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如今的报纸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从最开始的半月刊,变成了五日一刊。而且,从最开始的亏损,现在变得收支平衡。
这主要就是各地广告费用大增,这些广告费,补足了人员耗费和纸张成本。
很多人都看到了广告的效果,许多做了广告的商品都供不应求。那些民间的商会,现在做广告不惜成本。
但是,最舍得花钱的还是各大勋贵,他们现在想要吸引百姓跟他们一起前往南洲,为了招人,他们最舍得花钱。
虽然各家的封地还没有确定,但是这次分封的标准,却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被透露出去了。
南洲那里,主要就是沿海地带有牧场和肥沃的土地,南部的土地又比北部多。
按照土地肥沃程度,距离水源的远近,土地被分成三个等级。
南洲根据土地肥沃程度,一共被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十七块,由十七家宗室分管。
这十七家宗室是从朱元璋时期封的亲王府,加上靖江王府,还剩十六家。加上朱高燧这个赵王,一共十七家。
十七家亲王,他们之中又分出来了不少分支的郡王,但是他们内部的利益分配,宗人府不管,只负责监督和协调。
在他们之下,公爵府可以分一万里,差不多也就是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一级土地,换成三等土地,还要增加两倍,也就是变成七千五百平方公里。
在这片土地上,大明免征五年税赋,五年以后,视收益开始收税,不过也只是十抽一。与此同时,处于管理地位的亲王府,二十抽一。
但是亲王府对地盘上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没有管理权限,他们只有百分之五的收益,和名誉管理权。
税收是按照,土地收益,养殖收益来计,这不包括土地上的矿产。所有的矿产,所有权属于朝廷,土地的主人负责开发,但是也只有四成收益,其他要交税。
而且,他们只能挖矿,所有的提炼要交给朝廷,由当地的官员负责组建工坊,內监负责交易。
另外,朝廷还要负责每一家的生产工具的提供,如果有矿,还要负责提供挖矿的工具。
除了人,等于朝廷要承担其最开始的起步阶段的投入。
这几百家勋贵,虽然每隔一级,地盘就要少一半,但是最少的伯爵,也能分几百里的土地,而这土地上的收益,大部分都是他们的。
朝廷会用这些税收建立三级管理政府,一为总督府,负责整个南洲治安保护。
然后还有十七个州府,负责每个王爷地盘上的各种管理。最后,是一个县治为主的最低级管理体系,负责当地的民生。
文官管生产,农业,税赋,负责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內监负责商业领域,控制进出口。然后海军直属总督府,以各大港口为基地,负责维护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南洲并没有陆军。因为这片土地没有外敌,仅有几十万土著,也根本不可能是大明人的对手。
各大王府除了每家可以从大明带去一支三千人的护卫,整个南洲没有了任何军事力量。
而且,朝廷也下了死命令,严禁任何王府发展自己的势力,护卫人数不能超过三千。
这也是为了防止以后各大王府做大,有自立之心。
为了让南洲得到最大化的开发,还不得到破坏,朱瞻基推出了南洲开发指南一书。
南洲除了南方和东部的少数地区种植粮食,实行粮食自给自足之外,大部分区域都划成了牧场。
在这份开发指南里面,明确提出了将南洲建设成为大明的军马基地,羊毛基地,矿产基地。
而且还首次提出了土地荒漠化概念,并且要求在西北一带,也实行保护草场的思路。
如今的大明不是原本的大明,南洋的粮食一直源源不断地往内地运,粮食是不缺的。
因为不缺粮食,造成了粮价低廉,让种地无钱可赚,也相应地减少了土地兼并。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如今的大明商业发展迅速,商业的利益远远超过了土地带来的利益。
再加上这些年一直在推行的移民政策,东南一带,中原一带的人口一直向四方流失。
而大明也是政府移民执行最有力的时期,后世中国的人口谱系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大明时期奠定的。
