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当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冼青竹
为此很多人都跑来向刘备告状,甚至连诸葛亮和庞统那边都有不少人反应,搞得好像法正做蜀郡太守就一片怨声载道似的……
可实际上刘备头疼归头疼,他也很清楚法正心里头有底线,乱来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事情,那些被打击报复的对象在刘备心中自然是没有法正来的重要,所以这件事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那主公都没说什么,诸葛和庞统两人自然也不会多言,对于他们来说帮助主公谋划大事才是关键,法正的些许小节完全不被在意…………
第一百九十章 忠贞守节之士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人儿有粥喝。
只不过刘禅这昏昏沉沉的样子,就差直接把脸摔倒碗里面去了,还谈什么喝粥。
要不是有侍女一直在旁边照看着,说不定他早就拿白粥洗脸了……
昨天本身就有些劳累,后来又折腾了好久,刘禅虽然早早的溜走但也架不住身心俱疲,所以这晚上睡觉时候就睡的比较深沉。
他还本打算要好好的睡个痛快,结果却没想到这大一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老爹刘备就把他给叫了起来。
当看着暖暖的被窝离自己渐渐远去的时候,刘禅心里头那叫一个哀伤悲痛。
可没有办法,他这小胳膊小腿又哪里是老爹的对手,反抗不了就老老实实的遵从便是,上桌子吃早饭喝点米粥精神精神却也好。
只是瞌睡虫这种东西一般情况下是很难消灭的,刘禅的两个眼皮是一个劲的往下沉,勉勉强强撑到了早饭结束,这才有功夫用凉水冲了一下,强行精神了许多。
那这样虽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后果却也不小,只能起到延缓瞌睡而无法根除,所以不管是走到哪,刘禅一直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小小年纪就透支身体了呢……
刘备既然已经下定决心开始培养自己这宝贝儿子,那自然一切都不能随意妄为,以前的陋习能改则改,不能改也得强行改,立下规矩将生活处理的井井有条,那军政大事上也差不了什么。
虽然现在还没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说法’,但刘禅总觉得自家老爹这般严格要求他,好像跟句话也没什么区别了,不都是为了将来做准备吗……
只不过一时之间刘禅还是难以接受这样的规矩管教,毕竟本身这事来的就很突然,要不然他今日也不会有这般浑浑噩噩无精打采的状态了。
不过好在今日是刘备麾下自己人的议事,能够参加的自然都是刘备最信任最亲近的重臣,旁的人自然是无缘无分,刘禅也没什么丢脸的地方,毕竟大家都这么熟了,谁不知道谁的底细啊……
摇晃着脑袋,刘禅迷迷糊糊的跟在老爹身后落座,还没来得及观察殿中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呢,这瞌睡虫又开始进攻精神高地了。
刘备这边自然也不可能时时盯着刘禅,今日所议正事要紧,没有商量出来个结果之前,其他的都无关紧要。
除非是曹操那边打过来了,否则刘备什么时候弄出一套可以安抚孙权解决两家关系的方案,今天这议事什么时候算是结束……
“咳咳……诸位都到齐了,想必也都十分清楚吾唤汝等到此的目的,在座的也都是自己人,无需在心中有忧虑顾忌,大可以畅所欲言吗,备今日便是为了解决问题才会召集诸位,如若问题不能解决,那恐怕会危及到孙刘两家的联盟关系啊,诸位可是要慎之又慎仔细考虑清楚……”
作为主公,又是今日议事的命题人,刘备自然第一个站出来打开话头,不轻不重但说的话却都在关键点上。
今天就是为怎样解决孙权派人来要债的问题,诸葛瑾可还在驿馆当中,拖一日两日也就罢了,三五日恐怕不太行,诸葛瑾自己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耽误。
这一点从他急急忙忙入蜀而来,在路上话费的时间比平常少了足足三分之一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来……
刘备开了头,这殿中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尤其是庞统和简雍,更是大大咧咧的坐着,好像一点都没将所谓的礼节放在心上。
对此所有人都不甚在意,大家都很清楚这二位都是不拘小节的性格,无论行事作风都是如此,有外人在到还能收敛几分,这全是自己人的时候,自然就用不着约束自己了……
而作为刘备手下三大重谋中首位,诸葛亮自然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个站出来,这种情况下连一向不服他的庞统都不会有什么异议。
