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提到这些,朱瞻基就显得神采飞扬了起来,有了这些,他就不会再担心大明遇到天灾,百姓就会饿肚子。而等到明年,第一批橡胶就能运回来。
只要在吕宋,海南,婆罗洲那边种植橡胶,过个几年,就到了收获的季节。
有了橡胶,大明目前的车轮都能套上轮胎,今后的运输能力,将会有巨大的提升。
木制车轮对运输的制约是在太大了,后世的一辆结实的板车,只是用人拉,就能拉两千斤。用牛马来拉的时候,装几千斤也没有我问题。
可是如今的木制车轮,装一千斤已经是极限了。即便如此,车轮的损坏率还高的惊人。
如今大明的驿站,几乎都变成了修车铺,那些驿卒,基本上都成了修车匠。
也有人试过铁制的车轮,铁质车轮一开始使用挺好,除了伤路,费力一点,能载很多货。
可是使用不过三天,车轮经过碾压,就开始变形,只要有一处变形,这个车轮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崩溃,变成废铁。
如今钢铁价格虽然因为大规模的生产,降下来了大半,但是依旧跟铜的价格差不多。
一两白银可以换两斤多铜,也不过换四斤铁。
而做一个车轮,随便就要十几斤,甚至几十斤铁,如果用不到三天,那是谁都用不起的。
现在普通百姓一年才赚十几两银子,两个车轮一下子就没了,谁用得起
所以,铁制的车轮根本不现实,只有有了橡胶,才能造出耐用的车轮。
除了这些农作物,舰队还带回来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而这,仅仅是舰队跟一些小部落交易换来的。
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那才是交易的大头。
大明是所有金属都缺,虽然朱瞻基已经额外赚回了几千万两白银的财货,但是这些对整个大明来说,依旧不够流通。
当然,全世界的黄金和白银都运到大明来,也不可能够流通,因为黄金的数量是有限的。
不过最起码,朝廷有了这些金银,就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让百姓得到福利。
而南洋运回来的粮食,也足以让朱瞻基现在不用在农业方面操太多心。
农业问题是老大难,这个可不是工业,知道思路就能发展。
土壤改良,种子改良,那是需要几代人,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来改进的。
没有杂交稻,不能提高粮食产量,就只能先从规模上来满足需要。
至于粮价太低,损害到农民的实际利益,可以用服劳役来增加收入。
因为到处都在修路,到处都在造车,修车,发展工业,商业,实际上,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比前几年好的多了。
因为现在都是粗放式种植,农民实际上只需要忙半年,剩下的时间,以前除了每年服一个月到两个月的劳役,就无事可做了。
现在,服役一个月,剩下的五个月,每个月最少有二两银子,或者减免税赋,实际上,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不少。
&nb
sp;因为粮价就是提高两三成,除了自己吃的,交税粮,剩下卖的粮食,每年也就多赚二三两银子。
可是朝廷安排做工,做满五个月,就有十两银子的收入。
这还是朝廷水泥厂,修路的工钱,要是那些技术工,像是到工厂里面上班的,一个月三两银子的工人多的是。
苏杭的一些缫丝工人,他们每个月甚至能拿到六七两的工钱,一个人的收入,比知府还高。
当然,在隐性福利,社会地位上,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了。
至于通货膨胀,现在根本不用担心这个,因为货币远远跟不上民众的需求。
现在可不是印纸币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杨士奇对探索东洲虽然好奇,但是更多地想要知道杨道的消息。
杨道出海已经一整年了,二月初,解祯芳就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先怕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当爹了啊!
