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其次,这次郑亨率军出征,如今正在漠北联络瓦剌,鞑靼各部落,他们每个部落都要派兵出征。待他们的兵力被抽调一空,宣府一带的防守压力自然减轻。
另,兵部虽然掌握调兵权,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议,此事当以武将意见为主。你们在朝堂中不了解具体情况,就以文官之身作出调兵决议,过于冒失,下不为例。”
文官们面面相觑,以张辅为首的武将才明白过来,他立即拜道:“殿下英明,这件事实该五军都督府作出决议,由兵部执行。”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另,给固原卫下令,着其众将率兵救援灾民,维持治安。”
如今这个时代,遇到天灾能动用当地的兵力已经是一件很夸张的事情,至于从外地调兵救援,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如今的军户被限制了身份,他们将当兵当做职业,只是为了谋生。
地方卫所吏治混乱,只在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要让他们冒着危险救人,除非是本乡人。
他们可不是什么人民子弟兵,有着为人民服务高尚情操。
本地人救本地人都还要有好处,从外地调兵却救灾,恐怕去了还会抢劫受灾的老百姓。
所以朱瞻基根本没有考虑让军队去救人,只能安排运送物资过去赈灾。
张辅立即应诺了下来,与右军都督府的右都督吴克忠两人望了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
这次出征,以中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兵力为主,两府都督大多随军出征。
吴克忠这个右军都督府右都督,目前是右军在京城的最大将领。而他也将在入秋之后,会返回凉州驻地,为明年北路军正式出征做准备。
吴克忠是已故恭顺伯吴允诚的长子,吴允诚是蒙元人最早归附大明的蒙元贵族。
他投靠大明以后,忠心耿耿,成为大明征服西北的急先锋。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各族,各部落纷纷向大明投诚,不服的人也被他一一剿灭。
吴允诚也因此从指挥佥事一路升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掌管西北军政。
永乐十五年,吴允诚在凉州病故,吴克忠子承父勋,就连职司,也仅仅是从左都督降为右都督,依旧驻守凉州。
凉州又名雍州,是后世的武威。在隋唐时期,就是西北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吴克忠家族一系都忠心耿耿,骁勇善战,更因蒙元人的身份被西北各族认同,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世家。
不过,他也因自己蒙元人的身份表现的非常低调。如今虽然在京城,却很少参与政事,即便出席大朝会,也很少发表意见,更不与人争执。
其他大臣知道他的秉性,也不会无故挑衅他,总之他在朝中就是一个透明人。
朱瞻基看到了他跟张辅之间无声的交流,开口问道:“吴爱卿,凉州乃是军事要镇,如今更是扼守西北军事要道,如今可有困难”
吴克忠这个耿直的蒙元汉子听见朱瞻基的询问,站了出来躬身说道:“殿下,如今大批粮草运抵嘉峪关,臣的属地也因此受益不少,如今粮草充足,并无所求。”
这幸亏是个蒙元汉子,要是一般的将领,这一会儿怕是想着法的多弄点好处。
大明在早期的时候,之所以喜欢用降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如此。
汉人的将领,要爵位,要好处,还想家族兴旺。
但是不管是吐蕃,蒙元,女真人,他们的要求都很低,只要有口饭吃,他们就能给大明卖命。
现在只有民族概念,没有国家意识,他们这些人为了活下去,杀起同族来,比谁都狠。
但是作为蒙元降将的招牌,朱瞻基当然知道他们这个招牌的重要性。他开口说道:“爱卿高风亮节,孤却不会愧对你们。孤闻听西北如今绿教传教兴旺,压制的藏传佛教只能退往漠北。孤为你凉州拨金两千两,在京城重塑金身,运抵西北,作为传教之器。”
这些年,因为大明的经济掠夺,西北各地严重缺金。藏传佛教也好,绿教也罢,都喜欢用金器来彰显实力。
