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十二月十八。阴。绕过了南大陆的顶端,船队变成了逆风。不过,这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只是船速慢了一些,然后泥炭的消耗也大了一些。
我们现在走的这片海域,就是我们曾经走过的大西洋的西侧,与西洲隔海相望。这里也是东西方的分界线。
大陆上面地势平坦,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不过经验丰富的农夫上岸之后,发现这里的土地也就只能放牧,不能种粮。”
“十二月二十三。大雨。我们遭遇了大风暴,被迫返航到前一天发现的一个海湾躲避大风暴。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片荒原的河边,就有一座露天的泥炭矿。
这一天已经是小年了,将士们难免思乡情切。我们决定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等过了年再继续北上。”
“十二月二十九。晴。这片荒原上竟然有着这么多的野生动物,熊,狐狸,还有许多奇形怪状,叫不上名字的怪物。
几天下来,我们猎取了大量的动物,这些猎物虽然有些很好吃,但是我们根本吃不完,只能现场烧盐,用盐巴将这些肉都腌制了以后风干。
我也统计了一下船上的藏酒,除了那些为了消毒留存的高度酒,剩下的酒水我分配出了五千斤,准备让所有将士过一个好年。”
这个时候的杨道,还是一个刚结婚不久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接下来将会面临一段残酷之极的旅程。
大西洋之所以在大航海时期成为欧洲和美洲之间的天堑,主要原因就是这里变幻莫测的天气。
虽然这里比太平洋小的多,但是这里的海浪高度,海流变化,天气无常,都远远超过了太平洋。
而比天气更加可怕的,则是南美洲上面那让人恐惧的毒物。
让我们再把目光望向探险队的大本营,经历了第一次的探险失败,候显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踏踏实实地做起了准备。
他不再以地图上的距离作为标准,因为许多看似很近的距离,其实却根本无法通过。
他出生在藏区,也曾经多次出使西域,对在高原和荒漠的行军都非常熟悉。
这一次,他直接派出了多个舰队,寻找入海口,一共找到了五个入河口,经过探子的探路,他最终选择了沿着大本营南方四百里的一处河流行军。
这条河流是后世的英吉尼奥河,也是大名鼎鼎的纳斯卡线条的所在地北侧。
之所以选择这里,除了因为这里的地势稍微平坦一些,还因为这里的土人部落,对大明人充满了友善。
甚至不能说是友善,而应该说是崇拜。
当地的土人不像北方的土人,长的跟大明人几乎没有两样,而是肤色偏黑,颧骨高耸。
但是他们偏偏对大明人充满了崇拜,甚至将出现的一队大明士兵当做了神一样对待。
经过艰难的沟通,他们非常愿意带着大明人一起前往东方的高原上,甚至愿意为大明士兵作战。
这个自称为文蒂拉人的部落可不是一个小部落,他们的人数超过三万,占据了整整一条河的流域,绵延四百多里的地盘。
候显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将从几个不听话的部落,抢来的粮食都送给了他们。
然后,候显又做主,便宜处理了一批布料给他们,并且承诺,凡是派出的士兵,都会得到大明赠送的刀箭。
整个东洲大陆上,除了青铜武器,大部分还是以木棒为武器,即使有一些弓箭,也都是威力小的可怜的长木弓。
这些弓箭的威力,甚至比不上他们自制的吹箭。
&
第一一三章 新年
临近新年,应天府进入了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候。
大街之上,采办年货的百姓接踵比肩,玩把戏,耍杂技,还有各种小戏坊,都在市场上支起了舞台。
度过了平静的一年,老百姓们也不会吝啬几个铜子,凑着热闹乐呵乐呵。
朱瞻基从西洋回来,带回来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今年的朝廷财政宽裕,举国西征,要以稳定为主,所以各级官府的盘剥也少了许多,大部分百姓都能轻松地过个好年。
而在皇宫之中,虽然要过年了,朝会的事务少了许多,但是朱瞻基最近更加忙碌了起来。
