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的1979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争斤论两花花帽

    一家人这一天心情都处在抑郁的状态中,李福成老爷子过来看了一趟,烟锅子都摔折了。

    吃完中饭李和跟大壮打了招呼,让他套驴车,下午去公社,他马上要开学,户口迁移证明需要去办了。

    先到公社后到派出所,也是熟门熟路,人家一看是本县状元,虽然没有巴结心思,可也不会怠慢,还笑着调侃了几句,一根烟的功夫,写好证明,啪叽恩了个公章,就完事了,李和走的时候客气的给了2包烟。

    回去的路上,倒是迎面遇见了上次给自己送通知书的公社干部何军,李和下了驴车,打招呼,道,何干部,好久不见

    何军停下自行车,道,李同学,你好,好久不见,你这是办什么事了

    李和晃晃手里的几张纸,道,呵呵,不是快开学了吗,我把户口迁移办好

    何军,笑着道,我当你忘记了呢,准备有时间去催催你呢

    李和觉着这也是个有心人,以后何军也是本地杠把子,交好本地一把手下不会有坏处,道,这哪能忘记,何干部你要是没事,赏个光,咱去桥头那家喝杯酒。

    何军也没推迟客气,随声就应了好,一起朝桥头那家饭店去。

    何军藏着照顾小辈的心思,李和思量着短期投资长远回报,两人各自都打定主意自己请客,点菜的时候,你来我往,谁也没客气,鸡鸭鱼肉俱全。

    大壮旁边看的无语,旁边有公社干部,可不敢插话,就是平常见了刘传奇这些大队干部都是胆战心惊的。

    倒是旁边的饭店老板看明白了心思,笑呵呵道,这么多菜,合着你们三都能吃完是吧。

    李和倒是和这饭店老板极熟稔了,桥头天天收黄鳝,吃饭都在他家解决的,也不矫情,呵呵笑道,那你就照拿手菜来,吃不满意绝对不给钱,打死也不给钱

    饭店老板笑着,指着墙上的条幅道,小本生意,概不赊欠

    几个人哈哈大笑。




18、一日谈
    三个人喝完一瓶白酒,倒是谈性越发浓了起来,李和有心相交,也不藏拙了,看着抬头一口闷白酒的何军,好像有心事,就直接问道,你这喝闷酒,哪里不顺心了?。

    何军看了一眼李和,南边打仗知道不?。

    李和点了点头,知道,跟越南年初开仗的,报纸上有看

    何军又跟李和碰下酒杯,叹着气道,这公社好几个后生牺牲了,我去给他们家里送抚恤金,人家哭的太恓惶,我心里难受,硬是不敢多待,都不知怎么办了,你说这好好的后生仔没了,搁谁心里不难受

    李和倒不知怎么接话了,突然心里觉得好堵,三人碰了杯,碰了一下,各自闷下。

    何军夹了口菜,道,不过你小子以后倒是前途无量,好好干,比哥哥我强

    俩人几杯酒下去,说话倒是没啥忌讳了,李和倒是知道这位按正常升迁倒是熬死了不少公公婆婆,索性开挂卖人情了,直接说道,你是公社笔杆子,按正常升迁倒是需要上面人给你腾位置,为什么不发挥自己优势,光明日报那篇社论看了吗?

    有心人不用说名字都知道是哪篇,没心人说了也白说,何况《实践这种争论巨大的社论,何军这种有进取心的怎么可能不看,何军一下子来了精神,吸了一口烟蒂,长长的吐出了一口烟雾,问道,你好好说道说道,我左右自己是个糊涂的

    李和道,为什么不在土地承包上面想想,这种争论现在还没定论,你笔杆子找对方向,站队位置,何愁没前途。

    两人谈着谈着倒是越发不顾时间了,一个故意放水,一个求知不倦做海绵。

    李和看了看要黑的天色,顾不得意犹未尽的何军了,抢着结完帐,和大壮匆匆往家赶。是有点喝高了,点燃了一颗烟,让烟草的辛辣味道在肺里打了个回旋,头脑渐渐清明起来。

    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李和又从县城坐汽车去了省城提前定了火车票,又回头到水产公司跟张老头打了声招呼,带了一条烟,虽然不做了,好歹要跟人家打声招呼。

