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虽然是为了战争,但是如今的大明已经把修建三纵三横水泥路,当作是目前的基本国策。

    虽然这三纵三横的道路基本都是以京城应天府为中心点,但是这种规划更符合如今大明的实际情况。

    因为如今的大明,除了东南稍富裕,其他地区都依旧贫穷。特别是北方地区,当初打的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依旧没有能恢复过来。

    在其他地区修路,是对资源的极大的浪费。以应天府为中心点修建道路,不仅可以把京卫,京兵迅速调集到其他地方,更能让京城的商业得到更大的资源支持。

    朱棣现在就已经看出来了,当初朱瞻基告诉他,夹江工业区会比北明山铜矿给大明带来更大的利益,他还不相信。

    但是现在,夹江工业区只是发展了两年多,却已经带动了整个天下的商业。

    朱棣现在都有些不知道该怎么来管理这个夹江工业区了,因为这里面有太多东西,他都没有真正看明白。

    而这里又给他带来了极大了利益,一个工业区,现在每年给他带来的收益就要超过五百万两白银的纯收益,这已经超过了整个大明税赋的四分之一。

    不到一县治地,能创造大明近三成的收益,要搁以前,朱棣是怎么也不会相信的。

    但是现在事实摆在面前,朱棣舍不得这个钱袋子,哪怕看不懂,也只能听之任之,然后自己慢慢研究。

    他现在唯一能搞明白的是,夹江工业区的发展,绝对不是复制几家同样的工厂就能模仿的。这是整个大明的技术,资源集中在一起,才出现的奇迹。

    有大臣上书要把这个工业模式在其他地方展开,比如同样有大江的武昌,洛阳,杭州等地。

    但是朱棣却没有同意。因为他还没有看清楚这个工业区的本质,却已经看到了这个工业区的可怕。

    他绝对不会同意在京城之外,也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工业集群,这会给地方官员带来数不清的资金和资源,也有了造反的本钱。

    如今这样的模式,其实是符合朱瞻基的计划的。

    夹江工业区现在能发展的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吸整个大明的血,在供应这一个工业区。

    在大明的科研和技术实力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之前,在这种模式很容易被模仿之前,他绝对不会大力扩张,导致技术外泄。

    他现在看似重心都集中在夹江工业区,但是实际上,他最重视的还是下马桥农庄的十个研究院。

    只不过,这是个研究院除了医学研究院崭露头角,其他的研究院更像是朱瞻基拿自己的私房钱养起来的私人爱好。

    但是其他人不知道,朱瞻基对这些研究院有多么重视。他宁愿把金阔带上,把孙林也带上,却不把负责下马桥农庄的陈诚带上,目的就是为了让陈诚帮他看管好这个家。

    金阔虽然负责半个大明的商业,但是权力都系于朱棣一念之间。

    孙林虽然负责整个大明的內监监控网络,但是如果朱瞻基不在家,这个监控网络只会受到朱棣的忌讳。

    银行的底子已经组建起来了,只要朱棣不胡来,这个系统就能慢慢发展起来,逐渐控制整个大明的金融。

    现在朱棣还看不明白这些,他只能看到银行帮大明减少了许多精力,减少了许多额外的环节。

    所以短期之内只会大力支持银行的扩张,朱瞻基不担心。

    哪怕银行现在就是搞的一塌糊涂,被朱棣取缔。但是朱瞻基也能学到经验,过几年还能组建起这个架构。

    只有研究院的人才和研究方向不能中断,因为整个基础还没有奠定起来,一点损失,都是巨大的。

    而且一旦中断,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那些人才,整个研究方向和思路就全部损失掉了。

    汇报完了大明最近几个月的大小事务,毛巡才谄笑着说道:“殿下,陛下对殿下的汉化之策非常赞赏,在朝堂上不止一次夸奖殿下。如今为了配合殿下之策,着令天下秀才移居海外,每一个秀才若自愿移居海外,当以进士使之,授七品以下官职。”

    朱瞻基大惊。“那岂不是天下读书人恨我入骨”

    毛巡楞了一下才笑道:“怎会如此大明各处穷酸秀才数不尽尔,他们在大明不过是芸芸众生,这一辈子都不一定中举。但是只要肯移居海外,就能得授官职,如今各县报名之人络绎不绝,已超万户呢!”