因为临近过年,各种各样的应酬,祭祀,都需要他出面打理。
每一天,他都在会见礼部,光禄寺,太常寺,鸿胪寺的官员,将过年的膳食,礼仪活动安排下来。
许多礼仪他是不太懂的,一切都听官员的安排。
过去这些事务都是朱棣出面,他也就在必要的时候出头露面一下就好了。
今年轮到他自己出面,才发觉这些事务比那些政事更让人费心费力,还没有捷径可走。
二十八这天,宫中设宴款待在京五品以上文臣,二十九,款待在京的武将,勋贵。
大年三十这一天,他更是一直在连轴转。白天上午去天地坛祭天地,下午社稷坛祭社稷。
这些礼仪必须要严格按照程序来,不能有一丝懈怠,更不能偷奸耍滑。
到了傍晚,在武英殿大摆宴席,所有在京的宗室一起团年。
朱棣不在,各大藩王被严格限制,禁止离开封地,甚至连出府都不容易,地方官员们像防贼一样防备着他们。
这主要原因就是不想给朱瞻基增添一帮不好管的长辈……
朱瞻基虽然监国,还不是真正的皇帝。这些个爷爷辈的,叔叔辈的来了京城,闹出什么事来,朱瞻基到底是管还是不管呢
管,一个晚辈管严了,对自己名声不好,管的松了,有损朱瞻基的声誉。
所以朱棣干脆让他们都不许来京城。
在京城这边,基本上都是曾经跟朱瞻基一起出海的各大王府的继承人们。他们大多是朱瞻基的平辈,就是有几个叔叔辈的,也都是一些低调之人。
仅仅是为了以后能在海外分一个好地方,这个时候也没有人敢触朱瞻基的霉头。
“二十四那天,我就已经安排了各路人马,将《国家与民族》的那些节选内容,刻印成报,占据了背面整整一页。正面也按照瞻基你的意思,头版头条是大明欢庆春节,大明今年新施行的一些政策法规。”
朱瞻基点了点头,跟朱有炖说道:“如今报纸印制成本高昂,虽然留了四个底角来给內监的蒸汽机,轻便马车做广告,但是想要保本依旧很难。不过,在以后的运输成本统计出来以后,就要统计一下报纸应该推广几个版面才最划算。”
朱有炖惊讶地问道:“如今报纸最贵的成本就是纸张,印的越多,岂不是亏的越多”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不能这样来计算,当运营成本稳定了以后,就要想办法开源节流来维持收支平衡。不要小看了广告的作用,要知道,皇家报纸面对的可是整个大明百姓。在报纸上做一次广告,就等于整个大明的人都能看到。先试几次,以后你就知道,那些商户恐怕会愿意出大价钱来做广告了。”
看着朱瞻基的笑脸,朱有炖迟疑了一下说道:“说到这件事,我倒是真遇到了一件怪事,不知道瞻基还记得第三舰队的陈武吗”
陈武是朱瞻基东征东瀛期间认识的一个参将,他是泉州人,这几年一直在负责大明对东番的驻军和移民。
东番也就是后世的台湾,因为朱元璋曾经将岛上的汉民都迁移回来,让整个岛荒芜了下来。
这几年第三舰队在东番建立了两个海军卫,迁移了超过二十万人,不过相对那么大的一个岛,几十万人远远不够。
如今的东番岛,因为对土人的笼络比较滞后,还谈不上自给自足,仅仅能维持两个军卫的生活。
一南一北两处军卫,可以给朝廷的南洋贸易舰队进行补给和维护。
不仅仅是东番,这个世界上现在跟大明进行贸易的每个国家,都比不上大明的底蕴和技术。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依赖性,才能给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贸易利润。
陈武作为如今东番岛的最高官员,过年也来到了京城履职,朱瞻基还接待了他一次。
“陈武什么事”
“他前几日来找我,询问在报纸上做广告的耗费,我说一次要两千枚银币,这么高的价格似乎并没有吓到他,反而很有兴趣。
我当时就奇怪了,他一个驻军的参将,为什么会关注报纸上做广告的事儿。问他才知道,原来他也想在报纸上做广告,想吸引更多的人移民去东番岛。”
朱瞻基忍不住笑了起来,没有想到陈武还有这个聪明劲儿。不过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报纸在官员中的影响已经不小了。虽然现在报纸连一期还没有刊印,但是聪明人都看到了报纸的作用。
“他有没有说如何募集这笔资金”
两千枚银币虽然不是一笔大数目,但是也绝对不少。他想做广告没关系,但是如果敢动用军费,那朱瞻基倒是要找他算算账了。
他问清楚了广告的耗费后,倒是顺嘴提了一句。说福建那边成立了一个东番会,这个东番会为了开发东番,愿意出这笔银子。”
又扯出了一个东番会,这让朱瞻基关注了起来,他招了招手,刘万就连忙来到了他的身边。
“你让孙林过来一趟,带上东番会的情报。”
