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召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秋风知了
张辽一怔,看了看李儒,又抬头看到董卓凌厉的眼神,当即沉声道:若论计谋,李先生与贾都尉俱在,胜过张辽百倍!辽不敢言计,但论狭路相逢,沙场争锋,属下绝不惧区区袁绍。
董卓冷哼道:你手下不过一千新兵,何感出此大言,如此轻敌?
张辽正色道:末将不曾轻敌,属下带的是新兵,袁绍带的岂是老兵?属下敢言胜者有三,一者相国与天子一体,而关东起兵为贼,无道而伐,扰乱天下,是为不义之师,岂能胜乎?二者,有李先生与贾都尉善谋之士,加之我等突袭在先,而关东群贼正是志满意得麻痹大意之时,袁绍王匡客地作战,以有心战无备,岂能不胜乎?三者,属下以为,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关东群贼起兵仓促,兵将不齐,而属下自认还有些本事,足以蔑视关东群贼!
好!好一个胜者有三!董卓抚掌大笑:关东逆贼起兵十万,诸将皆踟蹰不定,忧心贼人兵多,独文远有此豪气,壮哉!此次文远便随某出击河内,擒了袁绍!
张辽没理会一旁几个将领难看的脸色,抱拳大声道:属下领命!此去定破袁绍!凯旋而回!
哈哈哈哈!大帐之中充满了董卓的笑声,满是横肉的脸上那股疲惫也消散了许多。
张辽出了大帐,回到小院不久,便有李儒来访。
张辽要摆酒相迎,李儒摇了摇头,却不敢饮酒,二人只是喝茶叙话。
文远。李儒一杯茶未饮,便忍不住先开口道:你此战可有把握?若是失利,相国必然大怒,后果不堪设想哪。
张辽摇头失笑道:这天下岂有万全之事?欲成就功业,岂能不冒一丝风险。
李儒叹了口气:如今的形势可谓四面楚歌,危险之极,东面有关东群贼起兵十万,北面白波贼又是十万,已跨过汾河,逼近安邑,河东情况堪忧,相国昨日又从雒阳抽掉了一万兵马北上增援河东,如今雒阳兵马不过两万,却要防范三面,实是捉襟见肘。
李儒顿了顿,又道:而西面远在凉州还有马腾韩遂阎忠十万乱军,近在关中三辅还有皇甫嵩三万兵马,皇甫嵩此人声名卓著,人称当世第一名将,是相国心腹大患,最为相国忌惮!而今相国可谓焦头烂额,正要一场大胜仗激励士气,为兄也是那日听了你所说,才斗胆向相国建议抢先突袭河内,如今相国对于河内之战极为看重,若是失败,恐怕你我都要
张辽哈哈大笑:文优兄放心,你只消为我准备好娇妻美妾便是,已经应承了小弟这么久,小弟可是日思夜想望穿秋水哪。
李儒看了看张辽,眼里古怪的神色一闪而逝,饮了口茶,意味深长的道:文远且放心,此战若胜,娇妻美妾只在咫尺。
哈哈,若是再没有,令爱便许给小弟得了。张辽哈哈大笑,他每次喝酒最喜欢拿这一点来打趣李儒,此时,却没注意到李儒那古怪的神色。
第七十三章 兵出小平津
过了午后,董卓又将张辽召了过去,这次贾诩和李儒都在,却是商量此次出兵河内的时间和计划。
河内袁绍和王匡共有两万多兵马,袁绍从渤海郡带来一万五千兵马,而王匡则有四千多兵马,除此之外还有河西太守崔钧,不过崔钧治下的河西郡早已被白波军占领,崔钧携亲信逃了出来,响应袁绍讨伐董卓,但他的实际兵马也只有五六百,在关东诸侯中根本不算什么。
但即便如此,董卓也无法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河内,因为董卓首先要守卫最关键的河东郡,他如今的主力都去了河东讨伐白波军,除此之外,还有雒阳其他几个重要关口需要镇守。
中郎将段煨在西面陕县渑池一带,保护西退后路。
中郎将徐荣在东面的旋门关,防范张邈等东路诸侯。
中郎将董越与左将军董旻在南,防卫南部伊阙广成太谷和轩辕四关。
新进的中郎将吕布则坐镇雒阳,既是防范变故,也是为董卓的去向打掩护。
因此对于河内之战,董卓根本调不出多少兵马,难以与河内的两万兵马正面抗衡,只能采用偷袭战术。
