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你的目光不该只放在中连岛那狭小的海岛,也不该只放在东瀛,或者北地,孤要你将目光放的更远,向东方望去,那里还有一片远比大明大上数倍的大陆,等着我大明去占据。”
易信拜伏了下去,大声道:“臣四月北风停下,就亲自率队前往东洲,这一次,不将东洲探个清楚,臣誓死不还。”
朱瞻基这才暗暗点了点头说道:“你去寻候显吧。这次东洲探险,将以候显为首。第二舰队抽调一万五千士卒,另有南疆抽调一万士卒,孤这次要你们将孤所有想要的东西都给孤带回来。”
易信楞了一下,他没有想到这次要探险的规模如此之大,这简直都跟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的规制一样大了。
来不及细想,他就叩首道:“臣遵旨。”
阿拉斯加的金矿,美洲的银矿和金矿,现在都不是朱瞻基想要的。朱瞻基想要的是玉米,是土豆,是南美的橡胶树。
粮食危机现在并没有爆发,但是现在全凭人力耕种,一个人最多不过能折腾十几亩地。
粮食越高产,工作效率也就才越高。
更重要的就是橡胶树,如今蒸汽机已经发明了出来,机械的发展也越来越复杂,橡胶已经成为了目前制约大明工业发展的瓶颈。
现在大明的马车都还是木制车轮,因为没有橡胶的缓冲,车轮极易损坏,而且载货量突破不了四千斤。
但是如果有了橡胶,制作出来轮胎,用钢铁来做轮毂,载货量能轻易地突破万斤,甚至十万斤。
后世的卡车能轻易载重五十吨,甚至超载七八十吨,虽然现在的技术不可能制造出耐磨轮胎,但是五吨还是轻而易举的。
在二十世纪,轮胎被广泛应用的时候,就能轻易承重五吨以上。
有了橡胶,将蒸汽机安装在汽车之上,能轻易地将大明边疆的距离拉近,对稳固大明的国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起来吧……”朱瞻基扫了一眼易信,这才又望向了孟瑛,温声问道:“宗壁可有扬帆四海之心”
孟瑛是孟子之后,他跟其父孟善都是大明树立的典型。
他们父子虽然也曾经上了战场,并且表现不错,但是将他们养在京城,比让他们在外征战更有意义。
所以孟瑛今年虽然才三十八岁,但是只是被朱瞻基安排了一个显赫的副职“养老”。
听到朱瞻基这样问他,他虽然是武将,却长揖说道:“臣更愿随陛下西征,望殿下恩准。”
朱瞻基摇头说道:“大明武将如云,不缺宗壁你一人。既然皇祖没有点你随军,孤也不好自作主张。不过今年运往南洲的补给,也快要启程了,若你有意,我可命你为帅,前往南洲换防。”
其实不仅仅是南洲,就连西洋的军队换防,今年也应派出了。
朱瞻基回来因为在苏伊士的耽搁,就用了一年多,去又要一年,这一来一回就是两年多,等派去的舰队到了欧洲,那里的士兵已经驻扎了三年多了。
但是因为今年为了西征,如今将海军大部分闲余船只都征用了。而大明海域不能少了海防,还有跟南洋,东瀛的贸易不能停。
更重要的是,朱瞻基目前手里没有闲余兵力,所以只能让欧洲驻守的士兵多守一年,他这边训练出一批士兵,明年春节后,就出发到欧洲去。
朱瞻基也不怕他们会有被抛弃的感觉,因为朱棣西征带去的海军,会及时前往苏伊士,将这个消息传递过去。
大明绝对不是没有士兵,但是那些地方卫所的士兵,的确不敢信任。用他们这些士兵,还不如用新兵。
但是这些地方卫所的士兵也不是毫无作用,他们种地,修工程都是一把好手,用他们去开发南洲,绝对是人尽其才。
孟瑛沉吟了一会儿,才回道:“臣愿前往南洲。”
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人,都不愿意像被养猪一样养着。
去南洲虽然不是那种建功立业,但是能出海见识一番海外风情,也能在未来的皇上这里落下一个好印象,孟瑛还是很快做出了选择。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山东案件的汇报,明日早朝后你来见我。好生休息几日,就前往宁波。余先那边已经安排好了前往南洲的补给,就到了宁波,就可以直接出发。”
他再次转向了依旧战战兢兢的易信,说道:“明日早朝后你与候显联名给孤递奏封,我会让司礼监安排你们觐见,今天晚上把东洲的资料好好记上一记,不要孤明日问起来,你一问三不知。去吧……”
两人战战兢兢地出了东华门,这才感到后背都被冷汗洇湿,被凉风一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孟瑛得了易信的好处,安慰说道:“殿下威严甚至要超过陛下,面对陛下,我也没有感受到如此压力!”
