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但是苏南和段仁志都不同,特别是苏南,身为长兄,他对一大家子都有责任。

    何况他现在将赏金都留在了家里,就是想在京城安家也不容易。

    京城的房价这些年越来越高,一座两进的小院,价格就要七八十两银子,要是地段好一点,那价格更是高的离谱。

    安了家,还要操心一家子的吃喝用度,光靠俸禄,日子虽然能过下去,但是也紧紧巴巴的。

    让一个佳人跟着自己过苦日子,这也似乎太说不过去了。

    但是送回老家就不同了,好歹他现在也是六品的千总,家里又有百把亩地,吃喝不要银子,还能帮他管着几个小的。

    但是真的送回去,他也有些舍不得啊!

    三个人议论了一番,除了马德钟赏银都留着在,准备在京师买房子安家,其他两人都还是没有拿定主意。

    天色渐亮,营哨响起,到了晨练的时候了。

    他们三人都是从小兵提拔起来的,原来的苏南也不过是个总旗,现在成了一营长官。

    从东瀛回来以后,海军重组,他手下管着四个把总,加上亲率一营,一共五艘船,战斗部队加上后勤人员近千人。

    苏南知道自己的底子薄,管理经验差,不敢疏忽,每次训练都身先士卒,尽力当好这个千总。

    不过还好一共四个把总,段仁志与马德钟都是自己的兄弟,对他当然言听计从。

    另两个把总虽然有些看不起他们这三个走了狗屎运的同僚,但是擒获几十个东瀛皇族的名气摆在那里,倒也不扯后腿。

    苏南虽然经验不足,但是善于学习,也不摆架子,目前来说,整个营里面的氛围还不错。

    先是一番十里地的长跑,这是海军所有人每天必须要完成的晨练任务。然后根据职责的不同,还有各种不同的训练计划。

    待得晨练完毕,到了早饭的时间,整个水寨的声音一下子就变得嘈杂了起来。

    段仁志连饭都不想吃了,就想回去把新军服换上,然后前往水寨总部,与住在那里的其他的各部的海军战斗英雄汇合,一起进城。

    因为这个,他被马德钟又取笑了一番。而实际上呢,马德钟自己也有一些迫不及待的感觉了。

    吃饭期间,苏南将军务安排给了副千总卞成。卞成是个老军伍了,今年已经四十出头。他不像苏南一样是幸进,光是把总都当了好几年。

    所以上司也是看到了苏南经验欠缺,才给他安排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副手。

    而卞成性格比较温和,跟苏南接触一段时间以后,也看出此人年纪虽然轻,却成熟稳重,打仗勇猛,又有大功劳在身。

    这样的人只要运气不是太差,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哪怕是为了留点香火情,他也决定了尽心尽力帮苏南稳定局面。

    饭后,三人才又回了自己的营房,在小兵的伺候下,洗漱一番,换上了崭新的军服。

    当他们来到水寨大营的总部时,指挥使钱壮已经和一众将领等候在大堂。更让他们意外的是,第一舰队的副提督孟瑛竟然也在大堂就坐。

    看到一大帮将领笑眯眯地看着他们三人,三个人的兴奋化作了惶恐,连忙单膝跪拜,行了军礼。“下官苏南携段仁志,马德钟拜见诸位大人。”

    第一舰队是太孙亲军,并不曾设总兵与提督一职,保定候孟瑛就是第一舰队最高的长官。

    保定候孟瑛沉静寡言,喜读书,善骑射。爱人下士,平居恂恂如儒生。

    但掌军号令明肃,部曲凛然,人莫敢犯,尤能廉以持身,囊无私赢。

    在第一舰队,几乎是人人尊崇,就连苏南也是将他视为偶像。

    孟瑛等他们礼毕,笑着点头说道:“果真是三员虎将,今日虽不是出战,但尤胜出战,今日你们是代表了第一舰队,代表了新江口水寨大营。去到总部了,也不要堕了我们的第一舰队的名号。其他英雄你们都见过了吗”

    苏南抱拳回道:“前两日就挨个见了四大舰队来自各地的英雄们,相比他们,我们不过是更幸运一些,不敢言功。”

    孟瑛点了点头说道:“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就更要追上去。……时间也不早了,我们这就去接了其他英雄,一同进城。”

    孟瑛发话了,自然没有人反驳,众人随着他的身后,一同来到了礼宾院。

    礼宾院是新江口水寨的客房,这里是第一舰队的总基地,第一舰队每日各地来此传信,办公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就大多直接住在了这里。

