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朱元璋时期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的汉人迁回大陆,不管这些人在东番已经有了大片的产业。
一直到现在,漳州,泉州一带迁回来的汉民,每年都还有向东番那边跑的。
福建山多地少,人口密集,东番虽然只有西部有少数平原,但是人更少啊。
汉人迁回来之后,那里就只有一些少数民族,总人口恐怕也不到十万。相比后世的几千万人,现在的人口少的可怜。
&
第二一六章 文化与经济
“此岛足有一府之地,虽山多地少,但是西部也有大片平原,足以养活数百万人。如此荒废,实在太可惜了。”
来自第三舰队的参将陈武点头应道:“自洪武二十年,太祖皇帝迁民到泉州府,漳州府,那里这些年因此引发的民间纠纷数不胜数。若殿下允许百姓迁回,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只是,这是太祖皇帝的旨意,怕是皇上也无法违逆。”
朱棣因为是从朱允炆的手里抢回了皇帝宝座,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对朱元璋当初确定的各项法规都循规蹈矩。
如今海禁虽然形同虚设,但是朝廷从来都没有说过要取消海禁。
想让他推翻朱瞻基的规定,移民东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朱瞻基对此早有考虑,跟陈武说道:“太祖的规矩,自然是不能破的。不过如此大岛,上有万顷良田,还有漫山遍野的樟树,自然不能放弃。海军既然要在此地兴建水寨,我特许你可在漳州,泉州一带募兵。凡是家有参加海军者,皆可携全家移民东番,为水寨种粮。”
陈武本来就是泉州同安人,也就是后世的厦门人,当兵又在泉州,对当地的情况非常了解。
听到朱瞻基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眼中一亮,轻声道:“殿下,陛下那边会不会同意何况水寨建设,新兵募集,都需要大量钱财……”
朱瞻基扭头看了朱真一眼,笑道:“这件事你就不必担心了,朱总兵自会安排下来。”
陈武也看了看自己的上司,见他笑着点了点头,就知道上层已经都协商好了,他这边照办就好了。
能够帮家乡人民解决实际困难,他自认义不容辞,立即躬身抱拳道:“小臣定当全力以赴!”
朱真这个时候接话说道:“陈参将负责在泉州募集一万两千人,许参将负责在漳州募集一万两千人,每人发放十两银子安家费,并且由海军提供船只,负责转运家属到东番,可有难度”
许韶光的参将抱拳问道:“总兵大人,这家属可有限额”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只要不超过十人皆可,另外要记得,不可影响泉州和漳州当地父母官的不满。”
如今的官府,除了按照土地收税,同样也按照人头收税。人口多了,税自然就多,这都是政绩。
如果因为征兵就拉了几十万人走,当地的父母官自然是不能同意的。
所以朱瞻基预想中的,借助家属原因,从两地各迁移十万人,暂时也够用了。
有两万五千人的海军,就能保证东番的航线安全,二十万人,在岛南安排十万人,岛北安排十万人,先把土地垦荒工作做好。
等这里慢慢发展起来了,以后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商人,更多的移民。
陈武大喜,忍不住双膝跪拜道:“小臣就是泉州人,自然清楚移民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如今迁移十万人,民间矛盾自然会少上许多。殿下此举,乃仁政也!”
