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汪老,你作为一名商人,应该比朕更能了解,战乱对于商业的破坏力。而且西北一乱,江南、内陆生产的丝绸、布匹、茶叶等货物,将会丧失一个相当大的市场。

    如果这些货物制作出来却又销售不出,那么江南百姓同样会蒙受极大的损失。所谓国家者,正是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汪逢元刚刚升起的几许怨气,迅速被皇帝描绘的可怕前景给驱散了。他立刻端正了自己的态度说道:“还是陛下目光深炬,这山西临近陕西,若是能够从陕西招募百姓修建山西铁路,不仅大大减轻了运粮入陕的压力,还能就近筹集河南等地的粮食。

    如此一来,陕西百姓也就能挨过今年了。小民果然是眼皮子浅了些,小民愿意听从陛下的命令,支持晋商建立这个商业银行。”

    这时,王承恩已经安排内侍摆好了桌椅,朱由检招呼了汪逢元坐下后,才继续说道:“你刚刚说的不错,这正是朕想




第159章 金本位
    听到了内侍的通报之后,朱由检点了点头对着王承恩吩咐道:“让四海商行的董事们去同他们商谈,关于筹集物资的事务。朕同汪老再谈一谈,一会就让汪老去同他们商议如何承兑纸币的问题。”

    把五龙亭内的人员都遣走之后,朱由检这才对着汪逢元说道:“虽然朕同意了晋商开办一所自己的银行,但并不是等于就对他们放任不管了。卿应当知道,一个不受监管的银行将会对这个国家造成多大的破坏力。”

    汪逢元只是愣了下,就下意识的回道:“陛下说的不错,如果有人通过银行筹集资金,然后囤积物资,那么简直就能随意的操纵物价,从而获得高额的收益。”

    朱由检微微颔首着继续说道:“所以户部一直在筹备的金融管理局,就是为了监管银行业务而设立的。朕已经让户部尚书把你的名字加进去了,中央银行还能再推荐两人,然后制定对于银行的监管政策、朕希望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汪逢元立刻心领神会的回道:“小民…臣一定会好好研究制定这个金融管制政策…”

    听完了汪逢元的保证,朱由检沉吟了许久,才下了决心临时说了一件事。

    “朕还有一件事要先向卿打个招呼,你回去之后可以慢慢的盘算,在适当的时候给朕上一份全盘的计划。”

    对于皇帝在自己面前如此郑重其事的吩咐一件事,汪逢元也不敢掉以轻心,他赶紧收拢了心神说道:“还请陛下吩咐。”

    朱由检从怀中取出了一锭金子和一锭银子放在了他面前,然后问道:“卿应当知道这两样物事吧”

    “金子和银子”汪逢元研究了半天,才有些不确定的说道。

    “你说的很正确,那么你知道这金银的比价是多少吗”崇祯点了点头说道。

    汪逢元不假思索的回道:“京城的金银比价是1:5,南京大约为1:6;臣听说广州那边在1:7、8之间浮动。”

    朱由检随即再次问道:“那么你知道,日本和西方极远之地的欧洲,它们的金银比价是多少吗”

    汪逢元顿时卡壳了,对于大明以外的事务,他还真是不熟悉。朱由检很快打断了他的思考说道:“在日本是1:12、13之间,而在欧洲则据说是1:15左右。”

    汪逢元只是略略想了想,便恍然大悟般的说道:“陛下的意思是,我们可以调集黄金到日本套换白银吗”

    朱由检大大的摇了摇头说道:“卿的眼界难道只有这么小,运黄金去套换白银,又能赚到几个辛苦钱”

    看着汪逢元还没有想通,朱由检已经老实不客气的说道:“日本和欧洲的金银比价,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了我们一件事,这个世界上黄金少而白银多。

    而在我大明之所以金银比价高于其他地区,不是因为我大明富有黄金,而是我大明百姓更为看重白银而已。如果我们大明的金银比价在三年内滑落到1:15的程度,你觉得中央银行可以赚取多少利润”

    汪逢元感觉自己的脑子似乎要炸裂开来了,皇帝的话语顿时让他反应了过来,如果以中央银行筹集的资金去囤积黄金,那么市场上的白银将会贬值近一半,而得到了这个消息的商人都可以借此大大的获利。

    而这还不是全部,当黄金的价值被人为的抬高之后,这也就意味着,现在市场上以白银计价的公债和股票,最后偿还的金额也只要现在的一半而已。

    这是一个价值上千万两,更也许是数千万两的计划。当汪逢元还在发愣的时候,朱由检已经对着他说道:“主动调整大明境内的金银比价,不是简单的事。

    不仅要先吸收到足够的黄金储备,户部还会实施黄金禁止出境的法令,而最终中央银行还要准备把现在的银本位货币制度,转换为金银复合本位制度,最终过度到金本位货币制度上。

    汪老应当知道这个计划涉及到的利益会有多大了,我也不是想要威胁汪老,只是想要跟你说句老实话。

    这个计划的成功,不仅将会确立中央银行在大明金融界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卿的爵位也将会转为世爵。但是如果因为某些人的原因,导致消息泄露而计划无法得到一个好的效果,那么朕也不能保证自己会做出什么事来了。”

