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如今的应天府牙行,各大州府的牙行,都开通了专利服务。各种各样的新技术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刘杰的名气越来越大,专利司的获利也越来越多。
也不是没有人想要挤开刘杰,但是刘杰在朱瞻基的面前已经挂号,朱瞻基将自己的太孙令都给了刘杰一块。
加上工部尚书宋礼早就得到了朱瞻基的授意,一直保护这刘杰,也让他安稳地坐在郎中的位置上。
应天府长安坊的北侧,与皇宫内库的护城河边,原本是一片被隔开的平地。
洪武朝时期,应天府的人口不到百万,为了皇宫的安全,这里当初不允许建房。
但是永乐朝以后,应天府的人口连年增加。加上海外各国都在应天府设立了鸿胪寺,安排了使节,另有海外商人的往来,人满为患。
永乐是十二年,应天府的户籍人口就达到一百零三万,长住人口另十五万余。
根据永乐十六年的人口统计,户籍人口超过了一百二十万,长住人口另三十万余。
也就是说,整个应天府的人口超过了一百五十万。
这可不是后世有高楼大厦的城市,如今的百姓大部分住的都是平房,而且文武百官居住面积都是超大,导致百姓居住越发拥挤。
夹江工业区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应天府的住房紧张,因为许多百姓去了那里做工,就都主动搬出了城。
但是,应天府的住房和公共用地依旧越来越紧缺。
五月的时候,宋礼就上书,向朱瞻基汇报了这一情况。
经历过后世的房子炒作,朱瞻基当然知道应该如何控制这一情况。
首先,他就下令今后应天府的房屋,所有建设要统一规划。
有了水泥,有了预制板,现在的大明建设五六层的房子一点困难也没有。
但是困难的是配套设施,比如上下水。
没有上下水,百姓如何用水如何做饭如何冲厕所
蒸汽机的出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想要普及却很难。
住楼房的,肯定都是穷人,指望穷人买一台昂贵的蒸汽机,专门用来上下水,是不可能的。
但是,衙门可以。
工部专利司原本只是个小衙门,但是这几年来,发展成为了一个吏员近千的大机构。
不算在各个府城的吏员,光是在京城,就有差不多五百人,负责着各项事务。
工部在工部衙门给他们安排的一个小院,连人都站不下。
而且,越来越多的资料也需要一个地方储存,所以专利司申请了多次,想要工部允许他们建一个新的衙门。
但是这件事可不是那么好操作的,朱棣对专利司的事务不熟,一直认为这是朱瞻基胡闹的一个敛财衙门。
既然是敛财的,当然是越省钱越好。所以,专利司的神情自然被驳回了。
一直到朱瞻基回来,刘杰跟他提了实际困难,朱瞻基才有心思准备将应天府统一规划,建设一座新城。
居民区现在还不好改建,但是占据了半个城市的朝廷各大衙门,却是可以先改建的。
一个衙门弄一台上下水的蒸汽机,并不算负担。何况到了冬天的时候,这台蒸汽机还能提供暖气。
抱着应天府的地图看了几日,又将吴中,卡尔索利他们叫了过来,对应天府整个环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朱瞻基决定,大兴土木,重建应天府,第一步,就是改建朝廷的各大衙门。
以前的房子全部都是平房,每个衙门都是占地广阔,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土地利用率太低。
但是如果建成高楼,也不需要太高,三层到六层即可,就能大大改善百官的办公条件,也能给应天府节约大片的土地。
专利司人员众多,房子最紧张,成为第一座建设的衙门。
因为级别比较低,这个衙门不会被建在承天门外大街,而是选址在了长安坊北侧。而且将会建设五层,只比奉天殿略低。
而这栋占地两千平米,高达五层的建筑,从一开始动工,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所有人都知道,这将会是大明建筑史上的一个新的开端。
这套房子有着明显的中西合璧的风格,有着巴洛克式的建筑框架,却又有着东方式的屋顶和屋檐。而且,这只是临街的一面,背后还有着东方式的四合院格局,园林格局。
这种方式是朱瞻基提出来的,但不是他的原创,因为他前世在哈尔滨,见识过了这种风格的建筑,它们只有房顶和屋檐没有采用中式。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着跟中式风格完美契合的架构。它们在外形上讲究对称,这一点跟中式风格是一致的。
在内部架构上,他们讲究空间和利用和光线的利用,这一点是远超其他建筑风格的,只有地中海式风格可以媲美。
像后世的新中式建筑风格,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房屋内部的光线利用,落后了几百年。
而地中海风格跟大明的建筑风格格格不入,在大明人看来,那样的建筑风格太丑了。
