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无论到了哪里,大明浩浩荡荡的舰队都让人望而生畏,根本没有任何部落敢挑战大明的权威。

    郑和在通事的帮助下与他们进行了沟通,随便一点赏赐,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认大明为宗主国。

    看到这一幕,朱瞻基忍不住有些好笑,这所谓的属国,原来就是用贿赂换来的啊!

    不过看到他们得了几匹布,几匹丝绸,一套瓷器,一袋最便宜的茶叶,就心甘情愿地在国书上面签字画押,朱瞻基觉得,这种方式其实很不错。

    不需要打打杀杀,就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认大明为主,只要占了名分,以后自然容易向他们国内插手。

    船队抵达后世肯尼亚的蒙巴萨的时候,遇到了第一次的强风,不过舰队早有准备,全部躲进了蒙巴萨的内陆海湾躲避。

    蒙巴萨是一个天然的海港,两片陆地,夹着一个岛屿,分出了两条水道和两个内陆海湾。

    虽然这里没有山能挡风,但是没有大浪,仅仅是大风,对舰队的损伤并不大。

    大风过后,也仅仅有两艘船的桅杆被吹断,熟练的工匠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更换了新的桅杆。

    这里原本是非洲土著的天下,但是从三百年前,进行贸易的阿拉伯人就控制了这一区域。

    阿拉伯人将当地的食人族驱赶到了内陆地区,在海湾口的那个岛上建设了一座新城,这就是后世的蒙巴萨。

    因为是阿拉伯人控制,他们本来就是贸易为生,所以船队在这里修整的同时,也交换了两船的货物。

    虽然这里非常适合建设补给点,但是朱瞻基却没有这个心思。

    首先这里已经被阿拉伯人控制,其次,他们目前做的还不错,舰队一到,就能提供完善的服务。

    既然不需要投资就能得到补给,何必要自己费工费力呢

    朱瞻基真正的目标是在蒙巴萨南方不到四百里的达累斯萨拉姆,那里也是历史上郑和曾经两次抵达的地方,更有不少华裔在这里落地生根。

    达累斯萨拉姆也是一个天然港口,并且有一条大河可以通往内陆。更重要的是,这里盛产黄金,在原本的历史上,当地的土人用简单的工具,就淘了数百吨的黄金。

    虽然这些金矿朱瞻基根本不知道在哪里,但是只要在这片区域,就不怕找不到。

    在蒙巴萨已经被阿拉伯人占领的时候,选择如今没有人重视,并且只有少数部落生存的达累斯萨拉姆更符合发展利益。

    所以当船队抵达这里的时候,大明舰队进行了第一次修整,也在这里兴建了一个补给点。

    这里与南洲不同,南洲总共只有几十万土人,需要大明从头发展,那里也不容其他人染指。

    但是这里早已经被阿拉伯人占据了北部地区,非洲中部的土著部落人数众多,既然独占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还不如与人共享,方便建立剥削阶级。

    如今的达累斯萨拉姆还是一片荒芜,只有内陆的一些大型部落,将触角衍伸到了这里,但是并没有太多人重视。

    一直到大明将滤水池修好了,才有部落的人与他们进行了初步接触。

    这个部落是一个叫做摩洛哥罗的大型部落,总人数超过了五百万人。他们部落的都城就叫摩洛哥罗,距离达累斯萨拉姆差不多有三四百里地。

    这个部落的势力非常大,占据了乞力马扎罗山以南的几乎所有平原地带。

    因为势力大,人数多,他们占据的资源当然也不少。大明的货物对他们来说是从来没有想过的高档商品。

    根本没有费多大的功夫,他们的部落首领就同意了大明在入海口处修建补给点,并且跟大明进行交易。

    不过在投靠大明,认大明当宗主国的时候,他们有一些迟疑。来到此地的部落长老不能做主,只能将这件事推到明年,等大明舰队返回的时候,才会继续谈这件事。

    虽然看起来有些儿戏,但是仔细想想,也能理解了。

    残酷的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开始,欧洲各国自己打的不可开交。整个世界处于一种区域性的国际关系,许多人都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

