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吴克勤的两个兄长包括家族大部分第二代,第三代的后代都在南洲,而且第三代里面,他最重视的就是这个长孙。
嫡系的几个孙子,没有一个比得上他,甚至比不上一些旁系孙子。
如果他有了三长两短,整个吴家的家族结构,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但是,不让他去也不可能。吴家就是以军功起家,如果丢了勇猛,他们还剩什么
“你不是跟林家小儿闹翻了吗为何今日又去找他”
吴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林大头这人还是很不错的,他对循妹也不无情意,要不是那老虔婆……”
话还没有说完,吴克勤一大嘴巴打的本就鼻青脸肿的吴律一下子倒在地上。“祖父……”
吴克勤指着孙子厉声道:“老虔婆是你能叫的!你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唐老夫人是什么人那是老夫见了,也要心悦诚服喊一声大姐的军中木兰。是陛下亲自册封为帝国一级英雄的唯一女人!
几十年来,她以弱势兵力扼守帝国西北边境,不仅没有丢失寸土,还曾经将边境向西扩张两千里。陛下让人以她为蓝本写的小说,写的戏剧你难道没有看过吗你一个毛头小子,有什么资格说她是老虔婆!”
吴律不敢犟嘴了,喏喏说道:“可是她为什么不同意大头跟循妹的婚事……”
吴克勤叹了口气道:“我吴家原本是蒙元小部落出身,而林家原本是普通百姓出身,这身份对普通人有威慑,可是在应天府权贵心里,哪个不笑话我们
唐老夫人心高气傲,儿子娶了公主还不罢休,还想让孙子也娶个宗室,这样以后就没人敢拿他们的出身笑话他们了。
就连循儿,我原本也是想让她嫁给个皇子皇孙的,只是她不愿意,老夫才随她心意。
你现在也大了,原本不该跟你说这些事的,但是你以后总是要接触这方面的事务。等老夫断气了,你父亲会回来接任城主一职,那个时候,你就要留在京城了。
那个时候,你面对的不是敌人,不能打打杀杀。为了家族发展,你可能会受很多气,遭遇许多挫折。
所以,你不能再单纯下去,家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不是仅靠打打杀杀就能崛起的。何况,今后打仗的机会也要少的多了。”
吴律这才明白过来,为何林家和吴家因为婚事闹的小辈们一个个不自在,但是长辈们却似乎没有在意。他直起身,跟祖父磕了一头说道:“祖父,孙儿受教了。”
吴克勤这才点了点头,扶起他,用手摸了摸他的脸说道:“这几日我会传令下去,召集亲卫,过几日让他们护送你去唐林城。至于林家跟吴家的婚事,看缘分吧……”
对于吴律不能跟自己一起走,林汉伦虽然有些遗憾,却不失落,毕竟最多过几天,他就也会到唐林城了。
从通古斯城出发之后,火车上的戒备就严格了许多。这里是曾经蒙元岭北的腹地,不仅又许多小部落,还有一些蒙元残余军队的存在。
他们对大明并不臣服,我行我素,有些不服管教。大明如果派兵来剿,他们化整为零就藏了起来。
不过二十年过去了,他们一直不曾闹出是非,当地的驻军也就没有逼迫太紧。
现在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大明的贸易,再过二十年,恐怕他们会主动融入。
但是这个时候,该防范的时候,还是要防范。
两日之后,火车顺利抵达了新建的益兰城。林汉伦惊讶地看到了自己的母亲竟然迎了几千里,来见自己这个儿子。
这母子相见自然别有一番感慨,宁国公主搂着儿子,就再也不想放手。
她在公主里面虽然序齿二十五,但是却是皇后亲生。当初她被许婚给林楚,内心是非常不情愿的,因为林家出身低,而且封地也在遥远的极西,一年有半年都寒冷至极,还经常有战争威胁。
何况,城主这个职衔,相比总督,其实是低了半级的,在许多人眼里,连提督都比不上。
&
第十一章 逆反
应天府。皇宫。谨身殿。
朱瞻基坐在高高的龙椅上面,俯视着台下的朝鲜王李弘暐和王叔李瑈。
朝鲜的间谍案,因为没有成功,所以朱瞻基连幕后到底是谁都懒得去调查了。
像这种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案子,他们两个人为了避嫌,肯定会不遗余力将自己身上的责任撇清。
即便是查到最后,可能也会发现,谋划人到底是谁还有疑点。
所以朱瞻基根本不给他们分辨的机会,直接让他们出三万劳力,去苏门答腊岛开采石油。