毕竟论功绩论资历,论到对自家主公刘备的帮助,诸葛亮绝对是众人当中的第一位。
甚至真要这么排下去,庞统都不能算作第二,糜竺简雍还有孙乾这三人,可都是要在庞统的头上,凤雏充其量只能算作是第五位,法正顺位第六了。
只是这毕竟是将资历算上了,而大家心里头都很清楚,主公麾下真正的三大幕僚谋事重臣,自然是卧龙,凤雏再加上一个法正法孝直……
剩下如张松,黄权等,较之上面这三位,终究是差了一些,哪怕是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可张松毕竟眼界不足,这一点他是远远比不上法正的。
其实益州内到还有一人也算是智谋之士,但眼下那位兄台却是隐居在家,就算刘备亲自去请也是无济于事,见面以礼相待,可就是对出仕之事丝毫不上心,搞得刘备到最后也是无可奈何只能任他去了。
而这位兄台正是当初为刘璋献出烧毁绵竹以北所有粮食,迁走所有百姓,深沟高垒层层阻挠行绝户毒计的前益州从事郑度……
刘备事后才知道郑度曾今有此献计,心里头一阵后怕,若刘璋采纳了郑度的计策,恐怕这益州也就论不到刘备来做主了。
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几次三番去邀请郑度的原因,虽然计谋狠毒了一些,却并不会掩盖郑度身上的才干光芒,只无奈郑度是最传统的忠贞守节之士,一辈子认定了一个主公刘璋,就不会再换第二个。
所以任凭刘备怎样劝说礼待,郑度就是不曾开口,只愿意在成都郊外做一个闲云野鹤……
这等为主忠贞不二之臣,哪个诸侯不羡慕不想要,当初曹贼不也正是欣赏关二爷的忠义吗。
而最让刘备觉得郁闷的是,如郑度这等一心只为刘璋的人,整个益州内还不止一个。
当初绵竹关被囚禁的三位难兄难弟,其中黄权严颜都在刘备等人的劝说下低头归顺,也都一一受到了礼待和重用。
毕竟是有真才实学之人,刘备一向不会吝啬赏赐和职位。
然而最让刘备觉得可惜的是,张任这益州第一名将却始终不曾有半分松口的迹象,就是摆明了跟郑度一个态度,哪怕旧主刘璋已降,也不愿意重新择主而侍…………
第一百九十一重 言归正传
黄权,严颜二者皆是由刘备亲自出面好严相劝,这才纷纷纳头拜主彻底归顺。
可张任呢,这家伙就算知道了旧主刘璋眼下生活过的很滋润,也能感受得到刘备的善意和真诚,但就是要死了不松口,面对劝说是一个劲的摇头,只有一句回话,便是‘吾张公义一生只尽忠一主,为主守节为忠臣之本,刘使君勿要多费心思,还是尽早归去的好!’
翻来覆去就是这短话,每次刘备去劝说都是以此为结束,搞得刘备有时候气急,真想直接把张任拉出去砍了泄愤。
可要砍当初在绵竹关的时候就不会留着张任了,刘备自己心里也是清除,他那不过是一时的气愤罢了,说到底不还是爱惜人才嘛……
张任能够做到益州众将之首,自然不是什么水货半瓶不满的家伙,而之所以败的这么惨,从表现上看起来那样菜,说到底还是有不少的外力因素在。
正所谓非战之罪,益州军本身的战斗力比之荆州军就差,这一点哪怕是天下名将也是很难弥补的差距,更不用说张任本身还没有到达那个层次……
而排除掉士卒的战力问题,益州内部的人心不齐,有内奸有卧底甚至有临阵反水之人,这就使得张任根本就没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
当初李严开绵竹关城门,张任临危不乱坐镇校场指挥,那一场巷战交锋可以说是张任最直接的战术指挥表现了,甚至是要比在涪县之时还要清楚几分。
要知道当初涪县之败,一来是张任有些轻敌,二来是刘备借着益州内少有的骑兵之威,这才有了那等大胜,而且双方顶尖战将的差距,还有张任错估刘备身边亲卫战力,这些都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到底,张任的能力还是值得认可,这一点刘备自认为凭借他多年识人断人的眼光,还是看的很清楚的……
也正是因为其有才,所以刘备才会惜才,只无奈张任是个跟郑度一样的死性子,任凭刘备说破了大天也是无用,好像宁可在绵竹关的监牢当中做一辈子,也不想更易主公似的。
无奈之下,刘备到最后也不想见到一方名将这般零落,不再强求其归顺,而是将张任从绵竹关放了出来安置在成都城内。
当然了,放出来不代表张任就可以到处乱跑,毕竟是一方名将,若是跑到了曹操那边,被曹贼的人格魅力征服了,那刘备岂不是自讨苦吃没事找事吗。
所以该有的监视还是不会少的,但只要张任不过线,那刘备对他的态度其实也就跟郑度是一样的,听之任之心中略有遗憾罢了……
说到底还是张任和郑度并非是完全不可或缺之人,否则凭借刘禅对自家老爹的了解,他可不是会那样轻言放弃之人。
简单的对比一下,拿法正跟郑度比,那刘备肯定会选择法正,拿张任与魏延比,这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必不可少并不是,锦上添花却也没到那个成都,只能说是有些小小的遗憾而已,不至于因此茶不思饭不想……
当然了,刘备手下也不是没有忠贞守节之士,甚至此等人之多是曹操和孙权羡慕都羡慕不来的。
乃至刘禅都深以为奇,他也想不明白老爹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这所谓的人格魅力真就是那么吸引人吗?
