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信使走后,皮萨罗在卡哈马卡广场的周围迅速布防。他把一百零六名步兵一分为二,分别由他和他的兄弟胡安率领;六十二名骑兵也分为两部分,由他的另一个兄弟埃尔南多和德索托指挥。
当天中午,阿塔瓦尔帕集中他的部队向西班牙人驻扎的广场开进。走在最前面的是两千名清扫道路的印第安人,他们身穿五颜六色的棋盘花纹衣服,一边行进一边捡起路边的石头和小草。
他们身后是三群身着不同颜色服装、载歌载舞的印第安人。
再往后是大批的印加武士,他们抬着巨大的金属盘子和金银打就的皇冠和许多金银制品。
在众人的簇拥下,坐在肩舆上的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出现了。肩舆的木支架用银皮包裹,四周插满五颜六色的鹦鹉羽毛,并用金银饰品装饰,由八十名印加领主扛在肩上。
阿塔瓦尔帕本人锦衣绣服,头戴皇冠,脖子上套着用绿宝石穿成的巨大项链,坐在肩舆中的装饰华丽的鞍型小凳子上。在肩舆两边的轿子和吊床上,坐着用大量金银饰品装饰起来的高级领主,后面又是抬着金银制品的印加武士。
印第安人唱着嘹亮的歌声进入了卡哈马卡广场,挤满了广场的每一个角落。埋伏在广场四周的西班牙人内心充满恐惧,许多人竟尿了裤子。
以一百多人对战拥有八万士兵的庞大帝国,他们尿裤子很正常,但是还敢动手,就能称得上疯狂了。
在广场中央,阿塔瓦尔帕正在与皮萨罗派出的托钵会修士文森特德巴尔维德搭话。德巴尔维德手捧《圣经》,宣称“以上帝和西班牙国王的名义”要求阿塔瓦尔帕皈依基督教。
阿塔瓦尔帕把德巴尔维德修士手中的《圣经》要了过去,想看看这个小册子里究竟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印加人当时还不知道怎样造纸,更谈不上印刷书籍,所以皇帝并不知道怎样把书打开。
德巴尔维德修士把手伸过去帮忙,阿塔瓦尔帕感觉受到了蔑视,一拳打在修士的手臂上。
随后,阿塔瓦尔帕把书翻开,发现里面并无神奇之处,一怒之下把书扔出几米远,说:“我们只相信太阳,不相信上帝和基督。”
阿塔瓦尔帕的举动使西班牙人找到了动手的理由,他们以渎神的名义,命令骑兵发动了冲击。
美洲没有马,西班牙人也只有简陋粗鄙的前膛枪,这些枪支既难填装、又难发射。
但是这些对印加人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他们的木棒打不死人,但是西班牙人的刀剑却能杀死他们,还有火枪的巨大声响让他们恐慌,印加大军陷入混乱,彼此踩压,许多人窒息而死。
几十名西班牙骑兵继续追杀,数万大军惊慌逃窜,山谷中全是印加人的哀号声。
要不是西班牙人因夜幕降临收兵,恐怕这8万印加大军会全军覆没。
据统计,卡哈马卡一战中被杀死的印加人大概有七千人,西班牙人却损失很小。
更重要的是,他们俘获了印加帝国不可一世的皇帝阿塔瓦尔帕。皇帝身边的那些高级领主和大臣,在这场大屠杀中被悉数杀死。
皮萨罗让印加人用黄金堆满一间长22英尺、宽17英尺、高8英尺的房间。用白银装满另两个房间,阿塔瓦尔帕尽管身陷囹圄,他的臣民们仍听从他从狱中发出的命令。
当从帝国各地源源不断运来的黄金堆满了西班牙人的宝库后,这一万三千磅黄金,将近三万磅白银的战利品没有让这些西班牙殖民者满足,他们背信弃义地杀死了阿塔瓦尔帕。
最后印加人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反抗,西班牙人仰仗钢铁和骑兵优势,又先后在豪哈、比尔卡苏阿曼、比尔卡康加和库斯科四次战役中大败印加军队,参加这些战役的西班牙人分别只有八十人、三十人、一百一十人和四十人,而每次战役击溃的印加军队则往往数以万计。
这种不对称的战争持续了四十年,一直到1572年,印加帝国彻底灭亡。
从这段历史可以清楚地知道,印加人的战斗力是多么的渣。他们相比最软弱时期的满清后期,都比不上。
所以,朱瞻基也编了一段历史,他告诉候显。“麦哲伦”他们当初四十人,就曾经将一个数万人的部落驱逐到了山里面。
候显的“野心”和抱负,虽然不是朱瞻基明确支持的,但也是故意挑起的。
他不愿意人人都像郑和一样,抱着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思想。
在这个阶级社会,连大明境内的百姓都还要分割三六九等,怎么可能对海外夷人也一视同仁。
该同化的时候同化,该动刀子的时候,也绝不能手软。
在望西城(利马),候显安分了两个月,这两个月不是因为仁慈,而是要学习当地语言,并且利用铁器吸引周边的部落归附,帮助大明舰队探路,砍伐木柴。