既然是偷袭,那人数就不能太多,董卓与李儒贾诩商定后,将出兵数目定为三千,张辽统领一千五百,王方统领五百,另外董卓亲信樊稠统领五百,除此之外,还有吕布麾下的一部并州兵,由军司马高顺统领。
余下的兵马则需要镇守小平津,突袭的同时,自然也要防止河内突袭小平津。
三千人马由张辽节制,但樊稠和王方无疑是董卓制约张辽的手段,防止张辽带着部队一去不回,而吕布麾下的高顺则是和宋宪郝萌一起护卫董卓来小平津。当董卓询问张辽还需要什么支持时,张辽立刻讨要了高顺协同作战。
出兵时间兵力和作战方案确定后,董卓立刻传令驻守在孟津的胡轸和李肃大张旗鼓,做出进攻河内的姿态,而西面的平阴县守军也做出进攻姿态,吸引袁绍和王匡的注意力,声东击西。
自正月十三也就是当天下午开始,孟津和平阴均是旗鼓喧天,一副随时进攻河内的架势。
孟津在小平津东面十五里处,正对河内郡的河阳县东部与温县交界之处,那里驻守着袁绍的一万五千多兵马。
平阴县则在小平津以西二十里处,正对河阳县西部与轵县交界之处的青风岭渡口,青风岭渡口既是河内郡直通往平阴的渡口,同时也是从河内郡斜通往小平津的渡口,王匡在此布置了一千多兵马,其余四千留在河阳县城,与温县的袁绍互相策应。
不过董卓在平阴县搞出大动作后,王匡当日便在青风岭渡口增加了两千人马,合共三千兵马,其中更有王匡从泰山招募的五百个精锐弓箭手。
正月十三黄昏,张辽准备出发,出发前贾诩将他叫过去,嘱咐了一些细节,不过在张辽离开大帐时,贾诩淡淡的说了句:此番出战,若是遭逢不顺,只需坚持一日便可,孟津若胜,相国多半也不会责罚你。
张辽身子陡然一僵,愣了片刻,回身向贾诩深深一礼,大步出了大帐。
他听出了贾诩的话外之意,只觉心头一股寒意涌起。
此战之前,董卓在孟津和平阴大张旗鼓为他打掩护,张辽原本还心中颇为感念,但贾诩一番话却泼了他一头冷水!
孟津若胜,相国多半也不会责罚你这句话仿佛是安慰,但张辽熟悉贾诩,知道他从来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会安慰自己。
这句话分明是表明了一个意思,孟津方面才是董卓期待的主战场!
他张辽这三千人才是真正迷惑敌人的棋子!
的董卓!混账李儒!
看来自己还是嫩了点,只想着打仗了。
在黄昏时最黑的一刻,张辽樊稠王方高顺带着三千兵马迅速通过冰面渡过黄河,当天空一轮明月升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河对岸的青风岭脚下。
黄河从陕县茅津渡以下到平阴县一段是峡谷,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便是冰封也无法渡过。
但过了平阴县之后,两岸便略微平缓了,邙山和对岸的青风岭都不算太高,如今大河冰封,这一段渡口的要塞作用已经不是那么明显,只要从冰面抵达青风岭脚下,便可以寻小路上去。
当然,这种小路并不多,需要极为熟悉路途的人才能寻到。
而张辽当初就是在河内郡招募的士兵,他走过河内郡大多地方,自然对河内郡很是熟悉,而他手下的很多河内本地士兵,对河内就更是熟悉了。
因此张辽在河内作战,优势很大,这也是他敢于三千兵马就出兵河内的一个重要依仗。
蒋奇一行在前面领路,部队在月色下迅速翻过青风岭,不到一个时辰便进入了河内郡,一路上大部分士兵都静悄悄的,张辽和高顺都领兵极严,王方手下的羌胡兵也被张辽操练出来了,唯一骚动和抱怨的反而是樊稠的五百羌胡兵,董卓自认最精锐的嫡系。
进入河内郡,张辽便迅速领着兵马向西开进,迂回去抄王匡在青风岭渡口守军的后路。
距离上一次下雪并没有多久,路面上还有不少积雪和暗冰,并不适合骑兵奔袭,所以他们靠的就是徒步行军。张辽这一段时间顶风冒雪的训练显然起了作用,这些新兵的耐力都不错。
除此之外,张辽还有一个最大的依仗,就是夜战!