    听到李和要去上大学,张老头道,你小子,年纪轻轻就知道装犊子,有前途,爷爷都是从孙子辈做起来的,要想当爷爷,先学会做孙子。

    这句话说得李和哈哈一笑,真想问,你老不是重生的吧,企鹅号多少。

    吃完中饭,赶紧催促老四去上学,不要墨迹,要说李和家里最不放心的还是这老三,李和对李隆说,你知道我最担心你什么,就是太没主见,读书不读书不重要,做啥事都要动脑子,有自己想法,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晓得不。那段梅还联系不,能不能处,能处,我就让阿娘或者奶奶去给你说亲。

    现下虽然自己家不收黄鳝了,可李隆倒没少往红水河桥头去帮两个叔帮收黄鳝,就为了见自己的心爱的姑娘,两个人也只是偶尔说几句话,至于喜欢不喜欢这种话,两个小菜鸟,谁能说出口。

    李和看李隆这样子,心里倒是有明白了,行了,你都多大了,喜欢就去说,那姑娘多大了,模样也不差,能没有人家盯着?别让人家给截胡了,你都买不着后悔药,你这天天去不清不楚的,算怎么回事?你不好意思开口,就带大姐去打听。

    李隆听着这话,有点慌张了,是啊,那姑娘都16了,跟自己都是一般大呢,只得慌忙说了声好。

    李和就去找李梅说了李隆的心思,道,姐,你去看看那姑娘心思,你们女孩子好亲近,老三面皮太薄,看看上湾哪家的,要中的话,就去请个相熟的去说,冬梅嫂子他娘家不就是上湾的吗。

    李梅笑嘻嘻的道,呵呵,老三都不是小孩子了,怎么这么长时间,都不知道人家家里情况?

    李和摇摇头道,你们看着办吧,横竖我也插不上手,我就跟你这么一说。

    每天闲在家里没事,李和都拉着李隆上思想政治教育课,这老三好歹也就小学毕业了,能识字,会100以内的加减法,下学这么多年了,再让他考初中,困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想去初中做混混都难。

    现下家里就一个老四刚开学升了五年级,每天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这是个省心的。老五的户口已经搞定,交了200块钱罚款,但是年龄还小,去学校也不收。

    这一辈子再回头看李兆坤,在读书这个问题上,没有有反对的,当然说支持也谈不上,就是放羊模式,爱怎么整,老子都不管。

    王玉兰虽然经常哭哭啼啼,只要孩子要上学,也会借钱给孩子读书,一般人家也会说,识几个字不就完了吗,家里都精光成这样子,上个什么学。

    王玉兰大字不识一个,她不是支持上学,也不晓得上学读书那一套高大上理论,读书有用没用,不会往那一方面想,她只是单纯的不知道怎么拒绝孩子读书的意愿。

    李兆坤王玉兰俩个人也没有重男轻女这一说,在一般的家庭,老四老五,能不能在还是指不定的,特别是老五是姑娘不说,多个人就多张口。

    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很重,没有儿子是被人看不起的,自己也会觉得低人一等。

    比如谁家在娶媳妇,找邻居帮忙也只找家里有儿子的,图个吉利早生贵子,喜庆的事不能找老绝户来帮忙。久而久之,老绝户们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想帮忙还怕给人带去晦气呢

    还是有很多人不生儿子誓不罢休。因为女儿是给人家养的。儿子才是自己的。没有儿子谁给自己养老送终呢?

