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狂潮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金属裂纹
飞船与空间站脱离的时机不是很好,空天一号经过整整三天的飞行,终于越过三十八万公里的漫长距离,成功切入绕月轨道。
段志阳在地面的数据支持下,操纵飞船进入指定高度,围绕月球连续运行两个多小时,才调整好位置姿态,启动登月程序。
飞船持续减速,慢慢将速度降至月球的环绕速度之下,飞船在月球重力的吸引下渐渐坠向月球表面。
最为关键的时间即将来临,无论天上地下,所有人的心全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为了避免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登陆失败,登月程序全部交由电子设备控制,段志阳和其他人一样,成了旁观的看客。
段志阳对此喜闻乐见,登月不是飞机降落,真让他操纵飞船登月,出问题的可能性非常之高。
数分钟后,减速火箭点火,下降的飞船出现强烈抖动,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叶涵觉得自己就像被扔进炒锅,浑身上下说不出的难受,真正的度日如年。
震动持续了整整二十六秒,等大家回过一口气,月面已经近在咫尺。
叶涵的视线透过舷窗,看到了月球弯曲的地平线。
地平线迅速扩展,地面越来越近,飞船很快就在减速火箭的轰鸣中降落月面,气流冲起的月尘四面飞散,划过一道道微不可见的抛物线,最终重新落回地面。
减速火箭停止工作,船舱中安静了数秒,一个声音喃喃自语:成功了?
成功了!另一个声音肯定地说。
成功了!所有人一齐欢呼。
段志阳立刻联系地面,代表空天一号全体航天员发出登陆成功的消息。
空天一号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艘飞船的成功登月,而是验证了空天系列飞船的可靠性,为后续的登月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面指挥中心又一次沸腾了,消息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中方趁机公开月宫计划,除早已知道月球计划的各国高层外,全球一片哗然。
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羡慕者有之,但是无论地面上究竟如何,都与远在月球的叶涵等人无关。
飞船的成功降落,仍然只是个开始,通过舷窗可以看到,飞船降落点落满了各种规格的登月飞船。
段志阳立刻打开无线电:临时基地,这里是空天一号,我们已经成功降落,完毕。
空天一号,这里是临时基地,祝贺你们,我们马上就到,请你们做好出舱准备。
空天一号明白!段志阳收线,兄弟们,准备出舱!
大家身上都穿着宇航服,压根儿不用做什么准备,需要准备的是飞船本身。
抽空舱内的空气,打开位于飞船底部的舱门,舱门距离地面三米多高,大家根本用不着舷梯,纵身跳进舱门,轻飘飘地落到地面。
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从三米多高的地方跳下来,实在是没什么挑战性。
荒凉,冷寂,月面与它在照片中的模样没有任何区别,大家随便看了几眼就对月面失去兴趣。
开工了!段志阳大喊一声,第一个跳上飞船。
叶涵运足力气原地起跳,猛地蹿起两米多高,抓住飞船外侧的固定扶手爬上飞船,开始解除功能舱的锁定结构。
空天一号的功能舱与空间站的功能舱不同,后者为了方便航天员采取中空设计,前者为了尽可能利用有限空间进行了严密的工业设计,舱内的每一寸空间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每个功能舱里都装满了设备物资,必须将功能舱从飞船主体上拆下来,运到合适的位置按要求展开,拥有一定的内部空间之后再进行必要的调试,最后才能使用舱室的各种功能。
这个过程也没那么容易,第一步就是将功能舱从飞船上拆下来。
飞船与功能舱之间的固定装置经过特殊设计,无论拆装都很简单,可是每个功能舱都有十几吨重,就算月球的重力再低,也不可能用双手托住功能舱,直接拆卸摔到地上,万一把精密仪器摔坏就麻烦了,所以拆卸过程必须借助机械设备完成。
537 进驻
人多力量大,十几个人忙活了一小会儿,就完成了拆卸功能舱的准备工作,只等设备到位就可以释放功能舱。
叶涵站在飞船顶上,站得高看得远,没多一会儿,就发现远处出现两台怪模怪样的月球车——所有行驶在月球表面的车辆都可以称之为月球车,无论它们长什么模样。
等开近了才发现,那是两台装有粗壮机械臂的车辆,这种车没有外壳,驾驶员就坐在底盘上操纵车辆。
制造外壳的技术并不复杂,但是这东西是在地球上生产的,外壳会增加飞船不少负重,对克克计划的航天工程而言,这种没有必要的负重必须予以精减。
发现飞船顶部的叶涵等人,车上的航天员离着老远就伸出手臂用力挥舞。
叶涵也挥了挥手,算是打过招呼。
你们好,我是高凯。一个声音在无线电中响起。
我是胡良。另一个声音说。
