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漫长的铁路线,除了各处小站是双线,其他地方都是单线。为了错车,在一些距离车站远的地方,也会设置一些复线。

    遇到错车的时候,火车驾驶员会停下火车,自己扳动铁轨,将火车开到安全区域以后,再将铁轨回位。

    由于经常有人会忘记回位,所以这个时代的火车,每经过一个岔道的时候,都会停下火车检查,防止开错了线路。

    对后世的人来说,火车开开停停会很奇怪,但是在这个时代,是非常正常的。

    很快,火车又重新启动,向北方驶去。

    余大山没有了睡意,见林汉伦也不睡,就跟他搭话说道:“极西候世子长大以后回过唐林城吗”

    林汉伦点了点头说道:“铁路修好以后,回来过两次,不过都是夏天,冬天走这条路,还是第一次。”

    “夏天的时候好走,十天左右就能到唐林城,但是冬天,半个月能走到就算不错了。我们这种军车,那些部落不敢随便打主意,要是普通的火车,经常被他们偷抢。”

    “听说过,但是我两次回唐林城都是乘坐运兵车,没有经历过你说的这些事。”似乎觉得自己回答的过于干巴巴的,他主动挑起了话题问道:“钦天监定位北极点,耗费了十几年,现在怎么还没有确定的消息”

    余大山摇了摇头说道:“我也不清楚,不过钦天监这些年也没有白忙活,从这里到北海,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探测清楚了。据说在那冻土下面,有无数的金矿。”

    林汉伦笑了笑说道:“只有金矿也没用,除非铁路修到那里,能运粮过去,要不然,只能等到北方能种粮食了,才能养活更多的人。”

    两个人一个对岭北的情况非常熟悉,常年护航。另一个自幼就熟读史书,想要当一个合格的总督,自然不会不了解岭北地区。

    从秦汉开始,历朝历代都对这北方的广袤天地进行过勘测。

    汉代的霍去病自率大军“约轻賫,绝大幕……度难侯,济弓卢……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翰海在此当指北海(后世的贝加尔湖)

    到了唐代,汉人对北方的了解更多了。已经认识到了贝加尔湖不是北海,只是一个湖,因为比一般的湖大,而称之为小海。

    据《新唐书.回鹘传》记载:都播,北濒小海(贝加尔湖),骨利干处翰海(贝加尔湖)北,又北度海(贝加尔湖)则昼长夜短。说明都播北濒小海(贝加尔湖),而骨利干地处翰海,又称小海(贝加尔湖)之北,并且这个小海是可以渡过的。

    《新唐书.回鹘传》记载:有“俞折”部,据岑仲勉考证:此部居雅库地区最北部的克莱玛河入海口处北冰洋岸。

    《新唐书》还记载:在东北亚雅库等地区的西北部的驳马。

    “直突厥之北,距京师万四千。……北极于海”。此处在突厥北面距离长安一万四千里,是指驳马的中心地带距京师一万四千里,而中心地区到北极于海还有一段距离。

    这也说明在唐朝,就已经大概摸清了北方的地理位置。

    亚欧大陆由于帕米尔山结的存在极大阻碍东西方的交流。中原想要到达欧洲,只能通过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

    但北方情景就截然不同,随着纬度半径不断减小地貌也越平整,是北大西洋暖流以北受到北冰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区域,骑兵可以一路从岭北杭爱山快速机动到唐林城西方的喀山汗国。

    而且这段距离仅仅只有三千多公里,远不如东汉首都洛阳到西域喀什的距离。

    所以历史匈奴远遁欧洲、蒙古西征欧洲看似很远,其实难度和岭北机动到杭州是一样的,任何势力从岭北右臂打欧洲,据上攻中原是相当方便。

    除了发现一条平坦的前往西方的道路,成吉思汗还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引导汉人在岭北种地。

    汉唐以来,所有人都以为这地方不适合耕种,忽必烈却建五卫,每卫万人,其中屯田者两千人,屯田军与其他军人为二与八之比。

    京师六卫,每军抽兵士二人屯田,以供兵士八人之食。也就是说,十分之二的人屯田,就能满足其余十分之八的人的粮食需要。

    当然,这也是指岭北的南部地区,至于北部地区,一年有大半年是冻土,什么都长不出来。

    大明为了吸引百姓迁移过来,这些年放开了不少小金矿的开发,在这条铁路沿岸,有不少汉人和蒙古人的淘金者,建立起来了一个个小镇。

    不过这些小镇大部分都是靠近车站所建,因为这里还有不少的小型部落,根本不受朝廷管辖。

    而且他们在山林间以狩猎为生,也难以捉拿。

    至于大部落,绝大多数都已经臣服了大明。不服从的,也在修建铁路的时候,就全部剿灭干净。

    要不然,留着他们,铁路线的安全根本没有保证。

    成吉思汗之后,蒙元人认识到了地理大发现对国家的用处。其后后,蒙元又对岭北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勘测。

