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黑太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牛笔老道

    “启禀殿下,宣府总兵杨国柱率两千精骑回师,业已抵达东直门外!杨国柱在宫外侯旨!”

    “……嗯!让杨爱卿进来吧,所携人马就地休息。另传本宫谕令,让黄得功将城内粮草分拨出一些!”

    总算来个一个勤王的,幺鸡还以为老洪头这是要另起炉灶了呢。

    之前推测的有偏差,洪承畴麾下有山海关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杏山总兵刘周智、辽东总兵刘肇基、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宣府总兵杨国柱、蓟州总兵白广恩、山茜总兵李辅明,以及在锦州即将被围城铁桶的祖大寿。

    虽然不是松锦大战时所指挥的那八位总兵,可数量已经达到了,还多出一个来。

    此时唐通驻扎密云,曹变蛟尚在遵化,王朴远在大同。

    老洪头即便留下辽东原有的六个总兵,这时候只带着杨国柱、李辅明与白广恩所部返回,也算是忠心护主了。

    三个总兵加起来少说也有一万五千人马,杨国柱算是前部先锋,为老洪头过来打探虚实,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

    “末将杨国柱叩见太子殿下,祝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在内侍的引领下,迎面走来一位浓眉大眼,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中年壮汉,顶盔贯甲,背系大红披风,举手投足之间彰显大将风范,风尘仆仆地走上前来,见到太子,立即跪倒施礼。

    “杨爱卿星夜兼程,殊为不易,快快请起,无须多礼!”

    幺鸡嘴上这么说,心里则在腹诽不已,当年袁都督就够一说,你们比袁都督还够一说,真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就是这货在冬天放了卢象升的鸽子,自己与王朴、虎大威一起跑路了。

    这个人说怯战吧,他还是敢打的,最后在松山进攻清军时战殁。

    要说是一员悍将吧,还缺少卢象升那种力挽狂澜的决心和意志。

    比逃跑为先的王朴强一些,比一心抗敌的卢象升差得多,属于半吊子总兵,比秦兵那几个总兵稍微好一点。

    “末将惭愧,未能前来及时护主,还望殿下责罚!”

    在路上,杨国柱设想了多种可能,譬如有人趁皇帝有恙之际发动兵变,结果到了京城附近就发现还真是这样,最感到懊恼的是,等他率部赶来之时,兵变即将被平息了,没赶上建功立业。

    听说京营哗变了,这是多好的事情啊,对每个久经战阵的总兵来说,要收拾好吃懒做的京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如此大的礼物,竟然没捡着,都让远道而来的秦兵给独吞了,心里真是郁闷加窝火。

    “无妨,不知洪爱卿现在何处”

    幺鸡根本就不关心眼前这货,只要见到洪承畴就行了,明末总兵有一大堆,督师就那么一两个,死一个的话,自己的战略部署就要乱套。

    “……制军或已过通州,旋即将至!”

    杨国柱并不清楚洪承畴的具体位置,只知道中军的推进速度也不算太慢,等自己进宫面圣之时,他们应该可以看见京城的轮廓了。

    “洪爱卿此行带有几位总兵”

    只要知道老洪头带着几个总兵,就可以猜出他的大致兵力了,通常来说,一个总兵麾下少则五千,多则一万五千,跟贺人龙所部的兵力差不多。

    “禀殿下,制军携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蓟州总兵白广恩、山茜总兵李辅明及末将回师,命末将率精骑先行一步,制军所统大部人马随后便至!”

    杨国柱猜不透洪总督的心思,说是若遇不测,便可不必上报,先行力战退敌,但就这两千骑兵,真遇到事也不够干嘛的,所以一路上杨国柱还是小心翼翼的。

    “那便好,爱卿可曾饭否”

    这么下去的话,自己的东宫很快就要变成大伙的食堂了,但是该吃还得吃,更何况人家的鼻子又不是不好使。

    “回殿下,末将还不曾!”