    朱瞻基仔细一想,也的确如此。能够中举的秀才,都是才华绝伦之辈。每三年才三百多人,一年平均只有一百多人。

    而大明的读书人有多少,最少也不会低于数十万,这个比例是十分吓人的。

    而且大明的读书人也不都是家境富裕之辈,许多读书人也都是贫无立锥之地。在中举无望的情况下,只能给别人充当师爷,账房,甚至是在街头替别人写信为生。

    如今只要肯移居海外,就能得一笔安家费,还能当官,哪怕是当一县教谕,也是清贵之职。

    更何况,只要能通过朝廷的职官考核,就能得授县令一职,这可都是只有进士才能担任的官职。

    如今的大明虽然不像唐朝一样有明经、明法、明算、明书、史科、三传、道举这么多项目的不同考核,但是也有多项不同的职官考核。

    这里面,当然是考明经,当进士最为有前途。但是许多明经无望的秀才也会参加税官,转运官,以及一些技术工种的考核。

    一直到土木堡之后,文官彻底掌握了朝政,那个时候,一切都是他们说了算。

    然后朝廷的职官考核就彻底废除,他们将大部分职官都削弱为吏,只有主官由什么都不懂,都不会,只会吟诗作对的废物们担任。

    文官们失去了制约,一家独大,做生意要听他们的,打仗也要听他们的。这种外行领导内行,也彻底让东方古国进入了黑暗时代。

    现在还没有到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地位虽然高一点,但是也没有高到哪里去。

    所以这个时候,给他们一个能出头的机会,他们还是很乐意的。

    想通了这一点,朱瞻基也开心了起来。他这次带了两三千文人,大部分都是一些年轻人。

    这些人对未来还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所以不愿意留在蛮夷之地。朱瞻基也只能用两三年的时间来让他们效力,然后优先提拔来引诱他们。

    但是如果整个民间都兴起了文人外

    迁任官的风气,那么以后的南洋地区,儒家大兴并不是梦了。

    有儒家到南洋跟绿教打擂台,朱瞻基也不用担心南洋各国全面绿化,甚至还有可能将他们的生存土壤全部消除。

    毛巡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大明最近的消息,也给朱瞻基带来了他又多了几个孩子的消息,还有后宫嫔妃们给他写来的信。

    不过朱瞻基并不是一个在乎男女情爱的人,这些消息也只是让他心情高兴了一番。

    “李亮……”

    “奴婢在。”

    “将我侧后方那座小楼收拾出来,让毛中官安顿。”

    “金阔。”

    “老奴在。”

    “将我大明与南洋各国贸易货物与毛中官交接,并将银币与金币入库。除金币封存,银币全部在南洋各国兑换出去。”

    南洋包括印度一带,都是盛产黄金而少白银。这里的人们更认同白银作为货币,因为一两黄金就能兑换十两白银,对他们来说,这是赚了。

    而对大明来说,以十比一的比例用黄金来兑换白银看似亏本,因为大明现在国内的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还是一比八。但是黄金产量低,白银产量高,长期来看,是值得的。

    何况,现在的两边贸易更多是以货易货,就是亏一点,无非是贸易的利润少了百分之十多一点。但是相对百分之百,甚至是百分之两百的




第三十章 胜利的威慑
    而在苏门答腊岛,战事也的确像金阔说的那样,顺利地发展着。

    如果说以往的战事,大明与其他民族相比并无优势,甚至还有一些劣势。

    比如在面对草原民族的时候,往往就很被动,只能依靠人命和丰富的资源来支撑战事。

    但是从无缝钢管被制造出来,应用到了火枪上。而且燧发装置被研发出来以后,火枪的大规模应用,已经让战争变成了一种不对称的一边倒的欺负人模式。

    不管是辽阔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还是西南山间的高山民族,原本需要大明耗费无数人力物力的战争,现在变成了一种行军式的扫荡。

    面对火枪,没有任何军队能够形成有效的抵抗,依靠落后的武器的明古鲁人更不行。

    从四月上旬,倭寇营率先发动了骚扰之战,到四月中旬,大明主力舰队抵达明古鲁外海,全面战争爆发。

    短短的五天时间,明古鲁部落组织起来的抵抗运动犹如冬雪遇到阳光一般,大明军队所到之处,就迅速瓦解。

    这种新的战争模式不仅让明古鲁部落挡无可挡,也让其他部落和国家的使节们恐惧无比。

    他们发现,如果自己没有火枪,面对大明军队也只会有同样的下场。

    到了四月二十一,大明军队已经依靠明古鲁的都城为中心,建立起来了完善的指挥系统和通讯系统,并且将后勤物资全部协调到位。

    这个时候,就到了大决战的时刻。

    其实已经算不上是决战时刻了,因为明古鲁部落实际上已经胆寒。大部分部落成员都在通过各个渠道向大明投降,只有万茂和他的支持者们,想要逃开大明的追击。

    四月二十二,最后的追击正式开始,大本营已经换成了郑和率领数千海军士兵驻守,一万一千幼军,还有一半海军,全部加入到战场中。

    海军的数千士兵驾驶战舰,他们负责沿海区域的封锁,同时承担了物资转运和后勤辅助的职责。

    有了他们的协助,再加上数百羽林卫学学员兵们组成的情报网络,给一万一千的幼军提供了最完善的战场辅助。

    幼军的士兵们根本不需要担忧后勤和情报,能够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追击敌人,消灭敌人上。