一直到21世纪,大部分人都还知道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往事。
只不过,朱元璋时期的移民是残忍的,丝毫不体谅老百姓的死活。
但是到了永乐时期,特别是近些年,朝廷经费充足,各地的水泥路,驿站,沿途到处都是。
拿到移民贴的老百姓,不仅在移民途中能得到照顾,抵达目的地之后,还能得到免费的粮食和种子,工具。
树挪死,人挪活。当能够获得大量土地,能安家落户的时候,百姓能够爆发的力量是巨大的。
朱瞻基回来的这三年,不算唐赛儿他们这些从山东移民到极西的四万人,从山东,山西各地,迁移到东北奴儿干都司,北海(贝加尔湖)一带的百姓就超过了二十万。
而人口更多的东南一带,往东番(湾湾),吕宋,婆罗洲,星城,旧港,马鲁古(香料群岛)移民的百姓超过了百万。
大明人口已经超过了六千万,移民走的百姓还是少数,也是当地的穷人。
他们的移民离开,朱瞻基并不会担心让大明空心化,反而因为不少穷人的离开,让当地少了许多地方矛盾。
这次南洲移民开发,仅仅是海军就要派过去五万,超过一半的海军,都是从陆军转到海军的。
朱棣西征归来之后,大批的将士都面临无仗可打的境地。
他们是军户,只能打仗,这样的时候,进入
第一四八章 小题大做
在大明宗室之中,有两家倍受关注,一家是晋王府,一家是已经被贬为平民的汉王府。
这两家王府并不在这次南洲分封的行列里,他们将会单独分封西洲。
而且,这两家的分封,也是早早就确定了下来。
汉王朱高煦被封西洲中部森林南方的大平原地区,而晋王府则被分封到西洲的最南部地区。
相比其他王府都只能配备三千护卫,他们也超出定例,各领六千护卫。
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洲,还有大批的昆仑奴,他们那些人虽然像野人一样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没有多大的战斗力,但是个人力量方面,却非常强壮。
八月下旬,得到皇帝召见的各大王府几乎都是全部精锐出动,云集应天府。
他们一方面是为了参加这次的禅让大典,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参与南洲分封。
自朱元璋时期大封天下之后,应天府也是首次有如此多的王爷齐聚京城。
不过在朱棣的威势之下,他们不敢像勋贵一样还想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封地,一个个参加了朱棣和朱瞻基之后,就闭门谢客。
哪怕是再荒凉的土地,也可能有金山银山。在一片比几个省还要大的土地上,他们就是名誉上的主人,总比圈禁在大明境内要强的多。
要是因此触怒了朱棣或者朱瞻基,在家法面前,他们完全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
对勋贵,朱棣还要顾虑一下面子,但是对他们,一切皆在一念之间。
晋王朱济熺其实是不想去西洲的,那里是昆仑奴的土地,而且昆仑奴懒散,好斗,干活偷奸耍滑,却一怒之下就拔剑相向。
他不是那种雄才伟略的王爷,前些年被弟弟朱济熿给关进大牢,差点饿死。如今的他,就之下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但是,他有几个强势的弟弟,不论是平阳王还是庆城王,都巴不得朱济熺不敢前往西洲,这样他们也能主事西洲,雄霸一方。
而且,在晋王府麾下,朱瞻基首先就确定了曹国公府一家附庸。
曹国公李景隆虽然在靖难之役大败特败,但是他跟其弟李增枝,李芳英,都是明初著名的将领。
曹国公府虽然这些年衰败了下去,但是家大业大,能领军作战的家族成员就有十几人。
他们这几年得到了锦衣卫指挥使杨章德的支持,大力招收亲兵,如今三百亲兵营,在大明勋贵之间,也是首屈一指的精锐。
除了三百亲兵营,按照朱瞻基的安排,公爵府可以招收一千五百亲随前往西洲,加上他们的家属,这就是万人。
朱济熺怕曹国公府有异心,因为李景隆的长女,嫁的就是已经被圈禁至死的朱济熿。
朱济熺与朱济熿两人势同水火,但是他的另外两个弟弟,却跟朱济熿关系甚好。到了西洲,曹国公府会靠向哪边,现在谁也不敢说。
当然,这是朱瞻基故意给他们安插的一个强势下属,晋王府的宗室子弟,没有几个成器的。
手段最厉害的,还是被他关在吕宋,最后身死的朱济熿。
朱瞻基安排曹国公府到西洲,不是为了对付晋王府,实际上,对付的是占据了西洲中部的朱高煦。