    杨国柱路过时便问道了一股奇特的香味,特别能刺激味蕾,弄得他的肚子都在咕噜咕噜的乱叫,生怕被太子听见会尴尬不已。

    策马狂奔,即便停下来歇脚也是风餐露宿,吃几口就得马上赶路,莫说在宫里用膳,就算是到路边的饭馆吃一顿都比这舒服得多。

    用余光扫过的时候,杨国柱见到内侍和宫女们好像吃的是面条,不过有这种香味,想必这面条也是别有一番味道。

    “爱卿来得正好,进朝,带杨爱卿过去用膳,将尚膳监的一些膳食带给杨爱卿的随从!”

    幺鸡就直接打发这货去吃牛肉拉面了,对御厨们来说,这算是第三波客人。

    杨国柱的亲兵就没这待遇了,不过能吃到尚膳监做的其他东西也算是殊荣了。

    “先行用膳,其他事情用过之后再行禀报亦不迟!”

    幺鸡估计山海关那边应该没什么大事,皇太鸡在关内豪抢一把,初春的时候才撤兵,要是这时候再进攻宁远与锦州,那就得把“大清王师”活活折腾死。

    吴三桂与祖大寿也没有主动出击的胆量,能苟活在各自驻守的城池里就算是恪尽职守,山海关以外就剩这俩据点了,被皇太鸡拔掉的话,真就要在关下硬钢大辫子了。

    只是不知道洪承畴离开之前,将蓟辽总督一职托付给何人了,幺鸡是没有直接下令指派那里的某人接替老洪头的,正主还在江南老家呢。

    不出意外的话辽东巡抚方一藻就能暂时履职了,这货挂着一个大学士的头衔,按理说也够凑数的了。

    他也不完全是个废物,去年主和的陈新甲让方一藻与皇太鸡接洽议和之事,没想到竟然谈成了,皇太鸡基本同意了方一藻开出的条件。

    然后就被半路杀出的黄道周连上三疏,甩锅爹面子上过不去,这事便给硬生生地搅和黄了,皇太鸡感觉自己被耍了,便于冬季南下入关。

    “大清王师”几乎洗劫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北直隶、山茜、山栋、河楠都未曾幸免,数十万百姓被劫掠到了关外,当了包衣奴才。

    如果能议和的话,就没这种事了,德王也不会请到沈扬去“做客”了。

    甩锅爹想要面子便拒和,其实丢的面子更大,而




第164章: 蓟辽总督
    太阳已露端倪之际,马踏青草,蹄声渐起,烟尘翻滚,远至数里,一路千余人的铁骑自西向东,正快步接近大明帝国的心脏地带。

    队伍中的一辆战车之上架着面丈余宽的竖状大纛旗,上绣偌大的一个绛红色的洪字!

    其前一车上站有一中年消瘦汉子,顿眉、大鼻、蛤蟆眼,上唇留有浓密的梳子须,头顶金凤翅盔,竖有红缨,身披鱼鳞齐腰甲,内衬通袖膝襕袍,下套两幅宽敞蟒纹战裙。

    脚踏高桶牛皮靴,左手紧握腰间宝剑,右手扶身前木制栏杆,双目炯炯有神,面色冷峻,眉头紧蹙地注视远处已然火光冲天的京城,思绪已是焦虑万分,忧心忡忡。

    “报~!勇卫营监军王之俊,前来迎接制军大人入宫面圣!”

    “……如此甚好!”

    洪承畴很快便见到这位监军,由于此前杨国柱已派亲系前来禀报京城状况,所以眼下就不疑有他。

    大军暂住东直门外五里处候命,若无帅令,妄动者定斩不饶,洪承畴命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蓟州总兵白广恩、山茜总兵李辅明与己携数十名亲兵入宫面圣。

    杨国柱正在消化食的工夫,洪承畴便已经在宫外侯着了,幺鸡有幸见到这位boss级别的大汉奸。

    “臣洪承畴,叩见太子殿下,祝……”

    “洪爱卿无须多礼,快快请起!”