我是一号段志阳,暂时代表大伙回头见面再介绍吧,咱们先拆功能舱。段志阳说。
大伙的真面目都捂在宇航服的面罩之下,介绍与不介绍没有任何区别。
高胡二人对此非常赞同,马上把那两台车开到飞船附近,将机械臂末端插进功能舱外的锁定结构中。
为了保持飞船的平衡,两台车分处飞船两侧,分别固定对称的两个功能舱。
拆!段志阳大吼一声,飞船上的叶涵等人一齐解开锁止结构,两个功能舱同时脱离飞船主体,机械臂稳稳举起功能舱。
几个人跳上月球车,跟随车举着功能舱的月球车驶向远处,没多一会儿,月球车驶入一处平坦的小平原,将功能舱在早已定好的位置上摆好。
车上的几个人马上跳下来,按地面训练时的接触过的程序,找到安置在附近的电力设备,用电缆将电力引入功能舱。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了避免电缆因为剧烈的温差损坏,必须将电缆埋入地下,所以工程进度并不是很快,第一个功能舱刚接上电,最后两个功能舱已经送到指定位置。
不过并不是所有航天员都跟过来,包括叶涵在内的四个人仍然留在飞船上,航天员兵分两处,分别执行各自的任务。
叶涵等人并不是要住在飞船里,而是要拆掉飞船的减速火箭,并将剩余的燃料集中到一起。
拆掉的减速火箭也不能浪费,燃料罐放空之后,装上早就准备好的阀门,就是上好的气瓶,可以储存氧气或者随便什么气体。
在地球上这东西没什么用处,可是在没有大气层的月球上,气瓶却是绝对不能缺少的重要储存设备。
空天一号在设计之初就采取一物多用的原则,类似燃料罐这种设计比比皆是,就连空天一号本身都不能例外。
空天一号上除了减速火箭,还有四枚升空用的小型火箭,必要的时候可以乘坐空天一号离开月球——从今天开始,空天一号就是驻月球航天员安危的最后保障,飞船必须经常检修,时刻保持可发射状态,而且在任何时间都必须储备足够的食物和饮水。
安置区的工程也在继续,第一个功能舱接好电源之后,段志阳亲手打开安置在舱外的暗盒,按下启动功能舱的按钮。
功能舱两侧马上打开,内部的充气式结构缓缓膨胀,很快就变成个半球形的超大号帐篷,两个半球形帐篷连接在功能舱上,就像个半埋在土里的超大号哑铃。
制作帐篷的材料是一种记忆金属,完全胀开之后,每个帐篷内部的空间都有上百平方,而且分为上下两层。
帐篷展开同样只是个开始,早就送上月面的无人工程机械立刻按照程序开始工作,将一层厚厚的月壤堆积在帐篷外层,把半球形的帐篷埋在月壤之下。
厚厚的月壤可以有效阻挡辐射,抵御外界的温度变化,维护室内的既有环境——这项技术来自于欧洲航天局,同样是深度合作的结果。
中方与欧洲的合作也不是表面上那么愉快,许多技术都是互换得来的,不过欧盟是多国联盟,即使部分成员国敌视中方,可起码也有一些成员国愿意和中方合作,两相抵消,与欧洲人打交道比和美国人打交道容易得多。
由于准备充分,第一个功能舱只用了半个小时就被厚厚的月壤埋住,内部开始充气加压,其他功能舱也将陆续展开。
包括高胡二人在内的十四位航天员,把六个功能舱称之为月球小区一期工程。
以大家了解的情况来看,用不了多久第二期工程就会如期展开。
不过展开功能性舱依然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把各种生活设施或是其他设备安放在适当的地方。
所有送上月球的都要遵循轻便易用原则,比如生活舱中的座椅床铺全部是用轻薄结实的材料制成的充气床椅,这些东西看起来很薄,可是即便在地球的标准重力环境下,也能承受住一个成年人的重量,月球这点重力就更不用提了,以至于大家不得不把充气家具中的气体放掉一些,才能让铺面变得柔软服贴。
桌子架子以及其他类似的平台,都是用轻薄的合金制造,而且全部采用标准化设计,尽最大可能减重减体积,将这些零件组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各种必要的家具。
另外还有卫生器具,给水管线,排污系统,维生设备等等,全都需要航天员们一步步装配到位,完成全部工程至少需要几天时间。
幸好只有生活舱才这样复杂,其他功能舱都有专门的用途,内部设施比功能舱少得多。
比如无土栽培舱,这里唯一的功能就是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蔬菜,研究月球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如果地球植物能在月球上正常生长,那么将来很有可能在地下基地中开辟专门种植粮食的农场,使月球基地不再依赖地球提供食品,实现真正的自给自足,甚至像小说里一样反哺地球。
538 工作安排
安置功能舱花了一天时间,远低于地球的重力给安置工作带来了不少方便,可沉重的宇航服却也给大家带来了不少麻烦。
将所有功能舱安置好之后,疲惫的航天员们返回生活舱,简单整理一下之后,高凯把所有人全部召集到一起,直截了当地说:同志们,从今天开始,这里就是咱们的家了,按计划,我们必须分成三个组。
说到这里,他故意停顿一下,看其他人有没有意见。
其实高凯大可不必如此谨慎,他是地面任命的月面建设组首任组长,除非是原则问题,否则不会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高凯见没人说话,继续道:第一组由我指挥,成员有鲁浩
到!鲁浩举起示意。
张辉!