    这次海军举行战斗英雄表彰大会,来自第一舰队的战斗英雄们大多都住在此地,今日才一同进城。

    这些人大多是海军各部推选出来的代表,经过总部的战功核实后,去掉一些功劳不是那么大的,留下了四十三人。

    他们这些人都是实打实拿命博来的功劳,有些受伤

    不轻,还都留下了残疾。相比他们,苏南还真的是感觉自己几人走了狗屎运。

    他们这四十三人还有各部守备以上级别的将领一起,登上了两艘舟船。因为要在秦淮河上航行,这两艘船并不大,他们一共一百多人,刚好坐满。

    一个时辰后,船只抵达了光华门外的码头,众人一起下船,列好了战队,威风凛凛地进了城门。

    当他们抵达长安斜街的海军总部的时候,发现他们是来的最晚的一批。

    剩下三大舰队的战斗英雄们,因为都住在城内,他们来的更早一些。不过今日上午本就没有安排会议,只是集合,聚餐,午后才开始开会,所以来得晚也无所谓。

    不过,以孟瑛为首的第一舰队的将领们,还是受到了其他舰队将领略带羡慕的打趣。

    苏南他们不过是些小角色,虽然他们才是今天的主角,关注的人却也不多。

    跟他们一样的那些战斗英雄们,此时也都是略带紧张和期盼的坐在会场的后方,三五成群地在一起低声细语。




第二三三章 家
    朱瞻基的个头,在这个时代,要比一般人最少高一个头以上。

    即便是跟所有人一样,坐在一起,他也要显得比一般人高半个头。

    特别是他连护卫都没有带一个,就跟他们这些个英雄一一相见,最后还坐在他们之中,让不少人激动地泣不能声。

    这些在战场上断腿断臂都不哭一声的糙汉子,虽然不懂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但是都有甘愿为太孙死的冲动。

    黄渊作为大会的主持者,在一开始回忆了从太祖时期,收归第一支巢湖舰队,历经鄱阳水战,洞庭水战,到正式组建大明水师的过程。

    然后就是太祖到当今永乐时期的驱赶北元,水师在北征过程中做出的贡献,包括在洪武末年对倭寇的两次大型清剿,还有对国内各处水寇的清剿。

    最后,才是朱瞻基两年前将水师更名为海军,重组水师。并且占领了济州岛,对马岛,东番岛,东瀛诸岛,擒获东瀛王室的辉煌。

    黄渊此人头脑清晰,文采出众,虽然没有看出他在领军作战方面的能力,但是他在组织,统筹,管理方面的能力,让他在海军里面成为了最显眼的后起之秀。

    如今的明朝军队还是糙汉子多,除了一些出身勋贵的二代三代识字,有大部分将领都还不识字。

    他这样一个弃笔从戎的将领在海军里面就是木秀于林。

    他也是幸运的,因为有朱瞻基的力挺,刘江的重用,就连郑和也对他另眼相待,所以他不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反而有了最宽松的发展环境。

    更何况,他的父亲黄福如今也是兵部的右尚书,根本不怕一般的宵小诋毁。

    所以,哪怕他现在的级别还不高,但是已经注定成为海军的后起之秀。

    就连这次出海,郑和主动点了他作为自己的副手,负责统计战船后勤物资,行军布阵,以及在各部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联络部门。

    回顾了一番大明海军并不算太辉煌的历史,话题转到了今天会议的主题。黄渊以海军总部的名义,对过去六十年中,对海军发展做出贡献的战斗英雄们表示了缅怀和感激,然后将今天这一百二十人大大褒奖了一番。

    第一个出场的战斗英雄是一个年龄已经超过六十岁的独臂老人王大柱,此人虽然年过花甲,但是依旧身材高大,只是常年生活困苦,面容憔悴,身材佝偻。

    他是岳阳府人士,原洞庭水师一位把总。在洪武末年,一次剿灭洞庭水贼的过程中,他们这一小队人马遇到水贼主力,但是王大柱率部下英勇抵抗,将对方主力阻挡了超过两个时辰。

    虽然他们全军覆没,却也让水师主力追了上来,剿灭了水贼。

    王大柱命大,活了下来,功劳却被上司虚报,只是拿了一笔赏银回了老家。

    洪武时期的吏治虽然清明,却因为管理水平有限,官员好心办坏事的时候常有。

    王大柱嫉恶如仇,这样刚直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好下场。哪怕他过去曾经是个把总,也算一个官员,最后成为乡老,也有一点权力,但是最后一大家子还是逐渐衰落。

