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工部那边已经在积极筹备各种建筑材料,就等着农忙之后,进行大建设。
而朱瞻基也给工部和內监下达了命令,虽然以前的时候,百姓服劳役还需要自己带粮,但是从今年开始,服劳役要由朝廷提供粮食。
每人每月按照六十斤米,一斤盐,一斤糖,还有十斤面粉的份量发放。
大明现在一点也不缺粮食,光是一个吕宋,现在每年都有两千万石的产量,他们连一半都吃不完。
剩下的粮食,因为难以全部运回来,如今大明的酒商们都直接跑到南洋那里去酿酒,然后直接运酒回来。
当然这些只是普通老百姓喝的酒,真正的好酒,还是用五谷杂粮酿出来的最好。
朱瞻基也大力支持这一举措,并且让內监为这些酒商提供便利和服务。
六月底的时候,朱瞻基终于确定下来了幼军提督的新人选,消息一出,让无数京城的勋贵失望不已。
因为他不是从京城勋贵中挑选的新提督,而是选了他早就青睐的陈懋。
陈懋是大明少数弃文从武的武将,并且功绩彪炳。
靖难之时,陈懋就已经做到了中书舍人,后来其父陈亨决定追随朱棣,他随父一同投靠了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
陈亨因伤去世,陈懋率领父亲的旧部,独自御敌于单桥(今河北沧州单桥村)、藁城、西水寨(今河北保定)、东平(今山东泰安)、固镇、小河(今安徽境内之濉河),屡立战功,累升至右军右都督,宁阳伯。
而当时,他才二十一岁,是大明非继承勋爵而获封的最年轻将领。
永乐六年,陈懋佩征西将军印,以总兵官职镇守宁夏。陈懋到宁夏后,使当地号令一新,他善于抚恤降兵。
而且他虽然年轻,却行事公允,那些蒙元贵族也格外信任他。
他镇守宁夏期间,被他招降的蒙元大将多不胜数。
比较出名的就有北元国公阿滩卜花朵,丞相昝卜、知院秃赤与其弟司徒、知院伯颜不花王亦儿忽秃、典住哥,平章都连、脱儿赤,司徒秃鲁塔失,国公卜答失里,同知朵儿只速可,同佥阿束等帅众,部众三万,牛、羊、驼马十余万。
永乐七年,蒙元降将都连等叛逃,陈懋率众于黑山追擒都连,并尽收其所部的人口畜牧。
同年十二月,朱棣加封陈懋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进封宁阳侯,累加俸至三千石。
朱瞻基在北征之时就见过这个年轻的宁阳侯,并且对他的印象很好。
但是当时的宁夏局势还非常复杂,他也一直镇守宁夏。朱瞻基不是没人可用,所以只是把他记在心里。
如今北境整军待战,陈懋于六月进京,原本是想借着押运一批新枪的机会到京城来拜见朱瞻基。
但是朱瞻基却将他留了下来,让他担任了这个无数人羡慕不已职位。
一个镇守宁夏的总兵官,跟一个天子亲军的提督,虽然是一样的级别,但是位置的重要性天差地远。
在朱瞻基的授意下,他一边积极了解京城各处情况,一边熟悉部将,为即将归位的新幼军安排营寨。
原本的幼军只有一万两千人,分别驻守下马桥农庄的东部和夹江工业区。
但是现在人多了两倍,光是营寨就要增加四个。
薛禄在的时候,已经选了幕府山,玄武湖,栖霞山,方山这四处建设新营寨,六处营寨刚好将应天府包围了起来。
不过一直到了七月,这些营寨才全部建成。
八月初六,朱瞻基到应天府南的牛首山脚下巡视幼军训练,亲眼目睹应天府的学子多了不少。
如今的百姓,也已经把注意力放在了秋闱这个大明普通百姓鲤鱼跳龙门的盛事上。
城里多了不少学子,这在朱瞻基的意料之中。这还是秋闱举人试,只有应天府一地学子。
要是到了明年春闱,全大明的举人都来了应天府,那个时候,学子的数量会更加惊人。
应天府这几年的变化非常巨大,让几年没有进过应天府的学子都目瞪口呆,有应天府百姓宣传,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朱瞻基的功劳。
所以朱瞻基的马车所经之处,不管有没有看见朱瞻基的身影,都能看到不少学子认真地躬身行礼。
大部分时候,朱瞻基都已经习以为常,因为如今的应天府老百姓对他可是崇拜的很,不管他出现在什么地方,都能遇到老百姓行礼,甚至是跪下磕头的大礼。
只有少数时候,没有心事,朱瞻基偶尔也会自我嘚瑟一会儿。不管怎么说,能得到百姓的真心爱戴,就已经代表了他被社会的认同。
牛首山位于应天府的西南,是大明操兵基地。凡是京卫,一般都是在这里进行训练,然后才会被安排到各卫。
朱瞻基的幼军在去欧洲的时候,留下了大半,只有六千人随他回来。这六千人是组建新兵的基础,不能妄动。
