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召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秋风知了
果然,董卓哈哈大笑,心中大感畅快,只觉得张辽不但能打仗,还会说话,为人又忠诚,着实是个上等的良才,越看张辽越是顺眼。
酒罢,董卓又邀众人去看俘虏,一众俘虏都被押在渡口外的空地上,被冻得瑟瑟发抖,看到董卓带人前来,更是一个个脸色惨白。
张辽回来就被董卓拉来喝酒,还不知道贾诩有没有劝说董卓留下俘虏,不过看到渡口空地上有数十巨烧焦的尸体,肢体扭曲,极为凄惨,显然生前遭受过极大的痛苦。
他心下一沉,不由看向贾诩,却见贾诩面无表情,目光低垂,仿佛入定一般。
张辽又看向渡口那些俘虏,包括他后来带回来的五百人,总共大约有两千多人,几乎所有的俘虏都在这里了。
他看了看面带杀气的董卓,不由更加心情沉重,这些俘虏都是他抓回来的,战斗中死的不说,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战场上是一回事,战场外是一回事,如果这么多俘虏被董卓全杀了,那他可真就是助纣为虐,害了这些士兵了。
文远,董卓宏声道:听文和说,你要留下这些俘虏?
这么直接的询问让张辽嘴角不由抽搐了下,娘的,什么用人之道!师父那老狐狸果然不是那么好用的。
他下意识看了一眼贾诩,心中苦笑,迎着董卓凌厉的目光,却是肃声道:正是,属下想留下这些俘虏,收编过来,驻守小平津。
河风阵阵吹来,董卓大袖飞扬,他铿的一声拔出腰间长剑,大笑道:文远可知天下最畅快的事是什么?
张辽低头道:属下不知。心中却腹诽,该不是杀人吧?
那些文人名士喜欢饮酒作辞,老夫却喜欢醉酒杀人!董卓指着渡口的一众俘虏,大声道:且看这些贼兵,助纣为虐,扰乱天下,危害朝廷,其罪不赦,何须留下来!当全部杀掉!火烧!土埋!水淹!油烹!当让他们尝尽天下酷刑,以儆效尤,让这天下从此再也无人胆敢作乱!
董卓神情激愤,杀气毕露,声音传遍整个渡口,令那些俘虏无不面如土色。
第八十五章 智劝
看董卓脸上狠戾凶残之色大盛,眼中杀机毕露,言语之间满是血腥之气,张辽心中一凛,下意识开口道:相国不可。
一旁李儒和田仪急忙给张辽使眼色,只有贾诩看了张辽一眼,神情依旧淡然。
张辽看到贾诩眼神,波澜起伏的心情霎时间平复下来,他如今对贾诩的一些小习惯很是了解,从贾诩的神情中,他便察知劝说董卓之事未必不可为,即便劝说无用,自己应该也不会有危险。
董卓没有理会张辽的阻拦,提剑大步走到一群俘虏前,张辽清楚的看到其中一个赫然是他最想收入麾下的韩浩。
他心中不由一紧,正要说话,董卓却回过头来,目光如炬熊熊:为何不可杀?他们可有无辜?
张辽摇头道:上了战场,何来无辜。
董卓见惯了那些名士的仁义说辞,没想到张辽居然会这么回答,一时之间也有些诧异,凶煞的气势也为之一滞,哼道:既是没有无辜,文远因何阻拦?汝可知,关东群贼,一群忘恩负义之徒!老夫直欲尽屠之而后快!
属下正是为了相国大计,因而阻拦。张辽不卑不亢,他知道董卓如今情绪不稳定,自己说话必须讲究策略。
哦?为了老夫的大计?董卓听张辽一个小小的武将居然说出如此之言,不由嗤之以鼻,不过随即似乎又想起了什么,皱眉道:老夫倒是想起来了,大约三个月前,文优曾提到汝反对老夫外放那帮忘恩负义之徒,老夫其时不以为然,如今看来,你倒是有些见地。
说到这里,董卓脸色微微缓和:究竟如何为了老夫的大计,且说来听听。
张辽看到董卓情绪稍稍稳定下来,不由暗松了口气,与这种喜怒无常的大佬说话,一个不慎就是掉脑袋的事。
他脑子里迅速组织着话语,沉声道:当初相国平反党人,显拔幽滞,重用关东名士,然则关东世家不甘受制于关西,关东群贼诸如袁绍袁术王匡之徒,只为权力,将私欲凌驾于天下苍生之上,妄自挑起兵祸,令天下陷入战乱,盗贼蜂拥而起,其心可诛!其罪难赦!
