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刘荣顿时有些想要发火了,如果不是这些被解救的娼妓,皇帝还专门安排了宫女进行照顾,他才不会搭理面前的这名女子。

    他瞪起眼睛正想让她滚蛋时,却正好从郭秀英被撕开的领口看了下去,想不到面貌平常的郭秀英却有着一副极为出色的身材。

    刘荣顿时感觉一股燥热从小腹升了上来,忘记了自己该说什么了,毕竟看押这些囚犯清理河道,他也快20多天没有回城了。

    刘荣口干舌燥的小声说道:“我的房间需要有人去清理下,如果你愿意现在就去,我会考虑放过那个罪囚。”

    齐祖光努力的站直了身体,站笼的上端是枷,一个只能让人把头露在外面的刑具。他的脚下垫着一块砖,如果不小心掉下去,就会让他卡在枷上,活活吊死。

    在他的边上,苟三等人也同样如此,不过他们脚下比他多了一块砖。原本剑拔弩张的众人,再没有什么精神对骂了,都在为自己的生命挣扎着。

    齐祖光维持着身体平衡的时候,眼角的余光撇到郭秀英在巡警的头目面前跪着恳求些什么。

    两人交谈了一会,便向着远处丘陵上的木屋一前一后的走去了,女子都没有回头看他一眼。齐祖光心里顿时大骂着自己,果然是没事找事,帮了一个无情无义的女子。

    然而半个时辰之后,被春天的阳光晒的昏昏欲睡的齐祖光,感觉自己面前突然多了一个盛满水的竹筒。

    他费劲的把头向前凑去,想要喝上一口清水,结果竹筒居然向他嘴边靠近了。当甘甜的清水从他嘴角处滑落,他才发觉自己并不是在做梦。

    慢慢一竹筒水灌下去之后,齐祖光才清醒了过来,他撇着眼看去,发觉换了一身衣服的郭秀英正拿着竹筒的把手,费劲的给他喂水。

    “多谢姑娘了。”齐祖光喝完了一竹筒水后,才意犹未尽的对着女子感谢道。

    “小娘子,发发善心,给我们也来上一点水喝,我们都快渴死了…”苟三的同伙看到女子的举动后,顿时开口向她哀求道。

    郭秀英从身边的瓦罐里舀了一筒水,并没有理会众人,而是拿着竹筒走到了苟三的站笼面前,抬着头咬牙切齿的问道:“苟三你告诉我,我妹妹到底在那,我就给你水喝。”

    被齐祖光教训了一顿,又挨了十鞭子,站笼里的苟三已经摇摇欲坠,快要昏厥过去了。

    听了女子的问话之后,他终于哭丧着脸,喉咙嘶哑着说道:“先给我水,我再告诉你…”

    此时工地东面的道路上,一小队骑兵正往这里过来。领土的骑士正是董卫贤,他身后跟着5名骑兵。

    听到了卫兵传来的消息,刘荣忙不迭的穿上了衣服,从屋子里跑了出来。

    董卫贤身后的小旗吴化奎下马后,递给了刘荣一份公文后说道:“我们是四海营的,本营奉命要前往南方驻扎,但是缺少了一些搬运物资的夫子,总参谋部让我们自己来工地上挑选一些囚徒,你这里可有问题吗”

    刘荣看了一眼总参谋部和京畿巡警局的大印,顿时满脸堆笑着说道:“当然没问题,不知道上官需要多少人手卑职这就给你去挑选。”

    董卫贤对着向他征求意见的吴化奎点了点头,吴化奎便对着刘荣说道:“之前我们已经在其他工地抽调了不少人手,你这里只需要一、二十名就可以了。”

    刘荣顿时笑着说道:“刚好之前工地上有几人闹事,被卑职给关进站笼里去了。上官如果不介意的话,就把他们带走吧,省的卑职明天还要把他们送到西山去。”

    董卫贤对着下面棚子处的站笼看了一眼,才面无表情的说道:“要是扛不动东西,我可不要。”