杨道他们的蒸汽帆船,如今已经没有了煤,在周边没有找到煤矿的时候,只能利用木柴来烧火,驱动蒸汽机。
相比煤炭,木柴不耐烧,所以要多准备一点,而且大明的舰队也要熟悉一下周边的环境。
杨道他们剩下的六艘一级战舰,二十四艘二级战舰,全部都是蒸汽帆船。
这一次,他们轻装上阵,不再探寻大陆深处,只进行全球定位,描绘美洲的沿海地图。
因为不管是南美洲,还是北美洲,东部都是平原地带。哪怕是沼泽地,也比西部的山区要好容易征服的多。
他们将会在哥伦比亚北部搜集煤炭,然后沿着墨西哥湾与易信汇合,随后从古巴前往后世的纽约一带,然后接上一开始穿越北美大陆的狄平夏他们,在返航归来。
送走了杨道他们这些人,候显就迫不及待地安排海军和工匠们留守,自己带着陆军,开始向东南方向行进。
他们的目标不是别处,而是后世变成印加帝国的库斯科王国。
现在还没有印加帝国,一直要到几十
第一零九章 报纸
在宋代印刷术流行开来以后,报纸的印刷就没有技术问题。
报纸之所以在古代没有流传开,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朝廷对舆论的控制,一个是成本问题。
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对国家大事是没有发言权的,实际上,普通百姓也根本不会去关心所谓的国家大事。
真正想要发声的,都是读书人,都是官员们。而朝廷缺乏对这方面的管理能力,所以干脆执行的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策略。
皇帝不允许,而儒家思想的愚民政策,更是不会允许普通百姓开启民智。
他们苦读经书,为的就是以后当官,然后成为人上人。他们的所作所为,能让百姓随便知道,并且说三道四吗
实际上,明朝的邸报已经发展的非常普及,只不过,这种邸报只能在官员之间传递,最多一些秀才和举人,能在县衙看到朝廷的邸报。
皇帝和官员都不支持,就别想普通人能随便了解国家大事。
后世的东林党弄出了一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
这个对联在后世具有不忘国家安危的褒义,但是实际上,这幅对联原本是失意的东林党们对朝廷的控诉和不满才出现的。
他们一开始并不是忧国忧民,只是为了争权夺利。
另一个原因很现实,那就是成本。
在这个重农抑商的年代,报纸是没有广告的。报纸的成本高昂,卖贵了却没有人买,如何持续的下去
要知道,如今的物资紧张,造纸大部分是手工作坊,纸张成本高的惊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的一个馒头一个铜子,一个肉包子两个铜子,但是印刷一本五万字的书,成本就一两百文,售价还要增加五成以上,因为运输成本也很高。
后世一张4开的报纸,纸张成本几分钱,但是在这个时代,纸张成本占据了报纸成本的八成以上,够不少人下一顿馆子了。
更别说还有印刷和油墨,包括运输等人力成本。
不要说印制多张报纸了,一次只发行一张4开的报纸,不算运输,纸张和印刷,人工成本都超过了二十文。
一张报纸的成本,够老百姓吃三天饭了,谁买得起
何况,大部分老百姓还不识字。
所以在了解这些以后,朱瞻基也就熄了办报纸的想法。
但是在朱棣出征了之后,朱瞻基逐渐控制了全局,现在他就需要一个喉舌为自己发声。
邸报虽然有用,但是仅仅邸报是不够的,他需要更广泛的影响力。
比如说山东粮食贪腐,官员阳奉阴违地针对移民政策,就是朝廷和老百姓之间脱节的关系。
像后世一样,朝廷有什么动静,老百姓就能知道,那么还有那个官员敢阳奉阴违
如今的朝廷势力虽然被朱瞻基控制,但是这种控制还很薄弱。
或者说,整个封建时代,皇帝对整个天下势力的控制都很薄弱。
名义上皇帝是掌管天下,但是一个皇帝真正能管的,最多也就一个地方,那就是皇宫。
除了皇宫之外,封建时代的皇帝需要控制好三个系统,才能保证政令的实施,政权的稳固。
一个是皇家直管系统,在大明来说,这里面包括了內监和锦衣卫,还有各京卫。
这是一个皇帝能不能坐稳自己的位置的基础,没有这个系统的稳固,也就没有其他两个系统的稳定。
第二个当然就是政令系统,这个一个皇帝权威的体现,任何施政方针,都需要通过这个系统来体现。
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就需要第三个系统,也就是军队系统来制约。
军队制约文官,文官制约內监,內监又制约武将。
在明初的这个时期,前几任皇帝就是通过这种平衡来维持平衡,让皇帝的权威得到最大的体现。