    这些非洲的部落除了周边的部落,对整个世界都缺乏一种认识,当驾驶着无敌舰队的大明舰队抵达此地,他们除了震撼与好奇,就再也没有别的想法了。

    在面对强势的大明时候,他们充满了畏惧。大明没有率先举起屠刀之前,他们愿意选择友好相处。

    船队继续出发,在非洲的第二个补给点设立在了莫桑比克的首都马普托。

    之所以选择这里,当然是因为南非的黄金。这里是距离约翰内斯堡最近的区域,也是非洲大陆各种族在非洲南部最后的聚居地。

    在欧洲入侵非洲之前,从非洲中部的赞比西河以南,其实很少有土著。

    虽然北部非洲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在南部,都是极为原始的生活。

    他们跟澳大利亚土著一样,缺少纺织技术,不会种田,只能依靠狩猎和采摘为生。

    因为不穿衣服,他们抵抗不了寒冷,所以在南非一带,聚居的土著非常少。

    后来的南非有那么多的人口,大部分都是在欧洲入侵非洲以后,迁移过来的。

    以至于南非后来黑人夺取政权,白人和布尔人其实非常委屈。因为这个国家原本都不是黑人的,只是他们太能生,最后黑人的数量超过了白人和布尔人而已。

    对这段历史朱瞻基了解不多,但是他在安哥拉投资的时候,看过当地的历史。安哥拉本国的历史书里面,就侧面说明了南非人大部分都是从他们那里迁移过去的,两个主要民族跟安哥拉都是一族。

    所以朱瞻基很是觉得好笑,欧洲人为了开发南非,大量引进黑人挖矿,最后黑人太多了,又把他们赶走了。

    &nb

    sp; 当然,好笑的不是这个,好笑的是那个所谓的自由斗士。不过因为坐了几十年牢,就成了大英雄,圣人。

    就是这样一个人,把一个发达国家折腾的经济倒退三十年,变成了贫困国家,还有人给他唱赞歌。

    当然,这样的笑话也就只有黑人能接受,反正他们又不想过好日子。只要不让他们干活,他们天天能唱歌跳舞就够了。

    朱瞻基对非洲没有殖民想法,主要就是觉得这里的人无药可救。

    他们实在太懒了,懒的让人无法理解。他在非洲投资的时候,根本不能把工钱全部结清,因为一结清,人就不见了。

    他们不把钱花光,不是没有饭吃了,根本不想干活。

    但是对非洲的矿产,他又很眼馋。赤道以北的非洲,沿海一带都是石油。而赤道以南,则全部都是贵重矿产,按照土地面积来算,全世界唯有南美的秘鲁,智利一带能比得上他们富有。

    所以,在非洲设立几个殖民点,还是很有必要的,即使不占领这里,也要把南非的金矿捏在大明的手里。

    当朱瞻基的中军抵达马普托的时候,前军已经在这里修建好了滤水池,耗费了两天的时间补足了清水。

    换了一批海军充当前军,他们又开始了后面的行程,而中军则一直等到探索马达加斯加岛的人员回来,才又开始了行程。

    马达加斯加虽然靠近非洲,但是这里人种却跟非洲完全不同。这里的土著与南洋人种几乎一样。

    在这个时代,他们刚刚有部落意识,根据郑和他们的探索,岛上一共有七个大型部落,但是总人口也不过只有十几万人。

    将这里做了重点标注,大军继续出发。

    在朱瞻基的计划里,想要把岛上的居民全部迁移到大陆上,这个岛以后全部留给华人。

    有大海的阻隔,不怕黑人们混淆了华人的人种,通过这里,又能控制大半个非洲。

    不过这是以后的计划,在南非的定居点安排好之前,这些想的太远了。

    非洲的第三个补给点设在后世的开普敦,但是在中军还没有抵




第四十四章 东西方文明初接触
    “殿下,先朝的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除黄帝历外,其他五历因各自计法缺陷,已逐渐摒弃。根据皇帝天干地支纪年,今年是黄帝历4115年。”

    钦天监属官汤宇难得有在朱瞻基面前露脸的机会,今日舰队上下官员汇聚一堂,让他忍不住激动,将黄帝纪年详细分解了一遍。

    朱瞻基跟他点了点头,收回了视线,望着面前众人说道:“我大明年历计法,因一直随着帝位更迭,显得有些混乱。连我这个太孙经常都搞不清年份,更何况普通百姓,蛮夷边民。故此,为我大明大一统之声望,为确定我大明天朝上国之地位,孤欲从今后开始,将黄帝天干地支纪年与帝位纪年共同应用,让蛮夷之国,也能沐浴我大明荣耀。”

    那些武将倒不在乎什么纪年,他们也不理解朱瞻基为何召集众人,却首先拿出这样一个议题。

    但是金纯与解缙却很清楚这样做的意义,如今不管大明也好,东瀛,南洋蕞尔小国也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纪年标准,往往都是根据在位国君的年号来计算。

    这样的计法,对他们来说容易计算,因为每个儒生从学儒开始,首先要学的就是记住从三皇五帝开始的各位皇帝。

    但是老百姓不会算啊,不要说这蛮夷之地了,就算在大明的乡村,大部分人也不懂这天干地支纪年,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金纯有些担心地长揖说道:“殿下,这天干地支纪年之确定,需要陛下钦点。我大明如今实行大统历,这可是太祖亲自确定,贸然更改,实为不妥。”