    几十年过去了,当初抢了他功劳的上司早已因为**而被杀,他的事迹在家乡又逐渐有人提起,这才让第一舰队的文书们知道了曾经有这样一个战斗英雄被遗弃乡野。

    接下来的日子,就让这位老人如堕云中,不知东西南北了。

    首先是洞庭水师的一众高级将领纷纷来请,给他补了这二十多年的俸禄,然后就是为他授官田,建新宅,最后还把他他送到了京师来。

    虽然在当地的十里八乡,王大柱也算是个人物,但是这一辈子都没有出过洞庭湖的他,根本不能理解为何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还又翻出来给予这么大的嘉奖。

    特别他还见到了太孙,而这位龙子龙孙还能拉着他的手喊一声“老人家,你受委屈了。”

    刚强了一辈子的王大柱虽然比那些年轻人更世故,却也更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

    太孙的一句受委屈了,让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吃的苦都不苦了。

    他颤颤抖抖地登上了高台,上台后顾不上说话,先是跪下向着朱瞻基磕了三个头,才被他旁边跟着的一个文书拉起来。

    这个文书是他的翻译,他一辈子没有出过洞庭湖两百里,说的自然是当地的土话,没有一个说官话的助手,他的话会让人如同说天书,听不懂。

    会议正常地举行了下来,朱瞻基这两天也是哪里都没有去,耐着性子参加了这次的表彰大会。

    造星计划是他一直以来都非常想要实施的,在他的计划里,这些原本的普通士兵和军人,经过一番包装,要迸发出不下于中举,甚至是当状元的荣耀。

    当然这很难,因为整个社会对文人的推崇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改变的。如今整个社会的基础构架就是士农工商,士人位于金字塔尖。

    但是,能够读书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人都还是只会识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想要改变这种局势,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全民普及教育,让人人都变成士人。

    但是以目前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来看,非常困难,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够用五十年代时间,把教育程度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那就足够了。

    如今的人更少,整个大明也就五千万人左右,但是正是因为人少,所以每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不能支撑下一代的全面的教育普及,连老师都凑不够。

    想要发展教育,一是要增加人口,其次就是发展经济。

    如果只是依靠大明的自身发展,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大明才需要去海外掠夺更多的资源,来弥补自己的经济。

    当南洋的粮食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到大明,当境外的资源可以给大明源源不断地提供生产资料,那个时候,哪怕是强制,也要开始在孩子们中间普及义务教育。

    这三天对朱瞻基来说略感无聊,但是对其他人来说,却是一场心灵的净化。

    这些出身底层的百姓,因为贫穷才选择当兵,甚至不惧成为军户。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无数悲惨的经历。

    而这些经历,用他们笨拙的语言说出来,又会让他们之间相当有共鸣。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上面一个人在讲,下面和二三楼哭成一片的场景。

    所以当这场英雄事迹大会,或者说诉苦大会结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还觉得意犹未尽。

    以后的键盘侠们衣食无忧地躲在电脑后面抨击时政,诉说不公的时候,根本不能理解这个时代的人的要求有多么低。

    有人一辈子的追求,可能就是让家人都有一套冬衣穿,有一床被子盖。

    而这些在后世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场梦。

    因为这个时代是僵化的,你是地主家的孩子,一出生就衣食无忧,你是穷人家的孩子,那就要被剥削。

    土地里挣的一点收入,还不够交税,交租,能吃饱肚子都是奢望。每年还有最低一个月的时间,自带干粮去做免费的劳役。

    你想去打工,对不起,没有路引,你连门都出不了。而不管是工场还是酒楼招收学徒,最少要受七八年的免费苦工,才能有正常收入。

    这些社会的不公,只能是最底层的人受着,只要能吃饱饭,就没有人造反。

    朱瞻基在当上皇帝,掌握大权之前,也改变不了这种状态,即使真的掌握了大权,也很难改变,因为这些都需要人来办这些事,而这些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是不愿意改变的。

    朱瞻基只有一个脑袋,一双手,不可能一下子直接把桌子掀翻,来造自己的反。

    而且,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这个状态是习以为常的,他们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即使他想改变,别人恐怕也会认为他疯了。

    所以他现在只能给这些人一个向上的通道,让所有人知道,不仅仅是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只要从军,英勇杀敌,同样也能改变命运。

    所以,他要把这一百二十人当做种子,在军中,在全社会宣传开来。

    让所有人知道,哪怕是一个小兵,只要有功,同样能成为上层阶级。

    而这些受到影响的人,以后都会成为朱瞻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他现在不缺上层的支持者,缺的是下层的支持者,所以这次的战斗英雄评选,最高官职的人,也不过是个守备。

    没有知道朱瞻基真实的目的,他们只认为朱瞻基这是想要在改组完成的海军烧第二把火,全面改变海军的士气。
1...102103104105106...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