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大部分部落长老们都组织了自己的车队,开始做起了运输生意。也是因为有了他们,大明这次筹备了三年的粮草,才得以运到河中来。
而且,原本准备的是足够三十万大军,两三年的粮食,现在人数少了一半,等于有一半的粮食大明主动给了他们,只要他们把剩下的一半运到碎叶城周边。
这种利益关系比任何结盟更加稳定,特别是那些已经投靠大明,将大明看做是宗主国的部落,得到的好处更多。
陈诚现在能在河中混的风生水起,甚至把原本跟大明仇视的乌兹别克人都拉拢住了,主要靠的还是这种利益输送。
没有利益,乌兹别克人怎么舍得派出超过五千骑兵,去帮他打一场仗。
打仗可是要死人的。
而除了现在最苦的乌兹别克人,其他部落也各有所求,他也才能凑出这支人数达到一万的大军。
可惜的是,一开始没有计划,也没有接到命令,他不敢跟郑亨借兵。
否则的话,只需要五千大明的火枪手,陈诚就能有信心击退斯拉夫人联军。
他很清楚朱瞻基对林三他们的布局,也知道朱瞻基对汉人在这极西之地落脚的重视。
但是再重视,林三他们也不过是一帮平民,要是因为他们,问郑亨借兵而误了皇上的大事,就连朱瞻基都保不住他。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郑亨直接将他赶出去。
连他现在跟这些部落的承诺,都还是没有汇报就自作主张。
他也知道少做少错,多做多错,但是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林三他们被团灭。
现在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林三他们能撑住袭击,否则的话,就只能等到攻下了撒马尔罕,然后才能给他们报仇了。
西北地域辽阔,他得到消息的时候是在大清湖的乌兹别克人部落,而大清湖距离唐林城足有五千里。
这还只是地图上的距离,实际上,许多地方还要渡河,绕路,行程更加艰难。
哪怕他们都是骑兵,一天的行程也不能超过三百里。他现在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但是局势比他想的更加乐观,林三他们虽然只是百姓,但是全部都是身体强壮的青壮,而且大部分原本就是土匪,山贼。
这些人平时可能会贪生怕死,但是在这毫无依靠的地方,只能抱成一团,共同抗御。
而斯拉夫人虽然耐寒,也只是相对而言,他们也是人,也需要充足的补给,在没有东西吃的时候,他们也会被饿死,冻死。
被围攻半个多月以来,虽然数次他们几乎都要攻进了营寨,木制的围墙和拒马都烧毁了一大段。
但是这种时候,所有人都会万众一心,共同杀敌。
他们不知道敌人的数量有多少,都是那些部落来的。但是他们知道,只要被攻破防御,他们这些人都活不了。
这不是个人的私仇,这是不同民族为了活命,为了地盘的斗争,必须以一方被消灭结束。
而这里的严寒也让所有人畏惧,如果没有稳定的事务供应,他们就是跑了出去,也绝对活不了。
何况,那个毛师爷已经将所有的马匹控制了起来,任何人不能骑乘。
他们现在就指望敌人的补给有限,支持不了多长时间。来这里几个月了,他们很清楚周边的部落都是苦哈哈,没有那个部落能长期供应上万人的食物来作战。
他们也派了人向南方求援,只是他们也不知道,派出去的四个人,能不能活着走出森林。
虽然局势紧张,但是多日的拉锯战,其实林三他们的损失并不大。
一个是他们个个身强力壮,以逸待劳。其次是他们的武器先进,不管是长矛还是长刀,都比敌人锋利。
最后是他们身上的棉甲防御坚实,一般的弓箭射不
第一一七章 报复(祝大家新年快乐)
陈诚有这方面的自信,是因为他在大明管理的是科技前沿下马桥农庄,很了解如今的大明科技发展已经到了哪个阶段。
在他看来,大明早就是一个文明国家,如今又大力推动科技兴国。而这帮野人还处于野蛮时期,信奉神大于王,愚昧不堪。
虽然他们曾经在武力方面超过大明,但是在大明大力发展军马养殖以后,这种差距就已经抹平。
当火枪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明的力量对比,在大明充足的人力对比下,所有的西域国家都不再是威胁。
甚至陈诚认为,只要策略得当,大明占领整个西域,让所有部落臣服,也只是时间问题。
从朱瞻基派他来西域,他就一直在谋划此事。按说,当郑亨的大军抵达,各大国家都派出了骑兵帮助大明西征,他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
他还留在西域这里,目的就是为了借助郑亨大军的威慑,将所有部落纳入大明的统治。
