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他的形象也没有让那些百姓和外国的商人们失望,别的不说,光是他的块头,就是大部分人都比不上的。

    留着短髭的他虽然今年才二十岁,但是看起来有二十五六,那修剪的整整齐齐的短须,给他增添了不少威严的气息。

    所经之处,百姓心悦诚服地跪地相迎,然后激动地偷偷看着坐在车中的他。只要能看到太孙一面,所有人就觉得不虚此行了。

    到访的人太多,码头距离市舶司却很近。当朱瞻基的车驾进入市舶司的时候,后面的车驾都还没有出发。

    看到这样的盛况,让那些看热闹的人更是觉得不虚此行。

    进入了市舶司的院子,朱瞻基才放松了自己的身体,扭头跟自己身后的解缙说道:“宁波繁华不逊于应天,此地交通不便,能有如今繁华,完全是依托海运与江南水乡的的水运便利。”

    解缙摇头说道:“江南一带,自南宋起就是华夏文明腹地。江南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只是近代以来,受商业熏陶,如今在儒学方面,已经逊色于江西。”

    解缙是江西人,这个时候当然要替江西说话。

    不过他说的也算实情,宋代的时候,江南才子层出不穷,朝廷大臣大多都是江南一带人士。

    自南宋以后,这里就变成了商业中心,铜臭味逐渐掩盖住了文气。

    明代初期,包括中期,朝廷大臣都是以江西,湖广为主,江南的大臣少之又少。

    但是朱瞻基很清楚,到了明朝中期以后,江南的经济优势逐渐扩大,导致了文人的数量增加。权力逐渐与金钱结合,导致了明代中期以后,朝堂几乎都是被江南人士占据。

    那臭名昭著的东林党,几乎就全部都是江南人士,还有那更极端的复社,也是江南人士组成。

    朱棣迁都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政治中心北移,但是有了金钱的支撑,哪怕迁都也改变不了江南文人逐渐占据优势的趋势。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朱瞻基也就不再想着防范江南文人,而是要把这股力量据为己有,然后再进行分化和削弱。

    分化自然是拉拢一批,打压一批,削弱也很简单,那就是扶持其他的力量,比如格物和数学。

    但是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这次朱瞻基将近似赋闲的解缙安排成自己的“行政秘书”,目的就是为了来刷存在感。

    但是他不敢做的太过火,毕竟他的上面还有朱棣和朱高炽,而控制文臣这一块,目前是朱高炽的主要势力范围。

    所以他不敢到江南的中心苏杭一代来刷存在感,只是借着到宁波暂歇的时间,让解缙来帮他在文人中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

    解缙虽然现在几乎没有了任何权力,只是皇室经籍库的库管,但是他依旧是大明文人的偶像,身为太孙的老师,更是无人敢轻视他。

    朱瞻基点头说道:“解师这几日可在宁波呼朋唤友,多与老友走动一番,那数字与符号,还要多多推广。”

    “老臣定当不负所托……”解缙长揖行礼问道:“那殿下是否约见一下江南文人”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这一次就不用了,这一出海就是一两年,待我归来之时,再笼络也不晚。”

    “老臣明白了。”

    打发走了解缙,朱瞻基才一撩衣摆,抬腿进入了市舶司的衙门大堂。

    这市舶司相当于是后世的工商局,税务局,海关的综合体,担负着为皇室敛财的责任。

    这里面的人手主要以太监们为主,但是却受到了提举司,以及户科,都察院的监督。

    不过由于分属不同的管理系统,朝廷的监督其实没有多大的作用,因为太监们只需要对皇室负责就好了。

    而太监们的身体残缺也导致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金钱,美食,甚至女人有着偏执的追求,总体来说,他们一个个的都非常注重享受。

    这一点是人性,即使朱瞻基也无法改变。

    市舶司可要比一般的衙门光鲜的多了,他们自身经手各种商品和经济大权,所以有条件给自己创造别的部门比不上的经济条件。

    看到这奢华的衙门,朱瞻基并没有想要搞一番廉政风暴,因为太监们也就只有这一点追求了。

    想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哪有这样的好事!

