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狂潮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金属裂纹
乔易若有所思:就是说,如果找不到足够的食物,蚁潮就不会出现,对吗?
一哥点头:临义的情况你们都清楚,如果今天冬天不把拳蚁消灭,明年肯定会出现另一轮新的蚁潮。
邱天宁脸色一变,蚁巢里的储备粮都是人类,等于说明天的蚁巢是用人肉供养出来的,他心里能舒服才怪。
乔易的眉头渐渐攒紧:我可能猜到毛子按兵不动的原因了。
噢?一哥眉头一挑,我也有一点想法,你先说,我再补充。
乔易点头道:蚁群迁徙是为了找吃的,原始森林里的动植物资源只是相对丰富,肯定顶不住蚁潮刮地皮式的席卷,到时候,一定有大批蚂蚁在迁徙途中找不到吃的,最后活活饿死,蚁潮很有可能因为大量失血而中止。
还有!乔易又道,西伯利亚地处亚寒带,每年的无霜期只有短短三个月,蚂蚁跑的再快,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跑完几千公里
甭说是一年,怕是几年也跑不完啊!邱天宁插嘴道。
老邱说的没错,拳蚁几年也跑不到欧洲。乔易说,西伯利亚的冬天可不是吃素的,那可是零下四十几度的低温!西伯利亚的土著生物,都得提前准备过冬。
拳蚁不是当地生物,想想看吧,蚁潮没走出多远,蚂蚁就觉得一天比一天冷,觉得应该赶紧筑巢,赶紧挖洞准备过冬,但是西伯利亚的冻土层最少也有十多米,厚的地方甚至有上百米,想在冻土上挖洞,呵呵。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一哥恍然道,食物和拳蚁的关系,就像草原上的狼和兔子,没吃的蚂蚁就要饿死,蚂蚁的数量和森林提供的食物达到平衡点之后,蚁群的规模就能固定下来。
邱天宁道:就算拳蚁能挖出过冬的巢穴,蚁群肯定饿死一多半,来年春天,剩下的蚂蚁必须从头开始,而且原始森林看似资源丰富,实际上找不到多少吃的,这样一来又限制了蚁群的发展速度,所以明年再次形成蚁潮的可能性非常小,毛子担心拳蚁才怪!
就是这样。乔易说,老毛子至少有几个冬天的时间慢慢等,他们根本不用着急。
邱天宁冷笑:但愿拳蚁挖不穿冻土层。
也有这种可能。一哥乐观地说。
乔易道:我不大了解生物学,但是我觉得,蚂蚁之类的生物,对气候和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挖蚁巢应该不至于难倒它们,能饿死一批就不错了。
这么一说,我都觉得毛子用不着理咱们。一哥说,还有一点,西伯利亚的春天怎么也得六月份吧?再花上一两个月准备怕是没等拳蚁准备好,冬天就又到了。
377 机不可失
邱天宁表情严肃:靠近我国的边境地区,夏季持续的时间会长一些,这些地方更适合拳蚁发展,形成蚁潮的可能性也更高。
乔易的神情也严肃起来:一般来说,蝗灾都是持续暴发,蝗虫的主要活动区域就是边境两侧,这些地区也是最有可能形成蝗群的地方,而这些地区恰恰又是拳蚁的主要活动区域
这也是我想说的。一哥道,边界附近的春天,比西伯利亚的春天早得多,拳蚁出巢之后,不可能向更加寒冷的西伯利亚腹地前进,只会向温暖的南方迁移,越过边境只是早晚的问题,最终还是得咱们面对蚁潮,毛子哪有担心的必要?
邱天宁道:如果今年冬天不动手,明年再想消灭拳蚁,就要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
他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一哥,眼底闪着名叫决心的目光。
一哥犹豫了片刻问道:老邱,如果受权军方动用核武器,你需要多长时间消灭拳蚁?
邱天宁摇头:很难说,我个人倾向于无法消灭,只能在找到蚁群时取得一点成果,毕竟拳蚁是地栖生物。
老邱,你真的难倒我了。一哥叹气。
总不能明知是个坑,还让咱们兵往里填吧?邱天宁说。
一哥扭头看向乔易:老乔,情况你都了解了,你再和莫斯科联系一下,就说,如果莫斯科没有剿灭拳蚁的计划,请莫斯科允许我方主动出击。
乔易大吃一惊:这样合适吗?
近些年双方的军事合作虽然不少,但是成建制的军队过境,还是太敏感了一些,就算毛子高层允许,民间舆论这一关也不是那么好过的。
没什么不合适的。一哥说,和莫斯科商量一下,可以用联合演习的名义,允许毛子派军事观察员随我军行动,或者让莫斯科邀请,以民间志愿者的名义过境,而且可以承诺,除了消灭拳蚁必需使用的武器之外,不带任何多余的重武器装备,总而言之,消灭拳蚁是第一位的,名义也好,名分也罢,都要给这一条让路!