上个月的时候,薛禄带走了新训练的六千人,其中就有一千是老兵。
老兵大多会担任伍长,以此带动新兵,尽快进入状态。
他这次的幼军补充总兵力是三万五千人,其中包括三万两千作战部队,另有三千后勤装备部队。
从春节之后,新军就陆陆续续进行了培训,大明也有专门的新兵培训机构,并且同时隶属不同的部门。
一方面属于兵部,由兵部负责补给,训练器材,供应伙食。
一方面属于南京守备府,目前南京守备由王景弘担任。在原本的历史中,郑和担任过一段时间这个职位,不过他现在担任了海军总监,所以才有了王景弘的上位。
守备府节制整个京卫系统,有管理权,并且代皇上发号施令,但没有领兵权。
而领兵权隶属五军都督府的中军都督府,基本上由勋贵阶层的公侯伯爵统率。
但是这些勋贵平日是没有调兵权的,他们能管的,只有自己的亲兵。
新兵训练营是常设机构,成国公朱勇担任守备,西宁侯宋琥和襄城伯季隆、驸马都尉沐昕同任南京操兵副守备。
虽然如今这个时代与后世的科技发展不能相比,但是在权力制约上,并不比后世落后。
朱瞻基抵达的时候,校场旌旗招展。两万四千已经训练完毕的幼军士兵,五千老兵,组成了十个巨大的方阵,一个个不动如山地站在炎热的太阳下。
在这个场合,即便是那些与朱瞻基关系亲近的勋贵,也是一脸严肃,不敢有丝毫轻率。
朱瞻基今日也是一身紧身打扮,浑身上下没有平时的装饰,只有一条牛皮腰带系在腰间,上面挂了一把百炼横刀。
明黄的龙袍显示出他的身份,更衬托出了他强壮的身体。
当他
第九十四章 懂事
大明的火枪已经是超越了这个时代的利器,这一点陈懋也无从反驳。
他很清楚大明与草原各族这些年的军事力量对比,虽然过去大明一直站在上风,这是因为大明用人数堆上去的优势。
除了用人数堆,还因为大明的国力远远超过了贫瘠的草原,这才能压的草原各民族不敢南下。
虽然许多部落为了生存,投靠了大明,但是真正继承了北元大部分资源的势力,一直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但是草原太大了,还有那无边的戈壁滩跟沙漠挡住了去路,大明不能主动出击,这样耗费的成本是大明也承受不起的。
所以形成了一个短暂的平衡。
陈懋一开始也在担忧,如今是因为皇上重视,一直没有少了军备,才能形成这样的平衡。
如果以后换了皇上,大明依旧无力征讨游牧部落,坐等他们势力膨胀,那个时候,平衡就会被打破。
柳升最开始制造的火枪,笨重,装填子弹麻烦,容易爆膛,下雨的时候还不能使用。
很多时候,这种火枪并不比弓箭好用。
可是,当大明新式火枪被普及以后,边军的优势就变成了单兵优势。
这个时候,陈懋的担心彻底没有了。
在防守中,装备了新式火枪的大明军队,能够轻易地抵挡超过大明人数五倍的骑兵。
他在宁夏直接面对草原个部落,这几年,亲眼目睹了大明的军力因为这种新式火枪而上升,士兵们的士气,自信,都因为这种新式火枪而达到了顶峰。
也因为这样,如今主动投诚的部落越来越多,就连西北的一些大型势力。比如柳城、火州、吐鲁番,如今都主动屈服……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孙殿下在十三年的时候,推行的棉花政策。
永乐十二年,陛下北征,殿下在北明山发现巨型铜矿。
依靠这个铜矿带来的利益,大明完成了在漠北的驻军,并且逐渐稳定下来。
永乐十三年,殿下在西北推行棉花政策,受到香料,茶叶等贸易的诱惑,西北各国,包括奕力把里等国,都开始大量种植棉花。
棉花一旦开始种植,就如同星星之火迅速地普及开来。
西北各部落原本都只是以放牧为生,除了牛羊,他们并没有什么是大明需要的。
相反,大明的铁器,茶叶,丝绸,香料等等,都是草原上的人想要的。
这种贸易不平等,让大明不愿意跟他们进行贸易,而他们只能来大明抢。
大明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不敢再来抢,一些部落只能屈服投靠。但是大型势力不愿意屈服,开始转向西方,北方发展。
棉花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不管多少棉花,大明都愿意要。而且通过棉花的种植,运输,又能养活无数人。
只是一个小小的棉花,就彻底改变了西北各国与大明的敌对状态。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终于有了共同的利益,并且形成了一个贸易纽带。