    到后来计划生育,要是第一胎是闺女,第二胎不幸还是闺女,再想要第三胎,那可就难办了。那些心软,既不想掐死女婴,又还想着要三胎的,那只能到处躲着把孩子生下来,等着公家人来罚钱,出不起罚钱的,那就等着房子家当被铲平吧。

    许多时候,拿小包被闷死或者埋锅灰里呛死的是比较常见的,李和有时候不禁念叨造孽,可又无能为力。

    李和看着老四老五,倒是不会觉得李兆坤英明,反而庆幸他老子辛亏是个不着调的,就是他两个叔叔李兆明,李兆辉那么两个正常人,家里什么好吃的不都是紧着儿子,闺女也不待见。像王玉兰和自己姑姑李兆云更是彻彻底底的睁眼瞎,大字不识一个就更多了,而李兆坤这种混不吝的男丁,都起码读了个小学。

    离离开的日子越近,反而心里越慌张,越来越放不下家里。

    曾青春懵懂,无所畏惧,一心只想离开这个偏僻的地方,李和只是厌烦透了这贫穷,这个地方这么贫困落后,就梦想着有一天逃离,到外边去看看世界,到外边去过更好的生活,农村的孩子除了读书和当兵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方式离开。

    至于招工,那只是个传说。

    后来去了首都读书,好啊,好的让人都受不了,立交桥,公路,那是一穷嗖嗖的家乡无法比的,首都好大,他就像小蚂蚁,让人有点害怕,又有点兴奋。但当漂泊得越来越远,却发现对故乡的思念,似乎一刻也无法停止。



19、离开
    天还没亮,李和就起来收拾东西了,就准备带几件换衣服和两件新做的袄子,一个茶杯,又把李梅刚做好的饼子塞进包里,这样火车上饿了也有办法,要做一天的火车呢。

    李兆辉,李兆明拉黄鳝的驴车就停在门口,刚好能带着李和一起去县城汽车站,然后坐汽车到省城火车站,到省城的班车都是有固定时间的,可不能晚了。

    李和掰开扒在自己身上不肯放开的小丫头,给他檫干眼角,亲了一口,道,在家乖乖哦,等大哥回来给你带好吃的

    小丫头,道,那你快点回来,要好多好吃的,甜的

    李和笑着道,会给你买好多好吃的

    李和对蹲在门槛的李隆道,家里重活以后都归你了,不准乱串。我之前交代的那些人,都给我离得远远的。要是让我知道了,就不是揍你那么简单了。地址我抄给大姐了,有事就去邮局发电报,不要图省钱,要写清楚,知道不?

    李隆嘟嘟嘴,道,你真是俺亲哥,你都说多少遍了

    李梅站在旁边笑着道,没事,他又不是小孩子了,俺会看着他的。你快点吧,二叔,三叔,还等着呢

    李和挠挠头,道,那大姐我走了,四妹,五妹,你们在家要听老娘和大姐话,知道不

    老四点点头,应了好。唯有小丫头哭丧着脸不支声。

    李和又看了看在旁边抹眼泪的王玉兰,道,俺的娘咧,我是去上学,又不是蹲号子,你哭干嘛,过年就回来了,说不准,还给你带个媳妇回来,笑一个呗?

    王玉兰听了李和这样的话,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道,你这死孩子,现在跟谁学的一嘴西皮溜,行吧,走吧,北方天冷,记得加厚衣服

    李和点头应号,直接上了驴车,二叔,走吧

    一路不紧不慢,到县城的时候,天快亮了,李和说,就到这吧,你们赶紧去菜场吧,我从这走到汽车站就几步路,你们在家照顾好自己

    李兆辉李兆明突然也觉着舍不得这侄子了,好像失去了主心骨,你说这日子从地上到天上,不都是这侄子照顾的吗,李兆明喃喃的,突然不知道说啥好了,只道,那你路上注意安全

    李和冲两个拜拜手,进了汽车站,上了汽车,买完票,开始向省城进发。

    好不容易到了省城,这才是北上的第一战,这年头坐火车就是一场硬仗,做20多个小时的火车,可不是一件舒服的事。至于坐卧铺,目前是没有可能的。

    坐卧铺都要工作证单位介绍信,平民自己出门想坐飞机和卧铺?