这件事不能急,如今的西域各国依旧兵强马壮。而大明距离此地太过于遥远,如果只是武力逼压,还会引发不必要的反弹。
从朱棣和朱瞻基派温和派的郑亨统率北路军,陈诚就已经看出了朱瞻基的心思,如果不借助这个机会将整个西域纳入大明,他才真的愚蠢了。
如今的西域各国,吐鲁番,火州、柳城因为距离大明最近,如今已经彻底脱离了东察哈台汗国的统治,偏向了大明。
而东察哈台汗国的各部落,如今也是人心不定。
他们虽然大部分都认可大明的实力,但是更多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只是借用大明的力量对付他们最大的敌人西察哈台汗国。
对付他们必须要讲究策略,陈诚已经看到了经济控制对他们的影响。
只要以后让他们的经济离不开大明的扶持,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倒向大明。
另外的金帐汗国各部落,他们的成分更加复杂,经济也更差,距离大明也更远。想要控制他们,更多需要武力威慑。
所以,只要打败了帖木儿国,然后大明在河中地区驻军,一手握刀,一手拿糖,怎怕他们不听话。
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他不仅不能离开西域,更要牢牢抓住这个机会,为自己的以后立下不世之功。
他身为一个文官,对封疆海外没有什么兴趣,更想借助这个功劳,能直接进入朝廷中枢。
而郑亨来到西域之后,对西域各族进行了大力笼络,也让陈诚看出了他的目的。
在这一点上,两个人目标一致,还没有利益之争。
要不是林三他们遭遇到了覆灭危机,他现在也会在碎叶城跟郑亨通力合作。
林三他们听了陈诚的分析,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攻击自己一方的是整个西方的臭人们联合起来的大军。
要不是冬季补给运输不便,他们能派出更多的军队,那个时候就更危险了。
开春以后,北路军就会出兵,在大明跟帖木儿国分出胜负之前,暂时还没有能力顾得上他们。
虽然同在西域,但是碎叶城,撒马尔罕那里,距离唐林城有六七千里,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守卫唐林城。
如果大明获胜,那些臭人自然不敢再来。但是如果大明失败,这唐林城恐怕就会难以保存。
林三和高羊儿他们这个时候没有了前几个月的乐观。
在来西域的路上,他们战无不胜,去年面对巴什基尔人的进攻,他们也轻松获胜。
这让他们难免有一种自大和乐观,在找到金矿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派人回大明,想要将亲眷们都迁移过来。
但是这次差点全军覆没,也让他们知道了现在还不是乐观的时候。
幸亏,这次陈诚带来将近一万人马,只要林三他们能提供足够的利益,这些人可以暂时留在这里帮助他们。
是的,陈诚不会将所有的担子都背在自己身上,他虽然许诺了东察哈台汗国,乌兹别克人不少好处,但是大部分酬劳,都要林三他们来承担。
要是林三他们不需要,最多等天气稍微暖和,他们就会离开这里。
林三和高羊儿他们只是商议了一晚,就决定全盘接受陈诚的条件。
高羊儿,郝云中他们已经在留意唐林城北方的几处适合建城的地方,他们等自己的人手全部到来以后,就会另起炉灶。
所以,只是少分一些利益,就能有这样一支强兵援助,又怎么会不肯。
林三是有些心疼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金矿,现在绝大部分利益都要让出去,他这个城主反而得的最少,又怎么甘心。
但是他更清楚,这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不是心疼钱财的时候。
大气的唐赛儿更是直接开解他:“三哥,我们夫妇一无所有来到这里,为了能够在这里站稳脚跟,现在不是计较钱财的时候。只要唐林城在,以后深目都能赚回来。”
第二天,林三就代表唐林城跟乌兹别克人首领纳帨尔,在陈诚的见证下签订了盟约。
永乐十九年,乌兹别克人将会派出八千大军,协助唐林城对抗西方和西北的斯拉夫人。林三除了将要承担他们的粮草,还要将整个金矿的收入,大约四成,上缴给对方。
其实这只是条约的一部分,因为大明与乌兹别克人另外还有一份合约。大明将派出农户,教会乌兹别克人种植棉花,并且除了乌兹别克人自己保留一部分棉花,大明包销他们所有的棉花。
乌兹别克人更想让大明教会他们更先进的织布,但是这个条件陈诚并没有同意,因为他现在没有得到授权。
如今的西域各国,没有一个不想学会大明的规模化织布。
他们现在的织布还是传统工艺,工艺落后,效率低下。
他们又不像大明,有着充足的人手,所以面对如山的棉花,他们大部分只能卖给大明。