他这三个月中,不断训练士兵的夜战能力,如今他手下将士最擅长的恐怕就是夜战,这也是他敢于以三千士兵突袭河内的关键,更是要选择夜间突袭的原因。
他在刚抵达小平津时就分析过自己的优劣,他起步太晚,留给他训练士兵的时间不多,与关东诸侯的兵马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那么在如何占据优势呢?他早就有想法,选择的就是夜战。
第七十四章 真正目标
夜间作战向来是用兵大忌,尤其对于新兵而言更是大忌,因为夜战最容易造成部队指挥失控,陷入无序的混乱状态。
自古以来确实有夜战,但绝不像演义中那么多,那么大的规模,因为夜间难以视物,即便聚火把,也看不到太远,尤其是大规模夜战,混战之中自己人互伤的概率并不比敌人低,加上互相践踏等因素,战损比并不划算。
夜战的精髓在于集结少数精锐部队,在有效的指挥和严明的军纪保证下,实施夜间骚扰奇袭,给敌方造成巨大混乱,在混战中取利,是以弱击强以少对多的选择。
张辽便抓住了这一点,因为关东诸侯起兵不过半个多月,兵马多半都是新兵,而且忙于招兵行军,根本没有多加训练,更不论夜战了,他早就琢磨着,只要自己将自己手下这帮新兵训练出精湛的夜战能力,面对关东诸侯就有了很大优势,凭这一点他足以碾压诸侯。
以己之长,破敌之短。
而这一次出击,就是他对自己战术的检验,并且选择月中,天朗气清,皓月当空,能见度稍好,也有利于夜战。
正月的夜晚十分冰寒,迎面吹来的微风也是刺骨的冷,一路之上,张辽手下的一千五百士兵在**赵武和杨汉等七个军头的带领下,疾步如风,有条不紊,令高顺和樊稠看得都是暗自心惊。
他们可知道,张辽手下这一千五百人在三个多月前还是一群新兵,如今看起来却比他们这些老兵还要干练。
当然,他们不知道的是,张辽敢于突袭河内,绝不是因为说给董卓听的什么胜者有三,那只是说着拍马屁,表态度的。
他真正依仗的也是三点,第一点是熟悉河内地形,比之外来的王匡袁绍更像主场作战。
第二点就是夜战,第三点却是左慈。左慈身手很高,擅长隐匿行踪,来去自如,在袁绍等诸侯起兵驻扎到河内后,张辽便央求左慈帮忙打探河内的兵力分布情况,如今对敌人的兵力布置可谓了如指掌。
有了这三点底气,即便大战在前,张辽也丝毫不慌乱,反而在与身边的左慈聊天。
狗小子,如今正月天寒地冻,不是作战的时机,你手下又是一群新兵,这仗可不好打。
正因为正月不是作战的季节,所以突袭才能出其不意。
董老儿在孟津和平阴大张旗鼓,虽是分开了袁绍和王匡,削弱了他们的实力,但岂非打草惊蛇?你小子此去怕是肉包子打狗啊。
所以今夜就要突袭,打闪电战,王匡的增兵今日刚到青风岭渡口,正是人心未定之时,也没有操练配合的准备,正好打夜战。何况人心是很容易先入为主的,关东诸侯势大,董卓在雒阳不过两万多兵马,以强对弱,又有郑泰等内应在雒阳劝阻董卓,他们怕是料不到我们敢这么快主动开战。
这倒也是。
元放,你说我算不算冷血?大战之前居然如此平静,出乎了我自己的意料。张辽扫过夜空那轮明月,若有所思的问道:替董卓攻打王匡,算不算助纣为虐?
