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下凡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这件香炉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
“釉面无纹片,胎白或底足呈朱红,釉色青润如玉,在器物边缘或有棱线部位影露白痕……”
“梅子正青,色如挂枝初梅,青翠碧绿,莹澈剔透……”
“粉青,色似淡青湖水,柔和明净……”
几个专家七嘴八舌,满脸兴奋,纷纷发表意见,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吕成龙赶紧来到苏渊面前,正色道:“大师作品令吕某惊为天人,能不能单独聊聊”
苏渊点点头,让柳生惠美招呼其他人,自己带着吕成龙来到僻静处,好奇对方会说什么
“还记得去年我师傅他老人家亲自带领研究小组对故宫藏的传世哥窑,还有明清仿哥窑瓷进行重新的梳理鉴定,那时候他已经九十五岁高龄!”
吕成龙仿佛想起什么,动情道:“当时我们进库房的时候底下很冷,老爷子跟我们在库房里一待就是半天,都穿着棉大衣棉裤,手指都伸不开,真辛苦啊!”
“重新对故宫43件器物进行无损检测,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又对三件东西提出来新的想法,最后确定是老虎洞窑,真真正正的传世宋哥窑,一级国宝。”
说到这里吕成龙无奈道:“传世哥窑瓷器太珍贵了,就算是故宫也只有一个残片,原来是师爷孙瀛洲先生捐的。口部整个整齐的锯了口,打磨一下,作为标准衡量,数据珍贵无比。”
“故宫遴选出传世哥窑以及后仿哥窑瓷器共113件套,下个月准备举办第一次哥窑瓷器展,哥瓷雅集——故宫珍藏哥窑瓷器荟萃。”
“就在延禧宫旁边,领导十分重视,每件展品基本都是我来固定摆放。整个展览布置完,师傅又亲自到现场去察看把关。”
“我陪着他,用电瓶车把老爷子从办公室接到延禧宫门口,然后扶着他进展室。他就像见到久别的孩子一样,每件都摸摸,象孩子般高兴。”
“整整一下午,就坐在展柜边,没有说一句话……”
苏渊表情严肃,能感觉到老爷子的心情,守护一辈子的宝贝,终于有机会跟全社会分享,那种感觉难以形容。
“最后老爷子站起身,走到门口,没有回头,只留下一句话……”
吕成龙面色凝重道:“可惜那件葵口盘了!”
苏渊一愣,脑中突然闪过几年前曾经看过的一则消息,难道是……
吕成龙点点头,痛心道:“没错,就是那次特大事故中被损毁的一级文物,传世哥窑葵口大盘!”
2011年7月4日上午,故宫博物院一女研究生在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的事故,网友在微博上将此事曝光后,立即受到广泛关注。
“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验室科研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使国家一级文物青釉葵瓣口盘受到挤压损坏。”
吕成龙痛心道:“当时传言故宫器物部手续不全,将国家一级宋代哥窑瓷器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故宫一级品全部才1106件。瞬间成为风口浪尖,成为口诛笔伐的罪人。”
“后来经过真正原因对外发布,没想到更是火上浇油!很多人认为比失手打碎更严重,说明故宫管理太混乱,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太差,太业余!”
苏渊没有说话,平心而论对于这件事自己
第174章 天衣无缝
?
带着所有资料数据,苏渊回到作坊,博物馆传来消息,所有作品毫无悬念全部入选,而且都是最高级别,放在关键位置展出。
现在心思已经不在这里,既然有机会再次跟故宫合作,那小小一个龙泉博物馆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苏渊仔细研究完所有资料,难怪连瓷器泰斗都对哥窑葵口盘念念不忘,甚至痛心疾首,果然不愧是一级文物,国之重器。
哥窑因为是窑变,追求开片的残缺美,所以器型都很小,特别讲究造型,能在大盘上出现百圾碎,堪称万里无一!
可以说葵口大盘就算在一百件传世哥窑里面,重要性绝对能排进前十,甚至更高。
这次是故宫第一次举办哥窑大展,社会反响很高,尤其是经过特大事故以后,原本小众的哥窑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热议焦点。
几个因素加起来才让吕成龙这个专家十分重视,邀请自己仿制葵口大盘,如果成功,那就是现代艺术品走进紫禁城,意义非凡。
苏渊放下资料,根据数据制作素胎,有流云手和玲珑刀易如反掌,一口气弄出十个,选出最完美的代表作。
金丝铁线!