    幺鸡不能这只大蛤蟆说完就很是和约地上前搀扶,听了你的反向祝福,说不定哪天就被你给卖了,不只折寿,还要丢掉小命。

    “回来便好,回来便好!”

    你要是领旨之后在山海关按兵不动,那本宫就真特么滴危险了。

    “臣救驾来迟,羞愧难当,还望殿下降罪!”

    洪承畴也要顺势试探一番,要乘机揣摩一下圣意,防患于未然。

    “爱卿风餐露宿班师回朝已是殊为不易,本宫虽年幼,焉能不辨是非不知爱卿将总督大权暂时交予何人之手”

    幺鸡就关心这么一件事,其他都是小事,反正“大清王师”暂时又不会叩关,吴三桂和祖大寿也不会主动投诚过去,辽西走廊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暂无忧患。

    “臣领旨之后,便将职权暂交与辽东巡抚方一藻,由其统领辽西各路兵马!”

    方一藻只是个文官,根本不懂带兵打仗,堪比当年的王化贞,可他却是除自己之外的辽东最高长官,按律可代行总督之权。

    这么办也还算妥当,幺鸡心中的疑问也得到了解答,答案还算比较满意:“如此便好!几位爱卿长途班师前来勤王,劳苦功高,然当下乃特殊时期,本宫只有拉面为几位爱卿接风,莫要嫌弃!”

    杨国柱在旁边倒是不在乎,反而觉得这牛肉拉面挺好吃,是他吃过的面条里最好吃的,而且意犹未尽,吃完了还想吃。自己刚才在太子面前露了怯,还是等着看着几位同僚的笑话吧。

    三位总兵立即跪倒在地,发誓效忠:“末将万死不敢!”

    当臣子的没人敢向圣上提出要求,仗都打成这样了,京城狼烟四起,太子能赏碗面吃就不错了,更何况是御膳,想来味道也差不离。

    “洪爱卿、孙爱卿及四位总兵随本宫先行前往乾清宫,觐见本宫父皇!”

    等吃完了你们再去见甩锅爹,在大殿里打几个饱嗝,那就乐子大了,传出去便是“目无君上”,说不定还会被某个挖空心思想出名升官的御史参一本。

    老洪头等边将见到甩锅爹的龙体之后也就放心了,说是皇帝驾鹤仙游,其实是暂时昏迷不醒,只要不死,外面就没法蹦达,即便真的驾崩,得以继承大统者也是太子。

    然后大家重新回到东宫这边,三个总兵真是每人都吃了三大碗,吃相比杨国柱好不到哪去,洪承畴害怕在太子面前失礼,所以只吃了两碗,还对这款拉面说了不少溢美之词。

    幺鸡让四只总兵回去休息,留下洪承畴汇报工作足够了,孙传庭可以旁听:“洪爱卿为本宫说说辽西各地情况到底如何爱卿不必回去了,本宫会有重用,蓟辽总督另有人前去赴任,遂本宫要听爱卿所说的真话、实话,不听假话、空话!”

    某太子只是从地摊合订本与网络合订本上得到了一些相关信息,能否与本时空的情况对得上还两说,所以需要老洪头这个去过实地考察的钦差的叙述作为参考依据。

    既然不用返回山海关,洪承畴便有了底,不敢怠慢,垂首拱手道:“臣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殿下,臣虽涉边务不久,但依臣看来,辽西疲糜,原因有三。其一,辽西军政长官频繁更迭,导致既定战略无法持续实施。其二,本地边将自成一体,已然成为尾大不掉之势。其三,屯田之法弊端极大,土兵若屯田安家,则无心战事,抵御与来势汹汹的东虏,定然是每战必败。”