冷血?嘿嘿,你小子能说出这话,就说明还有救,说真的,你小子就是一个天生的将才,至于助纣为虐左慈嘿嘿一笑,道:你当关东诸侯有几个好家伙?什么狗屁勤王?什么狗屁大义?一个个心怀私欲,贪恋兵权,野心勃勃,正是他们的起兵,让大汉朝廷彻底失去了威信!
左慈哼道:朝廷是做什么的?就是震慑天下,维护规则和秩序的,如今没有了威慑力,家家思乱,人人自危,山贼遍地,匪寇横行,董卓固然罪责不浅,但天下更是坏在这帮人的手中了!这是一帮蛀虫,应该狠狠打击!这场战争没有正义,只有利益!你只要看透这一点,就不会有什么心结了。
左慈顿了顿,又道:不说别的,就说这王匡,十足一个伪君子,以前还算轻财好施,此次贫道去河内打探,看他如今大权在握,为了搜刮军资,伪善立时变成了狗脸,拷问官民,暴敛钱财,手下一帮将士暗地里奸淫掳掠,弄得河内乌烟瘴气。
听了左慈所说,张辽眼神渐渐凌厉,突然道了句:王匡当初与我分别被大将军派出去募兵,听说他从老家泰山郡招募了五百精锐的弓箭手。
左慈一怔,突然反应过来:好啊,你个狗小子,我说你怎么打仗那么积极,感情你是盯上了王匡的那五百弓箭手!这才是你的真正目标吧。这倒也是,弓箭手最难训练,没个两三年形不成精准的战斗力,既耗时间,又费箭矢,你小子若能得了王匡的五百弓箭手,倒是大收获,比俘虏三千士兵都要强。
张辽笑而不答。
河内郡地势平坦,行军极为快捷,淡淡的月辉之下,他们没有举火把,三千人如同一只黑暗中的巨兽向西吞噬,沉闷的急行军中,肃杀之气在渐渐凝聚迸发。
如果有人看到,恐怕会被惊的瑟瑟发抖,但一路上一个人影也没有。一方面是由于禁夜令,夜少行人,另一方面却是最近河内兵荒马乱,加上天寒地冻,寻常人白天都不敢出来,何况夜里,这就为张辽潜行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接近子时之时,明月行到中天,三千兵马距离青风岭渡口已经不足三里,这里道路两旁恰好是一片宽阔的田野,月色下可以看到田野里深绿色的冬小麦。
黑夜之中,前去打探消息的左慈赶回来了,给张辽描述着青峰岭渡口的王匡军分布情况。
张辽听了,立即传令下去,让部队稍息下来,做最后的调整,与此同时,他召来军侯以上将领部署突袭计划。
军司马高顺和**赵武等七个军侯很快过来,只有樊稠和王方落在最后,张辽看了一眼二人,皱了皱眉,没说什么,而是给众将领讲述青峰岭渡口王匡军的兵力分布和营寨情况。
青峰岭渡口的王匡守军共三千人,分为三个点呈品字形部署。渡口为前角,宽阔的滩地两侧各有一片房屋,驻扎着八百士兵,此时仍有五十多个士兵在巡守。
其余两个点则在渡口后方的高地上,距离渡口大约一里远,这两个点驻扎的显然是白天刚从河阳城赶过来的两千兵马,因为他们连营寨也没有,就是驻扎在东西相对的两个里坊内,而两个里坊内的数百户百姓应该是被驱赶走,里坊内的各家各户的院墙被推倒,连成了一片。
东面的里坊还好,西面的里坊外却有不少百姓的尸体,已经冻僵,据左慈所说,里坊内还有很多惨死的女人。
不同于渡口,两个里坊内驻扎的两千士兵都在熟睡着,显然是今日刚从河阳城赶来,颇是疲累,警惕性也不够。
除此之外,在东南角还有一处避风的所在,那里也有一小片房屋,据左慈打探,那里有三百多人,配有弓箭,应该就是张辽垂涎的一部分目标了,另外的两百弓箭手很可能在河阳城内。
除了弓箭手的事,张辽给众将领大略说了情况,正要安排突袭计划,突然一个声音传来:本都督观张司马未曾派兵打探,如何得知敌情?莫非是臆想不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