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如今兵部是黄福在主持,他是铁杆的太孙党,当然是积极回应了朱瞻基的讲话。

    他认为用文臣主持兵部不能变,但是所有的文臣,都应该下放到军队去锻炼几年,了解了下层的运作,然后再到兵部任职才合理。

    而且,他立刻做出决定,将兵部五品以下的官员,轮流分派全国各地的军队去锻炼三年。

    刑部的顾佐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赞扬朱瞻基的《少年中国说》上面来,他不遗余力地鼓吹朱瞻基的这篇文章写的大气磅礴,立意深刻,将会成为指导大明发展的明灯。

    对于官员改革,他只是寥寥几句,认为官员专业化的培训和选拔,能极大的加快官员的工作效率,刑部将会全力支持殿下的改革之想。

    还有工部,他们一直是朱瞻基最亲信的部门,因为朱瞻基的扶持,他们的名分虽然依旧在六部之末,但是他们的规模已经是六部之首。

    如今的朝廷,除了军队和內监,工部已经是第三大部门。

    他们对官员专业化是最支持的,因为一个不懂技术的官员如果到了工部,恐怕没有一点贡献,只会拖累本职工作。

    大理寺,都察院,通政司等部门的主官,也都在邸报上面进行了发言,虽然对教育改革有些疑虑,但是他们都是大力支持官员专业化的。

    像吴中这个建筑专家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十个月的时间,连一个死刑都没有判。说好听点是心善,说难听点是糊涂。

    把一个外行人放在一个不合适的位置,对朝廷的影响,比一个贪官还要严重。

    任何人都能看出官员专业化的好处,但是以前为什么没有人做一个是成本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百官学的都只有儒学。

    学的都是一样的知识,然后当官就是根据以前的经验来照章办事,所以根本不在乎这个官员懂不懂。

    因为真正的事情都不是官员在做,而是小吏在做。

    大明的官员没有专业化,但是小吏都是父子相传,专业的不能再专业了。

    朱瞻基想要官员专业化,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而教育是百年大计,即便从现在开始,二十年内能普及,推广开这项政策,难度也很大。

    所以这一批官员都看的很清楚,这件事对他们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他们恐怕都已经告老还乡了。

    这也是没有官员直接反对的主要原因,要是直接触及他们的权益和利益,哪怕朱瞻基是监国太孙,也会又无数的官员来反对这项政策。

    就在朱瞻基的《少年中国说》在大明掀起一阵沸腾的时候,全国数十万学子都被这篇文章激发的豪情百丈。

    然后,整个大明很快就被各地的揭榜给吸引了注意力。

    从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因为国泰民安,学子的数量增加了十倍有余。

    洪武元年,全国参加会试的学子只有两千人,这些人几乎每个人都被授官。

    到了永乐二年,参加会试的学子就超过了一万人,而且因为靖难之役的耽搁,那一年的会试人数达到了一万四千九百三十八人,差六十二人就达到了一万五千人。

    随后每年的会试人选屡屡上升,应天府的大明贡院,一共修建了两万个号房,供全国的学子考试。

    而且,大明的科考并不仅仅是一科,仔细分来,总计有五十一场分类考试。

    只不过,除了科考,其他学科的考试,考上的大部分只能为吏,不能为官。

    像太医院的医生,户部的会计,刑部的捕头,兵部的武状元,工部的工匠,他们都是通过这种考试晋升为吏的。

    也就是说,大明其实不缺少专业人才,只是将儒家的地位抬的太高,压制了其他学科的为官之路。

    明朝第一次会试,录取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但是到了永乐年间,录取率就直接跌到了百分之十左右。如今每一届的会试,总人数大约一万六七,选出的三甲进士人数都在一千三百人左右。

    而且,这还是经过了县试,府试,乡试之后淘汰出来的学子。

    按照乡试的录取率大约在百分之五左右,可以算的出来,大明的秀才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人,举人的总人数也超过了两万人。

    八月下旬的揭榜,有人欢喜有人愁。而大多数中举,并且决定参加会试的举人们,一个个就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到京城备考了。

    明年春天的会试,太孙殿下加了海外时务和算学,虽然比例不大,但是这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学子们来说,多学一点东西,也就更有把握一些。

    而所有关于海外时务,还有算学的书,当然是应天府最全。

    虽然到了京城的开销会大一些,但是能够与全国的学子一同探讨学问,共同学习,进步也会更大。

    揭榜了之后,从八月初就被隔离的礼部官员们,不管是外帘官,內帘官,还是主考官,都如同打了一场艰难的战役。

    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所有人都被圈禁了起来,除了主考官还稍微有一点自由,能在院子里活动一下,內帘官和外帘官王不见王,跟坐牢没有区别。