    没门!领导感觉也挺合理的,完全不应该改。

    到了火车站,李和头皮发麻,人太多了,作为交通枢纽,又是开学季,人都要堆在一起了。

    李和好不容易检完票挤进站台,火车到站之后,车门旁边因为站的人太多根本打不开,没有办法只好从车窗向里爬。火车上的人谁也不愿意外面的人向里爬,因为爬进之后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占领他们本来就有限的空间,站台上的拼命地向上托起车窗,一个个往里钻,李和就是这样上的车。

    上车之后找到自己座位,结果被一个女孩子给占着了,直接从口袋掏出票,递到女孩子眼前。

    女孩子一愣,娇气的说道,哥们,能不能发扬下下风格哈,你看我一个女孩子,腿都酸了,

    李和没吱声,又把票在女孩子眼前晃荡了两下。

    女孩子气嘟嘟的,跺了下脚,站起来,小声咕噜,是不是男人,一点不知道谦让。

    李和一屁股坐下,靠在倚靠上,鸟都没鸟这人,我又不是你亲爹,没必要惯着你。

    包也不大,李和就直接抱在手里,这里可是装着全部身家,可不敢随意乱放,带了3000块钱,丢了可就喝了西北方,再找家里要,可没有异地转账。

    女孩子上面穿着的确良绿色衫,下面套着黑色松紧裤,最时髦不过的打扮了,同款锥子脸,白白净净,齐肩发,倒是蛮秀气,看到李和不搭理她,就只的在过道扶着倚靠站着了,恼的不要不要的,她走到哪里,自信都有杀伤力的,特别这种农村来的小年轻,结果来了个愣头青。

    女孩子就这样站在过道上,直勾勾的瞪着李和。

    李和觉着这姑娘脑子有坑,随着越来越开放,这种带坑坑的苏玛丽往后真的会越来越多,给他做孙女他都嫌弃小,他可是见识过大保健,身心健康汉子。

    他就啥都不想了,直接朝窗外看了,火车没空调,车厢空气也流通差,烟味脚臭味,那个酸爽是无法形容,就要靠窗口这点风了。

    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到了就好了。

    ——用况且造句。

    ——火车开过来了,况且况且况且。

    火车开动的时候李和想到了这个笑话,不由得自己憋不住噗嗤笑了。

    李和倒是迷迷糊糊的想睡会,奈何太吵,过道里有蹲地下打牌的,有座位上砌墙码长城的,一会扣二饼,一会幺鸡,一会叫胡的,小孩子不时还会练练嗓子。

    也许是因为无聊,或者纯粹好奇,女孩子反倒找李和搭起了话,喂,你去哪的。

    李和抬头看了眼,懒懒的答道,跟你一个地

    女孩子好奇的说道,你怎么知道我去哪的?我又没告诉过你

    李和指了指女孩子的胸前,明晃晃的校徽,估计也是做给瞎子看,因为真心没几个人认识。

    一入学,每个学生都会发一枚校徽,校徽是大学生身份的标志,不像后来,戴校徽显得很俗气,没有人戴它。

    这会的大学里,人人胸前都别着一枚校徽,这个让别人羡慕的徽章往往会引来异样的目光,让一些大学生们趾高气扬。浅薄之徒在公共场合也喜欢炫耀自己的大学生身份。

    李和记得有一次跟同学做公车,有一个就不断大声地提到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大学生之类的话头,引得前面的乘客频频回头,这让李和和另一位同学恨不能找一个地道躲起来。

    极个别的胸前还挂着几枚,比如校徽,三好学生证,团徽。

    也许是年代特色,有的人胸前总会挂些东西,比如别针,钢笔,奖章,甚至钥匙扣,怀表,旱烟袋,千奇百怪。
1...89101112...8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