白光一次次闪过,素胎纷纷变成百圾碎,比较下来发现每个都有细微差别,开片图案有所差异。
拿出图片,比较过后选出两个最相似的作品,因为是高仿,所以一切按照原版来。
接下来几天苏渊继续研究金丝铁线技能,跟刀剑开光术一样,质地越好的素胎表现力越强。虽然都是百圾碎,但每次开片千差万别,细节各有千秋。
最后终于从几十个里面选出两个,作为幸运儿,准备送进故宫。剩下的不能浪费,留着送到岛国,让茧山龙泉堂高价出货。
要知道哥窑在小鬼子心中的地位更加崇高,尤其是残缺美,最符合民族审美标准,随便一件都价值连城。
第一批玲珑茶具全部售罄,从开始的一千五百万日元最后炒到两千八百万,弘次郎打来电话,要求再次供货,数量提高到一百套。
东京拍卖梅子青高价成交的消息也慢慢传遍岛国收藏圈,虽然有人质疑是炒作,利用几大剑道流派对渊字号的趋之若鹜才创下天价记录,根本算不上堂堂正正。
东京拍卖马上站出来,毫不示弱展开反击,拿出所有细节资料,公示在官网上。还邀请各种专家学者反驳流言,全方面论证梅子青的难能可贵,总而言之越炒越热闹,席卷整个收藏圈。
一个华夏人为什么能创下拍卖纪录
所谓梅子青到底好在哪里
难道华夏瓷器工艺真要崛起
苏渊看完柳生惠美收集来的消息,十分满意,不招人嫉是庸才,骂的越凶越好,反正都是狗咬狗,自己稳坐钓鱼台,低调发大财。
时间差不多,带着葵口盘进京城,再次来到故宫。张博听说消息,马上请客吃饭,恭喜史上最年轻大师再次跟故宫合作愉快。
第二天苏渊正式来到故宫,见到吕成龙,看完两件作品,二话不说,直接拉着去见耿宝昌,亲自让瓷器泰斗掌掌眼。
九十七岁的老爷子拿起放大镜,仔细研究细节,足足半个多小时,终于感叹道:“天衣无缝……真乃天衣无缝!”
&nb
第175章 过手一百亿的感觉
?
“那年学业务,没人发书本,没人给专门上课,全凭自己用心。掌柜的谈生意、讲古玩、与客人聊天说事,都得站在一旁竖着耳朵听。”
说到这里老爷子举起左手,打趣道:“一次我给老前辈擦火点烟,听得入了神,整个火柴盒都着了,手指头烧焦也不敢抛,直到今天左大拇指还缺半块肉,刻骨铭心啊!”
旁边的吕成龙站起身,给老爷子满上茶,笑道:“我还听说当年师爷为考眼力,经常把大家聚到一起,从货架上拿下一件文物,让每个人把年代名称等写给他看。对了,夸一句:没白吃饭!错了,则说:白吃饭了!”
三人哈哈大笑,耿老想起往事,深有感触道:“吃亏是福,别小看脏活累活,处处留心都是学问。”
“店里盘货、结帐,帐目、货号改动,都是接触熟悉文物的好机会。尤其是清洗、擦拭文物、搬家,体验各类文物的手感。现在一件官窑随便都几百上千万,想想当年库房几千件宝贝……”
苏渊笑而不语,老一辈鉴定大家本身刻苦好学是一方面,更要感谢遇见好时候。民国解放文物大量流入民间,以前皇帝王爷才能把玩的宝贝都有机会见到,堪称黄金年代。
包括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马未都,也是因为赶上好时候才有现在成就,当然个人努力也必不可少。
“要说你师爷,那绝对堪称瓷器大家!”耿老正色道:“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有一次孙先生把宋代官窑、哥窑、汝窑瓷器及很多明清仿品放在一起,他背过身,别人打乱摆放顺序,然后他闭上眼,转过身来,只用手摸,一说一个准。”
“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瓷器很少,带纪年的更少,造型不像唐宋及更早期的瓷器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标准。”
“明清朝代的年限也不长,瓷器的品种又繁杂,连续性强,因此明清瓷器鉴定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精确的断代是非常困难。”
“孙先生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来,经过研究归纳,将鉴证提到理论化的高工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为明清瓷器的科学鉴定奠定基础,当之无愧是第一人!”
“别看孙先生家财万贯,但生活十分朴素,平日一身素衣,一日三餐极其简单,每星期只吃二两猪头肉。”
“还记得每年过春节,自己动手给孩子们作糖葫芦吃。但是为收购绝世珍品成代斗彩三秋杯,一掷就是40根金条,那年头在京城最好的八进八出大院子不过如此。”
说到这里,老爷子慢慢站起身,拿起拐棍,拉着苏渊的手,亲切道:“走,我带你去看看。”
苏渊赶紧扶着老爷子,慢慢往瓷器库房走,难得有机会进紫禁城藏宝库,绝对不虚此行。
来到库房,吕成龙打开保险柜,苏渊看着琳琅满目的宝贝,深吸口气,随便一件拿出去都是几千万,所有藏家梦寐以求的极品。
“当年孙先生捐赠2000多件陶瓷,从晋、唐、宋、元时期各名窑到明清各朝景德镇御窑瓷器,自成体系,几乎无所不包,一些传世稀少的文物,更显弥足珍贵。”
说完示意吕成龙拿出一个小锦盒,小心翼翼亲手打开,展示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明成化斗彩三秋杯,一共两只,成双成对,所有捐赠陶瓷中排名首位,整个故宫独一份!”
