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父王说的对,考经论文本来就没用。”

    朱高炽和孔彦缙一下子都露出惊诧的表情,就连还跪在那里的严叔同也是一样。

    自从隋唐打压世家,取消了推荐入仕,科考就逐渐成为了普通百姓想要上升的重要渠道。

    虽然唐朝时候还分了各种考核,但是后来逐渐就变成了明经科,到了明朝,更是改成了八股文。

    而现在,身为监国太孙,竟然说这些没用!

    朱高炽一下子被抵的说不出话来,孔彦缙和严叔同却是不敢接话。

    朱瞻基瞟了一眼严叔同说道:“起身吧,过来坐下。你担任过五年县令,这是我大明最基本的官员,跟孤说说,你在求学期间,所学的经义,可否能用在改善百姓生活上可否能统计辖区人口,地亩可否能兴修水利可否能修路架桥可否能发展经济”

    严叔同如蒙大赦,起身后慢悠悠来到了右手边最后一个位置坐下,这才说道:“可是殿下,学明经能开启民智啊!”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的确,这是最大的作用了。”

    见朱瞻基并不是一味抵制儒学,三人才舒了一口气。

    朱瞻基又说道:“开启民智,统一思想,这是儒家的功劳,孤当然不会否定。但是儒家只是百家之一,不能取代其他学科的作用,如今的朝廷,不还是儒家为里,法家为表吗墨家在许多方面,比儒家的作用要更大,还有农家,杂家,这诸子百家,除了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大都各有作用。”

    一直到后世,也没有任何一种学科能取代儒家学说。但是不能因为儒家的作用,就把其他学科全部打压下去,这是东方几千年来一直不停更替,循环的主要原因。

    一直依靠小农经济作为经济主体,社会结构永远不会变。

    当然,现在的社会结构正处于大变革的初期,随着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儒家的许多东西也一定会改变,否则就会被淘汰。

    孔彦缙立刻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已经决定,回去就说服两个族老,准备参加秋闱。

    虽然他身为圣人之后,如果秋闱反而没有考好,会影响圣人形象。但是太孙殿下已经把话说的这么明白,他还死守着孔府往昔的荣耀,只会越来越堕落,越被动。

    反倒是对严叔同现在揭开孔家以往的违法行为,他现在并不在意了,也无心开脱。

    既然太孙殿下已经说了不会追究他的责任,只会以事论事,追究个人责任,他这没有做过亏心事的,恨不得殿下将一帮族老全部抓起来。

    只有这样,他才能在短期之内掌权。

    朱高炽不了解这一点,他见孔彦缙自己都无心开脱,自然也插不上什么话。

    他只是怕朱瞻基对孔家赶尽杀绝,既然现在不会,孔彦缙也不在意,他再掺和那就不知世务了。

    严叔同和孔彦缙从别院出来,出了大门,孔府的家人和严峻看见他们出来,就连忙赶着马车过来。

    孔彦缙这才对着严叔同长揖说道:“严父母,这几月风云变幻,是我孔家拖累了你。”

    严叔同看着一脸阴郁的孔彦缙,还记得几月之前,他的脸上还充满稚气。他长叹了一声回了一礼说道:“也不怪孔家,是我自己想走捷径,以至于失了立场。”

    孔彦缙摇头说道:“我孔家虽然号称千年世家,但是正因为枝繁叶茂,难免有些枯枝枯叶。想要长存,也需要修剪一番。严父母如今将背井离乡,缙再次祝你一路顺风,大展宏图。”

    他们都是待罪之身,又因为一件案子牵连,今日是太孙召见,才有机会见面,如果在私下联络,难免会引人非议。

    所以撇开今日,倒也不好再私下相见。

    严叔同的心里感触万千,但是却也不能怪罪孔家。毕竟许多事都是他资源帮忙的,就像用朝廷劳役为孔家修渠圈地,没有严叔同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施行。

    他只恨自己自作自受,面对孔彦缙,实在恨不起来。

    一路无话,回到了花神庙,这个时候天色已经黑了下来。

    除了族中几位族老有些担忧,还在他家中等着消息,在正房的台案上,还摆着一盘红绸挡住的托盘。

    严母看着严叔同的脸色,有些担忧,却又不知道该如何问起,只是轻叹了一声,抓住了他的手。“回来就好。”

    严叔同躬身拜道:“母亲不用担心,一切事等朝廷自有法度,孩儿已经过审,再不会有变故了。”

    他望向了那个托盘,问道:“家中来过客人”