张辽身在其中,早看清了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本质,无关正义,无非就是关东与关西两大势力的权力之争,没一个好货!
他对董卓的残忍好杀没什么好感,对关东大多诸侯的自私与虚伪更没什么好感。不过此时为了救下这些俘虏,他自然是狠狠贬低关东诸侯,反正就是贬低到死,那些诸侯还是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斗就斗。
听了张辽的话后,董卓只觉字字句句都说到了他心坎上,令憋屈了很久的他竟生出了些许知己之感,再看张辽,顿时大感亲近,竟伸手拍了拍张辽的肩膀,大笑道:文远此言甚得吾心!甚得吾心!快哉!哈哈哈!
后面李儒见董卓许久未有的开怀,也不由大为吃惊,他既为张辽的胆大言辞感到吃惊,要知道,关东诸侯起兵的本质根由,虽然大多数人都看不透,只以为是讨伐董卓,匡扶社稷,但李儒却不会看不透。只是他没有对董卓说过,一方面他认为没必要,另一方面他也不想过于得罪世家,世家的势力实在可怕,正因为知道,所以他才忌惮。而张辽却是肆无忌惮,敢想敢说,那份大咧的性格和爽气令李儒也颇是羡慕。
同时李儒也为董卓的开怀感到吃惊,他一直以为董卓也能想明白其中的情由,却不知当局者迷,董卓擅长以强权压人,对于政治斗争实在很拙劣,根本没想透这层根由,是以一直以来只是感到心中憋屈,一番付出,换来的却是背叛,身处高位,孤家寡人,心中的暴戾之气也越积越深。
与此同时,张辽不知道的是,离他们最近的一群俘虏也听到了这番话,其中就包括韩浩,不少人眼中露出迷茫之色,这似乎与他们被灌输的正义之战有所不同,又有那么点道理。
张辽看董卓心情畅快,一身杀气暂时消弭,当即趁热打铁:关东世家虽是忘恩负义,争权夺利,然则聚兵十数万,实力不容小觑,董公欲统揽天下,正该杀诸侯而收其兵,扩充实力,又岂能杀害手无寸铁的俘虏,自削实力?
此时张辽没注意到的是,底下不少俘虏正暗中偷偷看着他,眼里有着期待之色,显然他们也听到了张辽在为保住他们的小命而劝董卓,对这个俘虏他们的敌将既有敌意,又有几分感激,复杂的很。
因为有了先前张辽的一番话,所以此时董卓对张辽印象大好,极是赏识,听了张辽的说法,感到很有道理,不由意动,只是董卓出身凉州,早已习惯了羌胡的处事规则,又皱眉道:此皆是逆兵,岂能轻饶!
相国。张辽铿然道:错在将,而不在兵!
他环顾那些士兵,又道:诸如这些士兵,大多出身贫寒,或为生计所迫,或为王匡等郡守所逼,或是谋个前程,情况各不相同,但独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听从袁绍等郡守的命令而行事,士兵的天职就是服从,正如相国有命,我等诸将可以赴汤蹈火!只要将他们收归麾下,岂非就是相国的士兵,听相国命令行事?
好!好一个错在将而不在兵!好一个士兵的天职就是服从!董卓沉默片刻,忽然抚掌大笑:老夫而今方知文远为何能克敌制胜亦!真良将也。
李儒等人还为张辽话语中夹杂的马屁而好笑,但底下的那些俘虏,此时看着张辽,便如同看向父母。
张辽那句错在将而不在兵,令他们几乎落泪。
身为士兵,冲锋陷阵,最是危险,他们行止不能自主,一旦将领指挥不力,他们就会战败,而一但被俘,多被杀害,他们的苦楚谁人能知?他们有那股郁气,但不知如何表述出来,而今他们看到,这个年轻的敌将把他们的心酸全部道出!
