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牛笔老道
藩王全家有生之年也不会再回到封地了,田产与宅院都不会再用了,所幸拍卖或者直接租赁给农户来耕种,若是租田受灾,则可免交税赋。
让这六只藩王迁居京城只是削藩的第一步,未来还要让各地的藩王全部或照此行事。
也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削藩,藩号与待遇均在,他们未来也能获得更为丰厚的田产,只不过不会在帝国境内了。
只要将这些好吃懒做的“家猪”都清理掉,总数大概有二十八只,就能给朝廷减轻极大的支出负担。
每家收获二十万两,总额就能达到五百六十万两,如果将珠宝首饰、古玩字画乃至府宅院落都拍卖掉的话,收益翻倍也不难实现。
这就是某太子计划之中的第二笔钱,由于是藩王的财产,所以都要落进自己的口袋,跟户部没有一个铜钱的关系。
户部想让太仓大幅度增收,那就等到海税、商税、矿税这三税开征之后吧,相信广大商贾们一定会“积极踊跃”地前来缴税的……
还在各地喘气的藩王就是某太子的atm机,还是祖传的可以一次提出巨额全款的那种,从万历太爷爷开始,到甩锅爹时代,将他们养得这么肥,大概就是等着自己找他们提款呢!
幺鸡将各地藩王、山茜粮贩、江南商贾并称为“外埠三大提款机”,要想方设法从这三个机器里提出两千至三千万两银子,这样就可以保证今明两年的军费开支了。
和那两部“机器”相比,藩王智商最低,家属最多,住在封地有本地的锦衣卫看着,完全跑不了,属于最为容易的提款对象。
如今战事将起,而太仓已然告罄,所以深受圣眷的藩王为国出力的时候到了,只要捐献家财便可以换取前往海外封地的船票,多捐多优惠,机会难得,不容错过……
商贾与藩王是阻碍帝国财政收入增加的两大怪物,前者是连三十税一的钱都不想交,后者不但不交税,在不断蚕食农户良田的同时,每年还要向朝廷伸手要上百万两银子的生活费。
某太子这么做毫不过分,要让这些藩王知道,从今
第172章: 十万大军
“鉴于要讨伐王朴,虽未大范围涉及围剿流寇之力量,本宫以为仍须对适才的战略部署进行调整,尤其是要增加进攻兵力。既然封罗岱为总兵,拆开了左良玉所部人马,便将刘泽清残部补充给左良玉。褫夺讨贼不利的陈洪范兵权,洪爱卿将其枭首示众,陈洪范麾下马廷宝部与徐起祚部归罗岱统领。张献忠所部人马甚多,其中精兵过万,另有两万左右的附庸亦可作战。故本宫决定将刘国能、李万庆二人晋升为总兵,封刘母与李母为二品诰命太夫人,赏赐两位总兵每人一万两银子。刘、李两部人马均归洪爱卿指挥,当作剿寇主力来使用,此乃其履历。”
幺鸡拿出来两张纸递给洪承畴,这上面是刘国能、李万庆随后的经历之至战殁。
跟洪承畴一样,刘国能是个大孝子,投诚朝廷还是听了家母的规劝,所以必须投其所好才是。
此二人自打归降朝廷之后就没有复叛,还拒绝了同伙的暗中勾引,被复叛的流寇围攻而死。
当初是刘国能与李万庆先行投诚,张献忠见识不妙,意识到己部再负隅顽抗就会全军覆没,才生出假意诈降之策。
因为刘国能与一同投诚朝廷的李万庆两部人马加到一起占了流寇三分之一以上,根据在湖北随州投诚时官员的清点,刘国能一部的兵力便高达近五万。
虽经过事后裁撤,迄今为止,刘国能所部仍有三万兵力,李万庆麾下也有两万人马,他们二人当时若是跟张献忠一起复叛,朝廷瞬间就会失去对河楠的控制权。
明末总兵所辖兵力各有不同,像贺人龙这样收编了前来投诚的高杰之后,才有一万五千士卒,而左光先、郑嘉栋、牛成虎这三个总兵加起来的兵力才跟贺人龙等同。
像王朴、唐通、李辅明这样的总兵,所统领的兵力也都不会超过万人,所以刘国能与李万庆这俩人所辖之兵的规模几乎相当于五到十个总兵的兵力。
这才是某太子尤其看重两人的根本所在,而且两人大致上也能放心使用,复叛的概率是比较小的,如果奔赴战场之后真与“粽子”同流合污,那说明洪承畴该着倒霉。
