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师下凡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金本看着大家一脸满足的表情,笑道:“最好的是野生河鳗,野生鳗的皮和肉之间有一层肥膏,所以肥厚滑润,不仅刺小易消化,而且肉质紧致,很柔软但一筷下去整鱼毫不松散。”

    “烤的时候火候十分重要,其中鳗鱼皮是最关键的部位,烤的过分则会丢失皮脂感,烤的不够则会产生腥味。烤到渗出油来表皮微焦泛黄的状态最佳。”

    “米饭要肥厚的鳗鱼下也能闪现出自己的光泽,柔软度要能衬托鳗鱼,而米饭的甜也要不同于鳗鱼的甜,在口腔里米饭是吸取鳗鱼精华味道的第一层,来平衡鳗鱼的厚重,给我们留下山间田野的清香,此方为鳗鱼饭米之上品。”

    说完他转过身,又拿出几碟小菜,放在众人面前,请大家品尝道:“野田居的所有菜品都跟鳗鱼有关,第一道是清新爽口的鳗鱼冻和小菜。然后是鳗鱼鸡蛋卷,好吃不腻,蛋香夹着鳗鱼香,别有风味。”

    “然后是野田岩的招牌菜,白烧鳗鱼!和蒲烧相比少了酱汁,纯粹是引出鳗鱼本来的香味。红色漆器正中央一块烧烤后的四方鳗鱼,如待嫁的新娘。虽说搭配芥末和酱油也可以,但最简单的吃法,蘸盐,才是最美味的。”

    夹起一块鳗鱼肉,不加多余调味料的白烧方式,要对食材有极大的信心才行,筷子触到微焦发黄的鳗鱼时,翻露出雪白的肉。放进嘴里嫩滑和糯软的口感交织,不慌不忙,像清澈见底缓缓流过的溪流。

    一顿饭安静度过,众人都沉浸在最普通食材带来的满足中,最后是鳗鱼肝汤,味道略苦,正好把前面的油腻一扫而空,令人回味无穷。

    平心而论,岛国三大厨神的水平不一定比国内顶尖大厨的高,但最让苏渊触动的还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能把最普通的食材变成美味佳肴,才是美食的真谛。

    再次坚定自己的信念,勇猛精进,不忘初心,何为初心

    百工匠心!

    结束岛国之行,众人终于回到龙泉,柳生惠美马上开始布局,招兵买马,扩大投资,尽快让苏家剑铺成为连锁经营。

    不光是岛国,就连国内也要同步进行,挑战吉尼斯热播后,圈里所有人亲眼见证一个神话的诞生。传统龙泉剑竟然能傲视群雄,干掉世界所有顶尖军刀品牌

    如同一针强心针,让所有收藏爱好者扬眉吐气,苏渊成为最强铸剑师第一人!

    剩下事情交给小丫头操心,要钱有钱,高薪挖人才加盟,徐奎和胡金泉作为质量监督,王天变成销售总监,各司其职,独当一面。

     




第147章 步步生莲
    ?

    众人来到目的地,见到年逾古稀的毛正聪,老人精神矍铄,拉着苏渊的手,热情道:“自古英雄出少年,苏大师给咱们龙泉长脸!”

    苏渊谦虚几句,毛正聪也不废话,直接拉着众人上山,亲眼实地考察窑口。

    边爬山边介绍道:“曾芹记的龙窑已有170年历史,长达33米。现在每年烧两次窑,算是龙泉最古老的窑口之一。”

    “还记得我小时候,山上遍布龙窑,作坊零次栉比。下雨都不用带伞,山上棚屋的屋檐连着屋檐,从下面走过去,也淋不到雨。解放前的作坊中,尤以张、龚、李、陈四大家族规模最大,名声最响。”

    “明清时期民间青瓷制作逐渐被成本更低的白瓷所替代。加上皇帝审美的变化,人们逐渐舍弃青瓷,改用白瓷。明朝的海禁政策更加阻碍出口,让龙泉青瓷彻底边缘化。”

    “毕竟当时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白瓷,仿古瓷器的需求量寥寥无几。民国时期龙泉工匠们只做少量青瓷,基本全部出口岛国,有的甚至作为赝品流入古玩市场。”

    毛正聪无奈道:“当年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封闭,在手艺的传承、制作的瓷器种类等方面几乎没有交流。做完瓷器都是用布包起来,再放在箩筐里拿出去,生怕别人看见。传手艺也十分讲究,传男不传女。”

    “官方号称龙泉青瓷工艺失传三百年,其实不然。无论选料配方,还是成分配比或烧造工艺,民间都有经验丰富的工匠亲手操作,当地一直保留着传统技艺,只是产量不高而已。”

    “后来国家复兴青瓷工艺,政府选拔五位来自四大家族的高手带着三名学徒组成八人小组,试图重新制作龙泉青瓷。徐朝兴和我有幸成为学徒,师从李怀德和赵大海。”

    众人边聊边走,很快来到龙窑面前,毛正聪笑道:“现在咱们本地的龙窑大多早已废弃,汽窑等现代化制瓷工具成为绝对主流。曾芹记古窑虽然依然能烧,主要是得益于政府的财政支持。”

    “相比汽窑85%的成品率,柴窑的成品率尚不足20%。烧一次窑,所用木柴就超过1万斤。换句话说,同样器物,柴窑烧制的瓷器价格要比汽窑高出20倍!”