众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陈武不过是一个粗通文墨的武官,现在学着文臣来拍马屁,自然有些生硬。
但是正因为这种生硬,让他的态度显得非常真诚,倒是不让人讨厌。
朱瞻基笑着说道:“好了,出发去澎湖,即便水师要在东番设置两水师,但是澎湖巡检司也不能荒废,这里可是扼守我大明东南的咽喉。”
两个水师大寨,一个设置在如今的淡水,也是以后的台北淡水河出海口。
台风过后,从鸡笼湾出来,朱瞻基就独自决定将水师大寨设在这里。
虽然这里距离平原地区有一点距离,但是这里有淡水河,方便岛上的物资转运。
至于另一个水师大寨,在朱瞻基的计划里,则设置在南部的安平,也就是后世的台南市。
那里现在有岛上最大的城市,也是汉族与岛上少数民族融合最密切的地方。
从台中到高雄的广袤平原,也能开拓大量的良田。在小冰河时期到来之即,粮食将是这个庞大帝国最重要的根基。
不仅仅在东番,包括暹罗,真腊,占城,交趾,还有南洋的各大群岛,都将成为大明的粮食基地。
只要大明的手里有了吃不完的粮食,有了不被撤销的舰队,庞大的运输船队。以后的农民起义,朱瞻基就不会过于担心。
只是这一点,朱瞻基根本找不到一个知音。
许多人还认为,如今大明国内的荒地就有很多,根本不需要到境外开荒,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粮食,包括朱棣都是这个意思。
朱瞻基无奈,只能用酿酒来应付朱棣。
虽然现在大明的粮食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但是并不宽裕。遇到天灾**,吃不上饭的大有人在。
朱瞻基一面提醒朱棣粮食储备的重要性,一面以酿酒的暴利来吸引朱棣,这才勉强让他同意了朱瞻基的东番开发计划。
而且开发东番除了樟脑,粮食之外,还有一大特产,那就是甘蔗。
中国的蔗糖提炼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从汉代的粗制蔗糖,唐代时期,中国从印度摩伽陀带回了大量的蔗糖工人,从此以后,蔗糖技术领先全球。
但是到了宋代,阿拉伯人学会了提炼白砂糖,他们从宋朝买回蔗糖,经过加工,提炼成白砂糖,然后卖到欧洲,赚的盆满钵满。
因为欧洲并没有甘蔗,他们只能从甜菜里面提取糖,还是甜度不高的红糖。不仅数量少,质量差,价格还非常昂贵。
忽必烈征服中亚,才把提炼白砂糖的技术带回了元朝。然后元朝的工人利用阿拉伯人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技术,发明了黄泥水琳脱色法。
自此,中国的白糖制造才开始领先世界,并且开始输出国外。
如今的大明,对外贸易中,这趟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却一直非常稳定,并且是供不应求。
而东番非常适合种植甘蔗,这也能给大明带来巨大的收益。
要知道,西域人,除了茶,就是糖的需求量最大。
阿拉伯人虽然是白糖提炼的鼻祖,但是他们也没有甘蔗,在白糖出口这一块,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
只要以后大明遏制他们的原材料进口,他们就只能乖乖地从大明手里买糖。
因为台风耽搁了几天,朱瞻基能够留在东番的时间并不多,他必须在八月十五之前,回返京师。
所以,在安平确定下来了建造水师的位置,八月初九,大军就开始返航。
永乐十四年的夏季已经过去,在南风的推送下,舰队返回的速度要快了许多,只用了两天的时间,舰队就抵达了宁波府。
第二舰队的大军再次分开,只剩下了第一舰队和三万神机营的大军,回返京师。
八月十三的晚间,舰队终于抵达了新江口第一舰队的基地,而朝廷也早已得到了通知,在阅江楼码头筹备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这一次,来新江口迎接的人除了海军都督刘江,礼部左尚书吕震,还有翰林院,詹士府的首要官员。
而朱瞻基也在这一日得到了消息,太孙妃孙娴,为自己生下了长子,除此之外,自己一下子多了三个孩子,还有四个即将临盆。
皇室得到了第四代的长子,还是太孙妃生下来的,没有名分之争,整个大明都欢呼不已。
只是,朱棣按照朱元璋立下的族谱,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做朱祁镇,让朱瞻基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难不成,再养出一个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败家子皇帝。
他已经决定,留意一下內监,如果遇到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管他有没有犯事,先把他杀了再说。
他尽心尽力地改造大明,可不想再经历一次土木堡之变。
虽然现在漠北几乎已经在大明的控制之中,鞑靼部勇士几乎成为了大明开发北明山的矿工,但是,谁知道历史的纠错能力有多强大呢!
