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变臣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宇十六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五月初四,一封暗奏放在了御书房的桌案上。刘维国将奏折从盒中取中时腹中嘀咕,这是哪个不要脸的臣子逮到机会写了这么多,少说也有百余页,万岁爷这要看到什么时候去。还有半个时辰就到午时了,王皇后派人告诉他安寿公主来了,让天子中午回坤安宫吃饭。

    天气已热,石方真换了身轻绸衫,净了脸挽着袖子坐在桌前,刘维国将王皇后的话告诉了天子,石方真唔了一声,开始看那份厚厚的奏章。刘维国悄然后退,站在右侧半丈外伺候,暗中打量着天子的神色。

    不一会,刘维国的心便提了起来,他看到天子紧皱起双眉,脸色开始转青。刘维国

    暗道不好,紧张地注意着天子的神态,准备随时上前提醒。石方真一目十行越看越快,时而点头露出喜色,刘维国刚松了口气,石方真又重重地一拍桌子将他的心提了起来,刘维国也不知道这份奏折究竟写了些什么,怎么弄得万岁时喜时忧。

    差不多看到一半的时候,刘维国看到天子脸色胀红,太阳穴“突突”跳动,知道天子发怒了,赶紧上前要替天子按摩,只见石方真将手中的奏折重重地拍在桌上,从嘴中蹦出四个字来“气杀朕了。”

    刘维国不敢怠慢,站在天子身后,伸出手轻柔地替石方真按捏着太阳穴,嘴中忧虑地劝道“万岁,不是老奴多嘴,太医说了您千万不能动气,气大伤身,您是一国之君,主忧臣辱,自有文武大臣替您解忧,要不然金殿之上养那么多文武做什么?”

    一席话倒将石方真逗乐了,坐正身子,石方真笑骂道“你这个老奴,现在快成精了,我看你可以做个御史大夫了,孔省都要比不上你了。”

    见天子气色好转,刘维国让小太监送上药,等石方真吞水服下,刘维国小意地道“奴才只想着再多活二三十年,能看着万岁爷成为千古一帝。”

    这句话如果细究起来有些逾越放肆,但石方真深为感动,叹道“刘维国,朕借你的吉言,你也好生活着,等朕死了你陪朕一起进陵墓。”

    刘维国泣不成声,跪在地上说不出话来。

    石方真重新拿起江安义的奏折,忍着性子看完,总算没有当场发作。等刘维国陪着他前往坤安宫,注意到天子背在身后的双手紧紧攥着。

    五月初五,天子赐宴含元殿,京中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有资格参加,这等机会谁也不会错过,偌大的金殿被四五百人挤得满满当当。因为是赐宴,不像朝会那么多规矩,众人成群聚在一处闲聊,桌上有点心和茶水,供他们食用。

    等石方真带着三名皇子驾到,粽席宴正式开始。三品大员一人一张桌,四品二人一桌,五品就四人一桌了,桌上六个菜一壶酒,算不上丰盛,天子尚俭,群臣都知道。每张桌正中都放着个硕大的粽子--六六顺心粽,吃不了可以兜着走的。

    既是饮宴,自然少不了歌舞,歌舞罢天子让众人随意,自己起身去给几名老者敬酒,命三个皇子替自己给群臣敬酒。太子石重伟已是弱冠之年,身为杏黄龙袍神采飞扬、春风和煦;楚安王石重杰已经十六岁,英姿勃发,和熟悉的大臣谈笑风声,丝毫不顾忌太子渐渐僵硬的笑脸;洛怀王石重仁今年十四岁,丰乐十七年建衙开府,这位还带着稚气的王爷明显对敬酒这件差事不上心,随着两个哥哥举杯,眼神却落在殿边的射粽戏上。

    等一圈酒敬完,差不多半个时辰过去了,大伙重新坐好,端午赐宴的一项重头戏要上演了--吃枭羹。枭,恶鸟也,古书曾记载枭鸟食母,自古便有端午食枭羹的习俗。齐文帝首次在端午节赐群臣枭羹,谓之驱除不仁不义的奸恶之徒,这个习俗便在朝堂上流传至今。

    等待宫女传送枭羹的时候,石方真朗声道“端午食粽,乃纪念战国贤臣楚原,‘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楚原是国之忠良,可惜被昏君所误,朕自问不算昏庸,只要诸公竭心王事,定不会让你们落个悲风下场。”

