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自崇祯登基后,一直看似平静的朝局,顿时变成了一锅沸腾的开水。到了这个时刻,不管黄立极和东林党领袖之间曾经有过什么默契,现在也全部破裂了。

    而看似独揽内阁大权的首辅黄立极,更是成为了东林党人的目标所指。比起阉党领袖魏忠贤、崔呈秀,黄立极所收到的攻击反而超过了两人。

    黄立极这时才发觉,他这个内阁首辅现在居然无法阻止一个刑部侍郎问案。而原本一向最为厌恶朝中党争的皇帝,却迟迟没有对这件案子表态。

    这就像是一个风向标一样,原本还在观望事态发展的一些官员,也纷纷加入了这场政争,开始上疏弹劾朝中的阉党成员了。

    看着东林党人越来越活跃,自己的门生、部下也开始被卷入,黄立极终于有些沉不住气了,他打算在今天的国是会议上,向崇祯正式提出这件案子,探明皇帝心中明白的态度。

    今天的国是会议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议题,一个是关于粮食局成立后,在各省建立粮食交易市场,监管粮食交易。并发行公债收购储备粮,作为调节各地粮食价格的手段问题。

    另一个是,工部下属四部中的水部,原来的主官是郎中,现在提升一格,增设一名侍郎进行管理。

    水部也将改名为水利部,依旧统管天下水利事业。不过皇帝明确提出了今后水利部在五年内的治水目标,即治理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五大水系,变水害为水利。

    为了筹措治水资金,同样要发行公债。而发行公债就需要抵押,今天的国是会议上,便是要讨论这两份公债的发行规模和抵押品。

    今天的国是会议上,六部九卿同内阁成员们都有些心不在焉,大家都无心纠缠,匆匆通过了几个不怎么重要的议题。

    当开始讨论粮食问题的时候,朱由检暂停了诸人的发言说道:“朕和诸卿在这里能讨论的,只能是关于粮食问题的一个大方向,和一些原则问题。

    不管是建立粮食储备的规模,还是发行用于收购粮食储备的公债,这些细节上的问题,都只有实际操作者才能给我们一个可行的方案。

    所以,朕以为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让负责粮食局的官员,还有承接公债的大明中央银行的行长,也参加这个会议。”

    国是会议上的众臣还没有反应过来,姚士恒已经带着两人走进了文华殿的会议室内。

    跟在姚士恒身后的第一位,是一位穿着青色盘领官服的文官,有几人认出来,这是粮食局的郎中笪继良。

    但是跟在笪继良身后的,却是一个穿着平民服饰的老人。汪逢元低着头紧紧跟在笪继良身后,不敢抬头打量这间会议室内的情形。

    会议室内的众位大臣看到一个平民走了进来,顿时大感意外,一时之间会议室内突然安静了下来。

     




第109章 发行公债二
    看着各位大臣不再反对向银行发行公债筹集资金,崇祯示意笪继良为大家讲解,关于建立整个大明粮食交易市场及粮食储备仓库的计划。

    在笪继良制定的方案中,将会依托运河、河流、海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设立地区的粮食集散中心。

    北方以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四个城市为中心,修建大型的粮仓和大宗粮食交易市场。

    南方则在南京、汉口镇、长沙、松江府东北靠宝山所的地方设立上海市,以这四处作为南方的粮食集散中心。

    这南北八个城市,就会成为粮食交易的一级市场,然后各地再依托这些中心城市,设立二级、三级粮食市场。

    笪继良的计划拟定的非常详尽,除了如何建立市场和仓库之外,他还着重讲述了,如何把这些城市通过水运联系起来。

    对于笪继良的计划,各位大臣听完之后都没有异议。毕竟这份计划书制定的非常详尽,有着大量的数据和图表作为辅助。

    这种新颖的计划书拟定方式,就算是最挑剔、最老练的官僚,都没法一下子找出什么缺陷来。

    而方案中,对这些城市基础建设的投资计划,超过了150万,剩下的350万元才是用来收购粮食的本金。

    在场的官员们现在都已经清楚了,每100万元相当于72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北方的粮食中心,河南占了两个,这让山西和山东籍贯的官员颇为不满,两个地方的官员都想让河南让出一个名额来。

    而南方四个城市被湖广、南直隶两省所瓜分,浙江、福建的官员都有所不满,不过这两省的官员人数虽然不少,但是本身都不是产粮区,也无法说什么。

    不过张瑞图指出,这些城市都离真正的南方太远,不能覆盖到两广、海南、云、贵、川几省。云、贵两地虽然粮食仅能满足自用,但是两广和四川都是可以通过垦荒加大粮食产出的省份。

    因此在他看来,应当在这几省中建立一个粮食交易中心,覆盖西南诸省。

    涉及到金钱利益的争夺,在场的官员们都互不相让,看着一个个按照地域抱成团的官员们,朱由检也大为头疼。

    最终皇帝和户部都做出了退让,同意把这些官员提出的城市,放入二期计划中,才勉强平息了这场争论。

    粮食中心城市及粮食储备计划终于获得了大部分官员的支持,通过了计划之后,就是向银行征求承销公债的数目。

    汪逢元战战兢兢的站在一众官员面前,他平生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穿朱配紫的高官,这让他颇为心虚气短。