易信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也怪我咎由自取,这几年,的确是只顾得在中连岛给自己建房子了。如今殿下既然有命,自当勇往直前。”
从这样的依据对话,也能看出两个人并不是一路人。
易信是凭借战功,一步步从小兵晋升上来。但是孟瑛虽然号称儒将,更多是沾了家世的光。
要说战绩,他父亲孟善都比他要强得多,在保定面对南军死战不退,获得了保定候的爵位。
两个人家世不同,境遇不同,纵然两人都是海军高级将领,但是差异甚大。
更别说,孟瑛这次前前后后,从他手中弄来了近万两银子。
包括今日孟瑛陪他一起“偶遇”朱瞻基,都是花了银子的。
他们从山东出发,本来昨日就应抵达应天府,但是听说陛下今日出征,特意在城外等到陛下走了,才进城来寻朱瞻基。
谁知道朱瞻基去了温泉别院,他们才在朝阳门这里“偶遇”。
易信一抱拳,说道:“保定候,殿下有命,不敢怠慢,我现在就立刻去寻了候显,问清楚安排,再做计较。你我二人一同进京,本应聚上一聚,只能看明日了。”
孟瑛笑道:“好说,好说,若明日有暇,我在府中摆宴,为易兄洗尘。”
易信楞了一下就明白过来,这孟瑛虽然挂了一个第一舰队副都督职衔,却从来没有出海过。他现在既然要前往南洲,怕不是要跟自己学一番海军的行军布阵。
不过他毕竟位高权重,名声显赫,所以易信也没有拒绝,抱拳道:“待明日见过殿下,定当过府一叙。”
两人沿着夹道来到了承天门外,就此分开。孟瑛回府,而候显就住在皇宫外的长安坊,易信立即登门递上了拜帖。
候显与大明朝同龄,今年已五十三岁。
他原是藏人,沐英、蓝玉征讨洮州时作为俘虏被阉割成为宦官,后被赐给燕王府。
永乐元年四月,侯显受朱棣委派,以司礼监少监的身份率领临潭藏族昝土司的人马,深入卫藏。永乐四年,他将哈立麻等一批宗教首领顺利地请到南京,接受了新王朝的官职、封号。
初次出使,圆满成功,使成祖朱棣大悦,将他从少监擢升为太监。
后来,他又随着郑和两次下西洋。但是永乐十年,侯显单独前往尼八剌、地涌塔两国,册封两国国王为大明属
第五十九章 一场婚礼
长安斜大街,海军总部。
因为都督刘江出征,原本的海军总监郑和,虽然依旧不属于武将序列,但是也开始承担起海军总部的行政工作。
郑和在大明声名显赫,他接任海军的工作,虽然有一些人背后冒酸水,但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指责朱瞻基用人有误。
而郑和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许多事务的处理上,他比刘江其实要更出色。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那些骄兵悍将一个个就臣服在他的魅力之下。
“杨道,你可知道此去东洲,风急浪险远超前往西洲,仍然愿主动前往”
“是!”
“但是这次选拔,主要是多子家族优先,你杨家目前仅有你一子,并不符合条件。”
杨道抱拳坚定说道:“道这一辈虽然只剩一人,但是道有两侄儿,两侄女,家族并无断嗣之忧,望总监成全。”
郑和虽然常年在外,但是对京城的情况并非陌生,他自然知道杨道此举是何用意。
杨士奇随着跟太子的边缘化,杨家目前已经有些没落。杨道身为杨家第二代唯一的成丁,自然想要为家族谋划。
留在京城虽然平安无事,但是也没有立功的机会,想要出头,就要拿命来博。
郑和叹了口气道:“解家可否知道你的心意”
出海的三年,他跟解缙关系莫逆,也格外欣赏解祯期的才情。
杨道刚与解家小姐定亲,如今却要远行,生死未卜,也不知道解家是个什么态度。
杨道犹豫了一下,沉稳说道:“解家那边我会跟他们好生分说。”
郑和点了点头说道:“这样吧,你若得到解纶的同意,我也就把你安排进去。”
虽然当着郑和,杨道表现的很为坚定,但是他的内心却不像表面这么平静。
解缙如今入了内阁,作为帝师,解家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杨家却是没落,杨道与解家霞姐结亲,还有点高攀。
但是解家小姐知书达理,娇美动人,杨道却不愿因为怕人说就放弃。