但是通过贸易,大明将他们的黄金都变成了香料,丝绸换了过来。
绿教
第六十五章 激动
索菲亚嫁到了彭城伯府,卡尔索利一家不仅没有不习惯,反而因为家里多了一个东瀛侍女,生活过的更加舒坦起来。
这个东瀛侍女是彭城伯府赠送给卡尔索利一家的,她已经在大明待了三年,不仅会一口流利的大明官话,还熟悉应天府的各种市场,精通厨艺。
索菲亚虽然努力在适应大明,但是在各种生活技能方面,比起这个东瀛侍女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所以,卡尔索利和两个儿子,迅速就从失去索菲亚的失落中走了出来,反而更加庆幸索菲亚的出嫁,让他们更快享受到了真正的大明美食。
这也让出嫁的索菲亚颇为失落,她一直以为,自己是这个家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呢。
看到三个没心没肺的家伙过的开心,她忍不住恨恨地用刚学会的大明俚语啐了一口:“三个没良心的。”
因为张武与索菲亚的婚事是皇室做主,有太子妃在背后撑腰,前后两任彭城伯夫人对索菲亚就少了几分挑剔。
索菲亚身为长女,本就性格温和,体贴他人,又对如今的生活充满希望,很积极地融入大明。
虽然张武的奶奶和母亲一开始有几分不愿,觉得自己的孙子娶个异族女子太掉价,但是见到索菲亚与普通大明女子不一样的爽朗,逐渐也喜欢起来。
张武虽然算是一个好孩子,但是这个时代他这种富家子弟当然不会有多专情。
在索菲亚之前,他也不是没有浪荡过,经历过不少女人。但是索菲亚给他了不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才让他真正体会到了男女之间的美妙。
成亲以来,两人蜜里调油,别提多让人羡慕了。
女儿过的好,两个儿子也在积极学习大明文化,卡尔索利的精力自然就全部放在了工作上。
除了体育馆的工地,他如今最喜欢的就是前往大明一些比较大的建筑去学习和游览。
在刚到大明的时候,他对大明的建筑是有些看不上眼的,觉得大部分建筑都低矮,破旧。
但是当他看见的越多,也越能感受到大明的建筑风格的美感。
那巍峨的城墙,能容纳成千上万人的瓮城,钟鼓楼,阅江楼,还有那一进应天府就能看见的报恩寺塔。
在罗马的时候,卡尔索利研究过罗马不少宏伟的建筑,包括比萨斜塔。
报恩寺塔比比萨斜塔更高,更大,远比比萨斜塔更加宏伟。
虽然报恩寺塔还没有修建成功,但是主体结构已经全部修好。卡尔索利最近一直在这里研究。
他从吴中那里要过来了图纸,细心研究东方式的承力结构设计。
要不是走不开身,他很想去一趟景德镇。那些被烧制出来的精美琉璃,每一件都是那么的漂亮和迷人,每一件在他看来都价值连城。
每一件琉璃构件的颜色和构图都不相同,有人物,有花草,栩栩如生。
但是,这些竟然在工部的官员严重是不合格出品,为了防止专为皇家烧制的琉璃流传出去,所有不合格的琉璃构件竟然全部砸碎。
这让卡尔索利心疼无比,这要是在欧洲,随便一件都能换一座古堡啊!
不过这也让他看到了大明的富足,这才是一个真正强大帝国的底蕴。
除了这些琉璃,更让卡尔索利震惊的是这座琉璃宝塔的窗户全部采用海中的巨型蚌壳打磨而成,这座半透明的蚌壳不仅能够透光,还能挡风。
整座高塔九层八面,一共七十二个角,再加上塔顶的两千两黄金铸造的空心金珠的塔楼尖顶有四个角,一共七十六个角。
每个叫挂两个红铜制作的风铃,一共是152个风铃。
塔身有七十二面,每面有两个透明窗户,就一共是144个窗户,每个窗户里面有一盏油灯,就是一百四十四个防风油灯。
琉璃塔上每盏油灯每夜所需的灯油为六两四钱,整个琉璃塔每月所耗用的灯油总量为1530斤。
另外,需要一百个僧人负责维护整座高塔,每个人都训练有素。
虽然因为琉璃构件一直没有达到要求,目前距离完工还遥遥无期。
但是今年的元宵节,这座宝塔就点亮过了一次灯,当时吸引到整个应天府的人都在观看。
长夜深沉,佛灯永明。在皎洁的月光下,每一个人都仿佛看到了天上的仙境。
在卡尔索利看来,即便是天堂恐怕也没有这样的美景。
这一日,塔内的琉璃护栏装到了二层,他就又跑了过来,想要看到完整的场景。
一层的内墙,是一整幅完整的神化故事,虽然他不了解东方的历史,但是通过一幅幅不同的场景,就能领略一个完整的神化故事。
一片片精美的琉璃拼接起来,能够形成一幅几十个场景,上百个人物的大型故事,这远比他们罗马只是用油画来展现,更加复杂和完美。
二层据说是一个佛经故事,他还看不懂中文,也不知道佛经里面的故事。但是他认为,自己通过完整的画面,阅读下来这个故事。
但是等他来到了报恩寺,却发现这里已经被护卫封锁了起来。一问才知,太孙殿下今日来了兴致,过来游览,他就准备回返,改日再来。