    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和瑞带队,第一次走陆路抵达北冰洋,知道了通过昂可剌河(叶尼塞河)就能抵达北冰洋。

    所以第二次他造了三艘大船,每艘船上一千人,沿着昂可剌河抵达北冰洋,并且带回来了大量白银。

    前两次勘测岭北,是为了了解地形,第三次勘测,则是蒙元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一些小型部落。

    这一次对北极地区的探险是在完州人刘好礼为五部断事官时进行的,不过岭北的野人部落见他人多势众,根本不理睬他,见了他们就跑。

    第四次对北极地区的探险是在大天文学家郭守敬为使其编的授时历更准时,在元至元十六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在全国范围搞测量。

    他建议应在“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测验。

    该建议被采纳后,郭守敬主持了这次对北极地区的测量及探险。

    《元史天文志》称这次测量及探险为“四海测验”。

    郭守敬选精通天文测量技术人员十四人及两百余一般测量人员,一千多辅助人员。

    他带领这些人在南北长一万一千里,东西宽六千里的广大区域每隔十六度设一测景所,全国设二十七个,最北的北海测景所,地点为昂可剌河入“北海”(北冰洋)处的北极圈附近。

    这次试验进行了包括“北极出地”、“夏至日影长”、“昼夜长短”三项天文地理的测量。

    此次测量为元代改历之重要依据。郭守敬主持的这次北海测验,其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及参加人员之多,是时不惟在中国,在世界亦属前所未有。

    其后,蒙元在一百多年间对岭北进行了多次小规模的探索,并且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不过他们因为缺乏对定位的精密测试,留下的地图和资料只能作为参考。

    朱瞻基从登基之初,就一直大力推进对岭北的地形,地图测绘。几十年来,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且编绘成书,放进了大学的国家地理书籍中。

    以至于当要修建通往唐林城的铁路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在派人重新勘测,因为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已经收集起来了。

    他们要做的就是,沿着地图寻找一条最合适修建铁路的路线,然后再具体测量就好了。

    因为家族封地在唐林城,林汉伦自幼就特别重视这方面的资料和文献,可以这么说,除了经验略少,在关于极西包括岭北的知识储备方面,他已经是个专家了。

    火车在半夜抵达了小海西侧的通古斯城,这个时候,火车又停了下来,司机前来通知,由于铁路结冰严重,难以通行,要等明日确定安全,才能继续前行。

    林汉伦知道自己就是急也急不来,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家族护卫与余大山迎着寒风下了火车。

    这列火车是国防部的特制补给车,专门为了运送武器制造。

    火车一共十节,第一节车头,第二节是装煤车,后面就是一节运兵车厢,一节弹药车。

    &nb




第十章 林家
    正统八年,朱瞻基颁发了《废除汉人奴隶令》。

    从那以后,大明所有的四十岁以下家奴都要重新申报户籍,而四十岁以上的家奴,则看其志愿,区别对待。

    连皇上都不要家奴了,皇宫不要太监了,成立了内务府。而皇宫事务大多交给了宫女,并且实行聘用制,还有谁敢违逆!

    那几年,天下秩序出现了一些混乱,大明的哪个大户人家,没有几个家奴呢

    但是,因为东瀛和朝鲜贡献了大批的劳力,总的来说,虽然经过了一些波折,但是最后这个政策还是执行了下来。

    但是有一个方面,依旧有一些例外,那就是军队。

    大明的宗室,勋贵,都是有护卫定例的。像亲王有三千护卫,并且朝廷承担军费,而一些公爵,侯爵,也都是五百到三百不等。

    这些人是由朝廷按照普通军士支付俸禄,而那些将领为了笼络人心,往往会给自己的亲兵最好的待遇,所以他们自己掏出的银子,其实要比朝廷给的更多。

    而亲兵的战斗力,也是远胜一些普通士兵的。

    但是,当火枪普及以后,纪律和战术变的更加重要,相反,个人战斗力在战场上根本没有太多表现的余地了。

    所以,勋贵们对亲兵的投入,也逐渐变少。

    但是每个将领依旧不会放弃这个属于自己的福利,亲兵的战斗力哪怕不占优势了,但是他们的忠诚,依旧是可以信赖的。

    在各级将领都不愿意放弃这个属于自己的权力,而如今的战争依旧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朱瞻基也没有强制性地废除亲卫,而只是让这些人的兵籍,也纳入了朝廷的管制。