如果要去东洲,这一走又是最少两三年,也不知道解家是个什么态度。
怀着复杂的心思,他回到了杨府。如今杨士奇随太子去了别院,杨家一家老小寓居京城,家里就他一个男丁。
上有祖母,母亲,下有嫂子,侄儿,侄女。他要是出海,也确实有些不放心。
他回到家中,立刻引起了老祖母的关注。“道儿,今日并无休沐,为何此时便已归家。
在江西老家,父亲喜欢聪明的杨稷,但是祖母更喜欢老实的杨道。
杨道也知道祖母不易,两度改嫁,才带大了父亲,待祖母甚是孝顺。
在这个家里,母亲是个不当事的,一辈子不敢有半点自己的意见。他想要出海,就必须征得祖母的同意。
只要祖母答应了,就连父亲也不敢违逆祖母。
“阿嬷……”杨道扶着她的手臂,请她坐下,自己蹲在了她的面前,欲言又止。
侯氏自小养大了杨道,怎不知这个模样就是有事相求。她忍不住笑道:“你这个小猴子,有什么事求阿嬷”
“太孙殿下发布命令,在海军征召士卒,前往东洲。孙儿想要前往,却舍不得阿嬷。”
侯氏看着杨道的眼睛,枯瘦的手轻抚上他的脸,悠悠地叹了口气说道:“当初你父在你这个年纪,也离开家门前往武昌求学。阿嬷从来不曾劝阻,还为他收拾行囊。
当初我一人一家,与你父相依为命,都能让他轻松地离开家。如今有你父母,有你嫂子,致同他们作伴,我又怎会阻拦于你。
好男儿志在四方,为家族延续发展,自当披荆斩棘。岂有贪恋安逸,留在家中,跟一帮女眷消磨时日的道理!”
杨道像小时候一样,将下巴垫在祖母的膝盖上,轻声说道:“孙儿并不贪恋富贵,安逸,只是舍不得祖母。”
侯氏今年已经七十四,这在这个时代,绝对算得上人瑞。
不过因为年轻时候经历的风雨多,却也没有受过什么罪,到现在依旧身体,精神都很好。
摸着杨道的脸,她却忍不住情动了起来,红了眼眶。“道儿且安心去吧,阿嬷还撑得住,在京城等你回来。”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谁也不敢保证杨道这次出门,还能回来见到祖母。
杨道不是无情之人,这生离死别乃人间大悲,纵使他踌躇万千,这一刻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快收起你的金豆子,阿嬷年纪大了,眼窝子浅,你一个大男人,不可做小儿女状。你还是好好想想,该如何跟解家说。”
旁边的杨母虽然舍不得这个儿子出门三年,刚回来三月,就又要出门,但还是擦了擦眼睛说:“我去给你备下四色礼,你去解家听听他们的意见。”
不一会儿,杨母就用一个竹篮提着两包点心,一包茶,一包糖,还有一包红纸包起来的肉条,将竹篮递到了杨道的手中。
解家与杨家就在一条街上,距离并不远,杨道提着竹篮,敲响了解家的大门。
他是解家的姑爷,虽然还没有成亲,但是也不算外人了。
门房笑着把他迎进了房内,说道:“老爷还在国子监没有在家,不过大公子在家苦读。”
杨道将竹篮递给了他笑道:“我就是来寻舅兄,些许薄礼,请转交给伯母。”
门房笑眯眯地提着篮子人一个小丫鬟送到后宅,也不去管杨道,杨道直接来到东厢房的门口,敲了敲敞开的门。
解祯期蹲在地上,正在整理一叠文稿,看见谁杨道,眉开眼笑道:“怎地这个时候过来了唉……不用你帮忙,这些文稿只有我自己才能分清楚,你帮忙也只是越帮越忙。随便坐,菩提,去提一个热水壶来。”
杨道直起了身子,想着解祯期长揖到底,轻声说道:“道今日是想跟祯期兄请罪……”
小丫鬟提着篮子来到了后宅,将东西交给了欧阳婉。
欧阳婉看着这些东西,忍不住笑道:“就隔了几个院子,来就来了,偏偏还有这么多虚礼。冯嫂,你去看看大小姐在干什么……”
一脱离欧阳婉的视线,小丫头就快速地跑了起来,来到了两个小姐住的院子,她就看到了大小姐正在已经长满了槐花的树下教二小姐练字。
“大小姐,姑爷来了……”
小妹解祯瑜如同大赦般地舒了一口气,嬉皮笑脸道:“姐姐不去前院看看那个黑炭头吗”
解祯芳位置大羞,白了她一眼说道:“我去看他也是天经地义,你这两百个大字,别想赖下来。”
解祯瑜撒娇道:“姐姐……”
这一声千转百回,让人听的肝颤,几个丫头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