朱瞻基也终于提到了杨道。“杨道他们驾驶蒸汽帆船,已经脱离了大本营,沿着东洲的东海岸探索东洲,这个时候,他们应该已经快回到阿兹特克,跟易信汇合。”
杨士奇根本不知道易信在哪里,也不知道阿兹特克在哪里,对东洲,他只是粗略看过一回地图,具体的疆域却不知道。
他俯首问道:“殿下,第二批前往东洲的舰队什么时候出发”
“差不多等一个月吧,这次舰队要多带一些货物出发,那边的人可不少,是个倾销的大市场。”
杨士奇他们早就习惯了朱瞻基口中的一些新名词,许多词语不了解其意的时候,觉得粗俗,但是了解其意后,会觉得
第一二九章 归天
别院就是朱瞻基当初建起来的,当初建了六十栋木屋,将温泉水引出来,雨露均沾。
这种后世的休闲木屋,虽然看起来不气派,住起来却要比大殿舒服多了。
因为住了不少女眷,朱瞻基还特意让人用布幔将这里隔离开来,形成了内外之分。
朱瞻基住了一个木屋,旁边留给了刘万,他要负责帮朱瞻基传递消息,不能离的太远。
朱瞻基趁着今天晚上不用陪妻妾,看了一会公文。然后又到温泉里面泡了一会儿,让刘万念着公文给他听。
刘万念公文,李亮帮他用印,他只用动嘴就可以了。
不过,刚泡了一会儿,他就饿了。这红薯稀饭不耐饿,他饭量又大,一泡温泉,立即觉得饥饿难耐。
这个时候让人准备宵夜不方便,只能将平时不吃的点心一扫而空。
吃完了点心,还只是半饱,朱瞻基正准备上床,却听到急促的脚步声传了过来。
朱瞻基一直关注着后殿那边,听到脚步声,立刻警醒地望向了外面。
何纯的声音在外面响起。“殿下,太子殿下看起来不大好。”
刘万本欲给朱瞻基换上睡袍,这个时候停了下来,立即吩咐近侍说道:“将殿下外出常服拿来。”
朱瞻基光着上身,套上了一件明黄常服,来不及扣上暗扣,只是将腰带一系,就大步向外走去。
刘万提着一双千层底布鞋,看着朱瞻基踩着一双鹿皮人字拖,想要喊一声,却又不敢阻拦,只能提着鞋搁在朱瞻基的身后出了门来。
“殿下这是又要故意在其他人面前演戏了,不穿上衣太不庄重,现在来不及换鞋,也能展现殿下的焦虑与心慌。”
心里这样想着,刘万也就不着急了,将鞋递给了自己的一个徒弟,低声说道:“你提着鞋到后面,看到人都来的差不多了,再将鞋送进来。”
能在宫中立足的太监,哪怕还是个小太监,也都是聪明之辈。不用刘万点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小太监就明白了过来,提着朱瞻基的鞋,拖在了后面。
后殿内,一众内侍靠墙而立,只有四个太医和他们的助手,守在朱高炽的病床四周。
朱高炽肥胖的身体被放在床上一块硬木板上,腰下面垫了一床被子,让他的肚子高高挺起。
他的身上,被太医们扎满了银针,几个录事郎奋笔疾书,将抢救程序一一记清。
不管朱高炽能不能救过来,这些程序都会经过审查,查清这些太医有没有尽责。
朱瞻基看到朱高炽的脸色蜡黄,豆大的汗滴满脸都是。因为怕他痛苦之中咬到自己的舌头,他的嘴里被塞了一块咬木。
他表情痛苦,却一直没有清醒过来,嘴里流出的黄水,腐臭味道十分熏人。
看到朱瞻基进来,几个太医也没有停止他们的动作,直到将朱高炽的身上插满了银针,袁长田才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水,胆战心惊地向朱瞻基行礼。
“殿下,太子殿下如今风邪入脑,近乎失去知觉,意识,看来大事不好。”
朱瞻基沉着脸问道:“对病情孤不大懂,但是能否让父王暂时清醒过来”
袁长田道:“即使清醒过来,太子殿下怕是也不能言语……”
“只能拼一下,这治病救人,也需要病人配合。如今这种情况,顾不了太多。传詹士府众属员见驾,让众妃妾殿外候驾。”
众人纷纷领命,将太子病危的消息传播了出去,让众人见证。
这种时候,朱瞻基是不会留下任何话题的,这些录事郎可是撰史之人,他有一点做的不对,除非将他们都杀了,否则也会落下话柄。
而要是将他们都杀了,那他就是自泼污水,再也洗不清了。
杨士奇他们一帮属员很快就来了,看到朱高炽的样子,不少人都热泪盈眶,情难自禁。
张氏带着几个有子女的妃嫔也进了大殿,更多的女人留在了殿外。
而以朱瞻基的同母胞弟朱瞻墉为首,一帮弟弟妹妹站在另一边,他们大多忍不住小声抽泣起来。
袁长田看着这一幕,知道朱瞻基的决心已下,不想太子就这样毫无声息地薨去,想要试试看能不能让他暂时清醒过来。