    朱瞻基当然知道历法乃是国之重器,每一任皇帝的登基,去位,那都是国家最重要的事。

    确定纪年,是需要满朝文武与皇帝多番切磋,才能确定下来的。

    自己一个太孙,突然提出要按黄帝历纪年来通告蛮夷诸国,这可是杀头的大罪。

    但是朱瞻基一开始是真的疏忽了这个事情,一直到最近跟西域商人问起欧洲发生的大事,才突然想起了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在明朝以前,几乎每隔几个皇帝,就要重新计算历法一次,根据汤宇粗略统计,三皇五帝到秦朝统一之前,大多实行古六历,从秦皇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历朝历代供更改了历法近五十次。特别是唐宋时期,几乎每个皇帝登基,都要更改历法。

    朱元璋建立大明,洪武十七年设观象台于南京鸡鸣山﹐令博士元统修历﹐仍以《大统》为名﹐而积分全袭元代《授时》法数﹐惟去其岁实消长而已。其后因推算日食不准确﹐治历者纷进新历﹐要求改制﹐但明朝一直沿用《大统历》。

    朱瞻基现在提出用黄帝历纪年来对外宣传,实乃大逆不道。

    但是朱瞻基并不是要修改历法,只是在对外宣传的时候,以黄帝历纪年来告诉世人,今年是哪一年。

    他可不想把那个耶稣诞生的年份当做公元纪年,而且西历纪年虽然每年的长短相差不大,实际上除了算法简单,毫无作用。

    农历却完全不一样,根据天干地支的计法,通过闰月来调整年份,不仅可以算出来每年的二十四节气,让农民知道何时种田,更能算出每年的日食月食,哈雷彗星抵达的准确时间等。

    朱瞻基开始也不相信这些,但是了解越多,对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才越觉得宝贵。

    当然,公历并不是一无是处。公历是阳历,是根据太阳公转计算。

    农历是阴历,是根据月亮变化计算,两种方法各有千秋,能形成有效互补。

    但是因为那位大炮在1912年提出了全面西化,向西方看齐,与世界接轨。

    导致了在清朝结束之后,全面采用西方纪年。

    一个宗教份子的出生年份,成为了一个东方古国的纪年计法,想想还真是滑稽。

    而实际上,公历其实原本是从儒略历更改过来的,纪年的起始时间也不是现在这个时间,而是从公元前45年就开始计算了。

    当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指定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制定新历,这就是儒略历。

    但是后来罗马帝国衰落,神权兴起,所以纪年变成了耶稣诞生年开始。

    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抛弃了农历纪年,让老百姓根本无所适从。所以最后把农历的这一套又捡了起来,用了双纪年法。

    现在这个时代,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实行阳历,大部分国家都还是各自按照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纪年计算。

    但是朱瞻基并不愿意让耶稣历兴起,所以在看到欧洲如今混乱的纪年之后,才想起了把黄帝历推行到欧洲来。

    朱瞻基笑道:“尚书过虑了,孤并不修改历法,只遵循纪年。我大明虽然如今实行大统历,但是黄帝历纪年也一直没变。如今我们对外宣传,以黄帝历加上帝位年昭告,让西域人也知道我大明的历史。”

    解缙很清楚朱瞻基的为人,做事从来都带着很重的目的性,但是这件事,他却看不到朱瞻基的目的。

    如果没有好处,朱瞻基为什么要犯这样的机会呢他忍不住问道:“殿下明知此事犯忌,为何执意如此”

    朱瞻基笑道:“孤也是最近才考虑到这个问题,如今西域大食人采用穆罕默德历,这是一种阴历,与我大明计法相差不大,但是他们的纪年才八百年,而极西之地,采用公历,与我大明历相差甚远,至今也不过一千四百年。

    如果只以大统历向他们展示,岂不是说我大明历史还不如他们悠久而实际上呢我华夏纪年从黄帝开始,至今已经四千多年。”

    这一下,众人都明白了过来,朱瞻基不是要修改历法,只是不想在西域人面前丢了面子。

    只要不改历法,仅仅只是以黄帝历宣传纪年,这虽然有些不妥,却也不会让朱棣忌讳。

    所以众人只是犹豫了一番,接受了朱瞻基的意见,在今后对西域各国的国书中,以黄帝历纪年为准。

    当然,他们也不敢丢掉如今的大明年份,肯定还要缀上永乐十五年这样的时间。

    这个时候,李亮说道:“既然此事已定,下面进行下一个议题,我大明的对外宣传国名……”

    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战鼓声,声音三长两短,这是有什么新的发现了。

    一时之间,没有谁开口说话,众人都等着传令兵的最新消息。

    不一会儿,一个响亮的声音在门口响起:“殿下,前军紧急回禀,发现了一座大型城市,还是大食人的城市!”

1...136137138139140...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