    刘荣马上回道:“上官可以先去看看,这么重的活都没消耗完他们的精力,还有力气打架,可见身体都是个顶个的棒。”

    喝完水的苟三告诉了郭秀英,他只记得去年七月半的时候,把她妹妹卖给了一位姓周的南下调任官员,具体是什么人,他已经记不清楚了。

    郭秀英还想再追问下去的时候,刘荣已经带着董卫贤等人到来了。她不得不退到了一边,骑在马上的董卫贤,扫视了一眼站笼内的人员情况后,便对着刘荣说道:“打开笼门,出来还能走动的,我就都带走了。”

    虽然不知道,这位突然冒出了的军官要带着他们上那里去,但是这些囚徒们都很清楚,一定不会比砸石头更坏。走出站笼之后,他们都努力让自己站在了地面上。

    董卫贤下了马逐一检查了囚徒们的身体,觉得都不过是些皮外伤,只要将养几天就恢复了,于是就没有再挑拣,而是全部都接收了。

    齐光祖已经认出了董卫贤,就是他在刑部大牢中的狱友。他听到过皇帝给董卫贤的书信,因此觉得自己要去的地方也许并不坏。




第124章 只问结果
    听了崇祯的话语,范景文的眉头不由稍稍拧结了起来,对于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党争,他一向都深恶痛绝,对于两党都没有什么好感。

    但是对于魏忠贤、崔呈秀两人,他却更感到厌恶一些,因为这两位阉党领袖破坏了朝堂上政治斗争的底线,对于斗争失败认输回乡的东林官员还要继续进行追杀。

    这导致朝堂上的政治斗争,变的异常残酷和血腥,也使得两边的官员把自己所属党派的利益看的高过了朝廷的利益。毕竟党派斗争失败了关系到他们个人和家族的存亡,而朝廷出了问题却未必能立刻影响到他们。

    “陛下,不管是修建钢铁厂还是运河,都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而且当地民众也会受益。臣实在想不出当地士绅为什么要进行反对。

    而且,朝廷之公器自然需要朝廷来办。崔呈秀现在正在家夺情守制,让他出来协助朝廷办事,恐怕会引起非议吧。”范景文颇不情愿的说道。

    朱由检看着他,加强了语气说道:“有利于国计民生,未必有利于当地士绅。不管是修运河还是建立钢铁厂,都需要大量的土地,而这些土地会来自哪里

    且适宜于修建钢铁厂和运河的土地,未必就是贫瘠的盐碱地,永平府一带良田本就不多,让这些士绅拿出难得的良田来搞建设,他们心里怎么会没有抵触情绪

    下一道命令让他们接受修建运河和钢铁厂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果他们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要配合朝廷行事,作为当地民众的领袖,他们有无数种方法可以扯朝廷的后腿。

    对现在的大明和朕来说,我们需要的是钢铁厂,而不是一个惩治地方豪强的清官,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范景文沉默了许久,才回答道:“陛下是要臣和光同尘,以建成钢铁厂为念是吗”

    朱由检迅速的说道:“不错,朕只要钢铁厂建成这个结果,至于其中的过程,朕并不在意。在今年年底之前,朕要官营铁厂的产铁量突破1000吨,这才能够满足制作军械和马拉铁路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朝廷的大局…”

    在皇帝坦诚的劝说下,范景文还是接受了这个命令。想要获得当地士绅的支持,除了让崔呈秀这样的士绅首领出来主持同当地民众的沟通外,自然也要让他们从中获得利益。

    就好比后世工地开工前,首先就要同工地所在地区的地头蛇们打好招呼。对于崇祯来说,数百年后中国依然还是处于县官不如现管的社会现实,没理由在大明朝就会出现意外。

    对他来说,只要这些士绅们吃像不要太过难看,他还是可以默许容忍的。

    而范景文却意外的发现,他可以利用钢铁厂修建运河的资金,替当地民众扩建水利,还能借此减少天津到山海关的物资转运费用,这显然能够极大的缓解永平府及顺天府地区民众的徭役。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他便从刚刚的抵触情绪中脱离了出来,开始真正热心的考虑起皇帝的建议起来了,