这可能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刘禅身为刘备之子,那父与子之间的关系和想出模式,自然不可能跟君臣主从之间一样了。
刘禅这时候不清楚他老爹刘备哪里厉害,但却并不代表刘备不行,反而只是刘还没有看出来那一点而已……
闲言少提,正事要紧,忠贞不二守节无双之人也不是光靠着嘴皮子说就是一定的,还得临到事前才能真正的看出来。
而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则是怎样回复诸葛瑾,也就是如何回复孙权来要债的这件事。
毕竟哪怕是孙权先狮子大开口惹得刘备不快,庞统法正等人驳斥了诸葛瑾的第一轮,却也不能代表那份借条就此作罢。
归根结底借南郡是事实,刘备不管怎样都是差着孙权一些,强行不换的后果如何,刘备此时此刻还不愿去想,或者说不愿去承担罢了……
两家维持着联盟的关系,总是要好过联盟的破裂,而且现在曹操正在肃清内部的问题,同时也在积极的攻略凉州等地,这对于孙刘两家而言简直是压力倍增。
本身就占据着天下半数之地,这回再加上产重地凉州,那岂不是更不给孙刘两家活路了吗……
所以联盟不能破,两家共同的大敌是曹操,除非等到曹操不成威胁,亦或者两家的平衡关系达到一种完全无法维系的地步,那所谓的联盟契约才会真正的变成废纸一张。
而今日所论之事,便是要在保证联盟的基础上,将孙权那点小心思抚平,让他将枪尖换个方向重新对准北边的曹操,而不是想着怎样在盟友身上占便宜捞好处。
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实在是有失一方诸侯的颜面,可人家孙权不在乎这些,能够如此的狮子大开口就足以说明孙权的面皮恐怕比成都的城墙还要厚实几分……
殿中议事正酣,诸葛亮第一个起身进言,紧随其后的自是庞统法正二人,张松黄权等亦是不甘落于人后。
毕竟这是何等在主公面前露脸的机会,若进言能够被采纳那就是大功一件,的主公几分恩信是重点。
别以为诸葛庞统等人就不在乎这些,他们的地位虽然一时无碍,但若长时间没有什么建树一直靠着吃老本过活,那恐怕后起之秀很容易就能将他们超越,到时候所谓刘备麾下三大谋主分别是谁可就不好说了……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揣测,真正的情况到底如何别人不知,刘禅还看不清楚吗。
不说别的,就是诸葛亮这主政第一人的身份,那就肯定是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的。
甭管后世那些黑子怎么黑我们的诸葛丞相武侯大人,但也就只是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有些异论,反倒是其内政方面的本事,却是鲜有异议…………
第一百九十二章 到底给哪个?
大方向无差,小细节纠错,基调已经定下,那就得仔细商量商量如何应付孙权那个贪心的家伙。
还地那是肯定的了,但要说怎么还,还哪块,这可就不是由着孙权说了算的。
南郡对于刘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反而对孙权而言也就是那样罢了,广陵合肥他都打不进去,更遑论防御更加坚固的襄阳了。
而为了隆中对之远大战略部署,南郡为北伐之要地,绝对绝对不能有任何谦让,哪怕是有几分违约的意思,也得强留南郡之地,这是包括刘备在内所有人都认准的底线……
那就按照这样来讨论,其实也不难,一地换一地,总归是要给孙权还回去一个地方,南郡也好荆南四郡也罢,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只是能让诉权面子上过得去,让他感觉没有什么损失即可。
首先发表意见的诸葛亮,其赞同的是将长沙作为南郡的替代品,交还给孙权,这样既能满足孙权要地的条件,又能给了孙权水路通道之便,其实已经是对他跟大的让步了。
而一向跟诸葛亮对着干的庞统自然是有另外的意见,他可不是单纯只为了跟老对手抬杠,而是切切实实的认为用长沙还南郡有些亏了。
按照庞统的意思,长沙给出去不行,一个桂阳就足够了,都是一郡之地,更何况南郡其实也并没有全境在刘备之手,小半部分都是曹刘两家的缓冲地带,这可是当初借过来就有的情况。
现在在庞统看来,用一个相当完整且治理完善的桂阳郡去还给孙权,这已经是天大的便宜事了,那孙仲谋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地方……
两个对立的条件形成,诸葛亮和庞统各自抒发己见,一时之间是谁也说不过谁,更遑论还以后不少支持者站在两人的身后,好好地一场议事直接变成了卧龙凤雏的正反争辩大会,搞得刘备也有些头疼,因为他一时间也没有办法拿定主意。
不过提出建议的也并非只有他们两个人而已,就说张松和黄权,他们俩就一同站起来表示,可以割让零陵和桂阳两郡之地,只不过却被诸葛亮和庞统协力反对掉了。
倒不是这两人有什么欺压排挤同僚的意思,而是给出一郡之地都够让他们心疼的,这要是给出去两郡之地,那岂不跟把养了多年的儿子白白送给任人家一样吗……
至于张松和黄权因何有这般想法,那还不是因为诸葛亮跟庞统两个互相说服不了对方,而且各有各的理由吗。
诸葛亮认为单单用桂阳郡去换,实在是有些伤孙权的颜面,要知道荆南四郡虽然是个统称,但也自然是有个前后顺序的关系。
武陵长沙在前,甚至长沙都可做荆南四郡之首,而零陵桂阳自然是在其后,不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发展,亦或者治安等等各方各面上,都是不及前两郡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