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就像这次调兵,朱棣肯定是怕将太子调走,百官反对,以此威慑。
朱高炽是他儿子,他可以这样干。
但是朱瞻基是太孙,他的兵一兵一卒都不能动。只要一动,那这种针对父亲的布置,会让他一辈子躺在大逆不道的耻辱柱上。
二月一日的大朝会,如期举行。
这日一大早,京城凡是七品以上的京官主官,重要辅官,人数将近千人,密密麻麻地从奉天殿一直排到了奉天殿的外面广场上。
只有四品以上官员才能进入大殿,四品官员还要是主官才行。
当第一抹晨光照射上大地,文武百官在鸿胪寺的器乐声中,一起以大礼叩拜,三呼万岁。
奉天殿内,朱棣高高坐在第三层龙椅上,在他的下方二层,朱高炽和朱瞻基侧身向前分列左右。
今日的大朝会,有两大议题,一是大明正式实施预算制度,户部已经将每个部门的年度预算做了出来。
资金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块,预算内资金相当于过去三年公费的平均数,再加两成。
仅仅是这一块,就已经满足了几乎所有人的期望。
所以,在朝会的上半场,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在蹇义主持的廷议上,哪怕是对头,今天也一致投了赞成票,让这个法案通过。
一桩桩各部难以决策的事务,在蹇义的主持下,经过大臣有序的商议,很快就被决定了下来。
朱棣今日也很少行使否决权,大部分政令,都顺利地通过。
让许多文官以为,为了顺利出征,朱棣这个皇上也对他们开始妥协了。
只用了一个时辰,这些时日积累下来的重要政务就全部处理完毕,这比以往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不止。
时至巳时,王彦正式宣告各部预算制度正式实施。
而大明发展银行的提督陈瑄,也承诺今日下午,各部资金就能到位。
王彦等陈瑄启奏完毕,看了看朱棣的脸色,朱棣轻轻点了点头,眼睛看向了下面左手位第四位的方宾。
那方宾一直在盯着朱棣的动作,看到朱棣看向了自己,就明白自己要出场了。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王彦略显尖利的声音传了出来,分列在大殿墙边的传令太监,将他的话传遍了整个奉天殿内外。
方宾向左横移了两步,双手抱着朝笏,躬身拜道:“臣有启奏!”
朱棣嗯了一声说道:“方爱卿请言……”
方宾深吸了一口气,直起身来,大声说道:“永乐二年,那西夷帖木儿竟然率二十万大军,妄想入侵我大明,虽然帖木儿身死,但是其子嗣如今雄霸西北。成为我大明心腹大患。臣身为兵部尚书,面对此强敌一日不得平静,臣提请陛下,出兵灭敌,还我大明朗朗乾坤。”
下面的大臣登时一片肃然,虽然众所周知朱棣已经要出兵,并且为此准备了几年。
但是今日拿到朝堂上来议,说明出兵已经箭在弦上。
朱棣问道:“这帖木儿国是何来历”
“蒙元强盛之时,大力西征,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所谓“黄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国为宗主。
这帖木儿出自西察合台汗国,与王族有通婚关系。
西察合台汗国后来内乱,帖木儿扶持势力相对弱小,与他有姻亲关系的西察合台汗国王族忽辛。
洪武元年,他杀死具备兄弟情谊的西察哈台汗忽辛,宣称自己是察合台汗国的继承人,建立了帖木儿帝国。
这帖木儿国,就是曾经的西察哈台汗国。而东察哈台汗国如今归附我大明,不论吐鲁番,奕力把里这些地区,都是曾经察哈台汗国分裂出来的东察哈台汗国。
如今各族备受帖木儿国欺凌,今有吐鲁番公国,奕力把里等国特使向我大明求援,希望我大明能削除外患。”
朱棣高声问道:“这吐鲁番公国,奕力把里特使何在”
王彦高声叫道:“传吐鲁番公国柳城、火州、吐鲁番三部使者觐见……传奕力把里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兀儿等部族使者觐见……”
一群身穿民族服饰的使者,在内侍的带领下,进入了大殿。他们一行有十四人,分别是七个部族的使者,一个王子配一个使者大臣。
进入奉天殿,他们就在最下一层的正中木板上跪了下来,一起叩拜。
&nbs
第四十章 无所适从(一万字大章求订阅)
皇上发布圣旨,名曰奉天承运,这是代表上天传达旨意,是有关国体,不容亵渎的重要时刻。
敢在这个时候发出声音,破坏传旨,注定了是不顾身家性命的行为。
王彦看到圣旨的时候,心中也震惊不已,但是他也没有想到,有人敢在这个时候打断他的话。
“还真有人不怕死……”高高坐在龙椅上的朱棣自言自语道。
看着冒出来的礼部右侍郎刘顺,脸上露出了一丝冷笑,却很快收敛住。
现在还不到他出声的时候,他倒要看看,这些人能闹到什么程度。
一个三品的侍郎,用来祭刀也是够奢侈的了。
正因为如此,朱棣相信他们这是措手不及。
刘顺这也是太冲动了,一个堂堂的侍郎啊!