但是,这种制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很多时候,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制约,这就主要看皇帝的手腕如何。
朱瞻基如果只是想要保持稳定,那么他完全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只需要维护好三个系统之间的平衡就好了。
但是他想改革,他想要让军队对外征伐,想要文官们依靠专业治国,想要內监和直属系统形成更严密的监控。
那么他就必须要进行改变。
任何改变都会破坏三者之间的平衡,所以这种改变的调整,在小心翼翼之余,必须要让所有人明白他改革的决心和方向。
更要让这三个系统之外的全国老百姓,成为皇室的第三只眼。
封建时代的老百姓是不受重视的,他们没有任何的权利,只是被剥削的阶级。
但是这个阶级如果利用起来,哪怕只是利用一部分,能够发挥的作用一点也不小。
这就需要舆论的引导和宣传了,所以成本哪怕再高,朱瞻基都要把报纸办起来。
邸报是这个时代的官员信息渠道,那么办报纸的目的,就是形成一个全国老百姓都知道的信息渠道。
这个信息渠道还只能由皇室控制,任何人不能插手。
只有有利于统治的消息,只有有利于朱瞻基的消息才能发表,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干涉。
在这样的思维下,朱有炖这个掌管天下文学,刊物出版的礼部郎中,就被朱瞻基推上了风口浪尖。
朱瞻基用他,不是因为他的礼部郎中身份,而是他的皇室成员身份。
身为朱家宗室,他几乎不可能背叛朱家,站在文臣,或者武将的一边。
在朱瞻基的安排下,他夏天就从礼部去职,开始组建《大明皇家报》。
除了少数礼部官员,这个报社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由锦衣卫,內监咨情司,还有通政司组成的内容部。
这个部门主要负责报纸的内容采集,编撰。朝廷的政令,各地的官员贪腐案件,还有朝廷的改革方向,都会通过这个部门搜集。
还有一个就是由內监印绶监,工部,内库组成的发展部。
这个部门不管内容,负责纸张制作,印刷,广告,还有销售。
內监和工部现在是朝廷两个来钱的大部门,他们生产的产品销售全国。可以说,广告根本不需要去找客户,他们自己的产品广告就能养活这家报纸。
朱瞻基原本是想直接成立宣传部的,但是在考虑了一番之后,还是只成立了一个邸报司,归属皇室主管。
因为他现在不是真正的皇帝,想要进行执政改革,做事容易,但是进行改制,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何况,一家报社已经能够暂时满足朱瞻基的需要,至于什么名号,关系并不大。
朱有炖担任了邸报司的郎中,朱瞻基将礼部的一些关于出版方面的职权也划归到了这个新的部门。
而报社的总编由解缙,胡俨他们这些内阁大学士担任,报纸上除了广告之外的任何版面,都需要通过他们的同意才能刊印。
在印绶监大太监金阔主持下,內监在应天府,北平行在,杭州府,福州府,西安府,益州府,洛阳府,武昌府,南昌府,长沙府,肇庆府,一共设立了十一个印坊。
这些印坊将会在应天府的报纸版面确定下来以后,通过通政司的驿站系统,以最快的速度拿到同样的排版,其后刊印。
一开始,朱瞻基并没有想要做成日报,而是半月刊,也就是每半个月印刷一次报纸。
至于时效性,暂时不去考虑,以如今的传播速度,哪怕朝廷大力推动,一些边远县城能在应天府出版一个月后拿到最新的报纸都是快的了。
而报纸上主要刊登政令方面的消息,也不怕失去时效性,只怕偏远地区的百姓看不到报纸。
朱瞻基对报纸的重视,在将近半年的筹备时间里,也让许多人看在眼里。
不要小瞧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智慧,舆论宣传,在任何时候都是重中之重。只不过,以前的时候,没有人愿意耗费如此大的成本,来进行舆论宣传罢了。
为了一份报纸,这么多部门联合起来,成立一家新的机构。而后每一期的报纸,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往外卖,亏的钱都不是小数。
在十年之内,朱瞻基都没有想过能赚钱,除了像应天府,宁波这样的地方可能会略有盈利。但是往边远地区卖一份报纸,亏的可能是好几份报纸的成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