    “…如果朝廷能够以生丝、丝绸、茶叶、棉布的税收作为抵押,那么我愿意,不,是我们银行愿意承销500万元的五年期公债,年利息定为4.5%,单利。”汪逢元大着胆子说出了拟定好的条件。

    “那么5年的话,光是利息就超过了110万,这不是相当于朝廷要额外付出2成的金额这恐怕对小民不利吧”杨景辰心算了下,顿时开口质疑道。

    汪逢元不敢辩解,不过笪继良立刻出面解释道:“年利4.5%的单利,这已经是相当低的利息了。

    现在外面的典当行借款都以月利息3分为平常,还是复利。如果是在乡间,农夫向田主贷粮,都是3、4月借一斗陈粮,秋后还2斗新粮,还是小斗出大斗进。

    更何况,如果能够早一天建成粮食集散中心和储备粮库,对于抵御各地的灾荒是有极大的好处的,这里面的利益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在笪继良的说明下,杨景辰等几位官员终于半信半疑的接受了这个解释。

    户部尚书郭允厚这时候才开口说道:“鉴于现在民间的借贷利率过高,不仅损害了大明的商业活动,还让一些还不起债务的农夫抛弃田地,逃亡做了流民和盗匪,对我大明的治安不利。

    所以户部决定制定一项政策,任何复利形式的借贷,朝廷都不予以支持,各地官府也不再接受此类诉讼。

    另外任何高利贷借贷均为非法,朝廷将会给予10个月的缓冲期,10个月之内这些高利贷都必须进行更换为普通借贷。

    10个月之后,再敢放高利贷的,没收非法收益,并处以1-10倍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进行刑事处罚。

    私人借款的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超过的就是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

    郭允厚提出的政策,大部分官员都没有反对,除了一些山西籍贯的官员小声的质疑了几句,户部的政策还是波澜不惊的通过了。

    看着众人表决通过之后,朱由检对着黄立极说道:“粮食局的成立,主要是保证朝廷手中有一部分储备粮。

    这样可以在紧急时刻对受灾地区进行赈灾,也能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节,调节各地的粮价。

    但是粮食局的成立,只是解决了市场和流通的问题,我们还需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粮食的生产问题。”

    黄立极打起了精神对着崇祯说道:“臣一定会



第110章 发行公债三
    参与国是会议的官员们对于建立粮食储备系统虽然很感兴趣,但是有笪继良这样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的主事者,加上建立粮食储备显然要同各地的大粮商发生矛盾,就算有崇祯和户部尚书在他背后的极力支持,也未必能有什么好处,他们也就熄灭了想要从中插上一脚的的心思。

    但是工部设立水利部,建立治理五大水系的项目计划,却引了众人的极大注意。

    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五大水系,除了珠江水系同大运河无关之外,其他四大水系都和大运河有关联。

    也因此,明朝开国以来就一直把精力放在了治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身上,而其中又以治理黄河为重中之重。

    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前,明朝的政治基本围绕着两个中心在环绕,一个保持漕运的畅通,另一个就是治理黄河。

    治水可以出政绩,而治理黄河同辽东军队修建城堡一样,都是投入资金巨大,但是朝廷并没有多大的期待,只要平安无事就可以了。只要运气好一些,也许在自己的任内风调雨顺什么事都没有呢。

    且工部尚书吴淳夫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修建山陵,这治水的事务也就无暇顾及了。新增设的工部治水侍郎,自然大家都想推荐个自己人上去了。

    不过崇祯并没有给他们机会,而是直接指定了翰林编修蒋德璟作为主管水利部的工部侍郎。

    虽然有不少官员认为,蒋德璟一直呆在翰林院,对于治水这样的实务未必精通。对于治水这样关系到国民生计的政务,还是应该挑选有操办过地方实务的人员比较适合。

    崇祯让蒋德璟站出来,在众人面前把他治理海河的方案述说一遍之后,才对着众臣说道:“各位若是有治水的人才,不妨都推荐上来。我大明自从潘季驯之后,就没有再大规模的治理水利过。

    大明以农业为根本,而农业以水利为根本。朕怎么会嫌治水的人才太多呢不过诸位所推荐之人,必须先写一篇治水的方案上来,必须要像蒋翰林这篇治水疏一样,言之有物。如果只是夸夸其谈之人,还是不要浪费朕的时间了。”

    蒋德璟站在群臣之中,脸色微微有些发红。这篇治水疏可不是他之前交给皇帝的那个粗陋无比的方案,而是在同皇帝交谈之后,又获得了皇帝交给他的一些地理勘察资料后,重新整理出来的新方案。

    这样的治理海河方案绝不是一个人凭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整个团队进行协作,才能整理出数据如此详实的方案。

    就算是蒋德璟自己,也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皇帝派出去的地理勘察队伍搜集的数据,他也完全做不出整个方案来。

