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众人刚下酒楼,就见到一个锦衣卫总旗骑马飞奔了过来,隔着老远就喊道:“杨大人,情况有变!”
杨章德楞了一下,一边让人过去牵马,一边来到了酒楼旁边的僻静处。其他几人分散四周,不让人听了他们的话。
“发生什么事明知道都城不让驰马,竟然还敢违例。”
“大人,太子殿下又吐血了,情况危急。”
杨章德不惊反喜,问道:“发生何事不是说太子殿下已经好了吗”
待听到下属将下午之事说了清楚,杨章德立即说道:“加派人手去孔府盯着,今日之人,一个都不要让他们跑了。文三,你去我府中跟玄寂师兄说一声,我要晚点回府。赵路,你跟我一起去东安门,想必殿下很快就会有吩咐下来。”
朱瞻基比杨章德还要早一些知道别院发生的事情,听到朱高炽吐血的消息,他的心里闪过了一丝不忍。
这种不忍不是儿子对父亲的不忍,而是对他命运的不忍。
论感情,在这个父不抱子的年代里,他跟朱高炽并没有太多感情。
他前世就是一个无情之人,这辈子虽然占据了朱瞻基的身体,但是一直都在为改变大明的命运,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努力。
他会因为朱棣对他毫无保留的信任而产生感情,会因为徐皇后和张氏对他的宠爱产生感情,但是对朱高炽这个身体的父亲,他一直有一种隔阂。
父子之情,或许朱高炽有一些,但是他没有。
所以他为了权力,可以没有顾虑地对他进行幽禁。
在原本的历史中,朱高炽虽然在年轻的时候受到两个弟弟的威胁,自己的一帮文臣全部被抓进大牢,直到他登基才被放出来。
但是,因为有朱瞻基的关系,他的地位从来没有真正动摇过。
可是在这一世,朱瞻基虽然一开始替他挡住了不少攻击,却直接抽掉了他的根基,让他失去了登上皇位的可能。
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吐血了,哪怕朱瞻基对他没有什么感情,也有些不忍。
沉默了半晌,他下令说道:“召集羽林卫两卫,准备出城。另,命锦衣卫将孔乐南拿下,罪名是勾结内侍,陷害太子。王彦……”
“内臣在。”
“待我出城,封锁宫门,我不回城,不开宫门。”
“是!”
朱瞻基站起身来,又说道:“通知太子妃,太孙妃,更衣,出城。”
不管怎么说,那是自己这个身体的父亲,他知道了父亲病重,是必须要去服侍的。太子妃是正牌妻子,当然也不能不管。
皇宫建在应天府的东南角,东南都没有民居,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当皇室出宫的时候,不会影响百姓的生活,大部分百姓根本不知道朱瞻基要出宫。
只有那些时刻关注着皇宫动静的大臣们,能知道一些。
天黑了出宫,在大明极为少见,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大部分都还是夜盲症,如果没有光线,简直是什么都看不见。
这个时候出行,动静太大,光是火把,都不知道要点多少根。
而且面对危险,也来不及反应。所以到了晚上,皇宫就会紧闭城门,即便是有再大的事件,也只是通过吊篮来传信,不会开门。
但是现在朱瞻基是因为探望病重的父亲,没有人敢阻拦他。
何况温泉距离皇宫也就六十里地,修了水泥路,一个时辰就能抵达。
等朱瞻基安排好了所有环节,张氏和孙娴两人,包括朱瞻基的弟弟,妹妹们也已经准备妥当。
他们三人上了一辆马车,而十几个弟弟妹妹坐上了四辆马车。
张氏对朱高炽的身体并不担心,或者说,她已经做好了准备,不管什么样的结果都能接受。
这个丈夫本来现在就等若于无,她的希望,已经完全放在了儿子身上。
但是弟弟妹妹们一个个都惊慌失措,陷入了要是去父亲的惶恐之中,几个妹妹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朱瞻基坐上了马车,掀开窗帘,沉稳说道:“出发。”
三山门内秦淮河畔的孔府,孔乐南从别院回来之后,就一直有些心神不定。
原本他的指望都在朱高炽的身上,但是现在朱高炽形同被软禁,让他清楚认识到了自己的靠山现在是自顾不暇。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必须另辟蹊径,寻找另外的依靠。
但是,不论是过去的皇上,还是现在的监国太孙,对他们孔家都们缺少尊重。
皇上,前年刚削了他们孔家的衍圣公爵位,至今没有宽宥的意思。
而太孙这次针对山东的贪腐,更是紧盯着孔家不放。
为了一个把总的祖坟,孔家现在的名声被朝廷败坏殆尽,这还不算,孔家这些年的一些阴私,也都被朝廷宣扬的人尽皆知。
上个月的暴乱,乱民冲撞孔府,差点一把火将孔府烧完了。
但是朝廷至今不痛不痒地抓了几个主犯,并没有惩治的意思,似乎只是准备把他们流徙漠北。
而这些乱民,本来就是想到漠北去寻个出路的啊!这种惩罚等于是奖励。
只是从这件事上,孔家就能感受到如今的太孙跟以前的皇上并没有区别。
更可恨的是,因为孔谋为了拯救孔家,以身殉死。朝廷更是抓住这一点,大力宣传孔谋,落实了孔家的罪责。
孔家有良心的后辈都自杀谢罪了,你还敢说孔家没错!