在十二年,陈懋刚跟朱瞻基接触的时候,还因为朱瞻基身为太孙,却亲自上阵杀敌,觉得他过于冒失。
但是这些年看下来,他已经彻底为朱瞻基的能力而臣服。
不论是新式火枪,还是棉花,这可都是这位太孙的手笔。
而在大明境内,且不说大明与南洋的贸易越来越大,光是一个银行的出现,就让陈懋看到了银行对整个大明的促进作用。
不管那些文臣们怎么评价这位太孙,但是陈懋已经成为了铁杆的太孙党。
“殿下的意思是,虽然有了新式火枪,但是老式的已经足够用,所以暂时不拿出来。如果有人学会了我们的火枪的制造,然后再用更犀利的火枪来打败他们”
朱瞻基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道:“你说对了一半。技术封锁不仅仅是在火枪上,包括了各种先进技术,都应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只有等其他人追上来了,然后我们再拿出更先进的让他们绝望。
其次,就是不让其他人知道各个行业的正确发展方向,耗费他们的人力物力。为此,我已经决定让工部建造更大的铜炮,然后邀请各国使节来观摩。
幼军今后的任务,除了拱卫京城安全,然后就是对夹江工业区,工部的优秀技术人才进行保护。另外,幼军要成立一支专门的精锐队伍,人数不需要太多,三千人左右就可以了,对一些不遵守专利法的商户,还有国家,进行惩罚性的打击。”
陈懋楞了一下,没有想到朱瞻基对这方面如此重视。他皱眉想了一下说道:“殿下,臣一直以为建立一支战斗力更强的军队是可取的,但是为何不把这些人用在平叛上面呢”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因为在我的眼里,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秩序,比叛乱更加重要。大明如今国力兴盛,兵强马壮,要是连小小的叛乱都解决不了,养这么多军队不是都成了养废物吗成国公……”
朱勇立刻抱拳道:“臣在。”
朱瞻基将手枪的保险关掉,然后放进了枪套。“你身为中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孤也要交给你一个任务。我要你从全国各地军卫,抽调人手,成立一个反腐队伍。这支队伍要求全国各地的人都有,不一定需要身强力壮,但是一定要聪明伶俐。因为他们不一定会上战场,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执法行动。”
朱勇也有些不理解,问道:“殿下,这不是已经有了锦衣卫吗”
朱瞻基笑道:“我要求这支队伍的所有人都会识字,因为除了反腐,查账。”
朱瞻基没有说出来的是,他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为了反腐,而是为了收税。
在后世,因为执政党的强盛,加上国有企业一开始占据了国内经济的主流,私营经济长期受到不平等待遇,根本无法逃税。
等到私营经济发展起来,国家的税收政策也越来越严密,让人不敢逃税。
但是大明现在的情况,跟后世大不一样。除开內监不算,更加有些像后世的美国。
美国人一生有两件事无法逃避,一是死亡,二是缴税。
在美国,杀人了还有可能逃避惩罚,但是如果敢逃税,等待他的就只有灭亡。
这是因为美国一直都是以财团为主的私营经济为主体,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枉顾国家利益。
所以美国政府为了征税,成立一个堪比精锐部队的税警队伍,并且专业性很强,让人根本无机可乘。
如今的大明,撇开帮皇室控制经济的內监不说,全部都是私营经济。特别是官员和勋贵们,虽然没有直接做生意,但是已经学会建立自己的代理人。
他们熟知朝廷的规则和制度,加上有免税的福利,所以千方百计地挖国家的墙角。
要对付他们,就必须建立一个专业的税警队伍。他可不想过个几百年,重现原本历史中崇祯的窘境。
明朝的灭亡,百分之九十九的原因都是自己。满清不过是抓住了那百分之一的机会,才入主中原。
这一世,如今火枪已经广泛应用,并且形成了产业和利益链条,所以朱瞻基根本不担心会出现那样的意外。
如今骑兵已经不占优势了,即便他们有了火枪,光靠人数来堆,也能把其他民族堆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