    “当然真正高手还是喜欢用柴窑,古法烧出来的气息古朴,这是汽窑无法替代的关键。同时每件瓷器的釉色千差万别,甚至还会产生窑变,这才是老天爷赏赐的奇迹。”

    “当然客户定制的方式也与众不同,不是按照成品计算,而是按照放入龙窑中的坯计数,损耗部分由客户承担。”

    正好有人在烧窑,毛正聪带着苏渊亲眼观看整个过程,不少窑工在干活,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工人看见毛正聪进来,纷纷打招呼,然后继续手里工作。带着苏渊来到院子角落,有两个工人在处理泥料。

    只见一个窑工站在大坑里,赤脚踩在泥料上,用力下压,一步一个脚印,从边缘往中心沿圆弧移动,真有点步步生莲的感觉。

    “菊花芯,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

    毛正聪笑道:“拉坯之前需先将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第一步就是踩泥,俗称踩莲花墩。讲究每踩完一层,加一层,三层用铲子拍打。”

    “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气泡排出,并使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

    &n



第148章 这才是最大悲哀!
    ?

    “质地也是大问题,现在生活用瓷讲究薄,讲究轻,但是龙泉青瓷很难做到这一点。青瓷相比于其他更脆更软,容易摔碎,损耗率高。”

    “青瓷两个最大难题,胎要轻薄如纸,釉要凝润如玉!”

    毛正聪深有感触道:“青瓷不画花纹,只采用浅浮雕的装饰方式,讲究宋代的简洁内敛。”虽然出自工匠之手,却是传统文人审美影响下的产物。”

    “对瓷器的塑造就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映,刻意模仿与追求都并不可取。特别是青瓷,最不怕别人模仿,因为模仿的东西总是差一股子精气神!”

    苏渊点点头,越是简单,越是高深。比如很多大厨收徒弟,只让做一道菜,蛋炒饭。

    拿起一个晾干的花瓶,笑道:“其实拉坯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甚至可以不烧窑,就象弹曲不录音,从陶艺创作程序中独立出来。”

    “它所有是陶艺的基础和灵魂,正如素描速写和油画,书法白描和国画,钢琴提琴和音乐的关系。拉坯之美同样有节奏之美,空间之美,时间流动之美。”

    “不仅要考虑收缩比,而且还要注意到造型,根据不同造型因材施教。大件甚至要分段拉制,任何一个细节都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

    说完直接坐下,拿起一块泥团,亲自演示。只见泥团仿佛有生命一般,伴随着轻描淡写,不停变换形状,令人赞叹。

    “当年我师傅整整让我拉了五年坯,早上一睁眼到晚上闭眼,连做梦都是泥!”

    毛正聪笑道:“老艺人讲究拉,用手首先让土立起来。造型不一,风格不一。敢于破坏常规,自成一格。”

    “丕,是大的意思,要做大作品,不是指作品体量大,大须有心。坯还藏有一个字,做为个体要有个性,上下有所限度,就是顶天立地,一招鲜吃遍天,方为丕!”

    只见胎越来越薄,一厘米……零点八厘米……零点六……零点四……最后零点二。

    毛正聪站起身,用水洗洗手道:“老了,年轻时候最少能拉到一毫米,随便用刀一修就能上釉,现在不行喽!”

    在旁边围观工人敬佩的目光中,笑道:“咱们手艺人全靠功夫养家糊口,现在所有人都去考大学,整整四年都一无所获,白白浪费大好光阴,与其这样,为什么不去学门手艺”

    “老祖宗留下多少好东西别的不说,光瓷器一门,博大精深,难道不能学”

    “很多人说传统手艺已经过时,老掉牙的东西他们懂个屁!”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家老外都知道千里迢迢来国内学习手艺,收藏艺术品,难道别人都是傻子”

    “要说手艺人生活落魄,朝不保夕,旧社会的确如此,可现在绝对不可能。咱们这里随便一个拉坯小工,每天最少两三百。”

    毛正聪长叹口气,慢慢放松下来,有些疲惫的摆摆手道:“算了,这些话我只能抱怨抱怨,手艺手艺,苦啊!难啊!”

    苏渊点点头,不是别人傻,也不是国家不明白,关键是学手艺太苦,太累,太慢!

    随便一个动作就要练几个月,甚至几年,你让谁去干

    好家伙,天赋高的拉坯最少也要练两年才算出师,然后又是三年修坯,五年上釉,十年画工,二十年烧窑……

    真是一生一事!

    毛正聪挥挥手,带着苏渊离开作坊,望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悲凉道:“你知道什么才是制瓷匠人最大的悲哀吗”

    苏渊心头一动,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毛正聪苦笑道:“曾几何时茶叶和瓷器是全世界认识华夏的金字招牌,可现在呢”

    “茶道在国内早已名存实亡,反而被小鬼子发扬光大,成为别人的文化精髓。”

    “瓷器更不用说,不



第149章 白玉流云
    ?