    当皇帝离开之后,汪逢元也分不清自己心里究竟是欢喜多一些,还是担忧多一些了。

    随即两名内侍进来,帮助他换上了斗牛赐服,然后请他去嘉乐殿同几名晋商议事去了。

    精神有些恍惚的汪逢元走入嘉乐殿后,殿内原本还在争吵的两拨人,看到他都意外的安静了下来。

    汪逢元的眼睛突然恢复了神采,皇帝的威胁也许让他感觉很不好,但是这件事背后的收益,却足以让他投入剩下的人生。就好像他当年第一次,要拿出全部身家去做一笔生意一样。

    鹤城侯汪家,这个名字的确很悦耳啊,汪逢元心里想着。定下心思之后,他感觉心里特别的舒畅。

    崇祯离开五龙亭后就准备返回乾清宫,走在绿树荫下的小道上,王承恩需要小跑着才能跟上他。

    看着大步急走,眉头紧皱的皇帝,王承恩想要分散下他的注意力,好减缓些速度,不由开口说道:“陛下,陛下为何对那个汪鹤城如此高看,他不过就是一个区区商贾而已,也不是什么高才名士,要是传扬出去,恐怕有损陛下的颜面。”

    被王承恩这一打岔,崇祯的脚步果然慢了下来,他斜着脑袋看了王承恩一眼,才温和的说道:“王伴伴觉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敬畏什么”

    王承恩看到崇祯的眉头舒展了一些,赶紧凑趣的说道:“自然是要敬畏陛下了”

    “哈哈,王伴伴可真会说笑。如果这世界上的人真的敬畏朕,朝中又怎么会有党争呢”

    “臣愚昧,不知在陛下看来,什么才值得敬畏呢”王承恩不由有些好奇的追问了一句。

    朱由检突然停了下来,看了看远处高耸的宫墙,和反射阳光显得光彩夺目的宫殿屋顶,才若有所思的说道:“当然是金钱,难道你没听说过,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吗”

     



第160章 对林丹汗的评价
    当孙承宗、袁崇焕、茅元仪等人接到了皇帝的谕令后,对于崇祯在这种时刻干涉蒙古的内乱,他们都感觉出乎意外。

    毕竟联虏制奴,一向是袁崇焕极力主张的政策,在朝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同这个主张。

    说到联虏,总参谋部的众人自然认为应当选择蒙古最强大的察哈尔部。

    虽然顺义王和三娘子领导的土默特部同大明保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友好关系,但是当初俺答汗入侵边关给大明造成的威胁,同样给朝廷的官员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过是另一种城下之盟罢了。大明的官员们并不觉得,同土默特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盟友关系。

    在这个时候,林丹汗率领察哈尔部攻击右翼蒙古三万户,对大明来说,也很符合以虏制虏的国策。

    事实上很多人都期待察哈尔部同土默特领导的右翼蒙古打个两败俱伤,然后林丹汗退回辽河套地区继续充当牵制后金的力量,而同时土默特部领导的右翼蒙古实力大损,对大明西部边疆几十年内造不成什么威胁,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崇祯觉得这些人的想法其实挺不错,只不过这些人从来没有一个把计划变成现实的方案,只是在一味期待上天保佑能够如了他们的意愿。

    当武英殿内召开这次针对蒙古左右翼部落内战的军事会议时,袁崇焕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了,皇帝想要出兵干涉这场蒙古内战的想法。

    “林丹汗素有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的自称,即便是打个折扣,他麾下也不会少于20万控弦之士。

    且林丹汗西迁之后,连续击溃右翼蒙古诸部,夺下了归化城和土默特川,势力大炽。顺义王卜石兔同右翼其他各部酋长,虽然逃了出来,但是部众和人口已经大不如前。

    更何况这些右翼蒙古部落的积蓄大部分都落在了林丹汗手上,这些逃出来的部落人口可谓饥疲交迫,如果卜石兔无法供养这些部众,那么冬天来临之前,这些剩下的部众必然是要四散而去的。

    以臣看来,这场蒙古内乱的胜利者必然属于林丹汗,我大明尚需要继续同林丹汗联手共同抵抗辽东的建奴,实在没有必要同他在这个时候起什么摩擦。”袁崇焕旗帜鲜明的表示了自己的意见。

    他的一席话让孙承宗和茅元仪连连点头,孙元化则有些拿不定主意。而几位武官出身的参谋,却都在观察着皇帝的表情。

    朱由检听完了袁崇焕的主张之后,却不以为然的说道:“林丹汗有20万控弦之士,早就打的后金不敢西顾了,那里还会跑到西面来对自己的臣属开战。

    以朕看来,林丹汗就算是把部落中骑马的男子全部算上,也最多不过10万人马。而能够上战场作战的不会超过5万人,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也就一两万人而已。

    且蒙古人除了放牧之外,向来不事生产。右翼蒙古在三娘子几十年的治理下,也就是建了一座归化城。而归化城内也没听说有什么冶铁业,否则山西的铁锅也不会在蒙古草原上会如此畅销。