    两人聊了一个钟点之后,范景文终于带着颇为兴奋的情绪离开了武英殿。

    范景文刚刚离去,在边上旁听了整个谈话的王承恩,就有些焦虑的对皇帝说道:“陛下,如果按照范侍郎的意见,光是修建运河的费用也要翻上一倍不止,这样下去臣恐怕钱花完了,这个钢铁厂还没建好啊。”

    朱由检满不在乎的回道:“唐山钢铁厂加上开平矿务局,两者股本加起来是300万元,我们占了多少股份”

    王承恩眨了眨眼睛,就回报道:“宫内投了50万元。”

    朱由检这才看着他说道:“是啊,朕原本打算投资150元,但是拜崔呈秀这些人所赐,朕现在只花了50万元。

    唐山钢铁厂和开平矿务局,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煤钢复合体,这可不是现在门头沟的小铁厂可以比较的。

    如果朕要把铁路推广到中原地区,光是铁路所需要的生铁用量,就已经足够让唐山钢铁厂满负荷生产了。

    现在市面上每吨生铁价格已经涨到了32两白银,而唐山钢铁厂是准备在三年内建成年产万吨的大铁厂。这么丰厚的利润,朕怎么可能只拿个小头。

    先把钱花下去,然后再增持股份,总有人会放弃继续投入的想法,这样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股份,也就能得到更大的收益。

    至于现在花下去的钱,虽然这些士绅能够拿走一部分,但是修建运河同这一地区的水利设施,最终收益的始终还是朝廷,朕有什么理由拒绝这样的好事”

    王承恩走出崇祯的办公室,去候见室传召宋应升时,原本焦虑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

    对于他这样陪在皇帝身边,替皇帝管家的宫内太监首领来说,皇帝的钱其实同他的钱并没有什么区别。

    王承恩没有魏忠贤的胆气,宫内缺钱了就敢向宫中其他大太监和勋戚下手,并对士绅控制的商业强行征税,他本身也没有什么理财的才能。

    因此对于宫内钱财的使用上面,就显得格外的小心了一些。对于皇帝这种花钱就是替自己赚钱的方式,他委实有些理解不了,但是皇帝讲的却很



第125章 天下瓷都
    景德镇位于昌江河畔,处于大明东南内陆江西省东北部。它的东北面是黄山、东南面是怀玉山,西面是鄱阳湖平原。

    昌江由北面而来,经过景德镇之后,就蜿蜒向西南流入了鄱阳湖。昌江把上游的木材,下游的稻米运到了景德镇,又把景德镇制成的瓷器,经过鄱阳湖-长江航道运往大明的各地。

    正是这条昌江成就了景德镇这座山谷中的城市,一万八千户人家,十万余瓷工,就仰赖着这小小的瓷器过活。

    仅仅在宋朝初年,景德镇也不过是一个不到800人的村集而已,但是到了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大明四大名镇之一。

    景德镇上规模的瓷窑有300多座,而围绕瓷器产生的行当号称8行36业,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景德镇瓷器已经发展到了手工业的巅峰。

    一只瓷器从揉泥到出窑,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这种分工合作的细化程度,已经同工业时代并没有什么差别了。

    景德镇从事瓷器行业的势力,有本地帮,都昌帮和江西其他七个地区联合的帮会,这三股势力最为强大。

    而从事贩卖瓷器的商人,则又以徽商为主。徽商从黄山等地运来木材、粮食,又向各窑主放债,然后以出窑的瓷器作为抵偿,从而基本控制了这个城市的大部分瓷器产量。

    景德镇号称天下瓷都,又被人称之为四时雷电镇,这些称号无不是在说明,不管是在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在大明内部,景德镇的制瓷工艺,都是其他地区所无法匹敌的。