对于这个端午节上市的“粽子”,幺鸡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张献忠与革左五营不同,其所部几乎无法分散,一旦分兵突围,相隔百里之遥,中间又有官军阻隔,再次汇合的可能性就是微乎其微了,而且容易让张逆失去对各部的控制,他们的战术势必将是抱团进攻某一处或某几处地区。有鉴于此,朝廷才有必要组成重兵集团,对张逆所部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一鼓作气,即使前期无法围歼张逆所部,也要将其重创,难以快速恢复元气。”
有了刘国能与李万庆的加入,洪承畴所指挥的人马将一下子暴涨到十万以上,对“张大粽子”形成三倍以上的兵力优势。
刘、李两部人马那是经过朝廷官员清点的,是实打实的五万人,因为需要按照便额定来发饷,不像其他总兵,名义上是一万,实际有七千就不错了。
连秦军都存在吃一成空饷的情况,其他部队就更不用说了,某太子根本就懒得管,最多只能管管在畿辅地区的勤王之师,按照查实的规模发饷而已。
“牟文绶、姜名武所部直接参加剿寇,张任学部驻屯桐柏,刘国能部南下之后,由徐来朝守信阳,王锡命、罗尚文、王永祥等将守卫信阳以东地区。命朱大典继续固守凤阳,保护皇陵,无须主动进攻,更无须协防他地,凤阳若失,当须全家问斩。魏国公徐弘基率本部兵马协助六部固守楠京,楠京若失,守将不论官职爵位,均严惩不贷。湖广诸多重镇,罗安邦守荆门,杨世恩守襄阳,张应元守宜城,张令守夷陵,许成名守江陵,汪之凤守安陆,乔国柱守钟祥,擢升参将刘士杰为副将,本部人马可增至五千,严守武昌。罗岱能赶到谷城最好,可收编陈洪范麾下马廷宝与徐起祚两部人马。到不了也无妨,若陈洪范及麾下将士与流寇一同谋反,洪爱卿可率兵悉数歼灭。”
这下算是彻底安排妥当了,给“张大粽子”在湖广地区部下天罗地网,每个战略节点都有将领来把守,流寇想要攻克就要付出一定代价,只要守将不献城投降。
实际上他们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攻官军把守的战略要害位置,因为洪爱卿麾下可算是兵强马壮了。
有刘国能、李万庆、唐通、李辅明、左良玉、苗有才、杨御藩、冯举、马科、牟文绶、姜名武、罗岱,总供十二位总兵,总兵力超过十万,对粽子所部形成完全的压倒性优势。
“本宫以为,洪爱卿可让左良玉、马科、苗有才、冯举为左翼,杨御藩、牟文绶、唐通、李辅明为右翼,罗岱、姜名武、刘国能、李万庆为中军。御敌时,左右两翼迂回包抄,中军正面迎战,今有数百门迫击炮助战,定可正面将流寇击溃,两翼兵马从侧后方进行掩杀,我军必然无往不利。”
战区布防计划已经筹划地差不多了,新式武器也将大批量制造,连进攻战术都给你制定好了,兵力上还有绝对优势,老洪头再打不赢,你就对不起本宫了。
“臣定全力进剿流寇,以报圣恩!”
发动进攻所需的人马、银两、粮草都有了,太子还亲自做了战略部署,洪承畴等于是吃现成的,莫说聚歼敌人,就算是不能重创流寇,都算是有负太子的殷切期望了。
是役已然是五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会战了,投入的总兵力超过了进攻东虏的萨尔浒之战,太子想要一战而定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即便没有直说,两大都帅也能心领神会。
此前皇帝也想要一举荡平贻害各地多年的流寇,可财力远不及今番,各部经常遭遇欠饷,调集的兵力更是不能与太子同日而语,还被熊文灿一味推崇的招抚愚见所左右。
幺鸡勾了勾小手,是以不用如此多礼,然后给他讲解一番:“洪爱卿,本宫让左良玉、马科、苗有才、冯举四部为左翼是有原因的,若是他们临阵怯战、迟疑不前甚至于养寇自重,这四个总兵都可以砍了,以儆效尤,无须事先上报本宫定夺!”