    这些反对的官员顿时默然了,他们是想要推荐人选,从治水中捞取些好处,不是想要给自己找麻烦。

    他们在心中衡量了下蒋德璟所做的方案,就发觉自己推荐的人选未必能拟出这样的计划,也许除了万历年间的治水专家潘季驯之外,其他人是无法超越这位蒋翰林了。

    看着反对蒋德璟的声音渐渐小下去,张瑞图顿时上前支持了皇帝的主张。有了这位阁老带头,几位福建官员顿时也出来撑了这位同乡翰林一把。

    崇祯对于蒋德璟的任命,也就有惊无险的通过了。而对于治理五大水系,吴淳夫代表工部提出了,分期治水,先北后南,轻重缓急的一个治水计划。

    首先是治水工作以5年为一期,先治理海河同淮河,其次是黄河、长江,最后才是治理珠江。

    海河位于京畿附近,威胁着京城百姓和大明的中枢安全,因此应当把它当做重点治理对象。

    维护海河各支流,及在海河上、中游设置分洪水库,并修建堤坝,拓宽下游的河道,作为一期工程的治理重点,预计超过150万元的资金投入,所以海河治理工程拨款150万元。

    之后就是被黄河夺了入海口的淮河,淮河支流繁多,水量充沛,又关系着大运河有没有水量进行航运,因此治理起来颇为棘手。

    从宋绍熙五年黄河夺淮开始,在安徽地区的颍河与涡河之间,多次成为黄河南徙夺淮的主要泛道。黄水夹带的大量泥沙,淤高了皖境淮河干流和淮北支流河床,打乱了原来水系。因此几乎每年淮河中下游,都会出现河水泛滥的情况。

    根据蓄洪兼筹的治水原则,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都必须进行治理。首先就是在大别山区兴建大型山谷水库,以拦截雨季的洪水;其次是利用沿淮两岸湖泊洼地兴建行、蓄洪工程;最后则是在淮河下游进行勘察,看看是否可以挖掘一条新的入海口,以减轻淮河的水患。

    由于淮河的地理资料不够详细,因此无法给出一个较为详细的预算,最后预估为80万元的治河预算。

    而黄河的治理方式,似乎还找不到比潘季驯更好的方案,因此按照往年惯例拨款45万元。

    至于长江,一是对全流域进行勘察,二是维护长江航道,并对长江的堤坝进行维护,拨款50万元。至于没人关心的珠江,则只拨款25万元,

    综合以上五年内的治水计划,共需发行治水公债350万元。听到这个数目之后,在场的官员都把目光转向了汪逢元身上。

    之前商税的大头,丝、茶、棉税,已经被抵押出去了。接下来想要抵押这么大笔的公债,只有盐税或是田赋了,但是在场的大多数官员都觉得不会认同这样的抵押标的。

    盐税和田赋是



第111章 崔呈秀
    文华殿内皇帝和首辅关于黄宗羲一案的对话,很快就被流传了出去。

    刘鸿训自以为看破了崇祯的心意,开始正式推进替东林诸君子翻案的实质性进程。

    蓟州文庙前街上的崔宅内,回家为母亲守制的崔呈秀、崔凝秀两兄弟,正坐在花厅内饮茶叙话。

    崔呈秀的长子崔铎慌慌张张的闯进了花厅,他手中抓着一封书信,口中大呼小叫的喊道:“父亲,姐夫派人送来了急信,似乎是关于刑部替东林党人翻案的事。”

    崔凝秀顿时停下了往嘴边送去的茶盏,愣愣的看着冲进来的侄子。

    崔呈秀的气度却比弟弟好得多,他把茶盏轻轻放下,抬起头皱着眉头对着儿子大声训斥道:“就算元芳来了信件,你至于如此慌乱吗天塌不下来,就算塌下来,也有你老子顶着。”

    崔铎顿时缩着脖子站定了,不敢再继续大呼小叫。崔呈秀这才顺了顺气对他说道:“把信拆开,读一读,你姐夫都说了些什么。”

    得到了父亲的指令,崔铎立刻迫不及待的拆开了手中的信封,取出了里面厚厚的一叠信纸。

    崔铎结结巴巴的读着信件,崔呈秀听了一会就忍不住了,崔铎从小就不爱读书,对于文字上面只能算是粗通,现在这个举人的身份,还是他嘱咐考官孙之獬照顾得来的。

    他直接让崔铎把手上的信纸交给自己,然后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崔铎抓耳挠腮的看着父亲手上的信件,很想知道姐夫到底写了什么。

    崔凝秀虽然也很紧张,但是总算按耐住性子,等着兄长把信纸全部看完了,才小心问道:“元芳在信里怎么说的刑部那帮官员真的要翻旧账,找我们家的麻烦吗”

    崔呈秀缓缓的把手上的信纸放在了一边的茶几上,虽然他竭力想要做出从容的模样,但是坐在他对面的崔凝秀无疑看到,兄长的手有些微微颤抖。
1...129130131132133...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