    虽然林丹汗西迁之后,打的顺义王和右翼蒙古各部节节败退,吞并了不少部族人口,看起来势力大涨。

    但是诸位应当先明了一件事,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只有当一切政治手段都失败了,我们才会试图用武力去解决需要面对的难题。”

    皇帝的话语,陡然让孙承宗等人耳目一新,“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孙承宗不由心中一动,反复在心里复述了几遍,接着若有所思的听着皇帝继续说下去。

    “林丹汗对名义上是自己部属的右翼蒙古选择了战争,无疑就是在说明,他对于右翼蒙古各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不得不使用了最为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林丹汗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政治上却是失败的。自从达延汗改革之后,蒙古各部遵循的就是黄金家族是蒙古汗国的共主,但是蒙古大汗通过各部头领管理整个蒙古汗国。

    蒙古右翼三万户虽然对林丹汗的命令阴奉阳违,但是却从来没有公开质疑过林丹汗是蒙古汗国共主的地位。现在林丹汗毫无理由的发动了对土默特部的战争,这等于是在宣布他要用武力强行统一现在松散的蒙古汗国。

    林丹汗的这种行为,不仅不会加强他对于蒙古汗国的控制力,反而会使得原本处于中立的蒙古各部也会联手反对他。

    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对顺义王的求援置之不理,事后又同林丹汗交好。那么草原上那些不愿意被林丹汗吞并的部落,要么远走他方,要么就只能跑去辽东投靠建奴。

    我们坐视蒙古内乱不理,让这些熟悉我大明边墙情况的右翼蒙古部落投奔后金,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再说了,林丹汗在自己熟悉的根据地辽河套草原,尚且不能抵御后金的攻击,要惶惶西窜。诸位怎么能够肯定,当建奴再度西征时,林丹汗会在一个敌意遍布的河套



第161章 三胜三败论
    袁崇焕的话语顿时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大同边镇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前一直是九边最重要的边镇。

    大同的地理位置险要,号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归京师之藩屏。

    当初北元正是失去了大同,才彻底失去了重返中原的希望。而大同以北是空旷无垠的平原地形,适宜于大军集结,因此不管是中原大军北上,还是蒙古人南下,大同都是必经的咽喉之地。

    随着大明武备的松弛,大同边镇的军队也开始迅速的**下去了,从明初定额13万余人战兵,5万余马匹的强大军队,到了世宗皇帝时就剩下了8万余人,2万多马匹。

    边将不操练军队,却一心想要用马市作为控制蒙古部落入侵的手段。而大同边镇军屯制度的败坏,也使得大同边镇军队人数和实力下降之余,军费的耗用却剧烈的增长了。

    明初时,大同边镇每年耗用的军粮近百万石,有一半是军屯所出。但是到了世宗皇帝时,虽然军粮少了30万石,但是军屯的产出却只占了六分之一。

    而用于大同边镇的京运年例银从5万两,变成了今天主兵京运年例20多万两,客兵近20万两。

    兵员不断减少,而耗费不断增长的背后,是大同边镇边将同文官上下其手,大肆贪污**的状况。

    虽然几任皇帝都想改变这种状况,但是大同边镇错综复杂的军饷供应体系,和文武官员相互勾结的局面,已经不是派遣一两位官员能够纠正过来的了。

    骆养性被派驻大同,大同镇守太监也同时被更换之后,崇祯就开始对大同边军进行调查和人员调整了。

    大同地方的文职官员有,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分巡冀北道一员,阳和兵备一员,分守冀北道一员,左卫兵备一员。

    而武官方面是,镇守总兵一名,协守副总兵一名。分守九名,游击将军二名,坐营中军官二名,守备三十九名。

    而在这两个月内,分巡冀北道,阳和兵备,分守冀北道,左卫兵备四人已经全部调换。协守副总兵以下,守备之上的武官,则已经换了近一半人。

    然而,从这些新上任的官员中收集到的情报,却让总参谋部对于大同边军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

    世宗皇帝时还有8万余兵员,2万多马匹的大同边军,现在算上老弱病残也才4万余人,而马匹到还有近万匹,这主要是仰仗了大同马市的便利而已。

    按照孙承宗、袁崇焕过往在军中的经历,这4万多人,能有5千精锐已经算是侥幸了。

    把这样一只军队拉上战场,还是野战对付蒙古人,这无疑是一场豪赌。如果失败了,林丹汗就可以长驱直入,不管是南下山西,或是东进京城,都将会无可抵挡。

    坐在武英殿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脱离坚城的庇护,去同林丹汗打上一场野战,还是为一群蒙古人去作战,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

    朱由检敲了敲桌子,然后说道:“为什么你们会认为这场战争我们会失败我希望总参谋部要牢记一个原则,从战略上我们要藐视对方,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对方。

    然而朕翻看了从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同我军交战的记录,朕发现,我们从头到尾都在违背这一原则。

    我们总是在战略上无比重视对方,但是在实际的战术上却又无比的轻视对手。这才会出现,每次作战的实施计划,不,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术计划。
1...146147148149150...621
猜你喜欢