这时,刘万骑马过来,在寺庙门口下马,刚好看见准备回返的卡尔索利。
“老卡,这是要去哪里”
卡尔索利已经习惯了大明人叫他老卡,闻言笑道:“见过刘少监,听说二层今日完工,本欲过来看看,不过殿下在,就有些不方便了,我改日再来。”
刘万却说道:“昨日殿下还提到了你……,既然已经来了,你就随我进去,我跟殿下说一声,要是有时间见你,我就喊你上去。”
卡尔索利现在属于是高收入群体,原本他来大明,一个月的薪水就是一枚金币,这相当于十枚银币,比一般的县令还要高的多。
但是县令也好,官员们也罢,他们从考上举人开始,在乎的就不是俸禄了。
一旦中举,就不再服役,不再纳税,乡亲四邻无不以田地赠送,甚至是直接阖家投靠。
光靠这些土地,就能维持富裕生活。
而且官员的俸禄也不仅仅是银子,还有粮食,布匹,食盐等免费发放。所以论家底,卡尔索利还远比不上一般的官员。
但是,他现在是竞技场的总设计师,除了原本的俸禄,在工部,他也被挂上了名号,虽然还不是工部的正式官员,但是也享受工部正六品主事的待遇。
工部这些年因为手握专利,水泥,轴承,还有马车等一些新技术的赚钱门路,早就富得流油。
正六品主事,按照朝廷法度,每月俸禄银钱粮加起来差不多是十枚银币。
但是工部富裕了,不能在俸禄上补贴工部官员,他们就会发福利。
卡尔索利现在是双俸禄,另外福利多多,但是毕竟才来大明四个月,工作不到三个月,现在还买不起马。
他平日出行都是租马车,或者干脆就是步行。来聚宝门外的报恩寺,花了他小半个时辰,也不想白跑一趟,就随刘万一起进了寺院。
进了寺庙的内院,卡尔索利还发现了几个工部的熟人,他们级别太低,没有随太孙殿下一起上楼的荣幸,这个时候,眼睛一个个都盯着外墙还是光秃秃的宝塔。
看见卡尔索利,他们也都是微微点了点头,以示打招呼,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来大明已经快四个月了,在卡尔索利看来,东西方最大的差别就是整个体制的不同。
西方以血统论,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限和下限。
但是大明不同,这里不完全是以血统论,更多的是以能力论。
只要有能力,一个平民也能成为最大的贵族,成为这个国家最顶级的大臣。
而且他通过历史学习也知道了,如今的大明建国也才五十二年,开创这个帝国的皇帝陛下,最开始只是一个没有恒产的放牛郎。
这在欧洲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一个平民不要说成为君王,就连成为高级将军都是不可能的。
一个普通的士兵,能成为低级军官已经是上限,能成为低级没有土地的骑士已经是上限。
至于平民,最高只能担任一个村子的民政官,或许在年老的时候,能混成一个勋爵。
想要改变家族的命运,是需要好几代人不屑的努力,才有可能改变的。
西方的制度看似上级对下级的约束力更小,但是其实更严苛。大明看似上位者可以对下层人士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很快出头。
他喜欢大明的自由,但是同时恐惧这里的森严,因为这一切都需要他来重新适应。
在罗马,即使教皇驾临的时候,迎接仪式之后,所有人都能自由活动,交谈。
但是在大明,即使那位太孙殿下不在眼前,也没有一个人敢随意说话,生怕失态。
刘万进了宝塔,看到宝塔内部的精美瓷器,脚步忍不住就放轻了不少。
上楼梯的时候,他忍不住用手摸了一下琉璃拼接的栏杆,感受着手指下面的滑腻。
这里简直太美了,进来之后,眼睛都根本不够看了。
二楼的楼梯口,杨章德看到刘万上来,轻轻点了点头,又站直了身体。
在他的身边,还有几位内侍和护卫,包括工部的几位尚书和侍郎,都小心翼翼地靠墙而站,不敢挡住了朱瞻基观看的视线。
这里的地面,墙壁,房顶,都是用烧制出来带图案的琉璃拼接而成的。少则四块,多则十六块琉璃构建,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而每个不同地方的画面,按照顺序,排列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每一块琉璃的色泽,图案,包括线条,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也是烧制艰难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