袁长田知道自己毫无选择,按照朱瞻基说的做,还能留一条命,要是不按朱瞻基说的做,朱高炽薨去,他也要跟着去了。
既然别无选择,他也就狠下心来,让助手拿过来了一个木盒。
这里面装了十三根金针,黄金性软,制作成针,要比银针软的多了。
但是这十三根金针,每一根都有普通银针三倍长,五倍粗,让人看到就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这夺命十三针是他袁家祖传绝技,所谓夺命,不是夺人性命,而是从阎王爷手里将命夺回来。
袁长田靠着这手绝技,在太医院牢牢占据了院判的位置,这些年,袁家在杏林界发展良好,他不行错过袁家发展的机会。
但是,现在面对朱高炽,他也不知道能不能让他清醒过来。实在是朱高炽这种情况,前所未见。
这具身体本就虚弱,百病丛生,去年到今年历经三次吐血,变的千疮百孔。朱高炽却依旧毫不珍惜,以虚弱之体服虎狼之药。
如今还能保留一条命,主要是因为朱瞻基身为太子,各种名医,名贵补药不要钱地伺候着。如他不是太子,哪怕是普通富家翁,恐怕也早已完蛋。
准备好了这一切,袁长田又看了看朱瞻基。朱瞻基轻轻地点了点头,说道:“如今父王垂危,只能放手一搏,若各位有什么不同意见,皆可提出自己的建议。”
朱瞻基的话虽然这样说,但是哪怕杨士奇他们,也不敢有说上半句。
如果不让施针,这朱高炽就此离世,那谁提的意见,谁就要跟着一起去了。
这还不止,恐怕家族后代,也都要受牵连。
而且这朱高炽现在昏迷不醒,却痛苦不堪。嘴里流出的黄汁恶臭无比,任谁也能看出他不行了。
见众人都无话可说,朱瞻基点了点头。
袁长田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向着自己的四个助手也点了点头。
他们四人一起将上身光着的朱高炽扶着坐起,扯住手臂,按住双腿。
袁长田拿起粗大的金针,第一针就对准朱高炽心脏的位置刺了进去,众人看着粗大的金针刺入心脏,不禁惊呼,但是很快就又捂住了自己的嘴。
这一针刺入,朱高炽的反应更加激烈,浑身抽搐,粗壮的身体四人都几乎控制不住,一个个满头大汗。
前胸四针,小腹两针,后腰四针,再加上头顶还有三针,让朱高炽此刻显得格外恐怖。
所有人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看着被一圈蜡烛照亮的朱高炽。
张氏这个时候浑身紧绷,忍不住向前走了两步,紧挨着身材高大的儿子。这个时候,只有这个儿子才能给她安全感。
虽然是自己母亲,朱瞻基却也不能跟她太过亲近,这个时代,不会允许母子之间过于亲近。
朱瞻基只是回头看了看她,轻碰了一下她的手臂,向她温柔笑了一下。
袁长田这个时候将最后一根金针,沿着头顶百会穴插了进去。这一针刺入超过五厘米,以朱瞻基所
第一三零章 静与动
永乐十九年四月二十七,太子朱高炽归天,这让京城还在为新科进士们而激动的气氛变得平静了下来。
众多酒楼的红翎还未拆掉,就立刻换上了白布,以示哀悼。
太子朱高炽虽然一直不曾亲政,但是仁孝之名却传遍内外,在士林之中名声很好。
他的离世,对朝政并无影响,但是在民间来说,轰动还是比较大的。
众多百姓将他跟前太子朱标联系在一起议论,这大明朝,克太子啊!
如今的大明经历了三个皇帝,两个太子,两个太子都是福薄,没有登基就薨了。
不过朱瞻基可要比朱允炆的皇位稳定的多,朱允炆虽然在朱元璋没死之前,就已经被培养成一个皇帝,却没有像朱瞻基一样,拥有过监国大权。
现在朱瞻基已经监国一年多,民政,军政大权一手在握。
而且,朱元璋时期,藩王势大,他有二十六个儿子,还有一个侄儿,几个干儿,各个手握重权。
朱棣上台以后,延续了朱允炆削藩的政策,现在藩王一个个被限制了起来,再也没有了半点权力。
朱棣也只有三个成年儿子,汉王现在已经被削为平民,赵王天天钻进了钱眼里,根本没有人会成为朱瞻基的威胁。
所以,虽然朱高炽与朱标一样,是薄命太子,但是朱瞻基这个太孙,却要比当初的朱允炆强势的多。
朱棣尚在,这个太子的葬礼自然不能大办。四月二十七日晚间朱高炽归天,第二日开始百官拜祭。
他的尸体被封入棺椁,要在别院停灵七日,然后运到钟山灵谷寺,接受百官和百姓拜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