到!
陆杨!
到
高凯一共点了七个人的名字:好,我和你们一起组成挖掘组,负责挖掘工程,有问题没有?
没有!编入第一组的几个人回答。
高凯继续说道:第二组是保障组或者叫研究组,由胡良任组长,组员是刘俊明和袁羽,负责设备维护和后勤保障,这里是月球,任何一点疏忽大意都会判我们的死刑,你们必须保证所有设备的安全运转。
放心,没问题。胡良说。
第三组是汲水组,组长叶涵,组员许华段志阳,有问题没有?
汲水?叶涵一愣,怎么个汲法?
正南五百米有一个冰湖,你们的任务就是找个合适的地方开凿水冰,把冰融化之后电解咱们有没有氧气就看你们的了。高凯说比了个呼吸的动作。
叶涵点头:明白。
谁还有问题?高凯的目光扫过众人,没有的话,我来介绍一下情况别这么严肃,都放松一点,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大家一起笑了,原本严肃的气氛松散了一些。
高凯继续说道:大家应该都知道这里是月球北极,但是你们可能不清楚,我们现在位于一个直径三十多公里的环形山内,四面都被山体包围,这里暂时命名为一号坑。
怪不得不见阳光,我还以为是极夜。
目前确实是极夜。高凯说,有环形山挡着,极昼时阳光也照不到这里,不然冰湖里的水早就干了。
众所周知,月球表面有许多海,这些所谓的海其实就是月球上的大平原,而月球的南北两极到处都是环形山,找一座合适的石山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座有冰湖的环形山。
月球没有大气层,自然也没有气压,只要水冰融化就会进入沸腾状态,虽然剧烈汽化带走的热量会让水重新冻结,但只要有阳光照射,就会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再多的水也早就因为汽化跑光了。
也只有不见阳光的极地环境,才有机会攒下一些水冰。
冰湖很大吗?叶涵好奇地问。
不小,不过之前只有我和胡良,没时间调查冰湖的储量,你可以查查看。高凯说。
懂了。叶涵点头,但是这里没有光照,电从哪儿来?
空间站可以用光伏电池组解决电力问题,月球极地的光照本来就少,营地还隐藏在环形山里,有再多光伏电池没光照也白搭。
我们没有光伏电池,但是我们有一座小型金属堆,别的不敢说,电要多少有多少。高凯说,现在月球上所有的设备都是电力驱动,连挖掘机都得拖着一根电缆,要是没有这个反应堆,咱们什么也干不了你们来的时候没人介绍这些情况吗?
没有。叶涵说,可能是为了保密。
高凯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我再说说基地的情况,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月球表面环境十分恶劣,在这里建设常规意义上的地面基地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任务是开凿地下基地,好处就不用我多说了?
好几个人同时点头。
地下基地自然好处多多,隐藏地下不仅能起到隐蔽基地的作用,月球表面的月壤和岩层还有非常好的防护作用,最大限度利用月球的自然条件。
一说地下基地,可能你们想起来的是科幻电影里那种蜂巢式基地,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们,那是不可能的,虽然月壤的平均厚度只有十厘米,但是我们缺乏月球的地质资料,不知道什么地方的岩层适合挖掘基地。
那怎么办?段志阳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