    族长接




第七十章 钦差
    安排刘万去彰德府,其实是早就安排好的。

    他在年后的时候,就跟朱瞻基请假,想要回乡去寻找一下妹妹。

    自八岁离乡,如今已经有快二十年,他都没有回过家乡。

    自见到蔡玉蘅之后,他就经常回忆年幼时候的一切,死去的父亲,被沉猪笼的母亲,还有那不到三岁就被抱走的妹妹。

    朱瞻基在知道刘万的心思之后,却让他不要心急,因为自他知道赵王朱高燧如今变成一个财迷之后,就有心敲打他一番。

    特别是他竟然还敢参与进山东粮食大案之中,朱瞻基怎会轻易放过他。

    所以他让刘万等到处理银行事务的时候,去彰德府,而林州,就是彰德府的下面的一个县。

    刘万请假归乡,还不算真正的衣锦还乡,身为钦差归乡,就连当地的知府,也要对他以礼相待。

    刘万对这种安排当然没有异议,所以今日在朝堂上,就大声应下。“奴婢定当用心办事,将赵王所欠银两,一文不少地追回来。”

    朱瞻基这才又转向群臣说道:“礼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主官出列。”

    众人都不知道朱瞻基要干什么,但是吕震他们不敢马虎,直接站了出来。

    朱瞻基说道:“孤记得小时候听解师讲古,说过汉代最重诚信,即便是亲王,欠债也要加倍赔偿,否则就会被削职除爵。孤对这些不甚了解,却也知道诚信的重要。孤要你们联合起来,起草一份律令,今后大明以诚信为本,凡有欠债五千枚银币以上,不管是公侯伯子男爵,一律削爵一等,超过五万,即便是公爵,也给我削为平民。文官欠银,同样照例处理,另抄家还债。”

    大明只有限制百姓的法律,却没有针对勋贵和官员的法律,朱瞻基这样一说,所有人都人心惶惶,恨不得现在赶快把欠债还上。

    银子事小,爵位才是传家之本啊!

    勋贵们能够想象的到,文官们巴不得将这份律法制定的越严越好,今后想要欠银不还,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爵位够几次削的。

    不过朱瞻基又说道:“此律法之针对有钱不还之人,对于正常的借贷,还是应该鼓励。否则的话,那些民间高利贷又要兴起了。”

    以吕震为首,四为主官皆断然应是。

    朱瞻基又说:“另,制定大明现金,现银交易律法,从今往后,超过一万枚银币,严禁出府交易。若要出府,必须通过银行承兑。”

    这又是一个大招,甚至比刚才针对勋贵们的律法更加让人震惊。不过这一次,开心的是那些勋贵们,反对的变成文官们了。

    因为朱瞻基限制大额金银流通,主要的承受者就是各地的商户。以往的时候,他们最多只是到银行将银锭兑换成银币或者金币。

    一万枚银币,不过一千枚金币,那些商户基本上不会通过银行来走账,而是直接现金交易,这样可以避免商税。

    大明的商税非常地,三十税一,跟后世超过百分之二十,甚至生产厂家超过百分之五十的税收比例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即便是这样,依旧没有人愿意主动缴税。

    但是现在,朱瞻基禁止了金银的流通,他们就只能通过银行交易了。这个时候,想逃税就难了。

    其实朱瞻基虽然是为了税收,但是更多的是为了金银的流通。

    前世他可是很清楚明末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富人铸就上千公斤的银墩子埋在地下,穷人们连一个银角子都见不到。

    那个时代可不是如今,整整两百年,全世界的黄金有超过百分之六十流入大明,全世界的白银有超过百分之九十流入大明。

    可是呢大明的官库里空的可以跑老鼠……

    崇祯皇帝让大臣募捐,连一万两银子都收不到,李闯进了北平,直接收缴了超过千万白银。

    而这还不是全部,因为在随后的满清入关之后,他们从那些“两袖清风”的大臣那里,捞的银子更多。

    这种财富的隐匿对社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政府缺少调节力量,只会让财富分配不均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要从一开始发展商业,就必须规范起来。

    以前的时候,朱棣还在大明,他还不好动手,但是现在,真正的第一把火要烧起来了。

    向勋贵要账其实是一件小事,因为在如今这个时代,他们就是耍赖皮,也不敢真的耍到皇家面前。

    朱瞻基要是当真了,强硬地去要,没有人敢说不还。

    限制金银的流通,才是朱瞻基真正的目的。

    只有将社会财富掌握在朝廷的手里,才能让这些金钱真正发挥作用,要不然,再多的金银就是死物。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皇家的伸手问题。

