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下凡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
第154章 半刀泥
?
接下来一星期足不出户,全身心投入练习玲珑刀,日子仿佛回到以前,平静自然,苏渊很享受这种感觉,每天过的充实,每次完成目标,小小进步都令人激动。
“零点七!”
仿佛进入一种玄妙境界,心如古井,明镜入台,手指间任何细微变化都第一时间反映在脑海,身体瞬间能做出本能反应,动作行云流水,丝毫不含烟火之气。
“零点六!”
修坯刀猛的往下一压,不用测量,凭手感就知道已经更近一步。不仅如此,就连刀面接触微小颗粒的碰撞感,每次都了然于胸。
苏渊化身最精密仪器,心如止水,古井无波,全神贯注,手腕带动手指,沿着弧线,飞快一划。
“零点五!”
脚下速度越来越快,素胎加快旋转,外人已经基本看不见运行轨迹。可在他眼里,所有细节越来越慢,好像播放慢镜头,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出一双火眼金睛。
就在速度达到最快的时候,右手如同蜻蜓点水,刀飞快的从一个奇妙角度切入,瞬间扬起一阵尘土,电光火石之间,仿佛清晨幽谷荡起薄雾,缥缈虚幻,如海市蜃楼,很快消失不见。
“成了!”
突然福如心至,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慢慢松开脚,让旋转逐渐慢下来,最后停下。
拿起素胎,举高对着阳光,薄如蝉翼,丝丝荧光透过胎壁,在折射下,熠熠生辉,温润如玉。
闭上眼睛,回忆刚才那种奇妙感觉,多天练习终于量变引起质变,把玲珑刀融会贯通,彻底掌握。
福如心至,猛地抬头,只见夕阳下,落日余晖中,天蓝色中白云朵朵,云块轮廓分明,呈扁圆形、瓦块状、仿佛片片鱼鳞。
层层叠叠如水波状的密集,成群、成行、成波状排列。夕阳从远处照过,霞光万道,五色斑斓,令人目眩神迷。
瓜蔓水平芳草岸,鱼鳞云衬夕阳天!
豁然开朗,全身如过电般颤抖着,所有积累如洪水般崩流而下。脑中闪过丝丝明悟,对美有种新的理解。
如果说盛唐审美表现出一种雄壮豪迈,气象万千,金戈铁马的强者景象,那么宋代则展现出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文雅姿态。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君子如玉,玉之美,在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境。宋代青瓷含而不露的美玉精神,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冲淡的光彩,极致绚烂,又极致平淡。
不尚奢华,不好奇巧,钟爱自然,细嚼生活。对精致生活的执意追求,成就宋瓷经世之美!
美在收敛、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那种朴素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
上自帝王官僚,下至吏绅文人,构成比任何朝代都更为庞大,且更有文化素养的阶层。在程朱理学的倡下,讲究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美妙。
概括成一句话: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
顺应自然、平淡天真、中厚质朴的审美观点,同时以此为标准,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主义。
美釉浑然天成,间或点缀着自然的开片,典雅、纯洁而令人回味,如幻如穹。不再简单地依赖于实用性,而具有个性独特、造型优雅的作品。
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有的简约文雅,林林总总,百花齐放。
因为崇尚自然含蓄,所以更
第155章 烧窑大将军
?
所谓半刀泥,其实是一种陶瓷刻花技法。说白了就是一边深一边浅的刻花刀法,原本是在继承景德镇宋代刻花装饰工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
图案纹饰简练明快,手法以印花、刻花和堆塑为主。其中半刀泥法的刻划纹样,每根线条都具有深浅变化,虚实相间,使图案有凸起之感。
刀法灵动跳脱,奔放潇洒,轻快酣畅如行云流水,可谓鬼斧神工。其如冰似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当时陶瓷装饰的主流。
毛正聪放下素胎,剩下工作交给徒弟们,洗干净手,带苏渊来到客厅,坐下聊天。自从见识过对方惊艳的拉坯手艺,已经把他当成同道中人,也希望多多交流。
从柜子里拿出一套茶具,展示道:“这是影青瓷,算是毛某的巅峰之作。”
苏渊拿起一个茶杯,在灯下不停转动,瞬间流光溢彩,熠熠生辉,仿佛清波荡漾,温润如水。
“所谓影青,瓷质洁白如玉、釉色莹润、胎薄透明、刻花纹样流畅生动、精巧细腻。在灯光映照下,通明淡雅、玲珑清晰,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
“它是半刀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清新淡雅的青釉与半刀泥相结合,剔透如玉,雕花精细,应用于文房四宝、功夫茶具之中,更能体现文人雅士之志。”
毛正聪正色道:“如果纯以素胎品质作为标准衡量工艺高低,影青算是第二,传统名瓷还有一种玲珑瓷,薄如蝉翼,轻若浮云,精雕细琢,堪称绝品!”
