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冯嫂这个时候也进了院子,笑着说道:“大小姐,你去前院看看。这不晌不夜的,杨千总这个时候过来,怕不是有事。”

    虽然有些害羞,但是能见到杨道的喜悦还是让她点了点头,轻移脚步,向着前院走去,不去管妹妹和小丫头们的笑话。

    东厢房内,解祯期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住,蹲在地上仰着头有些发傻。

    他这些时日天天读书读的脑袋有些傻了,一时之间没有从书里面走出来。但是他是个很聪明的人的人,很快就意识到了今日杨道是有事相商。

    对于杨道的人品,他还是比较信任的,不会做出什么有伤风化的事。而他对自己的妹妹也相当满意,应该没有悔婚的意思。

    那么今日先道歉,是为了什么

    他很快从地上站了起来,扶着杨道的手臂说道:“正路,你这突如其来的,究竟发生什么事啊”

    杨道一脸诚恳地说道:“能与祯期兄成为姻亲,是道之福分,但是为家族计,道不愿在京城悠闲度日,想要随舰队前往东洲。”

    出了一趟海,解祯期对民间传的一些妄谬之言论就一点也不信了。

    大海虽然险恶,但是大明舰队船坚炮利,如今又有定位之能,所以只要避开台风,就没有太大问题。

    关键还是各地的瘴气,不过如今太医院也研发出了各种治疗瘴气的药物。

    去了一趟西洲,欧罗巴,大明近十万人,因为瘴气死亡人数还不到千人,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虽然不认为出海就一定危险,但是杨道跟妹妹刚刚结亲,两家还在商议婚期,这一走,婚事就要耽搁了下来。

    妹妹已经十七岁了,再等两三年,都成老姑娘了。

    他脸色有些不愉,问道:“如今杨家就你一子,你应该能不用去的吧”

    杨道长揖垂首道:“此乃道主动申请。”

    解祯期明白杨家现在的境况,知道杨道身上的担子,虽然理智上支持杨道,但是感情上却无法接受。

    一个柔弱的声音从外面传了进来,轻声问道:“去东洲何时启程”

    杨道扭身一看,门口站着自己朝思墓想的美人,心中一动,长揖道:“见过……大姐。”

    他想要喊小姐,太过生疏,喊祯芳,却又嫌轻薄,所以喊了她在家中的排行。

    解祯芳向他轻轻一蹲,行了一个仕女礼,又问道:“正路既然身为海军,为朝廷前驱乃是荣耀,为何却犹豫不决”

    杨道看着她的小脸,心情激荡,说不出话来。

    解祯芳一下子明白了过来,脸色羞红低下头去。不过很快又抬起问道:“去东洲何时启程”

    “如今还在筹备,为等南风,差不多还要一个多月启程。”

    解祯芳低头说道:“正路不管去多久,我都等你归来,无须挂念于我。”

    解祯期看到两个人虽然彬彬有礼,但是一缕情思早已进了对方心中,忍不住笑了起来。“既然还有一个多月,何不如成亲之后再走,也省得你们两人相思入骨。”

    解祯芳大羞,瞪了哥哥一眼,转身就跑了回去。

    杨道却看着解祯期问道:“此言当真”

    解祯期笑道:“大妹今年已经时期,本就已经耽搁了年龄,你要是一下子出海几年,更让她成老姑娘了啊。”

    杨道这一次更为恭敬地拜了下去,说道:“请祯期兄放心,我一定好好待大妹,不让她受一点委屈。”

    解祯期哈哈笑道:“我们两家中间就隔了三户,大妹嫁过去,跟在家并无区别,难道你们家还拦着我们不让见不成”

    解祯期是家族长子,他的话最少能当一半的家。但是没有得到家长的同意,杨道并不认为这件事就如此轻易成功。

    出海的危险性虽然不大,但是并不是没有,要是他一去不归,解祯芳可就要苦一辈子了。

    虽然他很不想让心上人受这样的苦,但是只要想到能将她娶回家,就忍不住激动,一点也不想拒绝。

    欧阳婉听到了儿子做主嫁妹,心里不是很赞同,但她是一个开明的母亲,这件事还是准备问一下大妹自己的意思。

    解祯芳虽然害羞,却也坚定说道:“女儿有心跟二嫂学呢……”