邱天宁两眼放光,恍如实质的目光死死盯着乔易。
我尽力而为!乔易咬牙答应下来。
一哥点头:尽快联系莫斯科,成与不成都要第一时间通知我。
好,那我现在就去。离开的乔易满腹心事,满脑子都是如何沟通,才能让毛子答应。
直到乔易远离办公室,邱天宁才低声问道:如果莫斯科不同意,我们怎么办?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哥脸上阴云密布,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实在不行就秘密越境,反正毛子也没工夫管远东这点破事。
秘密越境,能带的武器就很多限了,次声波炮肯定不行,要不准备一批剧毒杀虫剂?
没用。一哥摇头,实验室早就做过实验了,拳蚁对毒剂的耐受力非常高,常规杀虫剂根本没用,实验室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实验,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一种高效杀死拳蚁的杀虫剂。
实在不行就往洞里灌白磷,了不起多跑几次。邱天宁说。要是拳蚁有什么天敌就好了,哪怕让实验室人工巨化一下也好啊!
他也是被逼得没办法,才想出这种无赖般的办法。
这话我也问过,实验室说蚂蚁确实有天敌,但是不同意人工巨化。
啊?为什么?邱天宁不解地问。
秦教授说,蚂蚁的天敌都是食肉生物,巨化之后说不定跟蚂蚁一样,反过来以人为食。一哥的表情颇为无奈,实验室已经做过实验了,把一种叫食虫虻的昆虫巨化,结果这东西不光吃虫子,小猪小狗之类的东西,也成了食虫虻的美餐。
要是食蚁兽能巨化就好了。邱天宁遗憾地说。
还是算了吧。一哥敬谢不敏,万一搞出能吃巨蚁的食蚁兽,吃人肯定也不是问题。
真羡慕毛子的地理位置,咱们这儿还为怎么收拾虫子操心呢,他们那边已经没虫子了。邱天宁说。
账不是这么算的。一哥纠正道,他们那边可是苦寒之地,昆虫是少,可是生活环境也不好不是!
我倒定肯咱们的环境差点,省得这么多虫子可哪蹦哒。邱天宁说。
虽然巨蚁巨蝗等群体性昆虫基本集中在北方,但南方的巨虫数量也不少,各种巨虫层出不穷,对各地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虽然北都采取了种种手段遏制巨虫,可治虫效果十分有限。
曾经有一段时间,民间大量使用剧毒农药灭杀巨虫,然而虫子没杀死几只,当地的生态却被剧毒农药搞得乌烟瘴气,土地河流大面积污染,没个十年八年根本恢复不过来,若不是当地政府发现苗头不对及时叫停,还指不定要搞出多大的乱子。
一哥幽幽长叹:北方的灭虫计划一定要搞好;西进计划必须加快速度,尽快形成产业链;各大城市的防御系统也要加快建设唉,千头万绪啊!
北方的灭虫行动,关系到国家明年的战略形势;西进计划,则是为国家工业体系的全面备份;而各大城市的防御,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元气。
无论哪一个计划,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几乎要将几十年经济发展积攒的老底掏空。
急促的敲门声突然响起,办公室里的两个人同时一愣,一哥脸色微变:进来!
秘书很清楚办公室里都有谁,如果没有重要情况,绝不会在这个时候过来敲门。
秘书推门而入:首长,实验室的紧急通报,秦教授有新发现,跟刀蚁有关。
谁报告的?一哥问。
徐家业徐主任来的电话。
一哥马上拿起桌上的电话:把徐家业的电话接进来!
话音刚落,电话已经接通。
徐家业焦急的声音在电话中响起:首长,刀蚁身上发现了新型膨化病毒!
378 病毒2.0版
什么东西?一哥差点以为自己幻听,难道是最近压力太大?
新型膨化病毒。秘书吐字清晰。
一哥与邱天宁面面相觑,足有几秒钟才回过神来。
走!一哥起身疾走,马上联系实验室!
秘书赶忙回道:徐主任和秦教授都正在线上。
几个人匆忙赶到会议室,一哥迫不及待地问道:秦老,究竟是怎么回事?
