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狂潮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金属裂纹
这本来只是工作中的小插曲,然而几天之后,叶涵又在采样点又挖出了块中间不透明的冰块。
采集冰样的区域属于高质量冰区,水冰的质量极好,冰里那些白色的东西立刻引起了叶涵的注意,将这块冰样送回基地检测之后发现,那些不透明的物质居然是干冰
神奇的冰湖又一次刷新了叶涵的三观,他忍不住琢磨,到底还有什么东西封冻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冰湖里。
结果当天下午,他就发出了封存在冰里的氮冰。
对此叶涵已然处变不惊,除非再从冰湖里挖出只外星人,否则不管冰里有什么,他觉得自己都不会再惊讶。但是他的发现仍然惊呆了所有航天员,也把指挥中心雷得不轻,干冰和氮冰还能解释,可专家们绞尽脑汁,也无法确定冰层究竟在什么条件下把液态气体封在冰层里。但是专家们想出了小天体撞击说和原始环境说两个假说来解释这个现象。
不过眼下这个时候,关心这种问题的人只是极少数,就连航天界的专家,也更关心冰层里究竟能不能找到有机物,而不是冰层里到底包裹了多少异物。
如果冰湖里能找到有机物,对研究生物起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惜北都只关注月球基地的建设进度,冰里到底有气还是有泥根本不在政治家的考虑之列,哪怕重水资源,都要在月球基地建成之后才能进入北都的关心范围。
政治就是这么现实。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三组跑完了小半个环形山,采集冰样数百份,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不过完成调查任务仍然需要大量时间。
按计划,空天二号就在这几天升空,届时基地人手不足的窘境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包括叶涵在内的所有航天员翘首企盼,恨不得回地球上把所有预备航天员拽到月球上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空天二号即将发射的节骨眼儿上,一场热带风暴席卷南海,发射计划不得不向后推迟,具体发射时间视天气而定。
训练基地都把第二批航天员选出来了,愣是因为恶劣的天气无法升空,等几天之后风暴平息,十二位航天员里居然冒出三个体检不合格的,只能临阵换将,重新挑选航天员,空天二号总算得以升空。
空天二号抵达月球的时间,足足比预定时间晚了一个多星期!
第二批航天员没有并入临时基地,而是在一公里外另起炉灶,建立新的营地,另外找了个位置开凿山壁。
两个基地分别命名为一号基地二号基地,人员也被编为一队二队,住的不远,但是不坐月球车,串一趟门得累个半死。
这不符合之前的施工计划,却是北都的最新安排。
北都计划将所有航天组分开使用,在环形山上的不同位置分头开凿洞穴,基地初步建成之后,再把所有洞穴挖通,变成一个内部空间超大的月球基地。
而且每个洞地功能也有不同安排,至于具体怎么安排的就没人清楚了,大伙只要按图纸挖石头就成。
环形山在地图上看起来薄,实际厚度接近四公里,可以想象,建成后的基地将有多么庞大。
这样安排航天员肯定更加辛苦,但施工效率却能提高一大截,能进航天队的哪个没点政治觉悟?就算心里真有想法,也绝对不会摆在脸上,哪怕是装,也能装出一副义不容辞的模样。
分组施工等同于引入竞争机制,两个组立马杠上了,你追我赶地加紧施工,起码将施工效率提高五分之一!
虽然一队多两个人,施工时间也比二队早半个月,似乎对二队十分不利,可二队进驻的时候,一队已经站稳脚跟,一号基地中已经拥有的保障设施,二队没必要浪费资源重复建设,有什么需要由一队提供。
给养什么的暂时都是地面解决,只需要一号基地供应足够的氧气。
548 调查进行时(三)
好在十二个人也用不了多少氧气,叶涵每天提供三块氧冰,二队用不完的用,还能有半块氧砖的结余,三组一个上午做出来的氧冰,足够两队人呼吸三天,半点不影响调查进度。
二队忙着建设基地的时候,三组的调查工作已经进行得七七八八,压根儿用不着再往三组添人,叶涵又忙活了半个星期,总算完成了湖区的调查工作。
经过二十多天的不间断工作,大面积的采样分析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三组确定环形山就是个超大号陨坑湖。
冰层在湖区的不同位置厚度也不一样,虽然没时间调查冰层的详细厚度,但是通过冰样的杂质含量,可以大致推测出采样点的冰层情况。
冰湖中大约百分之六成区域的冰层含杂质较多,叶涵等人认为,这样的区域冰层较薄。做出这样的判断其实没什么依据,只是大家都觉得,冰里的杂质多是因为无数年前发生撞击时,沸腾的湖水将底部泥沙带上表层的结果。
三组并不关心冰层厚度,但是叶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含杂质多的冰矿不仅质量差,而且杂质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放射性物质,仅仅过滤杂质根本不解决问题,必须去除水中的放射性,才能保证用水安全。
叶涵惊出一身的冷汗,不禁庆幸生活舱一直使用循环水。
循环水只是让人心理上不舒服,放射水可是直接要命啊!