    解祯芳口中的嫂子,是堂兄解桢




第六十章 新生
    朱瞻基的监国生涯开始的波澜不惊,甚至是有些平淡。

    如今的社会架构,政府是统治机构,管理机构,而不是服务机构。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按照人头缴税,但是享受不到政府带来的福利。

    不仅没有福利,反而要忍受上层人士对他们的欺负。

    每个官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要稳固整个社会架构,从来没有主动为人民服务的心思。

    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皇帝其实当的非常轻松。

    每日六点左右起来早朝,早朝每次大半个时辰,基本保持在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

    参加早朝的人除了大学士们,都是四品以上官员。

    到了早上八点左右,早朝结束,大臣们回到自己的衙门办公,而朱瞻基开始吃早餐。

    在吃早餐的时间里,司礼监和鸿胪寺会根据每个部门汇报上来的问题,进行整合。

    然后由朱瞻基选择出今天要接见的人,处理的事务。

    实际上,不是每天都有事汇报上来的,等于要拿到他面前来处理的事务少之又少。

    相反,每天接见的人却络绎不绝,朱瞻基要是不尽兴甄选,每一天的时间都用来接见人都不够。

    但是,有两类人是必须要见的。

    一类是被外派到各地进行巡按的官员,负责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案件的官员。

    另一类就是官员升迁或者贬谛,这种人事大权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轻易放手的。

    吏部为什么一直排在六部之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如果皇帝连官员的任命,手底下是什么人都不知道,那这个皇帝也快当到头了。

    吃过了早饭,也就到了上午处理朝政的时间,也就是午朝。

    午朝基本都是在武英殿或者是谨身殿举行,这要看接见的外臣多不多。

    多的时候就在武英殿,那里位于皇宫的西南角,地势开阔不管进出都方便。

    接见人少的时候,就在谨身殿。谨身殿是三大殿最北的一处,邻近后宫,基本上只有内阁成员和三品以上的官员,还有伯爵以上勋贵才能进出谨身殿。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举行经筵的时候。

    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也是皇帝和未来皇帝接受统治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经筵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堂官充任或兼任,从宋代开始,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在朱瞻基的印象里,明朝是最重视经筵的朝代,不过那是历史上的朱瞻基死了之后的事情。

    当时文官掌权,皇帝幼小,自然任由文官摆布。

    但是在这个时期之前,不管是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罢,一个月最多举行三场经筵。在朱棣时期,就是每月逢三开讲。

    初三,十三,二十三,这三天的上午是不处理朝政的,而是皇帝和太子,太孙一起听课。

    讲官们往往是从四书五经中截取一段段的话进行讲古,除了讲故事,最主要的就是根据历史上的事件进行总结。

    这种总结就是所谓的经验,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就知道应该怎么做。

    有用吗

    不能说无用,但是绝不是文官们吹捧的那么有用。

    因为历史在发展,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复杂的形成条件或者是偶然性。

    根据历史总结经验可以,但是要根据历史上的问题来进行问题处理,那就是刻舟求剑。

    朱瞻基之所以不被文臣们喜欢,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喜欢经筵,而且在参加经筵的时候,经常把文臣们抵的无话可说。

    讲经释义朱瞻基不行,但是讲歪道理,他的嘴巴还是很厉害的。

    文臣们僵化的思维,不能对古人进行怀疑的限制。都能让朱瞻基挑出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让他们下不了台。

    而朱高炽是最喜欢经筵的,朱棣一个月组织三次,他恨不得一个月组织三十次。

    当然,他只是在他的詹士府举行,这也是他最受文臣推崇的地方。

    但是现在朱瞻基监国,当然不可能天天举行经筵,听一帮文臣拿着过时的东西来限制现在人的思想。

    要不是取消经筵弊大于利,他都恨不得取消经筵。

    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当然还是道理!