秦教授一脸纠结:我们在刀蚁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病毒,谨慎起见做了一下实验,虫卵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膨化迹象,不久前孵化了几颗虫卵,新生的幼虫非常有攻击性,我已经安排了人手,二十四小时观察实验体的情况。
幼虫非常有攻击性?邱天宁疑惑地重复。
是的。秦教授点头,实验用的是蝗虫卵,刚孵化的若虫与普通若虫对照,虫颚更巨大更发达,前肢更粗更结实,变异非常明显。
还有,这只幼虫不光咬死了一齐孵化的两只同伴,还吃掉了三枚未孵化的虫卵。
几个人一齐怔住,好一会才把秦教授的话消化掉。
吃素的蝗虫居然改行吃荤?
一哥使劲搓了搓脸,让自己更加清醒一点:秦老您的意思是,刀蚁的变异跟这种新发现的膨化病毒有关?
我觉得可能性非常高。秦教授说。
刀蚁的攻击性也跟病毒有关?
有这种可能。
一哥狠狠地抓了抓头发:病毒还能影响虫子的攻击性?这这,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他本想说这事太扯蛋了,可是以秦教授在国内生物界的地位,除非是老糊涂了,否则绝对不会开这种要命的玩笑。
一哥瞪大眼睛看着秦教授的眼睛,那双沧桑的老眼虽然有些浑浊,却不见半点闪烁迷乱。
秦教授的老脸皱成一团: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是事实发生在我眼前,由不得我不相信。
一哥迅速平静下来:病毒用什么影响虫子?
目前还没有线索。
那二代病毒和一代病毒有什么区别?
针对病毒的研究刚刚开始,我们对病毒的了解很少,目前只知道二代病毒的基因基数,是第一代病毒的四点七倍。
一哥微微一怔:二代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
目前还不清楚,我的直觉告诉我,两种病毒之间肯定有某种我们不知道的联系。
直觉?邱天宁惊诧不已。
对,直觉。秦教授说,从基因层面上来说,这两种病毒是完全不相干。但是除了基因数量,两种病毒形态和结构几乎一模一样,连侵入细胞的过程和嵌入基因片段的方式也一模一样,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两种病毒之间的关系没那么简单。
一哥头疼地道:那这种病毒跟超速进化有关系吗?
我觉得有。秦教授说,但是暂时还没有证据支持。
邱天宁若有所指地说:这话如果不是您说的,我一定当笑话听。
秦教授抿嘴:我宁愿它就是个笑话。
一哥说道:秦老,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感染一代病毒的虫子,只是体型有变化,但是感染二代病毒的虫子,不仅更有攻击力,体型膨胀的同时,肢体还会变得更适合进攻!
是的,就是这样。秦教授说。
这还是虫子吗?邱天宁摊手质疑。
现在的虫子,早就不是咱们理解的虫子了。一哥道,教授,是不是所有感染二代病毒的虫子,外形都会变的更适合进攻?
不清楚,二代病毒刚刚发现,还没来得及进行大规模感染实验。
那一代病毒呢?还没找到有效的抗体?一哥又问。
我病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体免疫,寻找膨化病毒抗体的工作,早在实验室建立之初就已经展开,只是一直以来都没什么进展。
没有。徐家业总算找到了说话的机会,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昆虫,能有效免疫膨化病毒。
秦教授接口道:如果有抗体就不用这么麻烦了,两种病毒的结构基本一致,对一种病毒有效的抗体,肯定对另一种病毒也有效。
尽可能加快速度,膨化病毒已经出第二代了,咱们却连一代病毒都对付不了,再这么拖下去,没准哪一天三代病毒就出来了。一哥失望地说。
我们一定努力。秦教授保证道。
通讯结束,秦教授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为寻找膨化病毒的抗体,实验室以各种不同的昆虫为载体,进行了大量感染实验,但是实验昆虫的免疫系统,通通无视膨化病毒,至今也没能发现膨化病毒抗体。
实验组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膨化病毒的感染并不伤害昆虫,也可能是膨化病毒干扰了昆虫的免疫系统。
总之,利用昆虫寻找抗体的尝试走进了死胡同。
实验室并未就此罢手,而是继续采用其他种类的生物进行实验。
各种非虫甲壳生物爬行类鸟类鱼类,甚至连哺乳类都没逃过实验人员的毒手,然而即便病毒对这些东西起了作用,却依然找不到病毒抗体。
虽然找到抗体,也不能把全世界的虫子都抓进实验室打疫苗,但可以人工制造一种感染昆虫之后,能在昆虫体内制造抗体,或者直接杀死膨化病毒的微生物。
当然实验室的研究也不是完全没有成果,通过大量实验,确实找到了一些克制膨化病毒的微生物,而且数量还不少。
只是这些微生物没有一种能感染昆虫,实验室目前正在努力实验,计划将这些微生物体内抗膨化病毒的基因片段剥离,并将其移植到膨化病毒体内,用来对抗膨化病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