    “瓷器烧制有三要素:高岭土、高温和上釉技术。高岭土是花岗岩的风化物,欧洲当时找不到高岭土,而咱们却很多,可谓老天爷赏饭吃。”

    “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高温,而要想达到高温只有持续地加热,涉及氧气供给的问题。工匠们想出好的方法,利用南方多丘陵的地势,将瓷窑依山而建。”

    “这些瓷窑通常有几十米,高处比低处能高出10米左右,作用相当于高高的烟囱,以吸收新鲜的空气,就能让体积很大的瓷窑长期保持高温,这是祖师爷赏饭吃。”

    “德国梅森瓷厂至今仍保留三万次实验的数据,今天他们要想还原几百年前的产品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咱们要想还原一件唐宋瓷器,则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后来人家又成功地找到高岭土,能烧造出更加优质稳定的瓷器。英国人韦奇伍德在也在国内发现高岭土矿,直接把蒸汽机引入瓷器制造,从而解决量产和质量稳定的问题。”

    “后人还发明骨制瓷器,将牛骨粉加入到高岭土中,瓷器更加洁白,成为现在高端的代名词。”

    “丹麦皇家哥本哈根、芬兰阿拉比阿、法国爱马仕、匈牙利赫伦、英国皇家道尔顿、韦奇伍德、瓦塞思、德国梅森……”

    “甚至岛国则武、鸣海、日光,一套国际名牌咖啡具或茶具的售价基本都在万元左右。而高档产品系列,比如哥本哈根的丹麦之花系列,最便宜的咖啡杯需26900元,一对红茶杯要11万!”

    说到这里毛正聪咬牙切齿道:“那些可是量产的工业品,11万能买两大车龙泉青瓷!”

    苏渊沉默不语,没办法,这就是瓷器的血淋淋的现状,国内早就沦为低端代工基地,跟富士康一样,出卖的全是劳动力。

    别看拍卖场动辄几千万上亿的成交天价,那都是凤毛麟角的古代极品,一件瓷器能流传几百年,经过沧海桑田的洗礼,在天灾**中幸免于难,保存完好到今天,这种几率远比中彩票还要低!

    跟书画还不同,但凡流传百年的字画,必然经过装裱,就算是再残破遇见高手也能重获生机,得到收藏家的认可。

    而瓷器不行,再名贵也不能容忍丝毫瑕疵,行话叫残器分文不值。现在因为数量太少,残器也开始有价值,勉勉强强十分之一吧。

    自古以来国人对于工艺的研究远远大于品牌的经营,一招鲜吃遍天的确没有错,可就算一个人再牛逼,也不可能单打独斗搞定全世界。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就算自己有金手指,身边还是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帮助,否则累死也干不了大事。

    毛正聪拉着苏渊的手,动情道:“你算是给咱们手艺人打了一针强心剂,不光是手艺,更是勇于分享的胸怀,还有现代化经营的模式。”

    “我们老了,以后全靠你们撑起老祖宗留下的一片天,以后只要用的上老朽,只管说!”

    苏渊十分感激,能感受到对方的真情实意,对于年过花甲的老艺人来说,没有什么后继有人更令人欣慰,没有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根本无法体会其中深沉的爱。

    回到作坊,买来全套制瓷工具,单独开辟一块空地,以后作为练习场所。从毛正聪那边购买高品质的练泥,开始第一次尝试拉坯。

    流云手!

    深吸口气,用脚踩动转盘,没有选择电动,手动更容易控制速度。把瓷土扶正,双手扶住泥,右手拇指从顶部中心点压下,定中心,乃拉坯最重要一步。

    左手辅助,右手拇指从底部中心外扩,井平整底部。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左手中指与右手拇指相对,从底部向上缓缓提起,保持匀速,将坯体拉高。

    用心感知双手的触感,慢慢向上移动,将坯体拉高。双手指尖内外相对,左手



第150章 好戏开场
    ?

    苏渊深吸口气,燃起无穷斗志,继续练习。跟铸剑不同,对于瓷器完全是新手,就算有系统帮忙,也必须通过大量练习才能转化为自己的实力。

    时间慢慢流逝,全神贯注下心无旁骛,直到天色全黑才回过神,看着满地成品,结束今天的练习。

    洗个澡,吃饱饭,躺在床上。见识过青瓷的魅力,苏渊计划主打两个造型,茶具和花瓶。

    目标自然是岛国市场,柳生左卫门已经成为坚定的同盟军,利益共同体,如果真正成功,利润和影响力远比刀剑还要强大。

    接下来几天足不出户,全力以赴修炼流云手,徐奎和柳生惠美也忙的焦头烂额,苏家剑铺如同上满劲的发条,全力运转起来。

    连锁店遍地开花,所有一线城市同时布局,港岛由皇甫江运作,万剑山庄背后支持。加上马运网络上的宣传造势,不出三个月,就能占领国内市场。

    岛国那边有柳生左卫门,加上居合道和服部家的推波助澜,速度甚至更快。现在反而是货源跟不上,光靠胡金泉他们远远满足不了开业要求。

1...3738394041...5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