面对这一环接一环的打击,孔家根本应接不暇,如今名誉扫地。
但是,孔家人还不能说孔谋做错了,因为当时生死存亡之际,没有孔谋的自我牺牲,孔府恐怕要被烧光了。
这一切,都源自于当初下注下错在了朱高炽的身上,后悔也来不及了。
不过,身为神州的唯一千年世家,孔家远比任何人认为的更能忍辱负重。
大不了逆来顺受,低调做人,只要人还活着,有祖宗的招牌在,孔家就灭不了。
再过几十年,一百年,换了皇帝,想要治理国家,统一人心,还是要用他们孔家这扇招牌。
虽然忧虑,但是孔乐南的心里并不是很担心。身为圣人后裔,不管面对谁,他都有足够的优越感。
哪怕如今的皇族,往前推三代,也不过是一个放牛郎而已。
“快宵禁了,今日就散了吧。明日我再去一趟大理寺,看看能不能为两家族人谋一个好去处。”
孔乐南的话音刚落,就听见前院那边传来一阵吵杂声,只是离的远了,有些听不真切。
京城的孔府就在夫子庙的西北,是在太祖时期赏赐给孔家的。这座庭院原本是蒙元将军府,后改为衍圣公府,占地广阔。
孔氏族人凡是在京城的,基本都是住在这里。
朱棣当初虽然削爵,但是并没有收回这些赏赐,衍圣公的招牌,依旧挂在大门口。
从山东过来的孔公权捋须说道:“这京城孔府也该好好清理一下,何至于大呼小叫,吵吵闹闹。”
话音未落,只见一个孔府分支的年轻人惊慌失措地推开了书房的大门。“不好了,锦衣卫来抄家了!”
端起茶碗,正准备喝茶的孔乐南心里一惊,茶碗掉在了地上,摔的四分五裂。
几人面面相觑,还没有反应过来,只见一位三十多岁的壮汉阔步走了进来,看着屋内的几人嘿嘿笑道:“还没有散啊,刚好省事了,全部拿下。”
一阵震耳的脚步声,从他身后出来了两队手握绣春刀的锦衣卫,很快就将钢刀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原本淡定的孔公权,方才好整以暇,像个世外高人,但是这个时候身子一软,一股尿渍顺着红木椅子就流了下来。
原本正准备去绑他的一个小旗被熏的捂住了鼻子,嫌弃地说道:“这才哪是哪儿呢,就吓尿了。真是晦气。”
孔乐南虽然只是一个五经博士,声名不显,但这是因为朱棣不肯重用孔家人。仗着孔家的声名,他在京城也算交游广阔,并不把锦衣卫放在眼里。
他一拍茶几,站起身来怒道:“杨章德,这是衍圣公府,不是你锦衣卫可以撒野的地方。”
杨章德嘿嘿一笑,不紧不慢地走到孔乐南的面前,居高临下地盯着他的眼睛看了半晌。
孔乐南色厉内荏,内心惶恐不已,但是这个时候也只能强撑着跟他对视。
他还幻想这能让杨章德知难而退,却不防杨章德抬手就是一巴掌,重重地打在孔乐南的脸上。
孔乐南哪里会想到杨章德会对他下手,只觉得脑中一震,眼冒金星,天旋地转,身子被这一巴掌抽的一转,重重摔倒在地上。
他的手恰好落在刚才碎裂的茶碗瓷片上,又是一疼,完全失去了反应能力。
坐在孔乐南身边的孔乐建也是在京城负责孔府联络的,他的手臂被扭在身后,但是这个时候犟着冲杨章德叫道:“杨大人,何至于此!做人留一线,以后好见面。”
杨章德手一伸,一个千户立即将手中的明黄圣旨递到他的手中。杨章德打开圣旨,念道:“兹有山东曲阜孔氏乐南,身居国子监五经博士,不思报国,却勾结内侍,陷害太子。着锦衣卫将孔府上下拿下,清查缘由。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孔乐南原本觉得脑袋沉重,牙齿松动,还欲再去瞪那杨章德,但是听到他口中念出的话,立即吓的魂飞魄散。“这是诬蔑,这是冤枉的啊!”