    在座的众臣不知石方真意欲何指,茫然不知如何应对。孔省作为众官之首,站起身来道“万岁自是明君,臣等有幸追随,敢不尽忠竭力。”

    其他众臣都坐不住了,齐齐起身道“臣等自当鞠躬尽瘁。”

    石方真示意众人坐下,指了指桌上的枭羹道“朕算不上明君,都说食枭羹能驱逐奸恶之臣,但金殿之上朕看衮衮诸公都是国之栋梁,哪有奸恶之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二十七州,朕不可能亲自去治理,朕要依靠你们这些贤臣。”

    金殿之上鸦雀无声,只听到宫女们传送枭羹挪动细碎的脚步声,只要不傻都能听出天子语气中的怒意,众人只能缩着脖听着,生恐雷霆落在自己身上,将自己化成齑粉。

    “刘维国说的好,主忧臣辱,这天下事靠朕一个是做不完的,元华江溃堤引发钟山寨贼人叛乱,元天教死灰复燃,林华城下万余百姓丧身。朕总听诸公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诸如此类的好话,朕着实有些飘飘然,私下想朕也算是明君了。今天,朕想问诸公一句,分不清忠奸的皇帝算是明君吗?”

    乌云终于化作雷霆震落,不知是谁腿一软跪倒在地,整个金殿群臣都匍匐跪倒。






第六百四十九章乘虚可惊
    


    端午粽宴不欢而散,天子连一口枭羹也没喝,就起身回了御书房。

    大殿上并非所有的人都心情沉重,照样有人事不关己,喝上两口枭羹,然后提了粽子回家过节去了。身为丞相,孔省和马遂真可不能走,两人略一商量,召集了六部尚书、九卿卿正前去谢罪。

    御书房,石方真怒气未消,孔省等人跪倒谢罪,他并没有立即叫起身,而是目光阴沉地逐个扫量着地上的大臣,人心隔肚皮,如果喝了枭羹真能明辨忠奸的话朕不妨餐餐都喝它,冷冷地吩咐一声“都起来吧”,众臣站起身。

    孔省斟酌正准备开口,石方真径自下旨道“元华江溃堤牵出江南转运司衙门弊案,朕已差鲁从茗前往查探,可是朕收到奏报案情复杂,而且涉及到钟山寨的叛逆一事,朕决意将有关人员押到京城,交由大理寺审讯。”

    马遂真道“万岁,元华江犹在讯期,如果将转运司的官员押进京来,由谁来维缮江堤?”

    石方真冷笑道“由林华县县令袁德成暂理转运使之责,转运使衙门典作李玉波留下,常玉波、万怀兴、段爽、邹素洁、邱光明还有熊以安都押进京来。传旨给艾伟,让他暂时派干员到转运使衙门帮忙,今科出榜后吏部派人前去任职,官位空出来还怕没人去接。”

    石方真收到江安义、艾伟、纪大涛、鲁从茗以及两份暗奏,江安义的奏折写得详细,将前因后果介绍得十分详细,转运司衙门的人物个个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石方真如数家珍。这些奏折中石方真无疑最相信江安义所写的,但身为天子石方真明白兼听则明的道理,所以他才要把常玉超等人押进京来再审审。

    孔省心中一沉,他对天下官员的名录烂熟于胸,江南转运司衙门除了一个典作外全部被端了,看来天子对河工动手。果然,石方真继续道“江南转运司烂到了根上,估计洹阳转运司也好不到哪里去。黄平,御史台派遣人手前去洹阳转运司查探,你替朕传旨,若是查不出问题就不用回京见朕。”

    天子的话充满杀气,黄平打了个哆嗦,连忙低头应道“遵旨。”

    “看来朕对有些人太过宽容,所以一个个胆敢欺瞒朕,着龙卫和暗卫介入侦查,将转运司衙门官员的家底给朕查个清清楚楚。朕记得常玉超数次被弹劾,最后无事过关,给朕的奏报说他家中不过薄有资产,不像贪赃之人。放屁,光每个月的伙食结余就领了一百二十两,这也是清官?冯忠,你派人仔细替朕查查,常玉超的家产都藏在何处,朕要让天下人都看看他究竟是不是清官?”