看苏渊笑而不语,继续解释道:“玲珑利坯难度最大,尤其在最后阶段,真可谓是争胜负于一丝一忽之间,定成败于一刀一息之上,少一刀则坯体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即使是一个大喘息也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如果没有娴熟精湛技艺、没有必胜信念、没有顽强毅力、没有一丝不苟精神、没有良好心理素质,都无法取得关键的最后一刀的胜利。”
说完摇摇头,无奈道:“可惜早已失传,否则……”
苏渊点点头,在他看来,手艺传承最大难度在于人,其实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干这行。需要定性和坚持,用老话讲:要能坐的住!
古代匠人收徒弟,前三年都是干零活,不是挑水就是砍柴做饭,连原料都不让碰。
为了就是考察心性如何还有人品高低
三年满意后才真正入门,拜师学艺,从最基础学起。铸剑是拉风箱,打铁。瓷器就是挖泥土,踩莲花墩,晒泥,足足又是一两年。
然后才能动手拉坯,再是动刀修坯,最后动笔上画功,一套下来,没有一二十年,想都别想!
要说浪费时间,那真是浪费。可教出来的徒弟水平绝对高,随便给一块瓷土,都不用手摸,一鼻子就知道是出自哪里。
整整两年跟泥巴打交道,每天脏兮兮,全身都是泥,换成谁也能做到。这不叫天赋,这叫坚持。
真正什么叫天赋
从利坯开始,同样的刀,同样的素胎,有人就能修到一毫米,有人打死也修不到,这才是天赋。
画工更是如此,需要深厚的美术和设计功底,就算是仿古,那也要一笔一画的按照古人的仿。
仿不是一个坏词,古今中外,所有艺术都是从仿前人开始,无一例外!
想到这里苏渊放下茶杯,试探道:“
第156章 以理服人
?
毛正聪把联系方式给苏渊,介绍道:“原本冯家也是传承几代的老手艺人,可因为后代不愿意吃苦,老冯前几年又大病初愈,实在没有心思继续,只能忍痛割爱自家的窑口。”
“这几年很多人想买,价钱也不低,可老冯就是没同意。钱不是问题,主要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人选,毕竟窑口对于匠人来说如同亲生儿女,所以……”
苏渊明白毛正聪的意思,诚恳道:“您放心,苏某也是手艺人,感同身受,肯定不能让冯前辈吃亏。”
毛正聪哈哈大笑,苏渊这话令人放心,自己跟老冯多年好友,能帮忙找到合适买家也是了却一桩心愿,亲自打电话联系,约好见面时间。
第二天苏渊来到郊区附近的窑厂,见到冯正,因为有毛正聪的牵线搭桥,老冯很热情,带着苏渊先参观设备。
面积不大,可设备齐全,干净整洁,一看就是用心保养过。馒头窑长约2.7米,宽约4.2米,高约5米以上。
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
特点是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轻薄,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特别是青瓷。
转完一圈,进屋聊天,老冯看着苏渊,好奇道:“您可是咱们龙泉鼎鼎大名的铸剑大师,为什么突然要买窑口”
苏渊微微一笑,没有说话,直接站起身,来到工作台前。挖起一块泥,直接开始拉坯。
“这是……”
老冯眼前一亮,赶紧走到跟前,只见苏渊动作行云流水,举重若轻,短短几十秒素胎奇迹般完成,轻薄如纸,令人赞叹。
结果还没完,又拿起刀,开始修坯。蜻蜓点水之间流畅之极,老冯死死盯着素胎,先是呆若木鸡,突然如梦方醒,不可思议大叫道:“玲珑瓷!”
苏渊站起身,洗洗手,看着老冯如痴如醉的表情,笑道:“算不上玲珑,只是素胎而已。”
老冯回过神,仔细研究半天,赞叹道:“没想到居然能见到如此精妙的拉坯修坯手艺,此生无憾……此生无憾啊!”
再看苏渊,惊若天人,高山仰止般敬仰。老手艺人很简单,谁有本事就服谁,学无前后,达者为先。
苏渊让老冯重新坐下,正色道:“这次来就是想买窑口,环境很满意,条件随便您开!”