……可惜了!
大殿中,因为刘顺的打断,原本王彦宣读圣旨那有些让人窒息的平静,一下子就被打破了,大殿之中一片哗然。
蹇义忍不住抬起头来,瞪大了眼睛向上望去。正对他的是低着头的朱瞻基,自己上方是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朱高炽,还有最上面那一脸平静的朱棣。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段时间会这么顺利。皇上看似处处忍让,却在太孙回来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让太孙监国。
太孙不是太子,有太孙监国,皇上根本不怕他们这些文臣闹出不可收拾的状况来。
他的心里感受到了一阵寒意,这段时间的退让,是皇上故意为之,为的就是今日不再退让。
如果文官想要得寸进尺,只会迎来最凶猛的打击。
看到朱高炽依旧还有些没有彻底清醒过来的太子,蹇义在一瞬间就已经拿定了主意。
太子虽然容易控制,但是却不值得他将身家性命都压上。
太孙虽然精明,但是处政经验缺少,投靠太孙,他只会受到重用,不会有半点损失。
而户部尚书夏元吉扭头看着飞扑了出来,跪在殿中的刘顺,眼中闪过了一丝可惜,深深地低下头去。
作为大明帝国的大管家,他深知太孙这些年干出了多少成绩。
北明山铜矿让大明有了大量金铜,海外贸易和东瀛的金银更是给大明增加了无数的金银。
前后不过六七年的时间,大明朝就从极度缺少贵重金属,到现在能将官员俸禄全部按照金银发放,这是皇上都做不到的。
至于太子,除了跟一帮文人释经讲义,空口白话,还会干什么
虽然太子对他们这些文臣更亲近,但是什么事都不会干,对他这个户部尚书来说,他宁愿这个能干的太孙监国。
礼部尚书吕震,看着刘顺目露凶光,心中将对方恨死。
吕震为人阴森凶残,他虽然是礼部尚书,但是不识大体,心胸狭窄。他能上位,靠的是懂得揣摩上意,而且记性很好,处理事务能力强。
对他来说,不管是太子监国,还是太孙监国,反正都不会影响他的地位。
但是,刘顺是他礼部的人,如果太孙监国,保不定会以为刘顺是他指使。
那个时候,要是遭到太孙忌恨,他就太冤枉了。
而兵部尚书方宾,是早就把柄被朱瞻基捏在手中,可以算是朱瞻基的人,只是朱瞻基嫌他太贪,以后想要收拾他,并没有把他当做自己人。
但是,他虽然怕朱瞻基监国,但是绝不会反对朱瞻基监国。现在他敢反对,明日就会被关进大牢。
至于刑部尚书,是刚被扶持上去的顾佐,工部本来就是朱瞻基的自留地,吴中和宋礼更是不会反对朱瞻基监国。
对于六部堂官来说,个人的政治倾向只是次要的,关键还是要能做事,要会做事,想要会做事,先要会做人。
真正反对朱瞻基这个太孙监国的,主要是中下层官员,还有那些国子监,翰林院的学士们。
众人心思各有不同,但是这个时候,身为百官之首的蹇义必须要说话了。
朱棣不开口,就是要等他先来处理刘顺。
他向前一步,先向朱棣长揖,后侧身面对刘顺说道:“朝廷发布圣旨,乃是根本国体。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岂容你这等小人打断!”