河中地区河道纵横,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在这里变成了一条条河流。他们有着充沛的水力资源。
而且,如今大明已经有了蒸汽机,蒸汽动力更加稳定,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各种布料。
当然,蒸汽机的技术大明暂时不会公开,最少在西域各国能生产出来蒸汽机之前,是不会公开的。
郑亨和陈诚见了一面,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把这件事跟朱瞻基做了汇报,只是还没有得到朱瞻基的批复。
在他们看来,水力纺织技术,大明其实并不在意,应该有可能会批准。
从河中将棉花运到大明,耗时耗力,占用了太多的人力资源。
如果能在河中地区大力发展水力纺织,能节约不少的人力。
但是这个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竞争性。
如果他们能自己生产布料,整个西方的布料就不会出现短缺,那个时候,河中地区的各部落,会成为大明的直接竞争对手。
不过对大明来说,布料的生意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布匹贸易,在大明的贸易比例中,占据的比例并不大。
十匹布的利润,也比不上一匹的绫罗绸缎。
至于蒸汽机的技术,大明暂时肯定不会授权。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蒸汽机技术,更是整个工业技术升级的基础。
何况,河中地区也没有能力能生产蒸汽机。
西域各国受益于蒙元人的西征,在钢铁冶炼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
但是他们跟大明在十年
第一一八章 局势
虽然郑亨从去年十二月抵达碎叶城,表面上按兵不动。
但是实际上,自他抵达碎叶城的第一时间,这里就已经变成了国际外交的重要战场。
永乐三年,帖木儿去世,诸子争位。
永乐七年,被帖木尔传位的孙子哈里勒苏丹被叛将拘系,沙哈鲁趁机进军中亚,驱逐叛将,夺取撒马尔罕,平服内争,将撒马尔罕封予其子兀鲁伯。
从此,原帖木尔帝国所辖地区,除波斯西部、伊拉克和叙利亚以外,波斯东部和河中地区均由沙哈鲁统一。
沙哈鲁与兀鲁伯这父子两人都是难得的学者型君主,他们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经济和扩张文化影响力。
这一时期是撒马尔罕的黄金时代,经济繁荣,各国商贾云集,国库充盈,学术文化昌盛,宫廷学者荟萃。
虽然大明要对帖木儿国动手的消息已经传了几年,但是一开始没有人认为大明能占据优势。
这不是因为帖木儿国实力强大,综合国力来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跟大明相比。
之所以认为大明居于劣势,一方面是因为大明劳师远征,一方面是因为帖木儿国强大的骑兵。
沙哈鲁是一个著名的诗人,重视文化教育。兀鲁伯自小聪明,是有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父子两人从永乐七年到永乐十九年之间的这段时期,将帖木儿国的经济提升了三倍有余。
而且,他们强大的骑兵,灵活的战争方式,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战争的天平从朱瞻基东征东瀛之后,又在南洋立下赫赫战功,所有人才认识到,有了新式火枪的大明,已经处于了优势。
漠北的蒙元人已经彻底认输,他们不敢再跟大明有任何的争端,这种影响已经抵达了西北各国。
沙哈鲁和兀鲁伯在确定大明即将西征之后,一直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累研究新式火枪。但是他们用锻压方式包裹出来的枪管,依旧避免不了爆膛的结果。
他们派出了暗间进入大明,但是因为大明的封锁,他们只知道大明是用铸造方法直接铸造出枪管,却不了解具体工艺。
提升炉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都是一个难题,沙哈鲁和兀鲁伯父子两人虽然才华过人,礼贤下士,但是也冲破不了时代的局限。
帖木儿国虽然有不少铁矿,但是他们炉温达不到,只能将铁半融化后人力锻压。不能完全融化铁水,连精钢都难以提炼,更何况合金枪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