而且,这次不同以往。以往的时候,大明征召朝鲜,东瀛的劳力,都会给王室一些好处,然后再将剩下的酬劳给个人。
但是这次,大明不给他们任何好处,只会相应提高朝鲜劳力的报酬。
所以得到了消息,刚过完年,国王和王叔就连忙来应天府表忠诚来了。
朱瞻基需要他们的忠诚吗不需要!要不然,当初李弘暐举国归附,想要变成大明子民,朱瞻基也不会拒绝了。
朝鲜山多地少,人口众多,一个个穷的家里连口锅都没有。
这些人要是变成大明的负担,会让大明的老百姓生活水准下降一个档次。
所以,只用微薄的报酬换取他们的人来创造价值,然后造福大明的老百姓,这才是硬道理。
不管朝鲜人也好,东瀛人也好,要变成大明人,先要接受大明的剥削,经过优胜劣汰,最后只有精英能变成大明人。
只要朱瞻基不切断这个人才通道,朝鲜人,东瀛人就会自愿接受这种剥削和选拔,并且为之而奋斗。
就连朝鲜国主也想当个大明公爵就好,更别提那些老百姓有多么羡慕大明的老百姓了。
高台的龙椅上,朱瞻基再次拒绝了李弘暐想要归附大明的提议,说道:“如今朝鲜百姓大多不会大明话,也就文武大臣会书写,所以只有大臣们才符合入籍标准。但是朝鲜离开他们,岂不是乱成一团,所以在朝鲜百姓会说大明话以前,我们是不会要的。”
“陛下,朝鲜百姓困苦,还望陛下垂怜。”
朱瞻基说道:“再困苦也不是你们妄想窃取我们技术的理由。朕心情好,不想跟你们计较。不过,朕蹇义你们多看看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要不然,以后面对朕的大军,你们再说冤屈,朕可是不会心软的。”
李弘暐跪在地上不起,哭泣说道:“陛下,如今朝鲜国力微弱,这些年向上国贡献了超过五十万劳力,如今国内民壮缺乏,就连妇女都要下地干活。这一次又要出三万民壮,实乃力不从心啊!”
朱瞻基的脸板了下来,厉声说道:“你朝鲜人口近千万,男丁足有四五百万,即便去掉老人,孩子,也有两三百万,你现在跟我说没人”
李弘暐不敢再说,只能俯首哭泣。
其实朱瞻基很清楚,自己的确让朝鲜现在苦不堪言了。虽然这些年他抽调的朝鲜人口只有五十万不到,但是逃到大明境内的朝鲜人也为数不少。
这些人宁愿前往通古斯城这样的苦寒之地,也不愿留在朝鲜。
更重要的是,朱瞻基要的民壮必须是年轻人,也就是十六岁到二十五岁之间的。
而这些人的缺失,让朝鲜的人口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孩子数量减少,老人增多,他们根本看不到未来。
朱瞻基装作悲天悯人地叹了口气说道:“朕也体谅你们朝鲜之难,这次征召令后,五年之内,朕不再征召民壮了。”
李弘暐叩首泣道:“小王多谢陛下!”
朝鲜是大明的藩属,国王需要大明皇帝册封。而且藩王比亲王还要低一等,与郡王平级。李弘暐自称小王比外臣,外王更能表示亲近。
朱瞻基察觉到了他的小心思,想着把他们坑这么狠,也该给一些好处。“黑羊王朝年前进献了十个二八少女,朕这皇宫里面的女人已经够多了,特意赏赐你们一人一个,今后当用心办事,不可再有不臣之心。”
李弘暐与李瑈都连忙拜倒:“小王不敢……”
阿拉伯少女对朱瞻基不稀奇,但是对朝鲜人来说,还是比较少见的。
而且朱瞻基的赏赐又有不同的意味,这女人回到了朝鲜,是能作为护身符使用的。
李瑈这个时候没有王叔的气势了,在朱瞻基面前,他保持的非常低调,跟在李弘暐后面亦步亦趋。
这个家伙一股阴沉气他格外不爽,不过,为了给李弘暐增加一个对手,让朝鲜继续乱下去,就暂且放过他吧。
中午,朱瞻基留他们两人吃了午饭,这对他们来说,又是极大的荣幸。一顿饭,让他们对进献三万劳力,也不觉得很心疼了。
午饭之后,国防部那边转来了胡顺的电报,原本为了节省成本,一般的电报都只是只字片语。
但是这一次,胡顺却足足书写了两百字,详细地描述了郑宏的不臣之心。
朱瞻基看了电报之后,吩咐说道:“将以往胡顺的汇报电报全部抽调出来,看看这件事他到底是公心私心。其次,命令通政司,咨情司分别调查始末,两日内汇报上来。再,将河中总督府其他勋贵,将领,资料汇报上来。”
河中总督府是帝国的西大门,郑家虽然在哪里已经驻守了三代,但是朱瞻基也并不是就失去了对那里的控制。
要说郑宏有些私心,朱瞻基相信,但是说他有不臣之心,朱瞻基又不信了。
何况,一个公爵,一个帝国的总督,也不是仅凭一个参谋的只言片语,就能随便扳倒的。
哪怕郑宏的确有不臣之心,也不能鼓励以下犯上。否则,这以后的规矩就会乱套了。
这胡顺,若真是一片公心还好,要是跟郑宏有私怨,公报私仇,那就留不得了。
下午,朱瞻基参加了大明正统四十年的丝绸行会的行业大会。
如今大明的各行各业,只要是成规模的,都有自己的行会,比如,丝绸,茶叶,瓷器等等。