刘顺听到圣旨要太子殿下前往嘉峪关,第一瞬间的感觉就是绝不能让太子走。为了太子掌握大权,他们已经计划了两年,只等皇上出征就要施行。
来不及细想,他就冲了出来,但是在冲出来的一瞬间,他就已经后悔了。
后悔的不是冲出来,而是不该打扰了王彦念圣旨。如果等到圣旨念完,他出来反对,最多只会被关进大牢,但是现在,小命不保。
跪在地上,他的双腿依旧在发颤,脑子一片空白。
听到蹇义的斥责,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这一刻,没有任何人能救的了他。
他微微抬头,看着前方的青石台阶……。
现在自己死,还能保住一家老小,要是不死,阖家都要被他牵连。
拿定了主意,他抬头说道:“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但是身为臣子,不可对乱命附随。太子殿下乃是圣贤储君,身系大明国祚。
陛下欲亲征,太子殿下万万不可离开京城,此乃关系大明国祚,关系天下万民的大事。
蹇尚书身为尚书,身为议长,当为百官表率,驳回乱命。”
蹇义气的浑身发抖,这刘顺自知大罪,现在竟然胡乱攀附,还要把他给架上去跟皇上打擂台。
哪怕他觉得太子监国,更有利于他控制朝堂,这个时候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保持中立了。
要不然,他一个吏部尚书,当朝议长,被人强行绑架上贼船,这对他的声誉影响更大。
他还欲再驳,却见刘顺一下子站了起来,向着他冲了过来。
他不比刘顺年轻,一时慌乱,被夏元吉伸手拉了一下,顺势就回到了文臣队列之中,让刘顺冲了过去。
朱瞻基看到刘顺冲了过来,登时就明白了他的心意。他一下子站起身来,却不是阻止刘顺自杀,而是让殿中执刀的锦衣卫不要阻拦。
刘顺是必须要死的,即使现在拦住他,也要被斩首。
现在死了,还不用牵连家人,更能博得一个清名。
这比留下他一条命更让他感激。
他一伸手,两边的八个锦衣卫立即停住了脚步。
“太子殿下,你身系大明万民,在陛下离京之际,万万不可离京啊……”
刘顺冲到了朱高炽面前的台阶下,丝毫没有停顿,将脑袋对准了汉白玉台阶的一个角,闭上眼睛,用尽力气撞了上去。
朱瞻基面无表情地看着他的头骨凹陷,身子一阵抽搐,等他躺下来的时候,已经是眼神发直,出气多,进气少。
朱瞻基叹了口气,向两边的锦衣卫吩咐道:“抬下去吧……”
八个锦衣卫对这种事情虽然见的少,却也知道该怎么做。四个人抱住了他的四肢,轻松就把他抬到了大臣们的身后,从侧门抬了出去。
至于救治,这是不可能的。哪怕他现在不死,也必须要死。
剩下的四人,连忙清理现场,一个锦衣卫拿出一块棉布手帕,擦去台阶边缘四溅的血迹。
这种撞击的力度有限,想要看脑浆四溅的场面,是看不到的。
这个时候,两个小太监快速地端过来了一个铜盆,一人端水,一人手拿大抹布,他们快速地就把血迹清理干净,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所有的大臣都默然不语,呆立在原地,朱瞻基忍不住叹了口气,回头看了看朱高炽。
这一看却感觉有些不对,因为朱高炽的眼神发直,有一种魂不守舍的感觉。
这个时候,坐在最高层的朱棣大声厉喝:“还有谁反对”
“臣反对……”
右春坊大学士,翰林学士杨溥从后面人群里出声,然后站了出来,跪在了中央。
杨士奇叹了口气,也跟着走了出来,在杨溥的身边跪下。“臣反对……”
“臣反对……”
“臣反对……”
越来越多的学士走了出来,这里面有东宫属臣,但是大多是翰林学士。
国子监祭酒胡俨虽然也是内阁成员,但是他不能眼看着几十个儒家学士被一同责罚,也出来跪下。“臣反对!”
大学士在大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大多只有五品以下,但是因为身份清贵,哪怕是七品都有资格参加大朝会。
只是在一般的时候,他们没有决策权。也就是说,他们虽然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没有投票权,相当于是参谋和秘书。
这些人的出现,在朱棣和朱瞻基的意料之中,要是真没有人替朱高炽说话,那才是稀奇了。
从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他的身边就有了一大批文臣,这些人一部分是皇上安排,一部分是想靠近太子,以后混成从龙之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