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这三万五千人是朱瞻基是亲军,也是他今后手里的主要警卫力量,如何挑选,自然由朱瞻基做主。
但是实际上,虽然要挑选三万五千人,实际上,要招收的兵员超过五万。
足底这次带走了大半京营,虽然现在有朱瞻基的海军第一舰队,近五万人拱卫京城,人数还是略显不足。
第一舰队的人马是四大舰队中最多的,足有十五万人。
但是第一舰队负责的区域也是非常大,从长江到黄河,从洞庭湖到太湖,到青海湖,都是第一舰队的管辖范围。
特别是淮河一带,如今治安不靖,水上盗贼横生,第一舰队也有各项任务。
能抽出五万人来京城,已经是将各地的力量压缩到极致了。
除了第一舰队,如今朱瞻基手里最大的力量就是羽林卫四卫一万两千人。但是这一万两千人是负责保护朱瞻基的,绝对不会外派。
如果遇到有人造反,朱瞻基的手中几无可用之兵。
当然,如今京卫四十八卫,朱棣不会全部带走,带走的只是负责对外征战的军卫,比如神机营,三千营等等。
留下的是府军卫,金吾卫这样的护卫营,他们在京城摆摆仪仗没有问题,但是真的上了战场,战斗力堪忧。
所以,不管是为了现在,还是以后,幼军营的扩充,必须早日提上议程。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如今幼军被编入京卫上直卫,负责对外征战,所挑选兵员也一定要以能英勇杀敌为主。此事我已有章略,成国公明日入宫,孤再与卿详谈。”
朱勇也知道现在是张辅的寿宴,朱瞻基不可能现在跟他细谈。抱拳说道:“殿下,臣辗转获得一份羽林卫学的教学大纲,细心研究下来,才发觉羽林卫学转为培养将才而设。只是臣仍然有大部没有能研究透彻,还望殿下允许臣能入羽林卫学求学。”
周围众人皆是吸了一口冷气,羽林卫学现在名声虽然响,但是朱勇已经是大明头等勋贵家族。
原本朱元璋时代的勋贵暂且不提,除了徐家,也没有多少公府。
这靖难之役之后,只有不到十人封公,死后能追赠封王。
一是淇国公丘福,他是靖难首功,被封淇国公。但是因为大意失荆州,造成了大明初期的最大一场惨败一战损失十万人。
然后朱棣大怒,褫夺世爵,家族流放三千里。
其次就是朱家,朱能若不是病死,根本不会有张辅的崛起。或者说,张辅这个后辈崛起的没有这么快。
朱能有多牛,明初名将辈出,他却能被称为战神。朱棣决定南征,主帅是就朱能,副帅是如今的黔国公沐晟,英国公张辅。
因为他病逝,张辅才能成为东路军的主帅,按照朱能留下的方略,获得大胜。
因为这场大胜,西平侯沐晟变成了黔国公、新城侯张辅变成了英国公张辅。
朱家已经是头等世家,朱能却要进羽林卫学学习,这让其他勋贵如何自处
这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副国防部长,副总参谋长,现在提出要去学校进修,是完全不在乎脸面了。
不过朱瞻基对朱勇的印象却更好了,笑道:“爱卿何至于如此羽林卫学虽然称不上有教无类,但是也绝不禁止勋贵入学。不过爱卿身为朝廷大臣,若以求学名义就太过抬举羽林卫学了。爱卿若有何不解,皆可入羽林卫学查阅资料,让教授讲解。”
朱瞻基给了朱勇面子,他也以更恭顺的态度抱拳道:“如此,臣多谢殿下!”
这个时候,其他人见朱瞻基如此好说话,立刻也纷纷拜托。
不过这些人更像是投机分子了,朱瞻基并没有直接允诺,只是说道:“羽林卫学教员有限,当初只是数十兵士,被孤传授了各种知识,方能教导六百学员。直到第二批学员成才,又多了近百教员,才能在十三年开始扩充。
不过,孤一走三年,这三年出来的学员都被各军卫抢走,如今的教员依旧只有一百四十余人,但是学员人数已经达到两千以上。
孤欲编了教材,又恐他国内间学了去,转过头来对付我大明,所以才没有扩大规模。
你们若是真有所惑,皆可将自己所学祥呈成册,然后由教员按照各人不同的偏长,有目的性辅导。
但是若不是自愿从军,就不要去打扰我的教员们,他们身上的任务多着呢!”