除了钢铁行会等少数几个行会依旧被控制在内务府的手中,其他大部分行会都已经放开了控制,内务府只负责监管和约束,不参与具体经营和影响。
这种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让市场自我调节,虽然会诞生出一些行业霸主,但是,只要朝廷把控住平衡,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
真要让内务府将所有的事情都操心,都参与,只会给行业发展套上枷锁。
不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国家还是放开的好,只要不让他们失去控制,乱不起来。
在这个官本制度的国家,再大的商人,再大的行业霸主,也抵不过皇帝的一句话。
当然,因为这些放开,如今各地出现了不少官商勾结的事,特别是一些官员直接参与进了商业行为,让这个市场也失去了一些公平。
但是与此同时,勋贵阶层虽然没有资格参与行业规矩的制定,却有参与贸易的权力,所以,他们与官员阶级形成了上下游的关系。
如今的内务府就像是大明的商务部,只是自己也负责矿产,石油等方面的经营,还有商业银行控制在内务府的手中,直属皇家权力范围。
而下游行业里面,文官和普通商人主要负责生产环节,而勋贵阶层和他们控制的商人阶层负责贸易环节。
两方相互妥协,相互遏制,再加上内务府的调节,所以,目前还是能保持平衡的。
朱瞻基的参加并没有让这些商人们觉得震惊,因为这几十年来,朱瞻基为了鼓励工业发展,经常出席各种商业行会。
而且,每年都会挑选出一些有贡献的商户,工匠授予他们荣誉勋爵的称号。
如今的大明虽然算不上勋贵满街走,但是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一些低级的官员,勋贵,也并不是那么具有威慑力了。
许多百姓只要有上进心的,都鼓足了精神,争取也要跨入这个行列。
这里面不得不提的就是教育普及化。
正统元年,朱瞻基正式执政的第一年,就正式颁布了《大明义务教育律》。
这套法规规定了所有的大明子民,不分男女,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并且在各地开办了官办的男校和女校。
六岁到八岁阶段的大明孩子,免费开始入学接受三年义务教育。
这三年里面,所有孩子都接受国语,数学,自然地理,格物四门教育。
国语从最开始学习拼音,简单识字,能阅读一篇简单文章。
数学要学会简单的加减乘除,能算清简单的账目。
自然地理方面,要了解各地的气候特征,自然现象,不同土地的最佳种植作物。
而格物方面,则是要让所有的孩子懂得简单工具的制作和利用,包括一些科学原理。
正统元年,全国建立了大约一千五百所基础学校,这些学校的老师都是普通的士子和秀才担任。
所有的士子,在考上举人之前,都必须要教三年时间的书,并且要取得合格的标准,否则不予进入下一步的科考。
而当时在
全国各地县城以上级别的城市,也建立了一千三百所女校,这些女校的老师都是来自宫中裁撤的宫女。
女校和男校一样,都是三年免费基础教育。虽然三年的时间不能教授太多的知识,但是能保证所有的人不是睁眼瞎,能利用大明字典来学习更多的文字。
大明字典就是公众贵妃们为汉字注音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力推广的。
这本字典跟后世的新华字典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简单一些。不过经过了几十年的增补,这本字典越来越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朱瞻基也知道三年的时间不够完成基础教育,但是他也没办法啊。大明的经济虽然发展的很好,但是全国的老师数量,文人的数量,包括经济实力,都不能进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即便是三年,又利用了上了不少士子当老师,也给国家增加了许多的负担。
三年以后,愿意接受教育的孩子,家境富裕的孩子们可以继续求学,学习后续的知识。
四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基础学校在大明已经发展到了男校超过五万所,女校也近万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