    然而即便是如此,景德镇的瓷窑也不是每次都能烧制成功的。在缺乏温度控制手段,和木材燃烧值的限制下,烧制瓷器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活计。

    不过凭借着细化的分工合作,还有更为成熟的烧瓷技术,景德镇每年出产的瓷器也达到了近300万件,折合银两30余万两,一年征收的税款万余两。

    而景德镇普通的工人一年收入大约为六两半,同一位普通农民相等。画工的年收入为九两,再上层的技术工种则是12两。

    而烧成的瓷器,寻常的瓷碗约为1钱,上品则可以达到2两,而这还是在景德镇的市价。

    武英殿偏殿内,坐在上首的皇帝沉默的听着,督陶太监和几位瓷器工匠为他介绍关于景德镇的一切。

    而坐在皇帝左手的宋应星,已经完全听的入迷了,甚至都已经忘记了皇帝的存在。

    对于督陶太监和几位瓷器工匠来说,这顿中饭大约是他们有生以来,吃的最为艰难的一餐了。

    听完了督陶太监和几位瓷器工匠的汇报之后,朱由检从王承恩手中接过了一块毛巾擦了擦嘴,然后对着几位工匠们说道:“军器监孙郎中正在研究冶铁炉的耐火砖,朕看你们对于火候和修补瓷窑很有经验,不妨去参观一下,顺便给个意见。”

    工匠中带头的董陶和黄驮儿,赶紧起身对着崇祯连声答应着。王承恩立刻招来了一个小太监,带着这些工匠出去前往军器监兵工厂去了。

    遣走了其他人之后,朱由检才慢悠悠的对督陶太监说道:“从昌江入鄱阳湖,然后往南走赣江,再穿过梅关古道,然后换船,顺珠江而下就到了广州,你知道这条路吗”

    督陶太监的额头有些冒汗,他赶紧回答道:“回陛下,臣知道这条路。”

    朱由检看着他平和的说道:“去岁从这条梅关古道运到广州的瓷器不下百万件,据朕收到的消息,澳门夷人购去瓷器20万件上下,而从广州运往海外的景德镇瓷,则超过60万件,这你也知道”

    督陶太监感觉离开座位,连滚带爬的走到殿中间,向着皇帝连声告罪。

    朱由检沉默了一阵,才对着他说道:“朕看你也是年老体衰了,还是出宫去养老吧,督陶这么辛苦的事还是交给年轻人去办吧。”

    “多谢陛下恩典。”督陶太监满嘴苦涩的对着皇帝叩头谢恩道。

    处置了景德镇的督陶太监之后,崇祯便带着宋应星返回了在武英殿内的办公室内。

    让王承恩准备了一壶茶水上来之后,朱由检才对着宋应星说道:“你听了那些工匠们的汇报之后,对景德镇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宋应星还没从工匠们讲述的瓷器制作技术中回过神来,他下意识的感慨道:“景德镇制瓷的技术,果然是天下无双啊。想来其他地区的瓷器制作,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及得上景德镇了。”

    看着宋应星似乎还没领悟到,自己找他来旁听这场会谈是什么意思,朱由检不得不提醒道:“朕想要问的是,瓷器对于景德镇的陶工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我大明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宋应星顿时清醒了过来,他稍稍思考之后,便回道:“对于景德镇的陶工来说,这是十万余人安身立命的本业。对于我大明来说,则是一个财富之源。

    不值钱的黏土经过火烧,就能从海外源源不断的换回白银,这对于大明来说,实在是一件好事。”

    听到宋应星想的同自己差不多,朱由检终于松了口气,他对着宋应星继续说道:“一座景德镇就能养活数十万人,可惜我大明只有那么一座景德镇。

    朕希望在大明各地能够多复制几座景




第126章 大政殿上
    崇祯花费了半天的口舌让宋应星接受了,研发机器取代人工,降低成本,会扩张瓷器的销售市场,从而会扩大而不是缩减陶工的规模。
1...134135136137138...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