    他们虽然贪,但是最起码他们忠诚,在很多时候,太监们比文人们更值得信赖。

    只要不是因私废公,朱瞻基也不介意宽容一点。

    在大堂上坐下,余先就凑了过来,轻声问道:“殿下,是先进午膳,还是先接见外臣”

    “先见一见地方官员吧,把接见的名单呈交给金太监,让他再选一遍。”朱瞻基喝了一口正宗的太平猴魁问道:“浙江布政司,按察司有人过来吗”

    “王维新,葛成得了殿下指令,不敢前来,但是依旧派了下属向殿下问安。不过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夏留原亲自从杭州府过来了。”

    两浙都转运使司是明初设置,掌两浙盐政。下辖嘉兴、松江、宁绍、温台四分司。

    设都转运使一人,从三品,同知一人,从四品,副使一人,从五品,判官无定员,从六品,及经历司经历、知事、各盐课司、盐仓、批验所大使、副使等职。

    同知、副使分司进行管理,总于都转运使,所产盐行销南直隶江南诸府州及浙江全境。

    朱瞻基当初只是令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王维新,提刑按察使葛成不必前来拜见,却疏忽了这个都转运使夏留原。

    他既然亲自到了,朱瞻基于情于理都该接见一番,毕竟这也是以为从三品的地方大员。

    不过,虽然要见,朱瞻基还是要把话说明白。“既然来了,就见上一见。不过孤尚未亲政,此番不谈公务。另传令下去,孤此番是为了出海而来,在宁波只谈商业,不谈公务,地方官员只是见上一见,着重安排商人代表来见。”

    这话是说给朱棣和朱高炽听的,不管他想要干什么,最起码在态度上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不会逾越。

    而有了这样的表态,下面的人来拜见他的时候,也能掌握住分寸,不会因为掌握不好对朱瞻基的巴结分寸,让两位长辈难堪。

    金阔这一次旧地重返,可谓是衣锦还乡。

    永乐七年,他身为朱瞻基最重视的大太监,被委以重任,担任了宁波市舶司的镇守使。他原籍余姚,本来就是宁波府人,这也是他当初能够担任这个职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宁波期间,他兢兢业业,很好地完成了朱瞻基让他控制商业,拉拢商户的任务,并且将大明与属国之间的一系列商业运作过程都很好地掌握了住。

    但是永乐十二年的那场欺君的谋划,他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低谷,甚至差点被朱棣摘下了脑袋。

    虽然最后朱棣放过了他,但是这完全是因为太孙保住了他。

    他还因祸得福,晋升了十二监都知监的大太监。

    但是那整整一年,他一直提心吊胆,生怕朱棣发现他跟太孙是在欺骗他,根本没有“麦哲伦”这个人,那个地球仪是太孙自己雕刻出来的。

    一直到石见银山被发现,他才真正安全了下来。因为“事实”证明,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

    连仿刻地球仪的工匠都没有被处死,他就更安全了。

    再然后,他成为了宫中二十四大太监之一,还成为了兴庆宫的总管,也成为了太孙最重视的手下。

    经历了一年的低潮,他否极泰来。

    这次出海,他担任了舰队的商业大总管,手里控制的物资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人。

    他也距离偶像郑和的地位,更近了。

    郑和是大明每一个内侍的偶像,也是所有内侍都想成为的英雄。

    他文韬武略无一不精,作战勇敢,深受皇上的重视。要不是他对宫中权力没有兴趣,一心想要在四海扬威,根本轮不到王彦这个司礼监大太监成为宫中第一人。

    如今的大明属国五十有三,郑和几乎无人不晓,据说在南洋,还有人为他立了生祠,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而殿下也对他信赖有加,不仅在东征期间封他为副帅,更是因此得以封公,从此脱离内侍行列,成为大明数得上的武将勋贵。

    如今他在京城有了自己的公爵府,还得到陛下赐婚,令其长兄之子过继,继承香火。(郑和是有老婆的,明初的太监许多都有老婆。而且他老婆陪他出海多国,另传闻其老婆是麻将高手……)

    金阔知道自己论打仗,外交,跟郑和没得比,他也从来没有在战场上面证明过自己。

    但是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是商业能力,太孙殿下重视商业,自己只要在这方面帮他打理好,这一辈子都不怕有哪个内臣能越过自己。

    当朱瞻基在会见浙江文武百官的时候,在市舶司附近最大的酒楼三江楼,也有数百江浙商户,还有他曾经在这里扶持的族人,等待着他的到来。

    余先毕竟还年轻,他以为自己掌控了一切,实际上不过是掌握了官方的硬实力。而势力范围,不仅包括了硬实力,还有软实力。

    这几年来,金阔一直没有疏忽自己在江浙这里施加影响力,他又是本地人,在民心方面,他根本比不上自己。

    金阔率领一队内侍抵达三江楼的时候,这里已经云集了数百江浙各地的商户,领头的就是他金家的几位族亲。

    仇和也站在人群的前方,他能够跟朱瞻基合作开龙凤银楼,当初就是托了金阔的关系。

    虽然龙凤银楼仇家并没有多少利润




第三章 美女与制约
    看着面前这个有些紧张的绝色佳人,刘承徽的心里恨死了这个多管闲事的余先。

    跟随朱瞻基一年多了,她很清楚朱瞻基对女人的偏好。必须要身材高挑,细腰,翘,臀,长腿,反倒是对胸部的大小,他并不在意,甚至更偏向小巧瓷实一点的胸。

    不论是在宫里的女人,还是从东瀛带回来的女人,没有一个是有硕大巨熊的,即便有几个大一点的,也都是完美的倒扣碗型。

    眼前的这个女子几乎拥有所有的优点,而且还肌肤白嫩,有一张祸国殃民的脸。偏偏还有一种柔弱的风情万种,几乎能让所有男人迷恋。

    这样的女子,绝对能让殿下喜欢,哪怕他对女色并不迷恋,每个月恐怕也要多去这个女人房中几次。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