月球表面虽然不是真正的宇宙空间,但是环境基本差不多,辐射无处不在,压根儿就不能把月球冰与地球冰相提并论!
月球上的真空,极端高温和低都能杀人于无形,但最危险的并不是极端环境,而是来自宇宙的辐射!
地球磁场保护,可以挡住致命的射线,保护地球生物圈;天宫也好,国际空间站也好,虽然位于外空轨道,但轨道高度并未超出地球磁场的保护范围,处于安全位置。
可远在三十八万公里之外的月球早已脱离地球磁场保护,月球本身的磁场弱得可怜,月球就像没穿衣服一样,裸地暴露在凶恶的太阳风暴和宇宙射线面前。
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能够穿透人体,击伤dna,打断基因链,增加患上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因此所有在月面行动的人类,都必须做好预防。
月面宇航服的重量是航天员体重的五倍,这样设计远远不是增加负重保证健康那么简单,绝大多数负重来自于宇航服中的防护层。
在普通人眼里,过于厚重的防护层没有任何必要,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防护普通宇宙射线,并不需要太厚的防护层。
但事无绝对,来自于遥远超新星辐射就没那么简单了,其中含有速度接近光束的重金属离子,即金属元素失去外层电子后的原子核。
这东西若是集结成束,威力等同于科幻小说中的离子炮,不过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同性相斥,原子核带正电,斥力会把金属离子分开,所以不会出现大量金属离子同时轰击一个位置的情况
若是解决不了同性相斥的问题,所谓的离子炮只能永远停留在纸面上!
危险不仅来自于宇宙空间,宇宙射线中的粒子击中月球表面时,会引发微型核反应,产生大批危险的次级粒子,因而月球表面始终存在放射性。
从天空到地面,月球对人类的伤害是全方位的,甚至可以说,月球对人类充满了恶意,别说是建设月球基地,就算出现在月球表面都充满了危险。
之所以把临时基地放在环形山内,也有安全方面的考虑,毕竟有环形山内部有山体挡着,接受的宇宙辐射总归要比山外小上一些。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叶涵开始重点关注冰矿的放射性,结果不仅证明了杂质多质量差的观点,还发现冰样越靠近表层辐射就越强,但是厚冰区冰面以下十公分取出的冰样辐射极其微弱,符合饮用水的安全标准;冰下二十公分以下取出的冰样,几乎测不出辐射。
叶涵等人认为,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冰湖表面直接接触宇宙空间,覆盖湖面的月壤月尘沾染一点放射性物质再正常不过,只污染冰湖表面都是轻的。
制定月宫计划的时候,已经严密论证过月面基地的防辐射问题,用水安全也在论证之列,临时基地里的水处理装置有能力去除水体中的放射污染,但是处理起来比较麻烦,有安全的冰矿,比从早到晚盯着水处理装置轻松得多,供水效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冰矿辐射情况只是调查任务的副产品,是调查任务的意外收获,可是这个结果对月宫计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地用水难题。
不仅是现在,还包括将来!
调查结果看起来有点本末倒置重水是核原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问题是再重要的资源,能比水资源更重要么?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结果比调查本身更加重要。
当然重水的调查也没放松,不过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多数冰样根本找不到重水,就算那些放射性严重超标的冰样也不例外。
含重水的冰样还不到全部采样的百分之十,当叶涵采样点一一标在地图上之后,立刻发现所有含重水的采集点,统统出自临时基地正南方向的一片区域,这里被叶涵临时命为重水区。
重水区是个不规则的圆形区域,北侧边缘距离临时基地五百余米,中心距离基地三点六公里,整个重水区的面积接近三十平方公里。
含量最高的冰样出自临时基地正南四点五公里处,达到创纪录的95!
出结果的时候许华还以为是检测设备出了故障,用不同的水样反复测试数次之后,才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结果。
随即,这块冰样轰动整个基地,当卫星再次飞至基地上空,这个消息又轰动了整个地面指挥中心。
549 军事存在
指挥中心立刻命令临时基地,尽快查明重水储量。
叶涵将重水区的大致范围画出来之后,进行了更加细致的采样调查,采样距离从一公里直接降到一百米。
调查三十平方公里需要不小的工作量,又是一个星期过去,整个重水区的情况渐渐明朗,叶涵又在重水含量最高的区域内增加采样点。
因为采样面积缩减,采样距离终于降到了十米。
亲手将调查结果标记在地图上,最后一个标注完成之后,地图上的重水区变成了椭圆形,含量最高的部分位于椭圆的中心偏西,重水的含量纪录也从95直线上升到172,几乎是整整翻了一倍!