更主要的是,如今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在西方都还没有成型,现在大明将这种风格发扬光大,那这就变成了新大明式建筑风格。
这里面,朱瞻基摒弃了巴洛克风格的夸张艺术风格,也没有要它们那种为了追求视觉效果,故意将一些线条设计成曲面的形式。
中国人的建筑,还是讲究方方正正,无非是细节上更讲究寓意。
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
但是现在这种风格是在朱瞻基的领导下确定下来的,大明人本就喜欢繁复的风格,这种华丽和炫耀,符合如今大明天下第一的心态。
特别是在主体架构之上,依旧是大明自古以来的宽檐设计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仰视屋角,角椽展开犹如鸟翅,故称“翼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而从高空俯视,屋顶效果更好,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
所以,当专利司的大楼蓝图被公布于众之后,立即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这种新房子更加坚固,更加厚重,也更实用。并且,在安装了玻璃之后,房子内部的光线远超如今的房子,白日办公并不需要点灯。
当然,这座华丽,厚重的建筑,主要是办公用房。与此同时,关于百姓居住房屋的建筑风格,却成为了难题。
如今的百姓还很穷,大部分家庭家无余财。不管是新中式风格,还是单元楼,建筑成本都远远高于如今大部分还是泥砖,黄土建成的房子。
朱瞻基可不想像后世一样,将房子价格炒的高入天际,让老百姓为了一套房子,需要一生奔波。
他很清楚,房价的炒作,与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有关,国家需要一种大额消费,将老百姓口袋里面的钱掏出来,刺激消费和市场。
但是如今的大明比后世优越的是,只要海外疆域能源源不断地回流资源,只要大明的科技水平一直保持领先。
最少一两百年以内,大明产生的虹吸效应,能滋润整个大明。
所以,朱瞻基最后还是决定,哪怕朝廷不赚一两银子,也要先把应天府的百姓住房,进行统一解决。
首先是临街门面,要全部建成前店后住的三层建筑,这样的建筑,现在不需要考虑上下水,但是却能够解决应天府的拥挤问题。
其次是街坊,这个先由富裕的街坊开始改建,房屋统一采用两层或者三层的新中式风格,减少占地面积。
而节省出来的土地,所建设的房子,则可以高价卖出去,弥补朝廷的损失。
另外,朱瞻基要求工部积极研究上下水设备的改进,争取以后在每一个街坊建设一座水塔,供应整个街坊的日常用水。
在这项技术突破以后,就能建设五六层的单元楼,大大提高应天府的土地利用率。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不能将房屋变成商品,如果将房子变成了商品,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就大乱。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房子变成身份等级,并且让人一眼就能区分开来。
如今的大明,有皇室,宗室,勋贵,官员,士子,百姓(商户,农户等),现在还多了海外学子,使节,雇佣。
除了服饰,房子同样要成为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准。
朱瞻基一边要求工部和礼部对各种规制的建筑进行标准划分,一边发布命令,在整个大明境内,对城市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并且叫停了各种新房建设。
每个不同的地区,都应该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要求实用与坚固,能够长久保存。
在后世,城市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国内的很多地区,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东部还是西部,房子都几乎一模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的新鲜感。
这一点是不可取的,这样虽然能省了一些心思,但却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一个城市一个模样,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与特征,那么过个几百年,全国的旅游业发展,将会远比后世更加火爆。
更重要的是,每个城市的下水道建设,首先要提上议程,建设一座城市,首先不是要建设的多漂亮,而是