    余先当然也是知道殿下的喜好,所以才找来了这样一个美人。

    刘承徽心里已经将这个女人当做了大敌,不过却并没有表现出来。宫里的厉害人物那么多,轮不到她来操这份心。

    关键还是看她会不会做人,要不然,再美的女人也不可能长久赢得殿下的心。

    去年的时候,朝鲜太宗李远芳第三次选妃,选出了选出韩氏、黄氏两位绝色女子送与陛下。

    陛下对韩女尤其宠爱,赐韩家父兄大量财物,一直送到辽东。接着又于十一月初三,向朝鲜国王发出嘉奖的敕书,并赏赐大量的金银珠。

    但是此女恃宠而骄,不过两月的时间,就被昭懿贵妃收拾的服服帖帖,而陛下也没有替她出头的心思。

    殿下和陛下都是一类人,女人只是点缀,他们永远在乎的只有权力。

    想要维持他们的权力,他们就要尊重现有的制度,因为所有的权力都来自于稳定的制度。

    她在心里还在谋划着如何让殿下将此女撇下,送回宫中,但是马良媛已经有些惊艳地凑了过去。“姐姐是何方人士真像是画里走下来的仙女,我跟你一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对方有些怯怯地行了一个仕女礼,柔声说道:“小女子娘家姓沈,绍兴府诸暨人士。”

    “哇,竟然还跟西施是同乡,莫不是西施再世”

    刘承徽轻轻扯了一下马欣的衣角,轻声说道:“姐姐身为殿下良媛,岂可自惭如此殿下尚未发话,姐姐也不该称呼她为姐姐。”

    马欣一下子捂住了自己的嘴,只露出了瞪大的眼睛,不好意思说道:“呀,我又说错话了。”

    刘承徽笑了起来,声音更温柔了。“姐姐是殿下的良媛,这里你的身份最高贵,就是说错话也不打紧。”

    不过面对沈氏,她的声音就没有这么温柔了,带着一丝冷冽问道:“家中还有什么亲人”

    沈氏依旧平静地说道:“小女子家中长女,尚有一弟一妹,家父乃一落第秀才,以祖传六亩田为生。”

    刘承徽又问:“既是良民之家,又如何会来到市舶司”

    “小女子自幼体弱,在家乡薄有名气。家父信了道士的话,一心想要给小女子找个好人家。內监采买在诸暨采购苎麻,打听上门,将小女子带离家乡,辗转来到此地。”

    所谓体弱是谦虚之言,寓意貌美。刘承徽想到自己小时候因为太过于高大遭人耻笑,心里更是有一股嫉妒之心。

    不过她并不是心肠狠毒之人,虽然有些嫉妒,但是听出了她话里的自矜和不甘,也有一丝同情。

    这个时代,一个普通的秀才之家,有这样一个小美人,只是灾祸之源。

    她放缓了语气说道:“既然内侍将你带来献于殿下,这是你的福分。既然来了,就要认命,伺候好殿下。伺候好了殿下,待有了孩子,以后也能给娘家挣个爵位,让家族兴旺。”

    沈氏行了一礼说道:“小女子知道自己的本分,不敢逾越。”

    “那就好……”刘承徽扭头跟侍女说道:“让人烧了热水来,给沈氏洗一洗,我也要帮殿下检查一下是否良壁。”

    一个侍女应下,匆匆而去,她才又回头说道:“不要害羞,我是殿下十位承徽之一,也是这次出海的内室主管,精擅医术,你就当是治病了。”

    说完她就不再理她,先让人将马欣安排了房间,又带着众女检查各处,将带上来的一些衣物归类。

    此行虽然是马欣的地位最高,但是马欣年幼,本性又天真,要是让她管事恐怕一塌糊涂。所以朱瞻基安排了刘承徽负责,她也的确将内室这里管的井井有条。

    朱瞻基一直到了亥中,也就是晚上十点才忙完了公务。一下午的时间,他会见了数百当地的各界官员,商人代表。

    这次出海的三百多条货船,光是成本都有上千万两白银了。內监根本不可能拿的出这么多银子,就是一半,都是几乎榨干了整个內监的各层油水。
1...106107108109110...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