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第十个名字
假如夫君愿意把这些财产归还给皇室,不光能和新皇帝缓和关系,还会赢得皇室所有人的好感。看起来吃亏了,实际上是最好的长远选择。
不过洪涛可不想这么简单就把到嘴的肥肉干干净净的吐出去,按照他的性格吃不到肉也得舔一嘴油。
三十多座皇庄遍布了很多县州路,假如里面有合适的,也不是不可以留下。少归还几座,自己那位二舅哥应该也不会斤斤计较。
考察皇庄的工作量比较大,需要派人去每个皇庄实地勘察。山川督查院没有那么多人手,只能依靠顺风镖局和顺风邮递系统帮忙,回馈的消息同样汇总到周一日手中。
在她的领导下,绿荷紫菊王十一成立了筹备小组,负责规划园丁计划的资金。这又是洪涛拍脑门起的行动代号,其实有时候拍一拍脑门也挺爽的!
已经有十二个被放弃,它们距离开封和西京太近,有五座交通非常不便也没有利用价值。长江以南的九座还没回信,倒是京东东路登州文登县北面有一座看起来不错。当地丘陵山林很多,土地不干旱但贫瘠,百姓生活不易。跟着一起去考察的秦家工匠回复说种植棉花要比种粮食收益大,山坡林地还可以放牧。附近有渔村码头能利用海船运输,开办棉纺厂最合适不过。
说起工作周一日立刻变回了一丝不苟的样子,滔滔不绝数据详尽有理有据,没有半个字废话,不光有叙述还有建议。
文登本官倒是去过,那边好像有温泉吧?又是一个熟悉的地名,洪涛有个钓友就是文登人,曾带着他去当地的水库里钓过鱼。
这座城市除了春天风大点之外风景还是不错的,很适合居住。老子的道德经就刻在附近的一座山上,被称为圣经山。当年去的时候洪涛还纳闷呢,怎么老子也皈依基督教啦?
官人真的去过!不然怎知那里有温汤?洪涛没把周一日当外人,说话有点不过脑子,顺口一提结果又说漏嘴了,引起了周一日的极大好奇。
是啊,不去过怎么知道呢?别忘了本官是星君下凡,有些地方不一定需要肉身前往,神游足矣!
没说的,又得撒谎。这次洪涛编了个能伸能缩能大能小能中能外的多功能模板,以防将来再说漏嘴。整天生活在一起,这种事儿真难免。
神游?
周一日真不相信夫君是星君下凡,他的所作所为自己全都看在眼中,和神没有半毛钱关系,凭借的是智慧。但在这个问题上都快把脑袋想破了,也想不出为啥能足不出户就知世间万物。
改日本官再神游时叫你一起,不过神游一般都在晚上,不知娘子可愿意听啊?
这事儿不能再聊下去了,洪涛不想让身边的人总对自己抱有太大好奇心,那样会把她们的思想搞乱。一直以来自己都在强调唯一的信仰就是知识,结果老师成了神棍,学生咋办?
登徒子奴家不想听!周一日很像原来的长公主,一提这件事儿就脸红,智商也嗖嗖的下降。
嘿嘿嘿不想听也得听!今晚本官就去你屋里,准备好热水咱俩继续鸳鸯浴!
现在再想拒绝太晚了,长公主认可了周一日在府中的地位,尽管还没来得及补上个仪式,但她从礼法上已经成了驸马的第三位小妾,怎么可以拒绝与夫君同房呢。
夫人来了,妾身告退说又不好意思说,拒绝还没法拒绝,正好长公主和莲儿梳洗完也出来跑步,周一日就像见到救兵一般迎上去施礼,借机跑了。
官人莫要再去骚扰周娘子,苏大官人带着小丫来了,正在前堂。见到周一日落荒而逃,长公主都不用问就知道缘由。以前她也逃跑过很多次,表情和现在的周一日很像。
呦,丫头回来啦,不知道还认不认得本官你别往前凑,本官有绿荷与紫菊伺候,不跑完五里路午饭就饿着!