    吴家第二代有一个侯爵,两个伯爵,侯爵可以有三百亲卫,伯爵有一百亲卫,吴家三兄弟一共又五百亲卫。

    其他士兵没有军令,不管是公爵,还是侯爵,都是无法调动的,但是亲卫可以。

    吴律现在说要带三百亲卫去协助唐林城作战,这也是他们家族这一支所有的亲卫了。

    如果是以前,林汉伦会非常高兴,但是现在,有了这列火车上面装的三万支连发枪,两百万子弹,还有一些高等炸药,有没有这三百人,根本不影响大局。

    他也坐直了身体,然后拍掉了身上的雪渍和污泥,感觉身上到处都疼。“陛下已经决定换装连发枪,现在车上就装了三万支,有了这些火枪,我有信心消灭所有的敌人。”

    吴律一听,立刻眼睛放光地望向了那四节铁箱子一样的车厢,说道:“真的是连发枪”

    林汉伦点了点头,吴律给了他胸口一拳说道:“你等着,我现在立刻回去,跟我们家老爷子说一声,我跟你去唐林城。学了那么多的连发枪的战术,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了。”

    他转身欲走,不过走了两步,又回头说道:“对两家联姻,我不看重。但是循妹是我亲妹妹,我只想她能开开心心的,你明白吗”

    林汉伦点了点头说道:“我会说服祖母的,也会好好对循妹的。”

    吴律跟林汉伦自小就熟悉,知道他是个沉稳重诺之人,听他这么说,心里对他的一点芥蒂也就烟消云散了。

    回到了自家的城主府,已经是丑时了。可是他现在心如火燎,先跑回了自己的小院,让蒙元侍女帮他收拾衣物,又来到了主院。

    主院他是不敢闯的,要是碰到了祖父正在跟小美人亲热,他要是闯进去,恐怕会被祖父打断腿。

    他就站在院子外面扯着嗓子大声喊道:“祖父,孙儿有事想要跟你说。”

    吴克勤今年五十九岁,近年来也没有了雄心壮志,安心地享受剩下的日子。

    搂着心爱的小美人刚睡着没多久,吴律的大喝惊醒了他。他浑身疲惫,有气无力地问道:“什么时辰了”

    门外值夜的侍女答道:“侯爷,刚到丑时。”

    吴克勤立刻大怒,喝道:“将那个兔崽子给老子叫进来,看老子不打断他的腿。”

    话是这样说,却没有一个人相信。世子如今在京城,强壮的世孙可是老爷子的心头肉,天天都宠的没边了。

    侍女将自己屋里的火盆搬到了卧室的外间,吴克勤套上了棉袄,棉裤,又裹上了一个毛皮大氅,从卧室里面出来。

    吴律看到爷爷出来,立即跪下说道:“祖父,刚才孙儿去见了林大头,你知道吗陛下竟然给了他三万支连发枪,今后这连发枪要取代燧发枪了。”

    吴克勤上去对着他的屁股踢了一脚,说道:“就为了这事儿,你把老子半夜吵醒!”

    吴律陪笑说道:“孙儿在羽林卫学学的可有不少连发枪的战术,却没有用武之地。要等到我们通古斯城换装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所以孙儿想要跟林大头一起去唐林城。”

    通古斯城周边虽然有一些鞑靼和瓦剌部落,但是这些部落都已经归附大明。这里四周没有敌人,即便是军队换装,轮到他们恐怕也要等一两年之后了。

    身为自己的孙子不怕打仗,他的心里还是挺高兴的,但是就这样放他去战场,他又有些担心。

    自从朝廷采用分封制,封建海外,整个大明的继承法规,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管哪家,只能嫡子嫡孙,还要在应天府接受教育,才能继承爵位。而且,每一家的嫡系子孙,必须要跟家主生死相隔,最多只能两年见上一面。

    如果嫡系子孙不才,而旁系却有能干之人又该如何,就成为了所有勋贵家族最头疼的问题。

    不过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摸索,各大家族也摸索出了一套方案,那就是像朝廷出现的议会一样,成立一个家族长老会。

    用长老会来约束家主的胡作非为,让家族永远位于稳定的水平。虽然一些家族的家主权力依旧很大,但是一些因为家主去世,家主幼小的家族,这套规则运行的还是很不错。

    以平江侯陈瑄为例,他在世的时候,掌管大明银行,权势滔天,家族兴旺。死后被追封为公爵,世袭平江侯,三代以降。

    其子陈冲性格软弱,担任长陵卫指挥使期间,因为被人陷害,污了圣陵,遭皇上剥夺其爵位,发配南洲,平江侯爵位就落到了他的幼子身上。

    陈家长女嫁给了福国公黄家次子,在黄家的协助下,组建了家族长老会,开发南洲。

    如今陈家依旧发展良好,完全就是托了这套制度的福。虽然家主的位置一定要嫡系才能继承,但是有了长老会,家族的旁系,人尽其才,能干的人也有了掌权的机会。
1...259260261262263...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