这样一说,其他人登时有些尴尬了。
但是朱瞻基说的是实话,要不是他严格保密,应天府现在各国使节众多,恐怕早就学了去,回去培养自己的士兵了。
大明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像儒家学说这样的知识,具有大一统的影响力,传播的越广越好。
但是工业,技术,医疗,军事这方面的优势,绝对的保密的越严越好。
他们大多数人并不是想要去羽林卫学学东西,只是想在朱瞻基的面前刷个好印象。
所以,朱瞻基才提出来,想学可以,你要先把自己会什么,都写的清清楚楚,然后我才决定怎么教你。
朱勇见场面有些尴尬,自己也后悔不已。他是有心想在太孙面前讨好,可不是为了造成矛盾的。
所以他又连忙转圜,说道:“今日是英国公寿辰,此事改日再谈。殿下,臣与魏国公府组建了一直蹴鞠队,在京城虽然不敢自居第一,但也在
第五十五章 希望
在张辅的寿宴上提醒众人,是朱瞻基早就考虑好的,因为大部分勋贵都会出现。
而因为他的出席,文官们也会派人关注这里,他这个时候说一句话,堪比在大朝会上提。
但是追债这样的事,放在大朝会上提,未免有些太过了。
如今这个时代,君子不言利啊,即使是小人,也要在辗转几番,在外面套上一层光环。
虽然人人是为了名利,但是对公可以谈利,对私谈利就显得粗鄙不堪。
直接谈钱,那是会让人看不起的。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不少人的脸色尴尬了起来。
沐昕也是欠债方之一,他现在在发展银行的借债就有三万枚银币,除了还了半年利息,本金是一分没有还。
他自认与朱瞻基关系密切,笑着问道:“殿下,这发展银行的情况,真的如此严重了吗”
朱瞻基叹道:“孤创办银行,目的是为了活跃我大明经济。但是如今亏空甚多,就如同血管里面没有了血,这人的身体还怎么能好”
沐昕笑道:“三百万亏空,相对于殿下自西洋获利两千万,不值一提吧”
朱瞻基抱拳说道:“姑父此言差异,这一码归一码,不可混为一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规矩,这是伦理。建立银行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我大明经济,让银行为所有人服务,而不是让银行成为少数人的钱袋子。
若人人如此,今后银行资金枯竭,反倒是让那些存银在银行的百姓人人自危,形成挤兑。银行信用一失,今后谁还会把银子存进银行谁还会用银行来行便利之事
内库不能没有底线地拿银子来补足亏空,如果真要如此,开办银行的大计,岂不是一场笑话”
朱瞻基口口声声为了便利,却不能明着说我皇家的银子不能任由你们侵吞,在后世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如今是家天下时代,人人把占便宜也当做天经地义。
就像朱棣挪用银行资金是天经地义,大臣们自认自己占点便宜也是天经地义。
这天底下的银子不能老朱家一家占了,他们这些功臣,同样也该占一点小头。
朱瞻基如果为了银子,向他们追债,那才是不对的。
不过朱瞻基也不是没有手段来对付他们,如果他们真的不敢还钱,他不用要债的理由,用其他理由也能对付他们。
如今的特权时代,谁家没有一些阴私之事!真敢不还钱,朱瞻基有的办法对付他们。
就以沐昕来说,他虽然因为是驸马都尉,平日比较注重形象,没有多少违法事迹。
但是沐家家大业大,也因农庄争水械斗有过人命官司,也因管家仗势欺人,强占了一貌美女子当了儿媳妇。
朱瞻基只需要借题发挥,也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不过这种盘外招一般时候还是不用为好,只要他们能老老实实还钱,在他掌权的初期,这些人还是要维护的。
帝王的权力需要稳固,需要得到体现,而他们这些人,就是帝王权力衍伸的重要途径。
朱瞻基只是一个人,他不可能三头六臂,什么东西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也不可能。
帝王的意志想要得到执行,除了建立规则,关键还有控制住人。
沐昕其实是不在乎三万两银子的,他们沐家现在控制了云南,贵州一带。那里是大明在北明山铜矿之前,最大的铜矿产地。
沐家镇守几十年,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了。
感受到朱瞻基的坚决,他沉吟了一下问道:“殿下可是有急用银子的地方”
朱瞻基点头说道:“这大军出征,兴修天下水利,修路架桥,哪里不需要银子孤欲用水泥路将大明所有的县城都连接起来,这笔耗费可不会小啊!”