第九十三章 幼军(加更完成)
应天府的城市建设,虽然看似没有太大的作用,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进行这样的改造,似乎劳民伤财。
但是,不要忘记这是皇权时代,朱瞻基对整个应天府的改造,相当于对大明改造的缩影。
通过这种改造,不仅能够增强官员对他的信心,更能将官员的利益跟自己绑在一起。
一个人活着,固然可以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永远离不开吃喝拉撒睡。
生活的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应天府的改造就是这样一种改变,让所有大臣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朱瞻基的统治产生依赖性,这样的时候,就没有人会来反对他。
而且,即使有失意者不满,也不敢让其他人知道,更没有人会去盲从。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做给朱棣看。
他想在朱棣回大明之前,将应天府的改造形成一定的规模,让朱棣好好看看,选择他监国没有错。
在后世,关于人生的价值,有许多说法。朱瞻基比较认同的就是从生存,安全感,被认同,爱与被爱,理想这五个阶段划分。
他是大明皇太孙,直接跨越了生存阶段。
至于安全感,他这些年的运作,从锻炼身体,到笼络武将,控制经济,研究科技,这个阶段目前也已经达到圆满。
至于爱与被爱,经历了三生三世,他变的格外自私,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需求。
所以,只剩下了被认同感和理想。
这种被认同,除了在乎的人的认同,比如朱棣,比如张氏,更是一种社会认同感。
他改建应天府,同样是寻求一种社会认同感。
关于理想,他的理想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也非常艰难。
那就是让华夏民族屹立在世界之巅,为了这个理想,他能够付出除了生命之外的所有一切。
而且自穿越以来,他没有丝毫犹豫,一直在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着。
哪怕是他现在的父亲,被誉为一代“贤主”的朱高炽,因为阻碍在前面,也被他给挪在了一边。
时间进入了八月,天气渐渐转凉,这一段时间,应天府的老百姓们,终于将话题从新式房子上面,转到了科考上面。
那房子建的再漂亮,你不是在內监或者工部的工厂做工,你就分不到。
而且,这也不是没有代价,想住进这样的房子,必须要把在内城的住房跟朝廷做个交换。
所以,没有这样的条件的百姓,只能期待等内城稍微人少一点,进行旧城改造的时候,才有可能住进连茅房都在屋内的新房。
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无数行业的发展。
比如砖瓦行业,比如煤炭业,因为要让人们在家里做饭,柴火灶当然不能再用,要改用煤炉。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如今大明的环境。
在后世,整个华夏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片,除了道路两边,成片树林只能在偏远地带才有。
但是现在,到处都是没有被砍伐的树林,开发出来的土地比后世要少了许多。
如今是没有环境保护的,而百姓也全部都是用柴火灶,麦秸和稻杆不够用,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树木被砍伐。
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许多不成材的树木都被砍伐,放在那里阴干,然后到了冬季成为了被燃烧的材料。
不过朱瞻基对此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不可能为了环境保护,就不让老百姓去砍柴,不管什么时候,人们的生存权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现在只能大力推动煤炭的应用,一船船的煤炭被內监的运煤船从鸿基煤矿运了回来,还有淮北,那里也是大明现在最大的煤矿之一。
煤炉被造了出来,蜂窝煤被造了出来,如今大明的许多摊贩,包括饭馆,都已经开始用煤炉来做饭。
不过在农村,大部分百姓还是习惯没事的时候去树林里采枯枝回家做饭。那是免费的,而煤炭再便宜,也是要钱的啊!
城市建设一时半会不会有大的的改变,何况现在还是农忙季节,要等到秋冬之后,百姓的农活干完了,需要服劳役的时候,才是大建设的开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