    隐立在柱旁的冯忠连忙恭声应“是”。殿中诸人心中发寒,看来天子不光想杀人立威了,还要将人绑在耻辱柱上,受士林唾骂。京官中有不少人得过河工衙门的好处,宁泽收的好处就不少,此刻心中七上八下,生恐被牵连到,要不然才做了不久的工部尚

    书就要撸了。孔省盘算了一下,决定还是不出言相劝,天子正在火头上,等气消了些自己再酌情进言吧。

    …………

    东宫,石重伟对熊执仁笑道“岳父果然料事如神,父皇果然大发雷霆,让人把江南转运司的官员押进京来,舅兄也在此列,恐怕要吃些苦头了。”

    熊执仁捊须笑道“无妨,这次他取了巧,事先与江大人取得联系,算是立了点功劳,事后倒有封赏。以安的信太子也看过了,此次是对付鲁从茗的良机,还可以打击黄平的气焰,顺便借万岁之手打压一下楚安王。楚安王近来是越来越放肆了,今日在大殿之上毫无上下尊卑,太子不可不防。”

    石重伟眼中流露出阴翳之色,道“母后说等他年满十八便会向父皇建言让他就蕃,不过孤王看父皇对他恩宠有加,恐怕会将他留在京中。我有一次听父皇提起过,他有意让重杰接替王叔掌管龙卫暗卫。”

    “万万不能让楚安王接手”,熊执仁一惊,拽下两根胡须来,顾不上疼痛,急道“龙卫暗卫是天子的爪牙,如果掌握在楚安王手中,必然要伤害太子您。”

    “唉,孤王自然知道,只是重杰很会讨父皇的喜欢,在他面前装出一副孝子这模样,加上黄淑妃看似不争,其实变着相讨父亲的欢心。黄平接任御史大夫,黄家在朝堂上的势力大增,父皇又有意打压我的势力,此消彼长,孤王也很无奈。”石重伟叹道。

    熊执仁沉思了片刻道“你与楚安王不和估计天子也知晓,太子不妨交好洛怀王,将他引为臂助,将来万岁转意将龙卫暗卫交给洛怀王,那便如宁王之于天子了。即使不行也可退而求其次,龙卫暗卫分别交于楚安王和洛怀王手中,太子一旦即位,则可收回权柄自行安排。”

    “朝堂上的那些争斗太子不必在意,你身为太子天然占据着上风,朝中大臣一个个精明得很,绝不会弃太子而向着楚安王,太子应该多多招揽像江安义这样的有识之士,顺应天子的心思便是。至于楚安王的小动作,随他去,如果遇到像此次这样的机会,不妨借天子之刀斩去他的枝杈。”

    熊执仁接过宫女递过来的碗,里面盛着一只洁白如玉的粽子,用用玉箸夹开,露出里面红色的火腿肉,一股浓郁的肉香散出。浅尝了一口,熊执仁赞道“咸香可口,糯而不腻,御膳房的手艺着实好,比起国子监包的粽子高明了许多。”

    “岳丈喜欢不妨多拿些回去,御膳房送了许多给孤王。”石重伟道。

    熊执仁道“此次江安义送给太子一份大礼,太子不妨送些节礼到他的府中去,虽然他不在京城,但他府中的人总会将太子的美意告诉他。还有范郎中府上也不妨送去一份,范家三代在士林中的清名显赫,范榜眼又是新成公主的夫婿,算起来也是太子的妹婿,这份关系不妨常打理,还有……”

    …………

    京城的端午节生出许多是非来,远在平山镇的江安义却如愿以偿地吃到了娘亲手做的粽子,江黄氏看着儿子一脸满足的样子,心底乐开了花。

    从化州回家又有两年多没见到儿子了,江安义留得胡须再长在江黄氏的眼中也只是当年灯下苦读的儿子。油灯换成蜡烛,茅屋变成华舍,母子俩闹着嗑,江黄氏一会儿问着孙子孙女的情况,一会儿念叨安勇打仗危险,对于江安义要带她进京住的打算江黄氏有些迟疑,在家中住惯了哪也不想去,但又想着儿子和孙子孙女,江黄氏幸福地犯着愁。

    江刺史回家探亲的消息很快传开,第二天是五月初六,卯时门外就来了拜访的客人。昨夜跟娘闹嗑将近到四更,江安义原本准备在睡个懒觉,结果不得不匆匆洗漱见客。

    客人一拨一拨地来,大厅中都坐满了人,俞县令来了,余家两位大爷带着三位小爷也来了,郭老爷带着两个儿子来了,还有许多乡绅、住在镇上的文人、远道的学子,后面来的人根本找不到位置了。还好黄三爷及时赶到救驾,来客分成几伙,分别由黄三爷、黄东江等人招待,黄家兄弟经过这些年的磨砺,用江黄氏的话形容个个总算混得人模狗样了。

