默地套上牛轭、系好牛绳、装好犁具,再把耕牛吆喝到田头。扶好犁把之后,他扯了一把牛绳,牛绳落在牛背上,伴随着响亮的“呦呵”声,耕牛迈开蹄子开始犁地。
四周,一阵阵“呦呵”声音,响彻天地……
插完秧,再把瓜豆种下,人们就准备到石顶山上移种地瓜了。地瓜是山里人缺不得的食物,除了要充当口粮,也得用来喂养家禽、家畜。石顶山上尽是旱地,只有石顶宫附近有几处泉眼。离得近的人家还好,离得远的人家,就要费一些体力挑水了。除了水,所需的各种肥料,就必须从山下挑上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