    万茂率领依旧忠心于他的两万多族人,从都城逃到了东北的彭石南山谷,他们原本想要从朱鲁普向北逃窜。

    但是倭寇营的两千士兵在朱鲁普掀起的屠杀行动让所有土人都以为那里已经被大明士兵重点防范。

    没有人敢去面对没有人性的倭人,因为面对大明士兵,他们投降可能还能保住性命。

    但是面对倭人,他们的男人被杀光,女人也被凌辱之后杀掉。他们所经之处,斩草除根,就连老人和小孩子他们也不放过。

    虽然万茂很想要直接去冲击倭人的阵营,但是他的下属们都不支持这场行动。对他们来说,保存有生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万茂也只好率领族人们从彭石南山谷又转回到山脉以外的丘陵地带,想要从山脉外面向北逃亡。

    南方已经被大明截断,东北的山区在大雨之后连他们也不敢贸然进入。

    现在不是几个人,几十人,而是有两万多族人,其中老幼妇孺都有。山区的瘴气肆虐,在大雨之后的时节进入山区,要是遇到瘴气,就是全部族灭的下场。

    用了三天的时间,他们从彭石南山谷绕到了道恩火山的南麓,希望通过山林的遮挡,顺利地前往克塔温部落。

    但是他们不知道,战争的模式不仅仅是武器的改变,甚至连战争模式也已经改变。

    那五百羽林卫学的学员兵,他们进入战场的目的绝对不是只给倭寇营提供辅助,他们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整个战区建立完善的情报网络。

    整个战区,每一股大型兵力的调动,绝对瞒不过他们的观察。

    从他们转移出彭石南山谷,情报就已经传到了倭寇营。

    一千多倭寇营的士兵日夜兼程,以跟他们相聚不到十公里的距离,完成了整个阵线的转移,并且顺利地抵达了他们的前方。

    明古鲁人携带着老人和孩子,还有妇女和家业。可是倭人们什么都不用带,连粮食都是在目的地给他们准备好了,这种行军速度的差距,造成了倭人后发先至,并且还多了半天的休息时间。

    大明的主力军队并不着急,他们慢条斯理地追击着,所到之处接受各个村落的投效,并且进行人员统计。

    杀敌并不是战争的目的,在这里建立有效的统治架构才是。

    庄敬带领着一千六百多倭寇抵达拉斯河北岸的时候,见到了庞瑛带着两千援军已经在那里建立起来了前沿阵地,激动地差点哭了起来。

    他知道即将要面临最艰难的时候,想要拦住已经走投无路的万茂,他的这一千多人恐怕全部填上都不够。

    他也摸不清朱瞻基到底是怎么想的,一路上都在担心朱瞻基会把他们倭寇营当做累赘给牺牲掉。

    现在看到这两千都携带着火枪的幼军士兵,他终于可以放下心来了。

    殿下终究还是没有放弃他,还想用他。

    那些倭寇每个人都分了三斤炒米,几口大锅还用熏制的肉条,加上找来的野菜给他们煮的肉汤。

    他们用芭蕉叶当做饭碗装汤,每个人都吃了一顿饱饭,然后就在树林里睡了一个好觉。

    但是羽林卫学的学员们却没有时间休息,在大战即将到来的时刻,是他们最为忙碌的时刻。

    他们需要每时每刻都将敌人的最新情况,汇报给负责拦截的幼军和倭寇营。

    根据他们的动向,大明这边也需要重新确定最合适的拦截地点。

    万茂在五天之前,就已经发觉自己被抛弃,他的大部分族人已经不再相信他,而之前所有人对他的承诺也大半失效。

    就连满者伯夷国的使节,也只是承诺他在逃开了大明士兵的追逐以后,才会为他提供逃难的渠道。

    率领着还忠诚于他的族人们东奔西走,看似依旧威风凛凛,但是他很清楚,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

    “苏丹,探子在拉斯河畔发现了大明士兵的痕迹。”

    对这个结果万茂并不意外,他很清楚自己将会面临最困难的时刻。

    他不能选择对手,但是他却能选择交战的地点。
1...125126127128129...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