    那些批阅考卷的內帘官们,是足足坐了将近一个月的监狱。外帘官们虽然主持了监考,但是他们在监考之后受到的管制反而比內帘官们更严格。

    这个时候,朱瞻基当然也要好好慰问一番,只要没有舞弊行为,该嘉奖的嘉奖,该放假的放假。

    朱瞻基在八月底的时候,也接见了在应天府监考的考官,向他们表示了慰问。

    解府这几天一直在大肆宴客,因为解家两兄弟,解祯期不负众望,拿下了应天府乡试的头名解元。

    解桢亮虽然不如其兄,但是也榜上有名,并且位置靠前。

    已经怀孕三个多月的解祯芳很是为其兄高兴,但是这个时候,她更想念远在万里之外的丈夫。

    解家满门书生,其父是大儒,其母是欧阳修之后,也是有名的才女,其叔是大明第一才子。

    解祯期更是被誉为大明后起之秀,不仅文采斐然,而且风流倜傥。

    解祯芳自幼就耳濡目染,对书生反倒没有什么稀奇,所以那时候才会看中了踏实沉稳,结实有力的杨道。

    杨士奇如今在别院陪太子,京城这边只有一帮女人当家。

    解祯芳家教甚严,有大家风范,嫁到了杨家,深受杨道祖母和母亲的器重。

    杨家虽然没有男人在,但是杨家和解家本就住一条街,相隔不远,有解家人照顾。

    解祯芳在杨家不仅没有受一点委屈,原本连管家大权都接了过来。

    只是因为查出了身孕,杨家祖母和母亲怕她劳累,才又接过了俗事,让她安心养胎。

    新婚燕尔,丈夫就远赴海外,这一去数年,让她怎么能不怀念……

    而在美洲大陆,杨道也深深地想念着远在京城的家人。

    舰队抵达东洲大陆之后,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土著。这些土著有些跟大明人还有些相似,但是更多的却跟大明人完全不同,说话也完全听不懂。

    不过有了在南洲和南洋地区和土著人的接触经验,心怀善意的大明人还是很快跟这些土著人熟稔了起来。

    只是这里的土著很穷,他们只有动物的皮毛售卖,连黄金也没有。

    而且他们没有文字,没有货币,都是以货易货。他们手里没有大明想要的东西,但是大明手里的铁器,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货物。

    这里的土著没有大明感兴趣的东西,大军也就不愿意在这里耽搁,只是派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登陆,其他人继




第九十九章 初入
    东洲南北大陆之间,已经算是热带,八月又非常炎热。

    廖智并没有坐在船舱中,而是坐在了后方指挥舱的楼顶上。

    自从朱瞻基在他的旗舰后面专门给女眷设置了一个嬉戏区,一级战舰虽然不能跟他的旗舰相比,也没有这个条件。

    但是潮流是传播最快的。朱瞻基喜欢在指挥舱不影响战斗的地方,摆上木椅,木桌,支起遮阳伞消夏,这些将领们也都学会了。

    这些将领们也都有样学样,在风和日丽的时候,都不愿意在船舱里议事,而是转移到甲板上。

    廖智这个时候就只穿了一件单衣,敞胸露怀,一点也不像一个指挥使,倒像是一个歇凉的富家翁。

    杨道抵达的时候,其他四个千总都已经就座,他向廖智行了军礼,却被廖智摆了摆手。

    “这不是战场,不必讲究这些虚礼。今日将诸位叫来,一是为了安排后面的行程,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石炭补给。”

    见廖智并不着急,杨道的心中一松,忍不住问道:“指挥使这里可是有殿下的指示”

    廖智哈哈大笑起来,用手指了一下他们几人笑道:“羽林卫学到底教了你们些什么为什么每个人一听我说,就猜了出来,这也未免太无趣了。”

    杨道笑道:“指挥使表现的太轻松了,若是石炭难以补给,怕是也没有闲暇歇凉了。”

    廖智又笑了笑,站起身来到长桌旁,指着桌上的地图说道:“殿下那里有更多的情报,该让我们知道的,差不多都跟我说了。这一路顺风顺水,动用蒸汽机的时候并不多,但是船上准备的石炭也已经快消耗完了。

    来之前,殿下就给我指了几处有石炭的地方,据说都是最开始的那个夷人发现的,只不过便宜了我们。

    不过,这几处石炭矿,最近都在数千里之外,等到了印加,我们依旧需要停留几日,砍伐一些木材储存。

    诸位请看,在南大陆的中部,这里有一条河,就在河流入海口南方的海边,就有一座石炭矿。

    由于当初的地球仪模型的比例有一定的偏差,经过用经纬线的测试,差不多应该在南纬37度左右。

    我们现在在北纬十六度,按照一个维度两百二十里计算,我们距离那座石炭矿,还有整整一万零五六百里。”