    大臣们,百姓们才不敢相信皇帝的品德。百姓,官员,商人都把银子放进了银行,要是一个明君还好,要是遇到昏君,把银行的银子看做是自己的银子该怎么办

    所以户部尚书夏元吉登时出列道:“殿下,万万不可,银行乃是朝廷金银流通之渠道,岂可与民间财富混为一谈。何况如今银行异地承兑手续费高昂,这也额外增加了商贩的成本,导致民间交易萎缩。”

    朱瞻基笑道:“爱卿所言有理,所以孤有意缩减异地承兑手续费,让利于民。”

    明明是要让交易无处隐藏,增加税收,但是朱瞻基的让利于民说的天经地义,让人哑口无言。

    夏元吉又道:“殿下可知,为何太祖时期发行宝钞,一开始尚可一对一,如今却逐渐废除”

    谈经济,朱瞻基可不会怕夏元吉这个古人,他笑着说道:“归根结底是一个信用问题,纸质宝钞因为滥发,导致了财富不均,引发了货币危机。”

    虽然朱瞻基的话有些后现代,但是许多术语在他创建银行的时候,就已经流传开来,所以基本上每个大臣都能听懂。

    夏元吉点头道:“货币的发行,主要就是信用问题,但是殿下若将天下财富汇聚银行,这银行的信用谁来承保”

    朱瞻基笑道:“孤可以立法,限制皇族向银行伸手。”

    “律法即可设立,当然可以废止。”

    说到底,这还是众人信不过皇帝的人品,这现金,现银可不是宝钞,如果皇上真的耍赖,没有人能制约皇权。

    不过朱瞻基早有准备,开口说道:“所以孤准备筹备一座新的银行,这个新的银行,皇族只在其中占据三成份子,不参与管理。”

    夏元吉并不退让,又问:“那由谁来管理,金银转运由谁承担”

    朱瞻基说道:“在孤的设想中,这家银行皇家占据三成份子,勋贵占据三成份子,剩下的由大臣与百姓募股。而皇家与勋贵都不参与管理,只有监督权,由户部从民间挑选掌柜负责经营。每年经营者需要向股东大会述职一次,汇报经营状况。

    至于金银转运,则必须要通过大明银行来进行,除了大明银行,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没有转运金银的权力。”

    百官都是刚听到朱瞻基的想法,哪有他想的那么周全。夏元吉深知这个殿下不打无把握之仗,也知道他虽然年轻,却老谋深算。

    他不想直接抗命,只能用拖字诀说道:“殿下,此事乃是大事,非一日即可定下。臣需要召集户部官员,对此进行细致分析,才能给殿下一个答复。”

    大明银行不管经营,只负责监管和金银转运。

    大明发展银行则是主要负责官员俸禄,财政拨款等。

    大明商业银行则是属于皇家的私人银行,內监用来赚钱的。

    最开始,朱瞻基想的很好,给內监的银行起名商业银行,就是想要发展商业。

    但是这个时代,没有人敢把钱往商业银行里面存放,除了跟內监做生意的商户,其他人有银子也不会往商业银行里面存。

    三年多了,商业银行虽然发展的一直很平稳,但是规模扩张不起来。

    朱瞻基就又想,干脆重新设立一家真正的商业银行,內监的这家商业银行改名叫皇家银行。

    不过,不管是银行改组也好,新设也好,必须要把欠账给收回来。

    重新设立一家银行,户部当然是欢迎的。

    商业银行他们插手不了,就连发展银行,他们虽然担了一个名,但是也不能真正的控制。

    发展银行是朱瞻基他银子组建起来的,虽然让户部侍郎郭资担任了提督,但是现在朱棣将郭资提升为了从二品,将这一部分业务剥离了出来。

    重新设立一家银行,并且由户部来控制,要说夏元吉不心动那是假的。

    但是,他更怕皇帝伸手,将这家银行的信誉彻底破坏。

    散朝以后,他就召集了户部主事以上官员,对朱瞻基的提议进行审核。

    这家银行要建,但是必须不能让皇上能直接插手。他们研究的对策,就是要斩断银行与皇室之间的联系。

    但是朱瞻基也说了,只有大明银行才能控制金银转运,这就给了皇上插手新银行的机会,这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通过大明银行,皇上能直接抽取新银行的金银啊!

    相反,对于在大明各州府设置关卡,禁止民间金银流通,户部是支持的。

    作为朝廷的钱袋子,他们当然希望收的税越多越好。

    他们手里的资金越多,影响力也就越大。

    可是对蹇义来说,他已经能看到朱瞻基这个举措带来的影响。通过控制金银流通,将天下财富由三家银行控制,这对朝廷的统治,有着决定性的帮助。
1...200201202203204...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