前两个总兵的德行就不必多说了,后两个也没好到哪去,如果胆敢继续玩以前的养寇自重,先宰了他们。
先升为总兵的将领有的是,他们作战不利,就可以腾出总兵的位置,给别人让地方。
想继续干,就得拿出真本事,否则某太子会让洪都帅好好教教他们如何做大明的总兵的。
这次太子杀总兵的决心和力度与流寇是一样大的,总兵如猛虎下山,则流寇必死。流寇若是还活着,那就说明总兵们作战不利,在年底之前,二者必死其一。
太子每月给自己拿出三十万两银子,可不是让自己率部去湖广郊游玩耍的,那可是要用流寇首领的脑袋来上贡的。
&
第173章: 革左五营
比较起来,张献忠所部虽然战斗力强悍,却是集群行动,容易被官军发现、追击、围剿,而两外两股准备复叛的流寇则是两群泥鳅。
革左五营看字面的意思就会明白,是由“老蛔蛔”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改世王”刘希尧、“乱世王”蔺养成这五路人马所成的联营。
表面上是一大坨,在战斗中也能相互照应,可真到了生死关头,毕竟是五个都留有私心的匪首,分成五个方向突围也说不定,官军网张得再大都难以一网打尽。
对此,某太子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让孙传庭先派四个总兵前去盯梢,每人盯死一路人马,然后集中优势兵力率先歼灭距离几己部最近的一路流寇,然后继续如此这般。
当然,放眼全局,还有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先围杀罗汝才所部,罗汝才善于调剂流寇之间的关系,疏解矛盾,其他人都会乐意与其合作,在“曹操”陷入危难之时可能也会施以援手。
罗汝才和三个较为弱小的跟班“一丈青”、“小秦王”、“一条龙”这四路人马都驻扎在郧县。而罗汝才本人说是愿意卸甲归田,谢绝了朝廷的封赏,重当农户。实则与张献忠眉来眼去,部下也都在潜伏静候起兵的良机。
在均州一带“受抚”的“小五营”,即王光恩、惠登相、常国安、王国宁、杨友贤这五路人马里还有一个卧底。
王光恩并没有参加复叛行动,据说当场咬破手指,歃血定盟,发誓在有生之年自己绝不再叛,后来兑现了当时的承诺,他率部守备郧阳,拼死抵抗流寇的进攻。
要对付这九路人马,某太子别无良策,只能寄希望于除王光恩外的七个首领见到铺天盖地而来的官军,主动去抱罗汝才的大腿,他们抱团才能被歼灭。
他们要是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散突围,那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抓住了,每路人倒是不多,与官军硬钢也没什么胜算,但只要一天没有消灭,便是一股祸害。
孙传庭的任务其实比洪承畴更重,因为所要面对的敌人更加分散,也更加狡猾,非常难以实施歼灭战。
所以某太子才增加了大蛤蟆的兵力,力争先重创张献忠所部,再回师与孙传庭所率诸部合围这十三路流寇。
如果平衡两位都帅的兵力,就意味既无法给予大粽子迎头痛击,又容易受到这十三路流寇的牵制,届时骑虎难下,将湖广战场变成无法解决的一团浆糊。
想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孙传庭看过地图之后才请示:“殿下,臣斗胆,以为先罗汝才所部,再挥师东进大别山,追击革左五营!”