    前世的朱瞻基几乎控制了哥伦比亚和秘鲁,玻利维亚的近半矿产资源,岁全世界的矿产分布都非常了解。

    整个美洲并不缺煤,甚至还有不少能排进世界前十的大煤矿。不管是北美的加拿大,美国,墨西哥,还是南美,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大型煤矿。

    但是这些煤矿除了哥伦比亚北部的煤矿,几乎都不在海边。

    哥伦比亚北部的煤矿,那也是在加勒比海那一边,现在可没有巴拿马运河,想要去挖,也只能等到绕过南美大陆。

    他对着地球仪想了许久,才想起了一件往事。

    2013年的时候,他应邀到智利参加一场纪念仪式。这场纪念仪式是智利关闭了国内最后一座煤矿后举行的。

    因为参加了这场仪式,他知道了智利1852年就在中南部的洛塔进行煤炭开采,洛塔一度成为智利的工业中心,每年抵港的运煤船超过两百条。

    整个智利被誉为铜矿之国,金属矿产非常丰富,但是煤矿资源却很缺乏。他们整个国家,也就只有洛塔和洛塔之北的第七区有两座煤矿。

    但是当上层的煤炭被挖空,开采成本剧增。96年的时候,智利国家煤炭公司生产成本每吨一百四十美元,而同期进口煤炭价格每吨五十七美元。

    由于亏损严重,在此后的十年间,智利的煤矿陆续关闭。2011年他们售出余货,2013年四月正式进入清盘阶段,关闭了所有煤矿。

    洛塔在后世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大小的城市,即便是对南美非常了解的朱瞻基,也是因为参加了那次的纪念仪式,才知道了这个地方。

    他还应邀到煤矿被关闭之后的煤矿博物馆去参观了一番,清楚地记得这座煤矿就在海边,距离洛塔港只有几百米的距离。

    所以,他除了标注了哥伦比亚北部的塞雷洪煤矿之外,也将洛塔煤矿标注了下来。

    反正现在的蒸汽机设计就是一个大锅炉,还没有设计成煤炭专用炉,即便没有了煤炭,船员们只需要准备一些干柴,也能继续行驶。

    只是木柴不经烧,要消耗的人力多一点而已。

    听了廖智的介绍,杨道他们的担心也没有了。

    他们几人测试了一下大致的距离,发现绕过南美大陆,抵达南大陆的东北,距离竟然跟他们从大明走到这里相差不远。

    这样算下来,只要能在前方补充上石炭,他们省一点,多利用风帆,也能捱到那里去。

    安排好了正事,一帮将领开始闲扯淡起来。

    在东洲这边的土著女人,他们也见了不少,虽然皮肤颜色差不多,但是却没有大明女子的秀美。

    不过,这边的女人却是健壮了许多,不少女人都是大明人喜欢的丰满葫芦身材。

    而当地女子跟东瀛女子一样,喜欢上大明男人的健美。即便她们不喜欢,也会被部落的男人们推到大明人的怀里,想要借大明男人来改变自己的基因,生出像大明人一样的孩子。

    除了像杨道这样新婚燕尔,还对妻子心有怀念的男人,大部分将领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当地的女人。

    至于那些士兵们,这段时日也有不少趁机上岸,用一颗琉璃珠,就能换了女人投怀送抱。

    杨道不想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听的心烦意乱,忍不住岔开话题道:“分开了一个多月,也不知道狄指挥使他们,如今怎样了。”

    廖智笑道:“我大明火器无双,装备精良,只要不是大雨之夜,对手用人数来填,否则怎么也不会吃亏。”

    另一个羽林卫学出来的千总杜越有些忧虑地说道:“别的不怕,就怕染上时疫啊!”

    杨道笑道:“你没有看三月出的医书吗时疫不是时疫,而应该称之为病毒。谁能想到,那瘴气,创伤导致的死亡,都是病菌引起的啊!”

    而在数千里之外的北大陆中部,两支大军在一片平坦的草原上摆开了对垒的阵势。

    从美洲大陆登陆以后,狄平夏他们已经发觉,这里完全不同于南洲的荒芜,而是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

    这里虽然还没有国家的建立,但是大大小小不同的部落却一直在相互交易和征战。

    只用了一串琉璃珠,他们上岸地方的部落首领就安排了四个熟悉周边地形的族人给他们当向导,带他们走出大山。
1...220221222223224...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