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但是顾佐依旧表现的很感激,真诚说道:“佐受殿下青睐,如今荣膺刑部尚书,本应粉身碎骨也要以身相报。但殿下毕竟年幼,一些想法怕是不合陛下心意。我们身为臣子,自应为陛下和殿下解忧而不是为他们增加矛盾。”

    蹇义笑着说道:“陛下乃天命之人,他的反对不一定就是反对,他的赞同也不一定就是赞同啊!”

    这话说的真是屁话,一点作用也没有。

    顾佐干脆地说道:“宜之兄,你乃朝廷栋梁,今日佐就是想向你寻一妙策。尽量还是从宽处置这些监生,不要让他们一时蒙蔽,就失了一世前程。”

    这一下,蹇义不好再以场面话应付了。他沉吟了一下说道:“不如以查证为由,暂时拖延一些时日。陛下现在一心西征,若陛下远行,这如何处置,就是殿下说了算了。”

    顾佐又抱拳说道:“宜之兄可知殿下命锦衣卫,刑部,前往宁波查抄六大粮商的家业”

    “有所耳闻,这儒以文乱法,侠以武乱禁,商以银乱国。如此不法奸商,当严惩不贷。”

    “这里面有两家都是山东孔家的旁系……”

    这一点倒是蹇义不知道的了,他惊讶地问道:“果真如此”

    顾佐点了点头说道:“千真万确!殿下一方面对文人保持疏远,一方面又给予保护,可是如今又要对孔家动手,所以佐实在有些不明白殿下的心意。”

    蹇义这一下也有些把握不定了,他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才说道:“礼卿与殿下关系亲密,可否听他说过片言只语”

    顾佐装作沉吟了一番说道:“殿下说过夫子是夫子,孔家是孔家,分支是分支这样的话。以佐之见,怕不是要区别对待。”

    他的眼睛紧盯着蹇义的脸,希望能从蹇义的脸上看出一些端倪。但是蹇义老谋深算,脸上丝毫不见动容。

    “殿下年纪是轻,但也算老成,如此区别对待,才是成熟的治国理念。我原来还担心殿下心思偏激,现在不用担心了。”

    两人毕竟不算亲近,今日顾佐登门拜访,就是想给蹇义卖个好。但是蹇义丝毫部位所动,一副大公无私的模样。

    两人你来我往,却也没有把如何处置这一帮监生的意见说出来。

    随后,顾佐提出告辞,蹇义亲自将他送到院子门口,才停下了脚步。

    蹇义感觉顾佐这一趟来的目的不明。他似乎是为那些监生的命运而来,但是自始至终,对那些监生的命运却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关切。

    顾佐坐上了马车,掀开了窗帘。“宜之兄,今日冒昧前来,获益颇多,多谢宜之兄为佐解忧。”

    “好说,好说。”

    看着马车离去,蹇义却突然浑身一震,一下子明白了今日顾佐的来意。

    他今日不是不是为那些监生而来,也不是为了孔家那些商人而来,只是为了让他知道太孙殿下的心意而来啊。

    今天一番会谈,说道虽然都是别的事,但是通过这些事,他已经把朱瞻基的态度很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顾佐这人能力是有的,要不然,也不会当了八年应天府尹还让人挑不出大过。

    他能死心塌地跟着太孙,今日又向他透露太孙的真实心意,就是在点明太孙此人不容小觑,让他以后行事不要太过违逆太孙啊!

    他急忙伸手招过来了侍卫,低声吩咐道:“你派人跟着马车,看看顾尚书接下来去了哪里,然后速速来报。”

    蹇义又接见了两拨客人,侍卫回来禀报了。“大人,顾尚书先去了夏尚书府,在夏尚书府待了两炷香时间,出来后又去了吕尚书府。”

    “知道了。”

    蹇义彻底明白了过来,今日顾佐来不是为了问计,只是为了跟他们阐述朱瞻基的态度。

    这个太孙,还真的是不一般啊,难怪太子一系根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学士街,杨府。

    这几日杨府的主人杨士奇情绪不佳,连带着府中的气氛也显得格外压抑了起来。

    二公子在家的时候还好一点,他不在家,连一个大声说话的人都没有。

    说都知道,如今太子生死未定,他们杨府完全依靠太子,命运也就未卜。

    杨士奇一生奔波,就是为了跟着太子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但是大志未竟,如今就要凋零。