不过再给自己十年时间,将漠北变成内地,应该问题也不大。
虽然蒙人野蛮,但是有了八十多年的统治,如今的蒙人实际上已经被汉族同化的差不多了。
没有了文化的隔阂,只要再把他们打服,同化只是时间问题。
中华民族最厉害的永远不是武力,而是文化。不管是现在的蒙元,还是以后的满清,他们的统治固然折断了汉人的脊梁。但是在文化上面,他们最后都被汉人同化。
举一个简单地例子,女真原本并没有文字,他们为了区别汉人,创造了满文,但是到清朝灭亡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满人也只能说几句满文,连写都不会了。
从仓颉造字,到河洛图书,再到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当华夏文化成熟之后,就开始了一直以来的扩张,永不停顿。
不管是朝代更迭,还是异族入侵,华夏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一直在扩大。
这是因为华夏文化从来都不是以血缘来区分的民族。
三皇五帝时期,华夏只是中原一小块部落。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也只是原本周朝的疆域。但是一次次扩张,一次次分裂,华夏变成了一个融合了多民族,不同血脉的超级国家。
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华夏的文化影响。
从这一点上来看,也间接解释了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汉奸文人。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是谁统治这个国家,统治这片土地
,他们只知道,不管是谁,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最终变成自己人。
如果不是科技的发展,战争的升级,最后西方国家人为地以国家取代了民族,以土地划分了界限,华夏又刚好陷入历史的最低谷阶段,华夏文化的影响力,远远不止表现出来的那么小。
就像朱瞻基亲眼看到过哪些韩国人,东瀛人,他们身穿民族服装,虔诚地在孔府祭拜。
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他们为什么有那么虔诚的信仰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再比如非洲的那些国家,西方国家人为地划分出来了界限,把一个部落的分成两个国家,把不同的部落又划分成一个国家。
这就导致了非洲的那些部落,因为信仰的不同,连年征战,大屠杀层出不绝。
但是朱瞻基虽然明白这一点,却也接受不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任由异族宰割。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他几辈子都不是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快意恩仇的屠狗辈。所以他只想宰割别人,不想被别人宰割。
哪怕最后的结果殊途同归。
朱瞻墉他们这一次依旧随了众大臣来迎接,已经十二岁的他变的懂事了一些,看到如同海上城市的舰队,一个个羡慕不已,缠着朱瞻基想要到船上玩。
跟随玄真练功也有半年了,他们在玄真的调理下,一个个身体也都不错,朱瞻基也就放了他们四处游逛,只是让人盯着他们不要落水。
请了诸位大臣进了自己的会议室,众人都以大礼参拜,朱瞻基也没有谦虚,受了他们的大礼。
这个时候,他不是太孙
第二一七章 心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当码头上与四周成千上万人的拜伏,这种场景让人总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
朱棣虽然不像其他的皇帝,总是躲在深宫,但是除了偶尔狩猎,或者是因为红白喜事去一些文武大臣的家中,一般也很少出宫。
像今天这样大张旗鼓的出行,除了祭天的时候,已经很少见了。
如今的大明百姓,对于当今的皇帝,还是非常尊崇的。今天朱棣的出行,就吸引了无数百姓远处围观。
当然,他们也更想看看那个被太孙殿下抓到应天府的倭王,想要看看他们臣服在大明皇帝面前的盛况。
结果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当太孙殿下,拜见了陛下之后。被押送到应天府的倭王,包括数百倭国的文物大臣,还有数万将士,数百各国使节,一起向陛下大礼参拜,三拜九叩。
这副场景自然有宫廷画师画下,也让无数观礼的百姓觉得不虚此行。
如今大明威扬四海,连他国的一国之君都臣服大明皇帝的面前,激发起来了无数大明百姓的自豪之情。
朱棣扬了扬手,王彦就大声喊道:“诸卿平身……”他的话也被传令太监传遍了整个码头区,众人纷纷起身。
朱棣心满意足地看着右腿边坐着的朱瞻基,笑问:“基儿这一行,黑了不少。”
“孙儿倒是没有出甚大力,只是在船上闷热,所以多在甲板滞留,才晒黑了不少。”
“为众将士和使节安排车驾,到了宫中再一一接见。”朱棣交待了王彦,命令就被传了下去。那些东瀛的使节,包括级别够高的将士,都获得了各种规制不同的车驾,随着龙辇之后一同回宫。
龙辇在十六匹骏马的牵引下,向着皇宫行进,朱棣这才又跟朱瞻基说道:“基儿如今立此大功,可有所求,且一一讲来。”
朱瞻基看了一眼跟自己并肩坐在朱棣下首的父亲,朱高炽有些苦夏,这几个月瘦了不少,气色却显得更好一些了。
此时他露出了慈父的欣慰笑容,轻轻使了一个眼色。
朱瞻基笑道:“孙儿身为太孙,为大明效力是理所应当。如今立下些许功劳,也是众将士之功,岂敢自居。只是这几个月殚精竭虑,孙儿精力也有一些不足,所以想偷懒一些时日,在宫中享受一番天伦之乐。”
朱棣哈哈笑道:“如今你也当了父亲,自当如此。不过想要偷懒却是不行的。其他事情不要你多费心,但银行一事却只有你懂,这件事还需要你好好运作一番。”
朱棣的兴致很高,一路上都在跟朱瞻基聊着这次征略东瀛的经过,不时还跟道路两边跪着的百姓挥挥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