    江安义微笑着寒喧着,破家县令在江安义面前显得十分谦卑,看在余家两位大爷和郭海清眼中自有一番感慨,他们可是看着江安义长大的,那个当年有些谨慎腼腆的少年郎一晃眼长成了参天大树,要人仰望了。

    家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酒香从江宅散出去,整个镇子都能感受到江宅的喜悦。镇西的雁来客栈,离江宅不远,欢笑声这里都能隐约听见,幽镇的小院中杨思齐背手而立,若有所思。

    在端州和仁州的交界处,杨思齐等人与龙卫不期而遇,为掩护手下逃走,杨思齐下重手杀死龙卫两人,引着龙卫追击自己。东奔西走带着龙卫绕大弯,身后的追击的人越来越多,杨思齐再向南,重新来到元华江边,凭借着超人的水性,杨思齐跃入江中,摆脱了追踪的龙卫。

    过江便是德州,杨思齐想起江安义是德州人,而天下闻名的安龙寺就在江安义的家乡平山镇附近,杨思齐动了游兴,索性到平山镇看看,早就听人说平山镇是有名的花镇,不妨前去看看,再访访安龙寺,佛道相争也不妨互补长短。他比江安义早到了两天,领略了花都的美景,又到安龙寺喝了杯安龙茶,回到平山镇恰巧听到镇上人纷纷扬扬地说江状元回家了。

    对于这个宿敌杨思齐其实很佩服,他自问是江湖上的顶尖高手,可是江安义身居高官,年纪又比他小,功夫比他只高不低,数次交手,虽然生死一线,但彼此磨砺,其实收获不小。

    面对着江宅方向,杨思齐轻声道“不是冤家不聚头,走到哪咱们都得遇上,今天晚上杨某便是过门拜望。”





第六百五十章热闹人间
    


    江家大院摆开二十六桌酒席,招待亲朋好友、乡亲故旧以及前来拜望的访客,大厅内摆下五桌,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正中的位置江安义让给了三舅黄开林,他的两侧分别坐着郭海清和余知仁、余知和两兄弟,江安义则谦让地坐在了郭海清的下首。

    郭海清很快就醉了,能坐进大厅内饮酒的都是明眼人,不一会就看出江刺史对郭海清比余氏兄弟还要亲近,于是纷纷借着由头向郭海清敬酒。郭海清既满足又骄傲,来者不拒,开怀畅饮,醉眼朦胧中念起那个远

    《变臣》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

    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需要重新刷新页面,才能获取最新更新!





第六百五十一章不速之客
    


    江府一直在扩建,临街的门庭在变,里面的宅院逐渐往后扩深,形成了前窄后宽的格局,按照张克济的设想最终要与后寨连接起来,让江家人的真正住处要后挪,不为旁人所知。

    江黄氏有些不乐意,她在前宅住惯了,三个哥哥常往城中跑、不着家,可三个嫂子就住在旁边,平日没事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马吊,日子好打发。

    杨思齐没有换夜行服,一身青色劲装来到江府门前,客人已经离开,大门关闭,门前两盏大红的灯笼透着喜庆。院门高约丈许,杨思齐踏上抱鼓石,脚尖用力,身形跃取,轻轻松松地落在了屋顶之上。

    来到屋脊挺身而立,杨思齐打量着江宅内部的情形,他并没有隐藏身形。杨思齐心中以为自己与江安义虽是生死之敌,但彼此敬重惺惺相惜,也算是另一种朋友了。晚来登门,就像前次中秋节时在会野府,来一场君子之战也好,来一场煮酒论英雄也罢,指不定将来数十年在武林中都算场佳话。

    江府之中看似平常,其实经过张克济这些年的精心打造,处处暗藏玄机,比起当年江安义夜探的李府只强不弱。杨思齐刚在门前屋脊现身,早已被人发现,消息便悄然传送出去。供奉张乐康和王飞玄先后老去,欣菲又从龙卫中请了几名致仕的老供奉,有张、王两人做马骨,平山镇在龙卫致仕圈中颇有声誉,涨至一年二千两的薪俸让多数人愿意前来。安朋举、周振发、屈泽明、白秋声、凌至强等王人欣然来到平山镇,五人约定互相轮换坐镇江家、余家、郭家和黄家。
1...207208209210211...2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