    洪承畴之前的吴阿衡、张福臻、丁魁楚都在任一年左右,只有傅宗龙干的长一些,也不到三年而已,边疆大员频繁更迭,御敌战略必会朝令夕改,搞得下面不知所从。

    辽东巡抚只是个摆设,顶多算是蓟辽总督的副手,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后者,除非朝廷将蓟、辽二地分而治之,辽东巡抚才有实权,不过那样一来,蓟辽总督一职必将不复存在。

    而且经过洪承畴的明察暗访,发现贪墨饷银情况最为严重的便是辽东地区,朝廷每年拨付超过五百两银子,实际能有二百万两落到实处便是高效,大部分都被各级官员和将领给瓜分掉了。

    不论官职高低,每位辽地将领或多或少都参与其中,用得来的银子将本部人马私有化,表面上是朝廷的军队,实际只听从其一人号令,若有战事,投机取巧,违令脱逃者已经屡见不鲜。

    本地将领将贪墨之银用来笼络嫡系亲兵,对于大部分普通士卒则备受冷落,每月俸银领到一半便会暗自庆幸,底层兵丁都在混吃等死,如此部曲面对东虏铁骑,焉能打胜仗

    受孙承宗“辽兵守辽土养辽人”战略思想影响,本地的土兵一边要屯田,一边要御敌,虽然以星罗棋布的堡垒为据点,虽固守或许有余,但进取之心却丝毫未见。

    由于辽东明军缺乏野战能力,老孙头的“两卫三所二十七堡”,最后全部变成了战术孤岛,清军可以逐一击破,要不是皇太鸡不想让己方伤亡太大,早就拔掉宁远和锦州这两颗钉子了。

    说是就地屯田,以战养战,然而军费却连年居高不下,堡垒在辽西走廊修得是遍地都是,然而牵制清军的作用却一点都没起到,人家一绕路入关,这就完全成了马奇诺防线一样的摆设。

    当士卒有了老婆孩子之后,就没心思打仗了,都喜欢过舒坦日子,不想再与清军玩命了,就是这种错误想法,使得不但庄稼收成被人家劫掠而去,最后连老婆孩子也没保住。

    “依爱卿之见,当须如何处理”

    老洪头找问题还是很准的,寻求解决之道还需要集思广益,可以先听听他的建议。

    “殿下,依臣愚见,首先须派一名了解边务辽



第165章:左膀右臂
    “殿下英明,王在晋当是不二人选!”

    论资历,王在晋甚至压过帝师孙承宗,洪承畴自认是比不过的,见面都要礼让三分。

    当过兵部尚书,也经略过辽东,对边务更是烂熟于心,若是能够走马上任,倒是不错。

    细想起来也就是这位前辈能够凭借昔日威名,震得住各怀鬼胎的那些个辽东总兵了。

    洪承畴坐镇山海关时,已经察觉到下面已有尾大不掉之势,只是未有动作罢了。

    当年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的例子还历历在目,洪承畴有心在开春之后整饬军务。

    只是还为来得及着手,便接到来自京城的圣旨,不得不马上班师回朝。

    “边务军事,本宫也略知一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绝非朝夕之间便可改正,须得徐徐图之。爱卿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言,足见忠君报国之心,本宫甚慰!”

    等到老王头赴任,幺鸡就可以把锅甩给本家大爷了,让老王头去玩“铁锅炖大清”的战略游戏。

    在“啪啪”东虏这方面,王在晋是资深专家,有花钱的办法,也有省钱的方式,等他到了京城再好好商量一番。

    洪承畴说要将辽将及其部队调往关内,说明已经觉察到了关外部队不再可靠,随时可能因为战败而投敌,或者不战而降。

    能对手下将领作出如此评价,也意味着老洪头的良心差不多还在明廷,没打算投靠新主子,甚至自立门户。

    既然如此,那这货还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只要让他从事最为擅长的老本行就行了。
1...6263646566...4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