苏渊赶紧带上手套,小心翼翼捧起,仔细研究。撇口,深腹,瘦底,圈足,杯内光素无纹饰。
外壁绘两组斗彩山石花卉纹,间以飞舞的蝴蝶。青花发色淡雅,所施釉上彩有红、黄、姹紫等。
蝶翅上所施紫彩即著名的姹紫彩,其特点是色浓无光,为成化斗彩所仅有,后世仿品望尘莫及。
&
第175章 过手一百亿的感觉
“那年学业务,没人发书本,没人给专门上课,全凭自己用心。掌柜的谈生意、讲古玩、与客人聊天说事,都得站在一旁竖着耳朵听。”
说到这里老爷子举起左手,打趣道:“一次我给老前辈擦火点烟,听得入了神,整个火柴盒都着了,手指头烧焦也不敢抛,直到今天左大拇指还缺半块肉,刻骨铭心啊!”
旁边的吕成龙站起身,给老爷子满上茶,笑道:“我还听说当年师爷为考眼力,经常把大家聚到一起,从货架上拿下一件文物,让每个人把年代名称等写给他看。对了,夸一句:没白吃饭!错了,则说:白吃饭了!”
三人哈哈大笑,耿老想起往事,深有感触道:“吃亏是福,别小看脏活累活,处处留心都是学问。”
“店里盘货、结帐,帐目、货号改动,都是接触熟悉文物的好机会。尤其是清洗、擦拭文物、搬家,体验各类文物的手感。现在一件官窑随便都几百上千万,想想当年库房几千件宝贝……”
苏渊笑而不语,老一辈鉴定大家本身刻苦好学是一方面,更要感谢遇见好时候。民国解放文物大量流入民间,以前皇帝王爷才能把玩的宝贝都有机会见到,堪称黄金年代。
包括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马未都,也是因为赶上好时候才有现在成就,当然个人努力也必不可少。
“要说你师爷,那绝对堪称瓷器大家!”耿老正色道:“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有一次孙先生把宋代官窑、哥窑、汝窑瓷器及很多明清仿品放在一起,他背过身,别人打乱摆放顺序,然后他闭上眼,转过身来,只用手摸,一说一个准。”
“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瓷器很少,带纪年的更少,造型不像唐宋及更早期的瓷器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标准。”
“明清朝代的年限也不长,瓷器的品种又繁杂,连续性强,因此明清瓷器鉴定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精确的断代是非常困难。”
“孙先生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来,经过研究归纳,将鉴证提到理论化的高工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为明清瓷器的科学鉴定奠定基础,当之无愧是第一人!”
“别看孙先生家财万贯,但生活十分朴素,平日一身素衣,一日三餐极其简单,每星期只吃二两猪头肉。”
“还记得每年过春节,自己动手给孩子们作糖葫芦吃。但是为收购绝世珍品成代斗彩三秋杯,一掷就是40根金条,那年头在京城最好的八进八出大院子不过如此。”
说到这里,老爷子慢慢站起身,拿起拐棍,拉着苏渊的手,亲切道:“走,我带你去看看。”
苏渊赶紧扶着老爷子,慢慢往瓷器库房走,难得有机会进紫禁城藏宝库,绝对不虚此行。
来到库房,吕成龙打开保险柜,苏渊看着琳琅满目的宝贝,深吸口气,随便一件拿出去都是几千万,所有藏家梦寐以求的极品。
“当年孙先生捐赠2000多件陶瓷,从晋、唐、宋、元时期各名窑到明清各朝景德镇御窑瓷器,自成体系,几乎无所不包,一些传世稀少的文物,更显弥足珍贵。”
说完示意吕成龙拿出一个小锦盒,小心翼翼亲手打开,展示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明成化斗彩三秋杯,一共两只,成双成对,所有捐赠陶瓷中排名首位,整个故宫独一份!”
苏渊赶紧带上手套,小心翼翼捧起,仔细研究。撇口,深腹,瘦底,圈足,杯内光素无纹饰。
外壁绘两组斗彩山石花卉纹,间以飞舞的蝴蝶。青花发色淡雅,所施釉上彩有红、黄、姹紫等。
蝶翅上所施紫彩即著名的姹紫彩,其特点是色浓无光,为成化斗彩所仅有,后世仿品望尘莫及。
造型轻灵娟秀,
第176章 春江水暖桃花痴
耿宝昌看着苏渊痴迷的神情,暗自点头,匠人就应该有种疯劲。
老话讲的好,
不疯魔不成活!
转眼到傍晚时分,老爷子十分高兴,安排道:“有朋自远方来,今天我做东,吃点好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