    他以往很少饮酒,更不白日饮酒。但是这几日,除了每日上午去詹士府一行,回来后就躲在书房看书,饮酒,显得格外消沉。

    太子生死未定,他空有余力,却无处可发泄,甚至连一点小动作都不敢做。

    如果太子就此离世,他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这种憋屈,是他十几年来都没有尝过的了。

    而且,原本沸沸扬扬的詹士府,翰林院,包括国子监,也因为太子的生死未卜,变的平静了起来。

    他们想要争,想要出头,一切都是建立在太子身上。

    如果太子不在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

    而这个时候,已经昏迷了四天的朱高炽终于醒来。

    他醒来的消息第一时间就被朱棣有意让人传播了出去,说实话,他内心也松了一口气。

    他不是在乎朱高炽的身体,而是如果朱高炽这个时候死了,他的西征大业就又要拖延下去。

    他是父亲,固然不用为太子守孝。但是如果他不顾太子刚死,就要出征,那些文人更是要把他写成一个无情无义之辈了。

    他松了一口气,朱瞻基也同样如此。只要他不影响朱棣的西征大业,他就是带来一些小麻烦,朱瞻基也根本不怕。

    大不了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一个健康的朱高炽他都不担心,何况一个病重的朱高炽。

    至于他手下那帮文人,不过是一个个无用的书生而已。

    文华殿内,朱高炽的眼睛看着气宇轩昂的儿子,心中失落不已。

    连续两次吐血,他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根本撑不起大明这个庞大的帝国。

    想到四十年的期待成空,他要是不失落,那都是圣人了。

    “因为我的事,又抓进来了数十个监生和十多个大臣”

    朱瞻基点了点头,平静说道:“父王不用担心,我已经让刑部好生照应,不会让他们受了折磨。”

    “能放……就都放了吧……”朱高炽一时感从心来,忍不住哽咽了起来。“何苦为了我一人,又牵连进来如此多的赤子之心的监生和大臣。”

    得到了消息的朱棣走到了大殿门口,并没有让人通传,而是站在了大殿门口,听着里面的儿子和孙子的对话。

    朱瞻基温声说道:“父王请放心,孩儿明日奏请皇祖父,就放了他们。你不要为他人担心,更要注意保重身体。”

    朱高炽良久不语,朱棣有些不耐烦,正准备进去的时候,听见朱高炽又说道:“瞻基你一直比为父做的更好,父皇执意要把这大明交到你的手里,也




第四十三章 尘埃落定
    与四日前大朝会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大朝会不仅多了许多宗室,就连多位一直在家养老的勋贵,也都出现在了朝堂上。

    但是在朱棣面前的高台下面,第二层的平台上,少了一个太子,只有一个太孙孤零零地坐在右边。

    今日的朱瞻基虽然谈不上意气风发,但是相比四日前低着头,今日却把头高高地抬了起来,注视着台下的大臣们。

    在他的正前方,是勋贵,武将阵营。数百人屏息静气,目视前方站立在那里,没有发出一丝声音。

    在他的左前方,是文官阵营,他们却刚好能把视线正对着斜前方的朱瞻基,不时拿视线瞟着朱瞻基。

    虽然他们对朱高炽这位太子更喜欢,但是相比铁血的朱棣,他们还是愿意接受这位喜欢讲道理的财神太孙。

    朱瞻基虽然一直没有参与政事,但是并不代表所有人对他陌生。

    从东征东瀛开始,朱瞻基就已经开始在大明的政坛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他虽然没有朱高炽崇儒,但是不论对谁都一视同仁。

    而且他还会赚钱,会做事,他更像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大明之外。

    如今大明的两家银行都是他创立,而这两家银行已经成了所有大明人不能离开的机构。

    大明的官员俸禄按时发放,包括商业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银行的作用。

    他不像朱棣那样嗜杀,所有跟他接触过的大臣,虽然谈不上喜欢他,但是他喜欢讲道理这一点,还是很受官员们推崇的。

    跟这样的太孙打交道,总比跟朱棣这样不喜欢讲道理的皇上打交道更好。

    至于朱高炽,在他已经被淘汰出局的时候,除了将一生完全寄托在他身上的人们,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想着他了。

    人都是现实的,何况这个站错队就很可能丢命的时代。

    这次的大朝会是额外增加的,如果不是大节日,这样大朝会一个月只会有两次。

    明初的武将系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除了在军队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因为涉及到兵部和户部,需要拿到朝堂上讨论,军队事务基本文臣插不上手。