苏轼登门拜访洪涛不意外,他是自己闺女的老师,学生的老爹从前线德胜归来,好几年没见到女儿,送回来相聚几日是人之常情,不送回来才有问题。
转眼王小丫已经七岁了,面相上能隐隐看到自己的眉眼。王诜这幅皮囊除了不够健壮不够高大之外,容貌比洪涛的本尊强了好几个档次,长公主也很标致,生出来的女儿肯定不差。
大官人还是原来的爹爹吗?但长公主的智商不是长项,可能遗传给了王小丫,见到洪涛之后小丫头倒是没怯懦,但这话问的很伤人啊。
爹爹与以前比变化很大吗?洪涛蹲下身子把脸凑到了女儿面前,试图唤起她的记忆。
老师说爹爹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王小丫同学很认真的伸出手捏了捏面前这张挺熟悉的脸,好像也没觉出变化。
苏兄,你这就不太仗义了吧,有意见可以找本王当面提嘛,怎么能让孩子不认她爹呢!洪涛终于明白了,不是自己女儿智商不够,而是有人在背后教坏!
凉王多想了,本官从未在背后说过坏话,何来教唆之事!
不知道是这几年公事繁忙啊,还是王小丫比较让人操心,苏轼刚五十出头胡子就白了少半,也清瘦了很多。对于这个指控他是一点都不承认,还撇得一干二净。
老师说爹爹是孙悟空,对官家如对师傅唐僧般有情有义!王小丫确实智商不太高,或者说她从小没跟在洪涛身边,心眼不太多。要是换成八岁时的宸娘,肯定不会如此天真无邪。
王爷莫怪,某只是借用评话里的人物与小丫举个例子苏轼很尴尬,背后议论别人长短非君子所为。
无妨无妨,区区一个故事而已子瞻也有听过,难不成是小丫讲述?洪涛此时才叫口不对心呢,嘴上说得风轻云淡,可脸上都快乐开花儿了。
每次见到苏轼自己都不太敢引古论今瞎扯,生怕被问住,现在终于能扬眉吐气了。苏大文豪居然也听了自己的故事,看样子还没少听,不自豪都对不起自己这顿编。
非也非也,凉王的评话大道至简,有道是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区区一篇西游记道尽了人间诸多道理,更难能可贵的是知行合一,不光以理育人还以身作则。和王爷比起来某愧为人臣更愧为人师惭愧惭愧
见到王诜一副志得意满的臭屁德性,苏轼非但没厌恶反倒起身行了个大礼。吓得王小丫也不往嘴里塞零食了,怯生生的缩在椅子里眨巴着小眼睛左边看看爹爹右边看看老师,有咧嘴就哭的企图。
644 不得清净
嘘掉眼泪不是好孩子,去和姨姨们玩吧,她们那里有爹爹带回来的肉干。洪涛也被吓了一跳,自己刚得意一会儿就招来这么严重的指控,还让不让人活了。
看来苏轼今天来不仅仅是送王小丫回府探亲的,他有别的企图,这些话就没必要当着孩子说了。另外王小丫的表现也让他这个当爹的非常不满意,多大孩子了,几句话就吓成了这幅德性。
看来有必要重新管教管教,做为大宋天煞星的女儿,可以笨可以坏可以一无是处,绝不可以怂。宁可当杀人犯被斩首也不能当被害人,太憋屈了。
敢问凉王西游记可曾成书?王小丫和莲儿很像,一听有零食可吃就谁都不怕了,美滋滋的跟着绿荷去见母亲,主要是去见肉干。孩子一走苏轼又拱了拱手,继续发问。
子瞻不用拘于礼节,你我相交已久,虽近些年见面甚少,也不用如此见外,还是随意些好。
苏轼这次来态度上有明显变化,不能说恭恭敬敬吧,也拘束了很多,没有以前那种爱谁谁的做派。
到底是自己的名声太压人还是有别的原因,洪涛无法确定,所以也不打算回答他太多问题,先绕圈子摸摸再说。
万万不可,凉王乃本朝王爵之最,本官怎可托大。不为所动,苏轼还坚持着每句话之前必先拱手齐眉施礼。
子瞻是觉得我不该受此王侯,故而前来奚落?洪涛有点烦了,要不是看在对方是自己女儿老师的份儿上,必须转头就走。大文豪咋了,只要没有性命之忧,爱谁谁!