两个目标相距太远了,只能先对罗汝才集团发动进攻,等消灭之后才能腾出兵力,东出湖广,进攻活动在南直隶西部山区的革左五营。
听到老孙头这么一说,某太子才陡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就是把革左五营的活动区域给搞错了,而且以为这五个家伙已经投诚了。
在场的另外两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也没有直言相告,就是害怕太子丢面子,对上峰吩咐之事,左膀右臂都是悉数接下,没有异议,所以幺鸡最后才发现。
坦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没什么大不了,幸好发现的及时:“哦~!想来是本宫之错,前番本宫有些自以为是了,幸亏爱卿及时提醒。既然如此,那就先放过革左五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罗汝才集团与张献忠所部,力争尽快将其消灭干净,再挥师东进,荡平山区里的革左五营!”
幺鸡一看革左五营活动的具体地方,心里就拔凉拔凉,他们就在湖广与南直隶交界处的大别山一带,这可是一个能攻能守的好地方。
向北能直取大明的兴龙之地——凤阳,顺江而下便可威逼陪都——楠京,向西可与“大粽子”汇合,向南又能窜入江茜南部。
别说朝廷现在没有多余的兵力前去进剿,就算是让洪承畴率本部人马全过去,一时间也难以将其赶尽杀绝。
孙传庭也意识到自己所言有失,这不啻于当面指出了太子的错误,急忙找补起来:“殿下日理万机,此等小事不足言道,皆归臣疏忽大意,未能及时言明!”
事后才说出等于是在帮太子犯错了,孙传庭都开始后悔,可也只能主动承担责任了。
不管啥时代,都是脸皮越厚越安全,幺鸡摆摆手说:“此事与爱卿无关,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又何以指证天下人之错误两位爱卿身为统帅,今后犯错可直接上奏,无须遮掩,以免错上加错,本宫自会宽宥。一个错误若是由一百个错误来遮掩,只怕到了最后蕞尔小错都会变成弥天大错了,切莫学那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嗣昌!”
这货勾结高起潜,让卢象升一个人背锅,这招蒙得了甩锅爹,蒙不了某太子。
即便王朴不来,杨国柱、虎大威、杨廷麟都能作为证人,到底是谁使得“督天下援兵”的卢象升最后孤军奋战,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假如只是军务,那还有前线总指挥高起潜背锅。可巡抚张其平拒不发饷,这就不是高起潜所能决定的了。
高起潜倒是解脱了,可活到今日的当事人却大有人在,如果杨国柱、虎大威、杨廷麟、张其平、顺德知府于颍这几人同时被都察院审理。
这锅最后到底谁背,那还用说么肯定是被下狱的那个肥佬背呗!
只他一个去死,总好过众人都进去遭罪,众口铄金,加上杨嗣昌的随从俞振龙的陈述,这货不死都奇了怪了。
俞振龙查看完尸首,回来禀报杨嗣昌,卢象升真的死了,然而杨嗣昌是如何转告给甩锅爹的
一旦双方的供词对不上账,肯定是观点高度一致的多数方最终将占得上风,杨嗣昌的供词与大家迥异,那他就必须死了。
某太子最反感这种耍小聪明的蠢材,在北方有卢象升给他背锅,这事还能搪赛过去,到了湖广,左良玉才不傻,一眼就看出自己和这位钦差是一类人,所以像泥鳅一样滑走了。
杨嗣昌身边没了背锅侠,瞬间就现原形了,官军虽四面出击,然而却流寇杀之不绝,反而是越剿越多,最后急火攻心就挂了,这货真聪明就不会南下督师了。
督师这差事好不好干,只要问问前面几位就明白了,督师的死活全系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的一场败仗上面,人生赢家袁都督最后都输得一败涂地。
“臣惶恐,定谨遵圣谕!”
孙传庭参加了三天朝会,太子在第一天就将杨嗣昌革职下狱了,当时的态度也很明确,就是当天弄不死你,过些天也必然弄死你。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作为参考依据,孙传庭就大致上能推断出太子的脾气秉性了,只怕太子最为痛恨那些自以为是、推卸责任的蠢材。
 
第174章:必先自坑
“按照刘伯温军师的推算,均州一带受抚的‘小五营’里的王光恩并未参加复叛,若此番官军前去围剿,王光恩仍未复叛,孙爱卿可与其联系,争取来个外面张网,中心开花,利用王光恩与其他各部的矛盾,将罗汝才集团一举击溃,在短时间内重创流寇主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