    也因为这样,许多勋贵根本不屑来参加朝会,他们只需要参加五军都督府的会议就可以了。

    也正是这种退化,如今具有政治性的武将越来越少。到了几十年之后,武将经过土木堡之变,几乎没有了任何政治力量,变成了文臣的附庸。

    所有人都很清楚,今天的大朝会主要就是为了朱棣西征特意举办。

    当百官待命,蹇义直接就把主动权交到了兵部尚书方宾的手里。

    依旧是前几日的程序,朝廷要出师,就需要证明自己的公义和真理。

    但是因为前几日的各国使节已经觐见过一次,也递交了求援国书,所以这一次,没有召见西北各国的使节。

    朱瞻基的注意力放在了一帮宗室和勋贵身上,他们平日是绝对不会出现在这里的。

    特别是汉王,已经就藩,并且被幽禁在乐安的他被剥夺了汉王的爵位,今日即使进了奉天殿,也只是被安排在了勋贵的后面。

    昨日朱瞻基虽然知道了他有心西征,但是朱棣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却没有透露出来。

    不管是王彦,还是杨荣,在没有得到朱棣允许的时候,也不敢随便就把朱棣的心意泄露出来。

    主要是朱瞻基觉得没有必要对他们施压,否则他们也会将朱棣的意图告诉他。

    不管朱棣如何安排,都不过是大潮中的一点浪花,影响不了大潮。

    大堂中一片肃静,只有王彦的声音一句一句响起,随着传令太监的声音传遍整个奉天殿内外。

    “兹命武安侯郑亨为北路军前营总兵官……”

    “兹命兵部尚书黄福为北路军后营总兵官……”

    “兹命御马监太监孟骥为北路军监军……”

    “兹命隆平侯张信为南路军前营总兵官……”

    “兹命忠武侯刘江为南路军水师总兵官……”

    “兹命驸马都尉沐昕为南路军前营提督……”

    “兹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张昶为京军提督……”

    朱瞻基楞了一下,没有想到朱棣竟然把自己的舅舅给调了出去,还委以如此重任。

    这应该是在防范自己少不更事,手里有了权力就大力排除异己吧。

    “兹命福安子黄渊为南路军后军总兵官……”

    如果说任命张昶为京军提督还让人能想的通,任命还不到三十岁的黄渊为后营总兵官,这个任命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

    不说他一个子爵就骑在了许多侯爵,伯爵的头上,就是他的年纪也让人惊讶不已。

    不少大臣都把惊诧的目光看向了内阁首辅杨荣,在内阁之中,即使杨荣不得重用,也还有一个精通军务的金幼孜啊。

    为何这两人都不使用,偏偏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黄渊

    这黄福,黄渊父子,一文一武,却分别担任南北两路大军的后营总兵官,这可是满朝文武都从来没有过的荣耀。

    黔国公沐晟数次上书,想要为朱棣前锋,参与西征,朱棣都没有同意,就是怕他功大盖主,赏无可赏。

    现在黄家父子却受到如此重用,实在让人意外。

    但是杨荣,金幼孜两人都面带微笑,丝毫没有被朱棣抛弃的失落感。众人很快就明白了过来,这两人是被朱棣留下来辅佐太孙的了。

    除了南北两路大军的总兵和提督,还有数十伯爵分别率领各部,担任了指挥使一职。

    这次出兵,仅仅南路军陆军就有京卫三十四个,加上神机营三万火枪手,一万炮兵,计十五万余人。

    另从南部卫所抽调山地兵力共计五万人,凑足二十万大军。

    除此之外,海军,內监抽调船只一千两百余艘,将士近十万人。

    不过海军这次不会参与战事,主要负责后勤和运输。所以海军抽调人员基本没有战斗人员,主要是以操舟,伙头军为主。

    除此之外,大明各属国除了各国王子一律随军,每国还要派出使节。

    这是大明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所以不允许任何一国推辞。

    而朱高煦虽然没有能够直接率军,却被朱棣留在了中军大帐,伺候左右,只要他这次不胡来,想必回来的时候,就会重新恢复王位。

    南路军虽然大多都是精锐,但是朱瞻基并不担心朱高煦能抢夺军权。

    且不说各家勋贵的家人都在大明境内,他们来回都要通过朱瞻基的海军才能回来。哪怕朱棣出现了意外,朱瞻基也不相信朱高煦能把人心都拉拢过去。

    当然,必要的防范还是要有的。
1...181182183184185...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