呃晋卿误会了,本官以为若是先皇还在,称一声殿下也不为过。本朝开国百年,凉王实至名归,轼无半点不情不愿!眼看话越说越窄,苏轼不得不先改了口,但依旧在纠结称呼问题。
成吧,我们各自随意。子瞻刚才问起西游记,那是我于梦中所得,最初用来哄孩子们入睡,闲来无事又和工匠们讲起。他们倒是说过记下来可以拿到瓦市上说讲赚些酒钱,左右不过是说笑而已。
爱叫啥就叫啥吧,古人在这方面很固执,他们认为对一个人的称呼不仅仅是个代号,里面还包含着很重要的内容。越是有身份的人就越认真,自己说服不了他们。
倒是西游记的问题必须给出个合理解释,不是为自己,而是给王二打掩护。假如这个故事只有自己和府中长大的孩子知道,别人就很容易联想到福州日报社会不会和驸马府有关系。
着也,怪不得日报上也有此故事。凉王怕是还不知道,福建路传来一纸日报,书不似书告示不像告示,上面就有西游记,每旬只讲一段急煞人也。幸而小丫也会讲此故事,下官才能先听为快
苏轼估计也不明白王诜为啥在称呼上这么较劲儿,一听话题转开了顿时轻松不少,又把日报提了出来,不光说,怀里一摸还有证据。
这此物对朝政多有涉及怕是不妥吧?洪涛接过苏轼递过来的报纸,假模假样翻了好几下才找到之法,越看眉头皱的越紧,一脸的不快。
无妨无妨!朝廷有邸报,此物不过是稍加评点而已,与瓦市里说白话的相比反倒客气了许多。这位秋实先生倒是个秒人,可惜此去福州不远万里,若是此人能来开封盘桓几日岂不美哉!对于王诜的指责苏轼不以为意,倒是对日报主编念念不忘,有点迫不及待相见的意思。
子瞻不要期望太高,此物不过是海商听了本官的故事回去写来赚钱的。你来看,上面还有明码标价,四十文几张纸乎?奸商也!抢钱也不过如此。他们用本官的故事抢钱,却不曾给本官半点好处,可恼之极!有朝一日落到本官手里,定叫他们见识见识风干肉!
至此时洪涛依旧没搞清楚苏轼突然到访的目的,只能继续装。秋实先生就是王二的笔名,她不是化名王秋嘛,嫌姓王容易引起别人联想,干脆玩起了笔名。
秋实,求实也是不是有点五四运动时期的味道?每次洪涛看到这个名字都感觉时空倒错,觉得王二是个地下党,保不齐哪天就得上老虎凳。
凉王说笑了,不如把它写下来刊印成书,世人也就无法假借王爷之名了。
风干肉是啥苏轼在湟州亲眼见过,一想起自己看重的秋实先生要被挂在木杆上头皮就有点发麻。果然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都贵为大宋异姓王了,做事还是这么邪性。
出书?这种哄小孩的故事也能出书?剽窃西游记洪涛不是没想过,只是没敢。按照后世的诠释,这本书满篇都是反抗精神,连一众神佛都绕进去了。
到底有没有这些含义洪涛真不知道,他讲述的版本支离破碎东拼西凑中西合璧,连中心思思都没有,哪儿来那么多深刻的含义。
但不可不防,一旦有人拿书里的某些语句小题大做就很麻烦,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和别人打嘴仗,要是因为一本书获罪多冤枉啊。所以这些年出的书全是格物类,不掺杂所谓的思想内容。
凉王说笑了,此故事非彼故事也,越研读越有滋味,其中难免见到王爷的影子。不知此种写法有何讲究,还望凉王不吝赐教一二得,苏轼还咬着不放了,他愣说在故事看到了王诜的影子。
子瞻越说越不像话了,难不成还要让本王去大闹天宫,如此说来本王就不得不送客了!
苏轼说的话很可能是真,之前王小丫也是这么讲的。但不管真假这个话题都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让自己当孙悟空,闹谁?那不是明摆着说自己要反对新皇帝嘛,其心可诛啊!
不不不,凉王多想了。下官认为王爷言行皆无失当之处,反倒有些过于小心谨慎下官斗胆进言不知可否?