一时之间,听到的俘虏甚至觉得单凭这一句话,就可以为张辽赴死!
第八十六章 各谋
好!董卓大笑一声,还剑入鞘:老夫便答应你,不杀这些俘虏。不过,还有一个条件。
董卓这一笑颇有几分自得:你击败王匡,老夫本要擢你为都尉,但都尉与这些俘兵,你只能要一个?不知文远如何选择呀?
张辽声音斩钉截铁:属下选择俘兵!
河风徐徐,将张辽的声音传荡开去,令那些听到的伏兵都是身躯微微颤抖。
李儒和田仪看着张辽,也颇是吃惊,从佐军司马到都尉可是官秩的一个大坎,标志着从副手到正职的飞跃,可以真正的独镇一方,如同贾诩一般,在小平津关就是一言九鼎。这个飞跃不知令多少将领梦寐以求,没想到张辽却如此轻易的放弃了。
与此同时,他们对张辽也更加佩服了,能做出这种选择,虽然看似不值,但足见胸怀与性情,这才是真正的可交之人。
好!好!董卓哈哈大笑:没想到文远居然视官职如粪土,两千石都尉也视若无物。
相国谬赞了。张辽嘿嘿一笑道,抱拳道:属下只是有信心为相国再立新功,相国赏罚分明,这都尉之职迟早还要落到属下头上,两千石官秩,属下可是渴盼已久。
好!好一个自信!董卓沉声道:只要你能立功,升官加爵老夫绝不亏待。
多谢相国!张辽抱拳。
河内之战,你有冲锋陷阵之功,文和有谋划之功,你放弃了都尉,文和放弃了校尉之职,如此,俘虏战马粮草,便全部归小平津!董卓挥了挥手,转身就走,李儒和田仪和一众护卫急忙跟上。
老师放弃了校尉之职?张辽却愣在那里。
都尉和校尉的官秩虽然名义上是平级,但实际上校尉要略高半格,主要体现在都尉是地方州郡编制类官员,而校尉则是中央编制类官员。如都尉董卓便可直接任命,而校尉他则要上表天子任命,虽然不过是个形式问题,但可见差异了。
师父张辽看向贾诩,贾诩依旧是神情淡然,张辽嘴巴动了动,单膝拜倒在地,这个时候说什么也无法表达他心中的感激。
本以为师父并没有在保留俘虏上出力,没想到他已经默默的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想必师父之前已经找过董卓,自己今日劝说才会那么容易成功。
或许这就是师父吧。什么也不说,但已经默默的做了很多。同样,张辽河内突袭之战,贾诩在战前便做了不少谋划,给了他很大启发。
张辽却不知道,以贾诩的性格,对其他人未必会付出这么多,他张辽也算是独一份。
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贾诩虽然明哲保身,但实际上很骄傲,也是个有恩必还的大丈夫,张辽每天师父师父的叫着,情真意切,对贾诩尊敬如父,时不时给贾诩做几道佳肴,打点野味,做点躺椅之类的小家什,又多方照顾贾玑,贾诩岂能无动于衷,明面上依旧是不肯收他做弟子,但实际上早把他当做子侄一般对待了。
俘虏和物资自有本都尉在此打理,少不了你那一份,你且回去好好休息吧。
贾诩的声音依旧是那么平淡,但张辽已经从中察觉到了关切,的确,一夜奔袭作战,回来又是一席庆功宴,他早已困得很了。
别看张辽平日里嬉皮笑脸,对董卓也是不卑不亢,言辞有力,但对于贾诩的关切,他反倒不知该说什么了,终是一抱拳:有劳师父了。
他急忙转身离去,娘的,可不能让这些俘虏看到自己眼眶发红,太丢人了!
董卓与李儒回了居处,董卓犹自赞叹张辽不已,李儒看董卓酒醉微醺,便要安顿他休息下。
董卓却又神情振奋的说了句:当初只以文远为先锋,以迷惑袁绍王匡,不想文远一战灭了王匡,出乎老夫意料,不过老夫更期待的是孟津之战,文远以新兵尚能击溃王匡,胡文才所领乃凉州精锐,必能击破袁绍,袁绍一败,又有何面目做什么盟主,关东群贼必然士气大跌,不足为虑矣。
看董卓越说越兴奋,李儒也无奈应和。
这时,忽然有人来报:王方求见。
河内郡,温县与河阳县交汇之处,关东诸侯的盟主袁绍便驻扎在这里,麾下有一万五千兵马,并多有能战之士,比之王匡的兵马何止强出数倍!