“只不过我有个不情之请……”双眼直视对方的眼睛,一字一句坚定道:“希望您能重新出山,当我的把桩师傅!”
“这……”
老冯表情一震,面色犹豫,沉思许久,终于深吸口气道:“如果换成别人,冯某二话不说,直接送客赶人!”
“可面对苏大师您……”老冯摇摇头,真诚道:“就冲您的这份手艺,老冯心服口服,可惜……”
苏渊摆摆手,笑道:“您的顾虑我知道,不就是身体和后继无人的原因”
“第一,苏某只走精品路线,无论是刀剑还是瓷器,全部以质量取胜,这点毋庸置疑!”
“至于传承问题,难道儿子不愿意吃苦,您这份手艺就必须失传”
“条件随便开,苏某可以保证冯家衣食无忧,甚至大富大贵。要是不信,可以去打听打听现在苏家剑铺的实力。”
老冯面露惊喜,急声道:“此话当真”
苏渊哈哈大笑,霸气道:“只要您
第157章 心灵净土
?
回到作坊开始准备素胎,流云手加上玲珑刀,火力全开,十天足不出户,终于拿出二十件满意作品。
“师傅,您还真练过童子功啊!”
徐奎小心翼翼捧起薄如蝉翼的素胎,大气都不敢喘,一使劲弄破。毕竟是土生土长的龙泉人,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如此精致完美的素胎,惊为天人。
柳生惠美更是震撼不已,茶道作为从小必修课程,加上柳生左卫门对青瓷的痴迷,小丫头的眼力远比傻大个高的多。
崇拜道:“这么完美的作品惠美前所未见,就算比起制瓷大师绝对有过之无不及!”
苏渊摆摆手,笑道:“这段时间多亏你们操心剑铺的事,都辛苦了,好好休息几天。”
“我已经买下老冯家的馒头窑,还让他招兵买马,过两天准备第一次开窑。等时机成熟,继续开拓新领域。”
徐奎点点头,除去铸剑其他一窍不通。柳生惠美很兴奋,青瓷对于岛国人意义重大,茶道甚至比剑道还深入人心,市场潜力无穷无尽。
刚吃完午饭,接到老冯电话,来到窑口,老冯赶紧迎上来,拉着旁边一个中年人,介绍道:“这就是咱们的老板,史上最年轻的铸剑大师。”
“这是廖天,以前搭手的老伙计,最擅长上釉,知根知底,是自己人。”
苏渊笑着打完招呼,大家坐下聊天。廖天好奇暗自打量着苏渊,龙泉最风头正劲的传奇人物,真正见面竟然比想象中更加年轻帅气。
前几天老冯突然兴冲冲找到自己,如同打鸡血般激动,第一句话居然让自己重出江湖,一起振兴冯家窑口
当时很懵逼,原本心灰意冷的老冯为什么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后来终于明白原因,苏渊竟然高价买下馒头窑,还让对方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场。
最开始是不屑一顾!隔行如隔山,一个打铁的凭什么有资格如此大言不惭
直到见到玲珑素胎,惊为天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致美观的作品。就算不上釉,不烧窑,光拉坯修坯本身就是艺术品。
终于忍不住好奇,当面跟苏渊聊聊,钱不是重点,不想让手艺失传才是关键。
苏渊拿出最新作品,再次让两人目瞪口呆,水平越来越高,廖天用手摸着素胎,喃喃自语道:“零点五……纯手工竟然真能达到如此境界”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放下素胎,站起身双手抱拳道:“苏大师真乃奇人也,廖某五体投地,如果不嫌弃,愿意效犬马之劳。”
苏渊开怀大笑,双手拉着对方,真诚道:“有廖师傅加盟,如虎添翼!”
三人重新坐下,事到如今既然加盟,廖天也要拿出点干货,解释道:“关于青瓷釉料的配方,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中记载过,取诸山中,畜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末,澄取细者,合而为油。”
“大体上可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北宋中期和南宋初的釉基本上属石灰釉,钾、钠含量较低。南宋中晚期开始,釉中氧化钙降低,钾、钠提高。至元明则钾、钠含量更高。”
“使青釉厚而不流,釉中气泡不至变大,可以多次上釉,然后再入窑正烧。厚釉玉质晶莹,如堆脂如碧水,给人一种羊脂之韵味和厚重油润之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