要说苏轼只是为了探讨一个故事,他确实没那么闲在。带着王小丫回府探望只是个借口,下面要说的才是真正来意,前面一大堆都是引子。
只可惜这位凉王生性多疑,还牙尖嘴利,绕来绕去就是不接茬,逼的苏大文豪不得不直接说,再不说就要被轰出去了。
是陛下的意思,还是子瞻的意思?亦或是王相和司马相公的意思!苏轼是来干嘛的呢?他是来劝王诜出仕的。
皆有之。这个主意确实不是苏轼自己出的,说起王诜的安排问题,朝堂里已经掰扯了半个多月,一直也没掰扯清楚。
但有件事儿定论了,不能这么黑不提白不提的埋没功臣。不让王诜继续带兵大家都没啥大意见,毕竟现在无论西夏还是辽国的威胁都基本解除了,短时间内国库也无法再支持一次大战,收回兵权是惯例。
可就把王诜仍在开封城里无官无职,光给个空头王爷养猪一样养着,很多朝臣都看不下去。要是连为国开疆拓土的凉王都被如此冷落,那以后谁还肯为朝廷出力?出力一次就被冷落一次,太令人寒心了。
这也不光是为了王诜鸣不平,而是士大夫阶层的自我保护。他们不希望朝廷开这个口子,就像皇帝不能随便杀文臣一样。
哪怕王诜的所作所为真不怎么招人喜欢,但集体利益该维护还得维护。毕竟王诜也是士大夫阶层的一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今天针对他,明天针对你,只要开了头就容易刹不住。
皇帝和朝中重臣也是这个意思,但他们有点怕王诜。这位凉王别看对朝政四六不懂,可真不好斗,一旦安排不好保不齐又要兴风作浪,最终弄个难以收拾的局面。
到底该给王诜一个什么职位呢?大家一致认为越远越好,不怕官大,就怕放在开封碍眼。外放出去,人生地不熟,手里又没有兵权相助,想必也就折腾不出什么风浪来了。
你不是能把湟州那么贫苦的地方弄成塞外江南吗?得嘞,那就让你继续去地方上执政。弄好了朝廷多拿税赋,弄坏了朝廷也不怪罪,但你的名声就没现在这么响亮了,左右朝廷都不吃亏。
不过这件事儿皇帝不想下旨指派,他怕旨意下了凉王不乐意去又装病,那会让皇帝的脸面没地方放的,严重影响威信。
这时候就需要个中间人来进行沟通了,选来选去,大家一致认为苏轼最合适。满朝文武里除了远在幽州的王韶和沈括之外,只有苏轼与王诜谈得上私交,再怎么说也是王小丫的老师,当中间人最合适。
苏大文豪本人其实也想让凉王出仕,他倒是没怎么考虑皇帝的脸面,更看重的还是治国理想。目前他可是尚书右丞,副相之一,国之重臣。
如何才能辅佐新皇帝大展宏图呢?说实话,在这个问题上苏轼自问好像没有王诜的本事,放着这么一位能臣不用,打算留给谁?
645 请郡
?本王在外征战六七载,回家陪伴妻儿的日子不超过半年,小儿飞羽三岁,至今见到本王依旧哇哇大哭百般不肯相认。还请右丞大人代为转告陛下,能不能待到父子熟悉之后再遣本王为国效力?
虽然苏轼没明说内情,但洪涛也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自己现在的威望太高,老这么扔在驸马府里不闻不问对朝廷的影响不好。他们想给自己弄个听着不错的职务外放,这样大家就都踏实了。
别逗了,这事儿洪涛坚决不能答应。说好听点是外放,实际上不就是流放嘛,肯定不给兵权,到了地方上还得受地方官的管束。
不然,之前凉王是去边关带兵征战,按大宋律不能携带家眷,若是去地方赴任则无此限制,王爷尽可以带着长公主殿下与家眷一同前往。
苏轼既然来了必须有足够的准备,谁都清楚凉王不好说话,不带点干货不是擎等着挨骂嘛。以前当驸马都尉开国候的时候都不客气,现在已经是凉王了,揍自己一顿都没地方喊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