专家组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一颗富含重水的小行星一头撞在冰湖里。
至于整个重水区到底储藏了多少重水,叶涵压根儿不关心,也没计算的本事。
航天中心的专家倒是有答案,但重水区从一开始就是国家机密,即使不知道的敢问,知道的没人敢说。
调查结束,重水的事就像从来没发生过一样被北都搁置,整个湖区被分为各种不同的区域,重水区被划分为禁采区,严禁任何人采冰;杂质多的区域全部划为浅水区,不适合开采冰矿;其余区域全部划成深水区,但也分为可采与不可采两种,据说是地面有什么规划。
总而言之,叶涵今后只能在指定的几片区域内采冰,而不是整个湖区任由驰骋。
二队抵达月球半个月之后,三队顺利抵达月球,在距离二队一公里外另建基地,叶涵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层。
之后地面以十五至二十天的间隔发射空天系列飞船,两个月后,环形山里已经拥有四座临时基地,五十位航天员,四处施工点,每天挖出的月岩多达数千吨,与指挥中心的通讯达到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与地面联系,还能浏览网络新闻。
由于通讯的便利,即便远在月球,航天员仍然十分了解地球的情况。
这时的北半球已经进入盛夏,只是环形山里的环境亿万年不变,叶涵早就忘了季节变化这回事,直到和白晓婷视频时看到妻子身上换了一身单薄的夏装,叶涵才突然意识到现在是什么时候,不禁唏嘘地感慨自己早就忘记什么是季节。
也只有在与白晓婷通话的时候,叶涵才觉得自己还是个活生生的人。
倒不是他有什么厌世的想法,而是临时基地里人太少了,大家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能说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叶涵已经把所有人的祖宗八代背得滚瓜烂熟,相互之间默契得好像一个人,实在没什么可说的。
其实和白晓婷也没那么多话可说,不过就算只是看看白晓婷的模样,叶涵心里也能充满快乐。
天地两隔,他们俩也只能用这种方法寥解相思之苦。
所有的一切按部就班,直到高凯将所有组长召集到一起:刚接到指挥中心通报,美国载人飞船已发射升空,这几天就能抵达月球。
高凯现在是月球上的最高负责人,统管四座临时基地的全部事务。
集合在这里的组长,则是每个基地的具体负责人,二号三号临时基地只有工程组和后勤组,一号四号基地另加给水制氧组,一共十位组长。
就是这十个组长和几十个航天员,撑起了月球基地的建设工程。
高凯目光炯炯环视众人:那边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设备基本就位,就差人还没到,老话说的好,防人之心不可无,指挥中心的意思是,让咱们加点小心,多防着美国人几手。
最近几个月,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基地一直在准备设备,隔三差五就有一艘飞船抵达月球。
这里没有大气折射,只用普通的望远镜,就能看清飞船起降。
虽然月球基地草创,没有长途跋涉的能力,但是临时基地和地面指挥中心一直通过卫星关注国际基地,对国际基地的准备情况了如指掌。
美国佬也不傻,同样早就准备了好几颗绕月卫星,一直监视着临时基地的情况,眼下的局势是双方都没什么秘密,至少表面上没有。
高凯又道:根据指挥中心的指示,通知所有军事组成员,做好交接准备,军事组即刻起进入待命状态,准备应对国际基地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那人员缺口怎么解决?胡良问出诸位组长的心声。
即将抵月的空天五号不再建立新基地,搭乘五号的航天员补充军事组留下的空缺,充实现有四个队伍的力量叶涵!
到!
三组的工作即刻起交由段志阳负责,但是五号抵达之前,军事组暂时不能动,你必须先把担子挑起来。
叶涵眉头紧锁:我服从组织上的安排,但是军事组一穷二白,我拿什么展开工作?
高凯马上说道:指挥中心指示,即刻起由你负责国际基地的监测工作,另外地面同意拨出一部分资源打印武器装备,地面已经准备好了打印用的数字模型,回头你自己和指挥中心联系一下。
好!叶涵点点头,心头一片火热。
当了两个多月的矿工,他已经快要忘记战斗是什么感觉了。
装备就位之后先别暴露,地面的意思国际基地目前没有威胁,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基地的建设上,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军事力量同时,还必须淡化军事存在,避免把建设月球基地变成月球军备竞赛,什么时候美国佬敢炸毛伸爪子,再给他们点厉害尝尝我个人的意见,军事组暂时由叶涵一个人负责,其他人做好准备但是没必要脱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