    儒家最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学习,变通,吸纳。

    他们能把其他百家的东西研究透彻,然后揉碎了,融入到儒家里面。

    从汉代儒家兴盛开始,不管是杂家,道家,法家的东西,全部就被儒家给吸纳了。

    他们一直限制人的思想,但是自己一直在变。

    如今的儒家,其实已经不再是儒家,而是三教合一的儒家。他们把佛教,道教的东西也全部融入了进来。

    所以,明朝以后,儒教的兴盛也就自然而然了,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有更强大的基础,形成了更稳定的基础。

    姚广孝或者的时候,一直在跟儒家作对,主要原因就是儒家将佛经里面的东西都变成了儒家的,以其之矛攻其之盾。

    虽然姚广孝位高权重,但是因为儒家的这一套符合朝廷的利益,所以他还是失败了。

    儒家学说作为教育基础是绝对合格的,但是,这是让人成熟的方法,而不是治政要术。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上学期间,必须要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但是等他工作了以后,会发现,大多数东西根本用不上。

    你如果用书本上的知识来套用到工作上,社交上,你会发展自己会被碰的头破血流。

    但是你能说书上教的错了吗

    不能!

    课本上的知识是教会人学会思维和认知,增加经验和开阔眼界,全方位地增强人的基础,提升人的潜力。

    而在社会中,工作中,需要适应的是现实,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是要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

    这些书里面都不会教你,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不同的人。

    但是在这个时代,儒家就是要把所有人变成一样,谁不服就削谁。

    而且他们还不允许在工作中脱离书本上的知识和限制,这就显得太僵硬和不可取了。

    把普通人限制在框架内,可以有效地减轻普通人的反抗之心,但是如果把皇帝也限制起来……

    这也是大明持续了两百年的皇权与文官之争的根源。

    朱高炽不知道大明最后会灭亡的那么惨,认识不到这种危害,所以他就必须远离政治。

    朱瞻基限制他的自由,不是怕他给自己添麻烦,而是怕他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死不回头。

    他其实根本没有把朱高炽放在眼里,皇帝需要一手捏着钱袋子,一手握着刀把子,他一样都没有,凭什么能成威胁

    午朝一般从早餐后到中午结束,偶尔会拖到午后,这个时候,皇帝一般会请大学士,内阁成员一同吃饭。

    到了下午,除非有大型的天灾或者是要案,基本上就不会处理朝政了。

    像朱棣就喜欢在下午射箭,习武,跟妃子们一起娱乐一下,也经常出宫去到勋贵家里做客,跟老伙计吹吹牛。

    晚上的时候,他喜欢从吃晚饭的时候就开始看戏,每天不看一出戏,他就浑身不得劲。

    朱瞻基没有看戏的爱好,但是他也要又自己的私人时间,陪陪老婆,孩子们。

    他也要有自己的社交时间,在工作之外跟一些官员建立更密切的联系。

    所以,他不会将下午的时间都用来处理公务。

    像崇祯那样,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事都要操心,分不清轻重缓急。将所有人当做npc,最终的结果只有众叛亲离。

    每个官员都不是机器人,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想要他们发挥更主动的作用,光靠命令是不够的。

    所有人都以为朱瞻基年轻气盛,独揽大权以后会立即烧几把火。

    但是朱瞻基让他们所有人都失望了,除了每天处理政务,他身在表现的比朱棣在的时候还要低调。

    当然,这是因为朱棣还没有出发,也因为以前的时候有朱棣帮他擦屁股,但是现在一切都要靠他自己了。

    他的内心当然想要改革,将一切不合理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他很清楚,每一天,他所处理的所有事务,见过的每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都会被锦衣卫和咨情司记载下来,经过整理后,第二天送到苏州去。

    这种监控不是控制,而是朱棣对朱瞻基的关心,他需要知道朱瞻基犯的错误,或者是在某些方面有没有被人欺骗,趁着自己还没有离开,能给他提醒。

    但是目前看来,朱瞻基的表现还是很让朱棣满意的,十几位顾命大臣的表现,也非常让他满意。

    三月二十四,海军后勤部将所有的物资全部装运上船,这里面不仅有朱棣西征的物资,还有最少十艘船上,装满了要运到苏伊士的物资。

1...193194195196197...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