袁绍将长子袁谭与颜良等猛将留在老巢渤海郡继续招兵买马,如今麾下有许攸逢纪等谋士为之谋,有出身名门陈留高氏的外甥高干随军打理军务,还有与袁绍同为西园八校尉出身的淳于琼为大将,底气十足。
此时大营中帐,袁绍与几个亲信正在密议。
没想到公节与崔州平败得如此之快,真是大挫士气,徒涨董贼威风,如今青风岭渡口已失,河阳已破,以诸位之间,该当如何啊?
相貌堂堂的袁绍此时却是面带忧色。
眼睛细小的许攸嗤笑一声,抚须道:王公节只有任侠之名,而无统兵之能,崔州平虽薄有计谋却无兵马,他二人焉能不败!
袁绍叹道:如今公节要回乡募兵,吾等失一臂助矣。
许攸摇头,不以为然道:王公节为求粮草军饷,惹得天怒人怨,轻财好施之名丧尽,如今又兵马丧尽,除了回泰山募兵别无他途,正好去了便是,主公何必为之叹息。
袁绍摇了摇头,没有说话,一旁的逢纪却看出袁绍是叹息失去了一个筹集粮草军饷的冤大头,眼珠一转,忙道:王公节虽去,却还有韩文节,韩文节坐拥冀州,天下富庶之最,粮草充足,主公此前令其转运大军粮草,已有月余,想必不日便到。
袁绍点了点头,听逢纪提到韩馥时,眼里闪过一丝精光,又听逢纪道:如今主公只有渤海一地,根基浅薄,不合主公名望,宜当先图一州之地,再统领诸侯,号令州郡,共抗董卓,以图大业!
袁绍沉默,逢纪却接着道:吾已暗中联络韩馥手下郭公则荀友若辛仲治等心腹,此次转运粮草,必有一人前来拜见主公。
袁绍摇头叹道:诸侯讨伐董卓未成,而今先谋韩文节,恐为天下所笑。
许攸摇头道:主公若是犹疑,吾恐主公之弟袁公路先在汝南壮大矣。
袁绍面色陡变,说来无论董卓还是关东十几路诸侯,袁绍都没怎么放在心上,他最为忌惮的还是同为兄弟的袁术,兄弟二人一南一北,暗中较量最厉害的就是他们。只因二人都倚仗的是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名望,而袁术是嫡子,优势更大,但袁绍年轻时结交豪杰,又曾任司隶校尉,积累了雄厚的名望,这一点却是袁术不能比的。
如此,便让元才去接应粮草吧。袁绍念及袁术,立时不再顾忌谋夺冀州之事,将接应冀州来人的事交给外甥高干,便转了话题:公节与崔州平虽败,但却打探到了董卓妄图偷袭我等的消息,只是不知具体时日,诸位以为该当如何?
许攸不待逢纪开口,便抢先道:河阳已破,既是声东击西之计,则董卓偷袭必在数日之内,主公宜早做部署,令大军时刻警惕,将计就计。
袁绍点了点头,又道:河阳城可要分兵夺回?
这次逢纪抢先道:河阳乃我军侧翼,必要分兵夺回,又可迷惑董卓,以为我等中计分兵,实力削弱,必会趁机偷袭。我军士可佯作无备,外松内紧,四面设伏,等候董卓入彀!
袁绍不由抚掌:妙哉!有诸位助我,董卓必败!
第八十七章 王方的报复!
正月十四黄昏,小平津关内,董卓居处,几个暖炉和火盆烤的屋内温暖如春,此时距离午后酒宴已经有近两个时辰了。董卓心情舒畅,加上醉酒,回来后就是一场大睡,此时刚刚起来。
屋外田仪听到呼唤,急忙进了屋,给董卓端了被早已准备好的醒酒汤。
董卓喝了汤,声音微微沙哑:现在是什么时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