众人皆是一惊……
自水泥发明的四五年来,朱棣修路的重心一直是往北方发展。目前,往西北的水泥路已经修到了哈密,往北的路已经修到了北明山。
但是在大明境内,还有大部分州府都没有通水泥路。
特别是往西南方向,水泥路只修到了湖北,湖南的大州府,再往山里,就没有水泥路了。
现在朱瞻基说要给天下的所有县城都修上水泥路,这个工程大的惊人了。
沐昕追问道:“殿下,可是也修往云南的水泥路”
“当然,不仅要修到云南,孤还欲修到勃固,修到大城去。”
勃固是指缅甸,大城是指泰国。朱瞻基这样说,就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无数的工程要开工。
虽然这些工程是由工部主导,但是这几年,不少大家族因为修路的配套服务,都赚了不少银子。
不管是给工程送沙子,石子,送粮食,还是直接参与工程建设,都能获得稳定的收益。
朱瞻基这样一说,立刻就有许多人心动了起来。
沐昕却颇为激动地说道:“若朝廷修通直达云南的水泥路,臣不仅立即归还借贷的三万银子,还愿联络西南土司,为朝廷提供更多的人手。”
沐家镇守云南,虽然获利颇丰,但是因为山高路远,获得的利益并不能带来太多的受益。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京城,普通百姓都能隔三差五地花五十文钱去看一场大戏。
但是在云南,想要看一场大戏,需要养一个戏班子,花几百两,甚至几千两银子。
在京城,吃一份一两银子的席面,到了云南,花几十两银子都置办不起来。
金银再多,不能转化为实际的好处,这就代表了沐家实际得到的好处并不多。
但是如果道路全部修通,在云南也能享受到京城的一切,那么哪怕实际利益比现在小一点,也是划算的。
沐昕的话引起了许多人的撇嘴,你到时的了好处,爽快地答应了还钱,还做了好人。
但是却让其他人的处境更尴尬了,一些用银子做生意的还好说,总归是能抽出银子来。
但是一些纨绔子弟,本来就没有想过还银子,把这些银子已经消费了,现在让他们还钱,那可要伤筋动骨了。
张府的管家悄悄地走了进来,在张辅的耳边低声说了几句。张辅笑着说道:“时辰已经不早了,诸位请入席吧……殿下,里间请。”
朱瞻基的目的已经达到,爽快地起身,率先进了西花园。
那里已经搭起了一个戏台,众人可以边吃饭,边看戏。
众人随在他们的身后,各自的心里心思万千。
山东。青州府。
褚松这一个月来,一直随着林三和唐赛儿夫妇一起,转遍了小半个山东。
最南抵达了临沂,最东到了即墨,莱阳,最北到了河北的沧州,最西到了菏泽。
在这一个月的过程中,褚松也算是深刻了解到了白莲教在民间根深蒂固的影响。
表面上,虽然白莲教并没有森严的教规,也没有太大的约束力,不属于那种凝聚的反动势力。
正因为这种松泛的教规,为普通百姓着想的教义,让白莲教在民间屡禁不绝。
但是实际上,白莲教教派众多,各派内部实行家长制统治,尊卑有序,等级森严。
他们首领的成分十分复杂,对明廷的态度也很不一致。有的借兴教欺骗信徒,聚敛钱财;有的凭撰写经卷攀附上层,取悦朝廷;有的在宫廷太监、官僚豪门中发展信徒;有的则与下层群众反对官府的斗争相结合,发动武装起义。
林三原本就是白莲教一个分支的教子,属于上层人物。
在与唐赛儿结婚以后,借助唐家的地方影响力,他更是利用各种手段,将武艺高强,豪气仗义的唐赛儿捧为圣母,这让他们在白莲教中势力大涨。
也许是因为殿下许诺的好处太大,也许是能够封爵,开疆拓土给了林三更多的期望。
所以他现在孤注一掷,根本不怕泄露自己的秘密,只为了拿出更大的筹码,来从朝廷获得更多的支持。
根据褚松的统计,他们直系的势力虽然不大,青壮也就只有数百人,但是能够影响的范围却大的惊人。
光是他们自己,就能蛊惑最低两千人的队伍。
而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各处的山贼,民间结社的其他分支,能轻易拉出一支上万人的队伍。
这些还只是褚松看到的。
许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有朝廷,遇到事情也不会向官府求公道,而是依靠他们这种民间势力寻求公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