刘万去了,朱有炖问道:“这个东番会我倒是知道一点,不过是一些小商人成立的互助会,集中多家的财力,物力来开发东番。像这样的互助会,大明已经有了不少,特别是在宁波,各种各样的商会,多不胜数。”
朱瞻基笑了笑,没有回答,心中涌出了一丝警惕。
朱有炖看不到这种商会的威胁,但是朱瞻基却不会大意。
大明的贸易如火如荼,虽然內监控制了大部分贸易的进出口权,但是生产和运输,还是要依靠民间力量。
以茶叶为例,內监不可能自己种茶采茶,这些还是要依靠商户。只不过,这些茶叶必须要经过內监的手来卖到海外去。
除了茶叶,布匹,丝绸,瓷器这些商品都是如此。
而且,內监人手有限,不可能控制所有的货物。就像那些粗瓷大碗,內监根本看不上这点利润,只管收税,不愿意掺和进这些生意。
一大部分初级商品,都是民间力量自己控制着。
但是这几年朱瞻基出海在外,今年又一心在控制朝局,对这方面倒是有些疏忽了。
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这种带有会社性质的机构,都是那种半黑半白的。
因为政治结构的原因,朱瞻基不担心大明会出现后世美国的那种财团,但是很可能出现像天地会,白莲教这样的势力。
孙林很快就来到了朱瞻基的面前,手里还拿了一叠资料。“殿下,东番会是十五年在陈武扶持下成立的一个互助机构,原本只在泉州,福州一带有些影响力,不过这几年逐渐向北
第一一六章 敌退(祝各位书友除夕快乐)
陈诚比林三他们更早来到极西,不过他一直没有来北方,而是留在了河中地区合纵纵连。
金帐汗国的政治中心在南方,北方只有森林和漫长的冬季,绝对不适合人类生存。
在唐林城,也就是后世的叶卡捷琳堡周边,这里生活着数十万的巴什基尔人。
巴什基尔人也可以说是一个苦逼的民族,他们早年雄霸一方,曾经欺负的保加利亚人不敢东来。但是遇到蒙元西进,被蒙元人杀的只敢分散在森林中生活。
他们复杂的信仰和民族成分让他们之间心并不齐,最终逐渐衰落。
蒙元人衰落之后,他们又轮番被比尔姆人,诺夫哥罗德人剥削,南方的乌兹别克人更是将他们当做了后勤基地。
不过正是因为复杂的局势,巴什基尔人的软弱,给他们留下了喘息之机。从一百年前,巴什基尔城这个原本建在白河边的最大城市,反倒成为了周边大型势力的贸易中心,还逐渐发展了起来。
巴什基尔城在唐林城西南大约一千里处,这里是巴什基尔人生活的中心。但是就在唐林城南方四百里处,也有一处巴什基尔人的聚居地,这也也是后世的车里雅宾斯克。
林三他们抵达唐林城,侵犯的正是巴什基尔人的利益,他们也曾经想要驱逐走林三他们,但是却被击退,只能默许了林三他们的存在。
陈诚通过周边的部落,早已经知道林三他们的存在。但是因为冬季的到来,他对他们的安全并不担心。
因为到了冬季,天气寒冷,补给困难。虽然突厥人和斯拉夫人矛盾重重,战争不断。但是这里已经超过一百年,从来没有在冬季发生过战争。
听到莫斯科大公逼着诺夫哥罗德公国和比尔姆公国组成了联军,反而趁着冬季想要把林三他们一网打尽,陈诚就急了。
不要奇怪,尽在咫尺的林三他们完全没有当地的情报网。但是陈诚现在已经把那些黄皮肤的蒙元人,乌兹别克人,甚至包括那些突厥人都变成了大明的盟友。
现在郑亨他们还优哉游哉地在碎叶城享受当地的美人,只是偶尔才出去训练一番,靠的就是陈诚提前几个月过来的功劳。
蒙元人已经被大明人打怕了,大明的火枪在如今这个时代根本没有对手,任谁也不愿意面对。
而且,跟大明人相比,那些浑身散发着恶臭的异教徒,才是蒙元人更恨的。
金帐汗国的衰落已经有近百年了,那些臭人今天从他们身上咬一口,明天从他们身上咬一口,早就让金帐汗国的一帮长老们恨之入骨。
就在前几年,自称为斯拉夫人的臭人们差点就攻进了金帐汗国的首都拔都萨莱,逼着一帮突厥人和蒙元人让出了伏尔加河东岸(喀山)周边大片的肥沃土地。
南方的大明在对付他们的仇敌西察哈台汗国,现在北方又开始对付那些臭人,不管是东察哈台汗国,还是金帐汗国,大部分人都是支持的。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大明在五年前教会他们的棉花种植。
河中地区有大片的良田,牧场,但是更多的却是戈壁滩。棉花虽然对土地也有要求,对水的需求也很大,但是河中地区最不缺的就是河流与土地。
在后世,这里都是著名的棉花产区,现在朱瞻基只是把这件事给提前了几百年。
不需要再去抢劫,大明的商人们就会主动送过来各种精美的布料,丝绸,茶叶,瓷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