“冤枉不冤枉,先跟我到刑部大牢走一遭。别以为你们在京城的行动就没人知道,只不过你们这些小角色,老子懒得搭理罢了。全部给我绑起来,只有十岁以下,六十岁以上,可免捆缚。”
孔乐建大惊失色道:“杨大人明鉴,我孔府一门,数千年来俱为华夏正宗,怎会陷害太子啊!”
杨章德不屑地一挥手道:“你一个小小的九品舍人,还能代表华夏正宗真是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孔乐建再也受不了这种眼神,扯着嗓子喊道:“我乃圣人之后……”
杨章德本欲转身出去,闻言又扭头说道:“我杨姓源自周王,乃是周王之后,也不见卖弄。祖宗是祖宗,后代是后代,你连这点都分不清楚,枉为人!”
 
第六十三章 出海
三月的最后一日,应天府最轰动的话题。从皇上御驾亲征,一下子就转到了孔府六十七人全部被抓进內监大牢的事情上来。
孔家是谁即便是不识字的老农,不知道他们是大明唯一的千年世家,也听说过孔夫子。
虽然这个世家在官场上面并没有多少势力,但是能流传千年,已经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了。
而在朝中,这件事引起的轰动更是远远大于民间。这日一大早,就有大臣和监生想要到承天门跪拜,想要请殿下释放孔家人。
不过,因为朱瞻基并不在应天府,而且这件事因为孔家人一股脑被抓走,没人牵头,才没有实施。
等到了中午时分,孔府被抓的缘由就被锦衣卫宣扬了出来。听说太子殿下又吐血,而且就是孔家人引起的,那些想要替孔家说话的大臣们一个个就偃旗息鼓了。
开玩笑,他们这些大臣什么事都能掺和,唯有皇家事务不能掺和啊!
也难怪孔家人不是被关进刑部或者大理寺,被关进了內监监狱,因为这是直接惹上了皇家啊!
蹇义这些天因为孔家的案子,被人烦不胜烦,心里厌倦。但是昨夜孔府的人被抓了个干净,他的心却变的空荡荡的了。
从他学认字的第一天开始,就在孔夫子的像前参拜,他能眼睁睁地看着孔夫子的后人被抓个干净吗
不能!
昨夜里解缙的来访,更是让他坚定了这个决心。
看朱瞻基的动作,他很清楚朱瞻基这是在软刀子杀人,温水煮青蛙。
从山东粮食案件,孔家被牵连进来,如今孔家大江南北的粮铺全部被查封,数十万石的粮食被充公。
借着马德钟的案子,殿下直接揭开了孔府蒙在身上的锦衣,露出了他们肮脏的躯体。
先从名声上将孔家完全抹黑,没有了名声,孔家就什么都没有了。
户部清查山东田地,这又是在挖孔家的根脚,他们这几百年来强取豪夺,成为山东最大的地主。
没人调查的时候干干净净,但是真的查起来,绝对不会那么干净。
而孔乐南也是个蠢货,看不清这背后的危机,还在为两家分支的流徙奔波,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不管怎么样,要给他们保留三分元气,不能让年轻的殿下,直接将孔家铲除。
孔家都铲除了,儒家还能没事吗
孔家是不干净,但是不能因为孔家不干净,殿下就直接挖了儒家的根基。
这件事也只有蹇义能帮得上忙,因为如今的大明朝堂,只有他的权力没有受到限制。
从正月十六,大明议事法则正式实施,这两个多月来,所有的大臣们都已经完全明白了这套议事法则背后的意义所在。
的确,这套议事法则的实施,让所有人手里的权力大增。
原本,各部的事务几乎都要经过廷议才能通过,但是现在,大部分事务的处置都被分发到各部,其他人没有了插手的权力。
但是这种放权,是牺牲了廷议的公信权力,其他人都没有任何损失,包括皇上。
特别是财政放权,各部都能按月领到比以前更多的办公经费,许多事务,其他人不知道,事情就已经办了。
当权力被下放到各部的手里,想要让他们再拿出来,就不可能了。
现在唯有身为议长的蹇义,还有资格干涉各部的事务,但是他一个人,又能有多少精力
各部基本都不把一些事务拿出来廷议了,他就是干涉,又能干涉多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