朱高煦虽然在朝政上有短板,是个马上将军,但是正因为这方面的能力,朱瞻基害怕他会统一西洲,变的尾大甩不掉。
此人一直野心勃勃,要是统一了西洲,那里资源丰富。然后他要是据此地与朝廷作对,天高皇帝远,朝廷也难以对付他。
但是,朱瞻基还不能打压的他太狠,因为他要利用朱高煦来遏制昆仑奴。
他可不想,让现在只有人口百不足一的昆仑奴,在后世也变成一个巨大种族。
他们的发展是因为当初的白人开发美洲,缺少人口造成的,如今他们没有了这个发展机会,但是仍然要得到强有力的遏制才行。
八月二十七,朱瞻基专门接见了晋王府,汉王府,包括曹国公府的一众青壮,当家人。
在这次的接见过程中,他没有让史官参与,陪他接见的只有陈瑄,杨荣,柳升等一众鹰派大臣。
朱瞻基当着数十个堂叔伯,堂兄弟的面,明确提出了要限制昆仑奴的人口,并且限制贩卖奴隶。所有贩卖的昆仑奴,也必须全部去势的要求。
针对东洲的土著和针对西洲的土著,必须执行不同的针对策略。
东洲的土著是黄种人,是可以同化的。只要他们接受大明的文化,写大明字,今后会逐渐融合进来。
但是昆仑奴的优势遗传基因,让他们的后代,也有着同化其他民族的能力。
哪怕他们说大明话,写大明字,也很难将他们看做大明人。
朱高煦现在对皇位已经没有了奢望,这次从西域回来,连朱棣这个他心目中的大英雄,都已经被朱瞻基架空,不得不禅让皇位,他又哪里还有一点机会。
他也没有想过自己能在西洲跟朝廷作对,哪怕就是移民过去几十万人,相比大明的几千万人,他们的实力也相差甚远。
何况,他最多能带几万人去,那些人也不一定跟他一心,外海还有大明的海军限制。
他如今只想能到西洲去当一个自由自在的土王,在那里发展贸易,将那里发展起来。
亲眼看到了外面的广阔世界,他如今的眼界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再盯着眼前的这一点利益了。
朱瞻基的话让他又认识到了一个巨大财源,那就是奴隶贩卖。
在西洲,特别是在雨林以北,沙漠以南的地区,生活着大量的昆仑奴。
他们,没有武器,只有一个个小部落,想要捕获他们再简单不过。
将他们去势之后,不管是运回大明,还是卖到南洲去,都能换取大量的物资。
他可是听说了,南洲那里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连种地,挖矿都找不到人。
原本他准备去西洲的时候,多带一点农户去,但是现在,他觉得,带上一批精通去势的医生,也是非常必要的。
李景隆却非常激动,从永乐二年,如今已经是永乐二十年,他都一直被圈禁在府中。
如今,李家终于又有了崛起的机会。
有杨章德提供的帮助,他们这几年一直在积极筹备,所有子孙习武练功,学习兵法。
还倾尽家产,组建护卫营,招收农户。有锦衣卫的一些或明或暗的帮助,他们对移民西洲的准备,做的是最充分的。
杨章德其实最想跟曹国公府一起去西洲,但是他只是旁敲侧击了一番,就受到了朱瞻基的警告。
他也不敢再提,转而退而求其次,想要前往东洲。
朱真前往东洲主管军政,杨荣前往东洲主持民政,再加上內监主持贸易,形成了一个三权分立之局。
但是,在东洲涉及到了大量的矿山开发。从后世的墨西哥到玻利维亚,这里有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白银储备,四分之一的黄金储备。
这种利益分配的大权,朱瞻基一定要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杨章德前往东洲负责协调,是符合朝廷的利益的。
而且,朱瞻基也准备对锦衣卫实行改制,这个皇室的鹰犬,也要跟朝廷的通政使一样,变成一个监控全世界的机构。
朱瞻基对东洲最为重视,以后也准备留给自己的子孙,在那边,首先建立两个情报网络,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近几年,朱瞻基在国内不准备大动干戈,以休养生息,基础建设为主。让杨章德去东洲历练一番,也不会误事。
最近的应天府变的热闹非凡,所有人都在等待九月初九的来临。
九月初一的大朝会上,朱棣亲自参加,不过,他只主持了一件事,那就是给汉王恢复王爵。
除了汉王,朱瞻基的几个大一点的弟弟也都已经成年,六弟朱瞻堈都已经十六岁了。
在这次朝会上,他们五人也得到了册封。
朱瞻埈被封郑靖王,朱瞻垠被封蕲献王,朱瞻堈被封荆宪王。
而朱瞻基的两个同母胞弟,朱瞻墉、朱瞻墡分别被封越靖王、襄宪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